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性法师: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


   日期:2020/7/14 2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 

宗性 

《观心论》一卷,唐·慧琳(737—820)撰《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百载:“观心论者,大通神秀作。”(T85,931页, a)有铃木大拙五本对校(1971年岩波书店《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 

五本即敦煌写本S2595、龙谷本、金泽文库本、朝鲜版本、日本流通本)。 近有西口芳男整理的《敦煌写本七种对照〈观心论〉》问世(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七四号抽印本〈一九九六、三〉七本即P4646、龙谷本、S2595、S5532、S646、P2460、P2657)。在五本对校本和七本对校本中,S2595和龙谷本是重叠的。因此,《观心论》实际共有十种写本。在五种用来对校的本中,以朝鲜版本比较完善。在七种用来对校的本中,以P4646比较完整。此次校勘,在铃木氏和西口氏的基础上,以P4646为底本,以朝鲜本为辅助,另参照龙谷本、S2595(大正藏85卷所收)、S5532、S646、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共八种写本,重新标点、校勘,力求切实。

(1) 问: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  总摄诸行,名为最要。

  

(2)又问:云何观心[1]一法能摄诸行?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行具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2]。栽树者存根而始生;伐树者去根而必死。了心修道,则省力易成;不了心者所修,乃费功而无益。故知[3],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4]。

  校记:

  [1] 原本“何”字后有“云”字,今依龙谷本删除;“观心”二字,今依文义所加。

[2]“皆悉依根而始生”一句,原本作“皆悉自心根本生长”,今依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如”字,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法”, 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    又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了于四大五阴本空无我[1],於空无我中了见自心,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染心,二者净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二种之心,法尔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本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缘造业,受具缠缚,则名[2]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3]为五荫重云所覆,犹如瓶内灯光,[4]不能显了。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既觉性也。但自觉觉他,智慧[5]明了,离其所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校记: 

   [1]“本空无我”四字,原本无,今依朝鲜本所加。

   [2]原本作“凡”字,今依S646本、朝鲜本改正。

   [3]原本作“止”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改正。

 [4]原本“不”字前有一“故”字,疑是重复,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删除。

 [5]“慧”原本作“惠”,以下凡“惠”,皆改为“慧”。不另加注。


  (4) 又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一切诸恶,以何为根?

    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沙众恶,无量无边,取要言之,皆因三毒,以为其本。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也。此三[1]毒心,自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2]一,所生枝叶,其数无量。[3]彼三毒根中,有诸恶业,百千万亿於前,不可为喻。如是三[4]心,於本体中,自为三毒。若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其六贼者,则名六识也。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又如[5]江河,因小[6]泉流,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则众恶皆息。求解脱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贼[7]。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校记:

   [1]原本无“三”,今依朝鲜本、S2595、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作“见”,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S2595(T85)、P2460改正。

   [3]原本作“其无量数”,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改正。

   [4]原本“三”字作“本”字,今依龙谷本、S5532、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作“有”,今依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本改正。

   [6]原本作“少”,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7]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S2595(T85)、S2460改正。

(5)  又问:三界六趣,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云何免彼无穷[1] 之苦?

答曰: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则无三界。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2],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由此三心,结集诸恶,业报成就,轮回不息,故名三界。又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校记:

[1]原本无“无穷”二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一句,原本作“三毒者”,今依龙谷本、S2595(T85)、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又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若有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1]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所为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於天[2]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3],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畜[4]生道。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善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则名解脱。

    校记:

    [1]原本作“顺”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作“六”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增”,今依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毒”,今依龙谷本、P5532、P2460、朝鲜本、S2595(T85)、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

  改正。

   

(7)又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1]阿僧只劫,无量勤苦,乃成佛道,

 云何今说,唯除三毒,即名解脱?

  答曰:佛说三大[2]阿僧只劫者,汉言不可数。此三毒心,於一念中,有[3]恒河[4]沙众恶,一念中皆为一劫。恒河沙者,不可数也。真如之性,被三毒之覆障,若不超彼三世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得解脱也?今者能除贪嗔痴等三种毒心,是则名为[5]度得三大[6]阿僧只劫。未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7]阿僧只劫秘密之说,遂言成佛[8]历劫未期,岂不疑误[9]行人,退[10]菩提道也。

    校记:

[1] 原本作“代”,今依龙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2]同上,今依S2595(T85)、日本流通本更改正

[3]原本无“有”,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4]原本作“阿”,今依文义更正。

  [5]原本无“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作“世”,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种”,今依龙谷本改正。

  [8]原本无“佛”,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原本作“悟”,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无“退”,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8)又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1]净戒,行[2]六波罗蜜[3],方成

  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3]?

