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四


   日期:2020/7/17 1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四

否则的话,仅仅凭着思维分别,仅仅凭着知识和理解,就称之为正知正见,未免贻笑大方。所以,对于那些尚未见性,却被奉为善知识的人,大师说道: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尚未见性的话,纵然能够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仍然会在三界当中,受轮回之苦,没有超出的时候。”

“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善星比丘,能够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却仍然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

“既然善星比丘是这样,那么,如今的有些学佛人,能够讲解三、五本经论,就把这个当做是佛法的话,真是愚痴的人啊。”

“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纵然能够背诵那些书本闲文,终究,也没有啥用处啊。”

——哎,这段话呀,时常被大家所误解,因此而以为达摩大师反对讲经说法,反对念经和诵经。

其实,大师所说,是针对当时的时弊而言的。当时啊,在南北朝时代,佛法在中国相当发达,南朝和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士大夫们呢,自然也是蜂拥而起,纷纷习经背论,参学讲席,捐建寺宇,那景象,蔚为壮观。一时间,在两朝共约五千万国人当中,您猜猜,僧人有多少呢?

——嘿嘿,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南北朝前后一百六十多年当中,僧人最多的时候,有三百万,少的时候,也超过了百万人。

虽然时逢乱世,可是,当时的中国佛教之兴盛,是空前绝后的,实非隋、唐时期可以相比呀。

但是,中国人学佛,有自己的套路,不肯按照人家印度的路数来。印度是啥路数呢?嘿嘿,以禅修为根本,以经论作为禅修的指导,并不曾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究。即使是相互辩论,那也是在实修的基础上进行的,辩论的不是学问,而是智慧。

咱中国人呢,则喜好玄谈,尤其是在晋代,谈玄说妙,蔚然成风。哎,随着佛教的传入,士大夫们啊,忽然发现,咳,这个佛经最玄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学多闻,嘿嘿,别提多带劲了,过瘾呀。

——乃至于,现在连很多出家人,不是也在搞啥佛教文化吗?哎,都是从那时候遗传过来的。只不过呢,一代不如一代罢了。

嘿嘿,俺不是说,佛教不是文化,而是呢?作为佛陀的弟子,咱大家必须要知道,佛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佛陀对于咱大家的慈悲教育,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解脱智慧呀!而且,佛经当中的教义,是可以,也必须要付诸实践才行的。

——咋实践呢?在经教的指导下,止观与禅修。

看到当时的中国人,大多喜好讲解佛经、背诵佛经,以此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把佛法仅仅当做知识来学习,把经文里的学问和知识就当成了佛法,而忽略了解义与修行,忽略了观心,等等修行实践。所以呀,达摩大师才说了这一段话。

哎,没错,讲经说法是功德无量的。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够亲见不生灭的自性,就不可能超越生死轮回。仅仅凭着思维分别心,凭着知识和学问来讲经说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得不到现前的法益,也降伏不了自己的烦恼,种下的是未来的解脱之因。

——将来,也许是遥远的将来,说法者会因为这个善根而明心见性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呢?嘿嘿,生死轮回之苦,还无法免除。

善星比丘是佛陀的堂侄,非常聪明,但是聪明过头了,就自以为是了。于是啊,当他把佛陀所说的法都背下来以后,尚未理解,他就得出了结论,哎,佛法,没啥了不起的,不就是说“诸法皆空”嘛!俺也会说呀!俺说得更加彻底,哎,俺认为呀,一切法完全是空无所有,乃至于因果等等,都空无所有。所以呢?嘿嘿,修行也空,证果也空,成佛也空,等等。

其结局呢?据《楞严经》记载,善星比丘因为“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这是恶意诽谤佛法的业报,尤其是,作为一个佛陀的弟子。

对于这个地狱的来历,佛陀特意加以了说明:“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

善星比丘,作为佛陀的亲属和弟子,因为不肯实修,尚未见性的缘故,自以为是地狂妄说法,彻底违背经文的原意,所以,招致了地狱的业报,实属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呀。

——给咱的启示呢?那就是,不可以把讲经说法作为炫耀的资本,不可以脱离经文,而随意地狂妄说法,咱必须要依照《佛说当来变经》所要求的那样:“按本说经,不舍正句”才行呀。

哎,说法的人,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应当大致符合经义才行。如果有人故意扭曲经文的法义,标榜自我见解的话,嘿嘿,善星比丘,就是他们的祖师爷,活榜样啊。

另外呢,咱必须要知道,念经闻思修也罢,讲经说法也罢,其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接受佛经的引导,让自己明心见性,也帮助大家明心见性,乃至于,在法的引导下,逐渐消除自己和大家的分别烦恼,共同圆满本来佛果。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便尚未见性,也可以讲经说法,而且,必定会自他两利。因为呀,知见端正的缘故;不求名利的缘故;踏实修学的缘故啊。

反过来呢,如果有人为了念经而念经,为了讲经而讲经;甚至于,为了贪图名利而讲经说法,等等,是不可能因此而明心见性的。这样的话,他们纵然能够背诵很多部经文,又有啥用处呢?嘿嘿,依达摩大师的意思呀,此乃闲事罢了。所以,叫做“闲文书”呀。

