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会性法师:驳“青年出家可惜”说


   日期:2020/7/18 22: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驳“青年出家可惜”说

福建佛学院释会性

崇福寺自附设“福建佛学院女众班”以来,已经十周年;其间不止一次听到人说:“小尼姑年纪轻轻就出家,很可惜!”听了这话,不由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箕好(厂幺)风、毕好(厂幺)雨,人各有志。佛学院招的尼学员,年轻活泼,行为清雅,意志高洁,非一般俗子可想像,这是佛弟子的优页本色,应为世人所钦敬。有人偏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言下之意,无非是说青年小尼不知享受世间欲乐,跑去出家,真傻,可惜!殊不知贪着欲乐才可惜!

年轻出家不可惜,可分几点说:

一、约染污心器说:有情的心,逐境受熏染,逐好境熏染善心,逐殆境熏染恶心。环境能造就人升华,亦能令人堕落。为了教子,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染污心器,莫过于贪欲乐。心染欲乐,易染难除。易染,则如烈火遇干柴,一触即着;亦如白布下染缸,投下即着色。难除,则须经多劫修持;以既受染,必于烦恼、所知二障(或称五住)随增。《俱舍论颂》云:“于彼漏随增。”烦恼障为生死轮回之本,障涅槃:所知障为愚痴颠倒之根,障菩提。菩萨除此二障,须以三大阿僧只劫长时修习十胜行,经十地段。成佛之所以要三大阿僧只劫修持者,为二障难除也。为不染心器,不受欲乐,年轻出家,岂不然乎?能说可惜吗?

二、约耽欲乐乃生死轮回之本说:凡有志求解脱生死轮回者,皆应严持净戒以除贪欲。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又说:“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又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又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欲,何忧何怖?”这诸多金口圣言,不知教育了多少人,挽回了多少珏澜。但总有些花花儿即躺在欲乐中醉生梦死!如来视为可怜愍者。兹依大小乘教,将贪欲乐为生死轮回之本等理,概要述之:

(1)大乘《唯识三十颂》说:“由诸业习氧,二取习氧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略释颂文:

“诸业习气”者,谓有情生生所造的有漏善恶行为遗留下来的习气;亦名业种子,生生由它起现行诸业故。

“二取习气”者,谓烦恼障等种子,由贪痴心,耽着欲乐境时留下的习气。贪痴心为能取,欲乐境为所取,故名二取。此二取习气,有起现行之功能,故又名种子。

有情造业已,二取已,事虽不存,余习尚在,如瓶盛酒,酒虽用完,酒气尚在,故名习气。此二种习气凑合在一起,即颂中“俱”义。二种习气俱,就是招感生死轮回果体之因。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者,异熟即生死轮回果体之名称,是前二种习气因所招感之果。

“前异熟既尽”谓以前二种习气因所招感的异熟果,随着因既巳灭尽(因尽果随尽)。

“复生余异熟”谓由果上又再造因故,如瓜才吃掉又留下瓜种,又能生起今后余异熟果也。

世间有情,就是如此,由因生果,于果造因,因果互为缘,而生死轮回相续不断。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皆如是。要解脱生死轮回,唯有从果上截断其因,因尽果息,则日:“因缚已尽,果缚随减。”然则,有志求解睨生死轮回者,为果上不再造因而年轻出家,岂不然乎?能说可惜吗?

(2)小乘《俱舍论颂》说:“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绩,入胎如灯焰。”

略释颂文:

“无我唯诸蕴”者,诸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蕴,积聚义,积聚所有色为一蕴,乃至积聚所有识为一蕴,名为五蕴。此五蕴,即有情果报体。有倩依此五蕴计为我。此句颂文,说明没有如有情所计之我,唯有五蕴。

“烦恼业所为”者,烦恼即贪嗔痴慢等,相当于前所说之二取,由贪痴心耽着欲境故。业即前所说的有漏善恶业。此句是说,前句之五蕴,乃烦恼和业所招感的。

“由中有相续入胎”者,中有相当俗说灵魂。有情身死后尚未受下生身时,其间而有的知觉身,名为中有身。《俱舍论颂》云:“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世间有情前五蕴异熟果体死后,要续生后五蕴异熟果体,就是由中有身去投眙的。故颂文“由中有相续入胎”。

关于中有相续入眙情况,再说明一下。有情前一果报体,随往业清尽而舍弃,就名为死,或名命终、寿终。既命终已,随即又依本业习幻现起一个如梦中般的身体,这就是中有身。这中有身有知觉,但不甚明了,在糊知的状态中。它将投生下一果体之前,当他应投胎的父母交配时,他会看到一道光明,认为那里有光明大道可走出去,那怕千山万水,挡他不住,一刹那顷就到了父母身边,见到父母交配,就以为自己交配。若是下生随业势力该为男身的,他把母亲看做妻子;若是下生随业势力该做女身的,他把父亲看做丈夫;父母交配,就这样以为自己交配。待父母遗精时,他觉得愉快,随这一感觉就入了母胎。中有入眙已,经眙中三十六个七日变化,成为完整身体而出生世间,又成为下一生身心,即名五蕴异熟果体。