  答曰:[5]三聚[6]净戒者,即制[7]三毒心也,制一一毒心[8],成无量善。聚者会也[9],以制三毒,即有三无量[10]善,普会於心,故名三聚[11]净戒也。六波罗蜜者,即六根也 。波罗蜜者[12],汉言达彼岸。以六根清净,[13]不染世尘,即是度[14]烦恼河[15],至菩提岸也,故名六波罗蜜。

  校记:

[1]原本作“趣”,今依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无“行”,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蜜”原本作“密”,以下凡“密”皆改作“蜜”。另不加注。

[4]原本作“觉”,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答曰”原本无,今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6]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则离”,“即制”依龙谷本、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制一一毒心”一句,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9]“聚者,会也”一句,原本作“趣贪者也”,今依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作“碍”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原本作“趣”,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波罗蜜者”一句,原本无,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原本“不”前有“则”,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4]“是度”,原本作“出”,今依龙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作“可”,今依P2460、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又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

  度一切众生。今[1]者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所乖也。

  答曰:佛所说三毒者:对於贪毒,誓断一切恶,故[2]常修戒;对於嗔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修定;对於痴毒,誓度一切众生,故[3]常修慧。由[4]持如是戒定慧等三聚净戒[5],故能超彼毒恶业报,即[6]成佛也。以制三毒,则诸恶消灭,故名之为断。以能持三戒,则诸善具足,故[7]名之为修[8]。以能断能修[9],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10],普济群生,故名之为度。故[11]知所修戒行,不离於心,若自心[12]清净,则一切众生悉皆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故,一切众生[13]悉皆清净。又云:欲净佛土[14],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制得三种毒心,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校记:

  [1]原本无“今”字,今依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所加。

  [4]原本无“由”字,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三聚净戒”原本作“三种净法”,今依龙谷本、P2460、金泽文库本、及上下文义改正。

  [6]原本无“即”字,今依S2595(T85)所加。

  [7]原本无“故”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所加。

  [8]“修”原本作“戒”,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能断能修”,原本作“修能断”,今依龙谷本、P2460改正。

  [10]原本无“俱”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原本“利”后有“已”  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1]原本无“故”字,今依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2]原本无“心”字,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众生”原本作“功德”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14]“欲净佛土”一句,原本作“欲得佛”,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P2460改正。

(10)又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1]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2]六波罗蜜,若为通会[3]六度者,其义云何?

答曰:欲修六度,当净六根,欲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心无顾悋,名为布施。能禁耳贼,於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4]鼻贼,等诸香嗅,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 ,不贪邪味,赞咏讲说,无疲厌心,名为精进。能降身贼,於诸触欲,心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摄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乐诸功德,名为智慧。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蜜行[5]。又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如船筏,能运载众生,达於彼岸,故名六度。

    校记:

[1]“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无“名”,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六度”前有“又”字,今依龙谷本删除。

[4]“伏”,原本作“除”,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密行”一句,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所加。

(11)又问:经言[1],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既[2]如是先因食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耶[3]?

    答曰:诚如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4]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三斗者,即是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佛[5]成道时,食如是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於世间YIN欲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成[6]谤误[7]之甚也!如来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也!经[8]所说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糟糠麦豆,不与特牛同群,身作紫磨金色。此牛者,即卢舍那佛也。以大慈大悲怜愍[9]故,於清净体中,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一切求[10]解脱者。如是真牛[11]清净之乳,非但[12]如来饮之成佛道,一切众生若食者,皆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也!

    校记:

[1]“经言”原本作“所说”,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既”,原本作“则”,今依文义改正。

[3]原本无“耶”,今依文义所加。

[4]“食 ”,原本作“飡”,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无“佛”,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所加。

[6]“成”,原本作“诚”,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误”,原本作“悟”,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经”,原本无,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怜愍”,原本作“怜敏”,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解脱”前,原本有“清净”,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1]“牛”,原本作“中”,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12]“但”原本作“真”,今依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又问:经中所说,佛令[1]众生修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燃[2]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岂不[3]虚妄也?

