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会性法师:佛七讲话


   日期:2020/7/19 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七讲话

会性法师主讲
智锦敬记
台中灵山寺佛七
一九八六年岁十一月

  第一日 坚定信心—信佛言、信佛愿、信佛土
  第二日 坚定信心—信法门、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
  第三日 发深切愿—求生西方
  第四日 力行念佛—正行(发菩提心、专持佛名)
  第五日 力行念佛—正行(发菩提心、专持佛名)
  第六日 力行念佛—正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一日

  各位莲友:

  现在这就叫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在这里亲近阿弥陀佛。

  灵山寺打七,历史已经将近四十年,过去每年打七多是雪公老师在这里开示,若是久修的莲友,已经听过很多佛法,当然对念佛的意义,一定是澈底明白,不须要再说。但是本寺住持普闻法师,专程邀我来,在佛七中和诸位结结法缘。为了要让新参加佛七的莲友们明白念佛的意义,不妨抽点时间来讲说念佛的要义。

  首先须要知道:为什么要打七?打七的起源从那里来?

  这里念佛,下午的那支香也有诵阿弥陀佛,我们平常晚课也诵阿弥陀经。七日专修念佛的来源,就是从阿弥陀经来的。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一日至七日专念佛号,能够得到一心不乱,这就叫做结期修证,定期专修。并不是没打七就没有念佛,平时大家是专修念佛的人,也照常在念佛。只是平时可能是早晚二课,或者是日常行住坐卧,随分随力,随缘念佛。不能专心,要修一心,比较困难,所以定一个专修的时间。经中说一日至七日,能够得到一心不乱。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乱,将来才能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定期专修,七日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原因就是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形成七日专修的课程。但是并不一定一个七日,就能得一心。当然利根、上根上智的人,七日可能就会得到一心不乱。若中、下根器,可能一个七日就不够。二个、三个七日,甚至七个七日。若是继续一直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一心不乱来念,念到得了一心不乱,这样一定能够成就,绝对不会错。不管你是不是会得到一心,在七日中共同专修念佛,受用就很大。最少在念佛的时间内,身口意三业清净,得到无量功德,种下将来往生的殊胜因缘。

  我们应当要明白,念佛的目标在那里?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修行,跟着佛修行,比较容易断烦恼、了生死、成佛果。追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要去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学佛的通途,也是为了要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凡是学佛,不管是修什么法门,总不离这根本目标,我们要学大乘佛法。念佛的目标也是一样,假定烦恼还没完全断尽,仗佛的大愿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努力进修,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念佛应当要怎么念呢?阿弥陀经中说得非常详细,就是要具足三种的条件——三资粮。有信、有愿、有行三资粮具足。「信」要深信、「愿」要切愿、「行」要力行,努力去修行,念佛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

  首先说「信」:我们念佛不但是信心最重要,就是修一切法门都要信。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众道之源,功德之母。若没有信心,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有深信,一切善法修行才能增长,一切功德才能成就。就是说:若没有信心,功德法财不能生长,智慧不能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都是从信生起,我们学佛就要有信心,有智慧。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无穷无尽,深广有如大海,我们要得到佛法的受用,要有信心才能进入,有智慧才能度过佛法大海,达成学佛的目的。才能亲到宝山,得到众宝。信有如双手一样,来到宝山,若没有信心,就像没有用手去拿宝。来到宝山,若用双手去拿宝,就像信心。有智慧,有信心就能得到佛法的无上法宝,所以最重要就是信。

  念佛的人,首先要信,信有几种的意义呢?道理很多。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得很详细,我现在总合起来分为七种来说:第一、信佛言。第二、信佛愿。第三信佛土(音:度)。第四、信法门。第五、信因果。第六、信自心。第七、信事理。

  第一、信佛言:「佛」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第一要深信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语。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起来有经律论三藏教典,我们应当要尊重。依照佛所说的道理,来真实修行,来念佛。

  有人说:「我们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应当就要念释迦牟尼佛才对啊!怎么不念释迦牟尼佛,而念阿弥陀佛呢?」应当要知道,是我们的教主叫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我们是释迦世尊的弟子,应当就要依教奉行,照佛所说的,要念阿弥陀佛。在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净土三经中,还有其他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大集经、无量无边的大乘经典中,都是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既然是专修念佛法门,就要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深信释迦世尊所说的言教。

  信就是要除去心中的狐疑,「断疑生信」才能达成念佛的目的。疑若没断,信心不能增长、不能扎实。所以对佛言不要有一点点狐疑的地方,尤其到现在末法时代,法弱魔强,有许多种种异言杂说,往往站着其他的立场看佛法,使人对净土法门,会生起种种狐疑。我们学佛要以佛的圣言量作标准,就是释迦世尊所说的经律论三藏教典作标准。不可被异言杂说所摇动。我们完全要深信二千多年前降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所说,要我们念佛的法门,去实行。就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再现前,说:「某人啊!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另外又有比念佛更好的修法。」我都不相信,我要信二千多年前出现世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你现在叫我不要念,我也不相信,应当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

  大梅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住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去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怎么说?」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指月录八)

  你会觉得奇怪!讲念佛怎么说到参禅去了?我举这个故事,即表示念佛的人要有像大梅禅师的坚定信心。马祖明明教他「即心即佛」,后来说:现在不是了,现是「非心非佛」!他也不相信。

  我们要破除一切疑惑,深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念阿弥陀佛的法门,一直念下去,念到成佛为止,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这点要特别注意,这是信义的第一种——信佛言。