还有一情况,下生当为女身的,在母胎中母腹是平长的,这是由中有(中阴)投胎时仰着入胎之故;若下生当为男身的,在母胎中母腹是中尖的,这是由中有投胎时俯着人眙之故。笔者对此事,曾访问过妇女,确是如此。人类身,在母胎中较难形成,故须三十六个七日变,这从妇女怀孕十月方生,可以证实佛法听说不谬。他类胎生者,由于易形成,故不须那么长时间。

佛法说:有情一次轮转,分为四有。徙出生后至命终前,名本有;命终时,名死有:死后至受下生前,名中有;入胎已,名生有。故一次流转,又名四有轮转。如图:

这就是“由中有相续入胎”义。

“如灯焰一者,说明五蕴异熟果体,随业缘而有,是如幻如梦之有,切不可计此为我也。《俱舍论》是依《阿含》等经、《毗婆沙》等论编作的,这时尚在破我执阶段,故不开演真我。迨涅槃会上扶律谈常时,真我则有不变、恒常、主宰、自在四义。那是一真法界之事,非眙卵湿化四生身可比也。

根据此颂所说,有情受生死轮回,亦是由烦恼业力所致,而烦恼业则是异熟果上所造成。这就告诉人们,要解脱生死轮回,唯有从异熟果上截断造烦恼业因。然则,有志求解睨生死轮回者,为了果上不再造因而年轻出家,岂不然乎?能说可惜吗?

(2)约十二缘起说:十二缘起,就是由无明为缘而有行,由行为缘而有识,由识为缘而有名色,由名色为缘而有六人,由六人为缘而有触,由触为缘而有受,由受为缘而有爱,由爱为缘而有取,由取为缘而有有(业),由有为缘而有下次的生乃至老死。分别略释于下:

此亦显示由因有果,果上起因,因果互为缘,相续流转没有穷尽。要尽此生死流,唯有从果上不再造因。然则,为截生死流,果上不再造因,年轻出家,岂不然乎?能说可惜吗?

再说耽着欲乐,更可惜:如来大慈大悲,怜愍众生于生死轮回受无边苦楚,以种种方便教育人们少欲,或防欲,并说耽欲过患的严重性不可估量。如《遗教经》说:

汝竿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迄,入于五欲;譬如枚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逶,犯人苗椽。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叫,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扣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窖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迄。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趟迄,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佛教诫人们(不只比丘)当控制五根(眼耳鼻舌身,亦名五官),切莫把它放荡人于色等五欲境;当如牧童放牛,手握竹杖降伏牛,眼睛盯住牛,不要让它随便去把害农作物——苗稼。若放荡五根,非但耽着五欲,将遭到无边无际的苦祸,那时就不可收拾。亦好比恶劣的马,若不用辔器制伏它,将把人牵到深坑摔得粉身碎骨。又如遭怨贼抢劫,财物被劫尽,受苦上一世;可是五根贼祸,殃可廷至累世,遗害就太重了。故于五根,不可不谨慎啊!智慧的人们,都控制住五根,不随它们放逸,如防贼一样的防住它们。

控制五根,以控制攀缘心为主要。攀缘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蔓延,还此它(心)不上。切莫如人手捧蜜碗跳舞,只顾住蜜碗(欲乐),而没看到深坑(譬累世祸患)。

这一段经文,说出放逸耽欲乐的严重性,亦显示出耽欲乐更为可惜的道理。

通过上述的教理探讨,显示年轻出家不可借,且路走对了。佛教史上成祖师者,多是年轻出家的。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二十一岁出家,二祖善导大师十岁出家,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年轻出家,不胜攸举。

至于人各有志,不能年轻出家,也不可勉强。但亦当少欲知足,以免在欲乐中碰得不可收拾。历史上夏桀、商纣、周幽,三代帝王;春秋时,晋献公等等,都是在欲乐中碰得不可收拾的。民间也有很多因欲乐搞得家破人亡的。这些都可作不出家者的镜子。问:有情惑业所招感之果,何以名异熟?答:有三义说明:

①异烦而熟,谓惑业有善恶性烦不同,但都成熟,故共感一总果。

②异性而熟,谓善性业感乐报,恶性业感苦报。此是于一总果上,随别报善业成熟力而感乐报;随别报恶业成熟力而感苦报。据此,故有情有时乐、有时苦,民间称为命运。

此中当知,感受总果的,是第八异熟识。感受别报的,是前六识。总果名异熟,别报名异熟生。

③异时而熟,谓所造有漏善恶业,皆有顺现受报、顺生受报、顺后受报之别。据此,故有颂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节未到;时节若到,一切都报。”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有此三义,故果体名异熟。

问:假如人都年轻出家,人种岂不断绝?

答:这就不必把人忧天了,佛教教人知因识果,令人人端正自因行,创办自受乐果报,免有情堕进三途受剧苦,这是必要的。至于出家、不出家,不勉强要求。根机达到,有志出家者,可以出家。若根殷不到,就在家修学佛法,亦同样可以解睨生死,成就佛道。但必须奉行《华严经》所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宋陆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水离贪着。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都不出家,亦不可,不能住持正教,令佛法久住故。

摘自《慧炬》第346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会性法师       出家)(五明学佛网:会性法师       出家)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会性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