答曰:佛所说经[4],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所以假有为事,喻无为理。若不修[5]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梵言,此地[6]翻为清净处。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则名为修伽蓝也。

又铸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为[7]求佛道,所谓[8]修诸觉行,仿[9]像如来,岂唯[10]铸写金铜之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智慧为工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11]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中,如教奉行,以无[12]缺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法[13]身,非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则然言成就功德。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悉令消灭。其正法者,有五种体。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决定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於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明[14],通达[15]无碍。如是五[16]香,世间无以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於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流[17]功德花[18],饶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19]佛所称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令诸众生,剪截绘采,伤[20]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21]戒者,於诸大地,森罗万象,不令触犯。误触犯者,犹[22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禁[23]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24]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25]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以一灯续明,明终不尽,以无尽故,号曰长明。过去有佛,名为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然世间酥油之[26]灯,以照一室,乃[27]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一光,尚照万八[28]千界,若身光尽照,则[29]普遍十方。岂假如是世俗之灯,以为利益。详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30]六时行道者,所谓[31]六根之中,於一切时,常行佛道。佛[32]者觉也。调伏六根[33],净行长时不舍,。名六时行道。

塔者身也。常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圣僧,如是行道,即得涅槃。求解脱者,不会斯理,何名行道?窃见今时钝根之辈,曾无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於真性,一无利益,迷误之甚,诚可愍叹!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其理[34],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整[35]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於诸[36]戒行,如[37]法护持。必须禁六情,制三毒,勤觉察身心,了如是义,可[38]名为持[39]斋也。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如来[40]正法,欢喜奉行[41]。二者禅悦食,所谓风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42]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之净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43]如是五种[44]清净食,言[45]持斋者,无有是处。言断[46]食者[47],断[48]於无明恶业之食。若则触者,名为破斋破戒[49],云何获福。或有迷愚,不悟斯理[50],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了无惭愧。唯断外[51]食,自谓持斋,何异痴人见烂坏死尸,称言有命,必无是处。

又礼拜者,当须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恒不舍,事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如法礼拜。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52]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以恭敬故[53],不敢毁伤,以屈伏故[54],无令纵逸。若能诸恶永灭,善念恒存,虽不见相,常名礼拜。其事法者[55],即身相也。为欲令诸世俗表谦下心,故须屈伏外,心示恭敬相[56]。用之则显,舍之则藏,举[57]外明内,以相应也。若复不行理法,唯执事门。内则故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则空现身相,何名礼拜?无惭於圣,徒诳於凡,不免沦堕,岂成功德?既无功德[58],云何求道?

    校记:

[1]原本无“令“,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燃”,原本作“然”,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无“岂不”,今依P2460改正。

[4]原本无“经”,今依P2460、P25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原本无“修”,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6]“地”,原本作“智”,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改正。

[7]原本无“为”,今依龙谷本所加。

[8]“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仿”原本作“肪”,今依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唯”,原本作“遣”,今依P2657改正。

[11]“模”,原本作“画”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无”,原本作“充”,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法”,原本作“色”,今依朝鲜本所改。

[14]原本无“明”,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5]原本无“达”,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6]原本“五”后有“者”,今依S2595(T85)、朝鲜本删除。

[17]“流”,原本作“说”,今依龙谷本、P2460改正。

[18]“花”,原本作“者”,今依S2595(T85)、S5532、S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9] 原本“佛”前有“也”,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20]“伤”,原本作“复”,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1]原本无“净”,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2]原本无“犹”,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3]原本无“禁”,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24]“喻”,原本作“谕”,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5]原本无“无明”,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6]“之”,原本作“乃”,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7]“乃”,原本作“之”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8]“万八”,原本作“八万”,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9]原本无“则”,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30]原本“又”后有“问”,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31]“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2]原本无“佛”,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33]原本“六根”后有“六情”,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34]“当须会意,不达其理”一句,原本作“当达其理”,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5]“整”,原本作“愍”,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改正。

[36]原本无“於诸”,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7]原本无“如”,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8]原本无“可”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39]原本无“持”,今依龙谷本、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0]原本无“来”,今依S2595(T85)、朝鲜本所加。

[41]“行”,原本作“公”,今依S2595(T85)、S5532、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2]原本“所谓”后有“愿”,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食“,原本作“飡”,今依龙谷本、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4]  [44]“五种”,原本作“五味”,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5]  “言”,原本作“躬”,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6]  “断”,原本作“斯”,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47]  本无“者”,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8]  本无“断”,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9]  “若则触者,名为破斋破戒”一句,原本作“若转读者破斋”,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50]  “不悟斯理”,原本作“不斯道理”,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1]  原本“外”后有“道”,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52]  “谓”,原本作“为”,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3]原本无“故”,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54]原本无“故”,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55]原本无“者”,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所加。

[56]“示恭敬相”,原本作“恭敬”,今依S2595(T85)改正。

[57]“举”,原本作“觉”,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58]“功德”,原本作“所得”,今依P2657改正。

(13)又问: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於事法,功德始成,若唯观心,可相应不?