那么,既然连佛经,都被达摩大师称之为“闲文书”,咱大家,究竟该到哪里去寻找佛陀呢?大师说道: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要寻找佛陀的话,必须要直下见到自性才可以,自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陀。”

“所谓的佛陀,也就是见性之后的自在人,无事可牵挂的人,没有造作的人。”

“如果不能够见性的话,整天心绪茫茫,向外面奔走追求,这样寻找佛陀,本来就不可能找到啊。”

哎,所谓的“见性”之性,到底是啥性呢?嘿嘿,就是本性,也叫做心性,还叫做觉性,或者是佛性,乃至于,叫做众生性,或者叫做物性,也未尝不可呀。哎,就其本质来说,因为它无形无相,所以呢,有时也被称之为空性。

这个“性”,到底是啥东西呢?大约说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吧。哎,一切万事万物,其本质都是心,都是心的显相,这个心,也就是性。这个具有最原始能量和能力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宇宙的本源,所以,叫做“性”;它与我们密切相关,是我们内心的源动力,本来具有觉知,所以,也叫做“心”;它还能够随应着各种因缘,而显现为虚空,以及里面的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也叫做“法”,或者“法身”,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性”本身,不会有任何生死轮回和生灭变化;但是,也绝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风起便兴千重波,风波随缘起,而水性不变。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咱叫它性也罢,叫它心也罢,叫它法身也罢,等等,它丝毫也不会在意;只是,明明白白,坦荡光明,一点儿也不会和咱计较,为啥呢?

——嘿嘿,因为呀,它就是咱,咱就是它,本来不是两个。虽说不是两个,可也不是一个,哎,它可以代表咱,咱不可以代表它。除非呢?有朝一日,您圆满觉悟了,那时,您才可以代表它,那时,您的尊号叫做佛陀。

所以呀,佛陀不是某位神灵,而是一个彻底觉悟了的圆满生命,通常,显现为人。虽然是人,却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神灵,堪为一切神灵的老师啊!因此,佛陀也叫做“天人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师表,一切众生的慈悲导师。

哎,虽说“觅佛元来不得”,佛陀不是在外面可以找得到的。但是呢?如果自己不明白,无法觉悟佛性的话,就需要方便地,向外面去寻找善知识才行。对此,大师说道: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虽然向外寻找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乃至于,即便见性,也不会得到什么;但是,如果想要明白,想要见性的话,却必须要参学善知识,一定要最诚恳地苦苦求学,好让自己的心彻底明白。”

“觉悟不生灭的自性,才会超越生死轮回,这是修行人最重大的事情,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这一生白白空过,或者弄一些境界和见解,来骗骗自己,那没有任何意义。”

哎,所谓的“虽无一物可得”,首先是指前文的“觅佛元来不得”,向外面寻找佛陀,是根本找不到的;其次呢,大师是在告诉咱,即便见性了,也不会有啥东西可以得到啊。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所谓的见性,只是自性见自性,自心明自心罢了!哎,大家都说这不容易,其实,一旦明见,才知道丝毫也不难啊。不仅不难,简直“易如反掌”,哎,就那么一转身,就那么一回头,就那么把向外的攀缘心往回一扭——蓦然回首,一刹那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时,才发觉,所谓的自性,自己平时天天都见,时时都见,只是,以往啊,由于攀缘心的缘故,忽略了无相的自性而已,只是不曾认识而已呀!

哎,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用在这里恰当极了。两个缘分浅的人,即使在大街上,曾经面对面走过,但是,相互都不曾注意到,为啥呢?嘿嘿,都走神了,都在胡思乱想哪!

人们就是这样,每时每刻都是如此,都在纷繁杂乱的妄想当中,做活计。因此啊,虽然他们无时不刻地面对着自性,却从来都不曾认识。

那该咋办呢?哎,如果有极大诚恳心的话,可以去参学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咱必须要记住,达摩大师前文所讲的:“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但是,问题也来了,咱凭啥知道某位大德,到底是否已经见性了呢?

嘿嘿,这个问题堪称无解。因为呀,到这里,更是法无定法,不可一概而论。除非您大体已经见性,才有可能知道,别人是否已经见性了。所以呢?自古禅宗门下,不是说,啥修行都没有,就跑去参学,而是呢?在多年修行之后,已经开了悟了,有了相当的见地了,但是,还没有把握,也知道自己悟得不透彻,心里有些没底,这时呢?才好参学善知识。

——在此之前呢?嘿嘿,老老实实地参禅;要么,老老实实地学习佛经。等到,啥时候开悟了,真开悟了,再去参学善知识。那时,才会具有“切须苦求”之心呀!才能够做到,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令心会解”呀。

如今的很多人,第一没有多年参禅的真实功夫,第二没有多年深入经教的闻思修水平,第三更没有悟境,嘿嘿,就急着前去参学善知识,试图来它个一劳永逸,哎,您指点我一下,立马就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这多好哇!

——对于这样的人呀,唉,俺不想骂他们了,为啥呢?嘿嘿,免得脏了俺的嘴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