答曰:洗浴众生者,非世间有为事。世尊当尔[1],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诸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

   其七事者:第一净水,二者然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纯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於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洗浴庄严,能除三毒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谓净戒,洗荡愆非,如清净水,洗诸尘垢;二谓智惠,犹如然火,能[2]温其水;三谓分别,简异诸恶,犹[3]如澡豆,能除垢腻;四谓真实,断诸妄语,如嚼杨枝,能消口气;五谓正信,决无疑虑,如灰磨身,能避诸风;六谓调柔,和诸[4]刚强,犹[5]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谓惭愧,悔诸恶业,犹[6]如内衣,遮蔽[7]丑形。如上七法,并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8],为[9]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悟解。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然智慧火,温净戒汤,洗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10]比丘,聪明利智,皆悟佛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愚痴钝根,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11]依经,岂非误[12]也?且真[13]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埃,本来无相,岂可将有碍水,洗无为[14]身?事不相应,云何可得?若言碍身得[15]清净者[16],当观此身,[17]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并间,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於净者,犹如洗堑[18],泥尽则应停。以此验之,明知外洗非佛说也。


  校记:

[1]“尔”,原本作“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2]原本无“能”,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无“诸”,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5]“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蔽”,原本作“弊”,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8]“尔”原本作“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9]原本无“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0]“当尔”,原本作“当令”,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误”,原本作“悟”,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原本无“真”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4]“为”原本作“碍”,今依龙谷今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无“得”,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16]原本无“者”,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17]原本“因”前有“元”,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8]“堑”,原本作“墼”,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4)又问:如经所说,念佛必得解脱。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 ,求於解脱?[1]

答曰: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2],若不了义,即为邪念。正念念[3]佛,必得往生净国,邪念云何达彼岸?佛者觉也,所谓[4]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5]也,所[6]谓坚持戒行,不忘[7]精勤,了如来义,名为正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鱼,得鱼忘[8]筌,因言求意,得意忘[9]言。既称念佛之名,须行念佛之体。若心无实体,口诵空名,徒念虚功,有何成益?且为诵之与念,名义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徒心起,名为觉行之门[10],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11]求福,终无是处[12]。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此观之,乃知事相非真正也。故知过去诸佛所修功德,皆非外说,唯只论心。心是众善之源,心是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识关津者,何忧不达。

   

校记:

[1]原本无“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於解脱”?一句,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无“了义为正”一句,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无“念”今依文义所加。

[4]“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忆”,原本作“亿”,今依S2595(T85)、S5532、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无“所”,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7]“忘”,原本作“妄”,今依S2595(T85)、S5532、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无“之门”,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1]“相”,原本作“着”,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处”,原本作“乎”,今依龙谷本、P2460改正。

(15)窃见今时浅识,唯执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损水陆,妄营像塔,

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1]画绿[2],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末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此有为[3],勤勤执着,说於无为,兀兀如迷。且贪目下这小慈,不觉[4]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诈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常明,绝三毒永使消亡,闭[5]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悉皆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法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而论心,详其少分。说偈曰:

   嗔是忍辱花,  喜是忍辱果。

   花来便摘却,  果来无处坐。

   

    校记:

[1]“青”,原本作“舟”,今衣S2595(T85)、S5532改正。

[2]“绿”,原本作“像”,今依S2595(T85)、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3]“见此有为”,原本作“有此”,今依P2657及文义改正。

[4]原本“觉”后有“入”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5]原本无“闭”,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所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宗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生命的安住与回归(宗性法师) 

 其它法师:行脚开示(宗性法师) 

 宗性法师:打开心灵的枷锁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三章 何为力行十善(下)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二章 何为力行十善(上)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 第一章 如何力行十善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宗性法师: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结论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四、信仰的内涵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三、确立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二、缺乏信仰的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