  第二、信佛愿:此「佛」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要深信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

  有人说:「你一天到晚把“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阿弥陀佛会被你们念得生气呀!例如孙子叫阿妈,一天到晚叫个不停,阿妈一定会生气!」

  不会的,阿弥陀佛不但不会生气,而且是十分欢喜!这话怎么说?阿弥陀佛要我们念他的名号呀!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其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念他的名号的明证。怎么可以拿「孙子叫阿妈」来作比呢?(所谓「生气」、「欢喜」,皆是随顺世间的方便权说。佛是「八风吹不动」的,那有「气」「喜」?不可当真。)

  四十八愿中,众生「闻名获益」之愿,就有十三愿之多(十八、二十、二十四、二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闻名尚且能得广大利益,何况称念?所以莲池大师说:

  「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万行而无遗。」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像一只大船,我们在这茫茫苦海中,无所依靠,惟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才能脱离此五浊恶世的苦海,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彼岸。莲友们!赶快上船吧!这就是信义的第二种——信佛愿。

  第三、信佛土:深信实实在在有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阿弥陀佛在说法度众生。在阿弥陀经中,释迦世尊一开始就告诉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注意这段经文中二个“有”字。所以报恩论说:「极乐世界,实有其地,阿弥陀佛,实有其人。」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有这一个国土。极乐国土中,真真实实有究竟圆成佛果的阿弥陀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极乐世界说法度众生。以九品莲华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往生佛国,所以我们要深信真实有他方世界,有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科学未发达,说这个世界以外,在太虚空中还有很多世界,人都还未必相信。现在科学家的经验,在太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由此可证明,佛经所说的十方世界真真实实是有。既然十方世界真实是有,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绝对是有的。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有的。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度众生,绝对是真实,千真万确,释迦世尊绝对不说不实的话。金刚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世尊所说的话,决无虚妄,要信心坚定,认真念佛。

  这就是信义的第三——信佛土。

  第二日

  各位莲友:

  昨天晚上说念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三资粮:深信、切愿、力行念佛。这三种的要素若具足,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字分为七种的意义来说明:一、信佛言。二、信佛愿。三、信佛土。这三种昨天晚上已经简略讲过,现在要说第四信法门。

  第四、信法门:就是说:要深信释迦世尊所说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法门,也就是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依佛所说,如法修行,一定能够达成往生佛国成就正觉的目的。信念佛法门是怎样信呢?须要明白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门无量无边。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佛就说有八万四千的法门,来对治众生的烦恼。使个个众生能断烦恼、了生死。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门门可以入道。无论修那一个法门,最后都一样可以断烦恼、了生死、成佛果。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趣向正觉的方便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边;但是到了归元,究竟同成正觉,不二不别。不过,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们须要选择,适合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来修学的法门。中国佛教有十宗,总合起来不出律、教、禅、密、净。这五字就能统摄中国佛教所流传的一切佛法。净:净土念佛法门。其他的法门虽然也是一样可以入道,但是适合末法众生、人人能修的法门,惟有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有三种殊胜——殊胜的意义,虽然很多,但是简要的说,总不出下列三点:

  第一点: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就是念佛法门不论是什么根性的人都可以修,上根上智固然能修、就是钝根的人一样可以修。所以古德说:「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就是说:上根上智的人不能超出这个法门;下愚的人也能修这个法门,也能入道。所以这个法门,「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就是说: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有智慧——上根上智,乃至一般的愚夫愚妇都能修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念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连三岁小孩也会念,不过要将这句佛号念到纯熟,念到一心不乱,甚至八十老翁未必能够修好。所以这个法门不论是什么根性的人都能修,而且最方便、最容易,印光大师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下手修只念阿弥陀佛很容易,成就的功行很高。用力很少,不必用很大的力量来修,但是所得的效果很迅速,很快就达成那个功效。只是至诚恳切、认真念,一定能成就很大的利益。达成一心不乱、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法门能边做工作边修行。事实的证验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中说得很多,若去参考看,就可以明白,是现在末法时代最普及的法门。因为若去参禅、修观种种,一般人在工业社会很忙碌,要专一参禅很困难做好。要修观没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善知识指导,也困难,不易成就;唯有念佛法门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明白念佛法门的意义,依法专修,一定能够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发心念佛,现在台湾念佛法门已经很普及,可以说是莲风吹遍宝岛。若在几十年前初光复的时候,那时很不普遍,世俗的人对念佛法门有很多误解,甚至往往误会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世间人做好事时,若给他念佛,他就不高兴。记得我初出家不久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到了一位同学家,正好做新居志庆的喜事。我一遇到,近十年没有见面,小时候在一起读书,一见到欢喜。我时常在念佛,念习惯了,见面时第一句话就念「阿弥陀佛」。他听到我念「阿弥陀佛」气得半死,就骂我说:「我今日住新屋,良时好日,你就为我念阿弥陀佛,你是希望我死吗?」生起这样大的误会,他不知道念阿弥陀佛是好话。我说:「这是好话,你不要误会人死才要念。」「我看到人死了,就请人念阿弥陀佛,我还没死,你怎么为我念阿弥陀佛?」不知意义,才会生这种误会。他不知道阿弥陀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量寿、无量光。「你新居志庆,我为你念无量寿、无量光,不是很好吗?」当时为他说明,他的误会才消释。甚至有一部份的人,误会马路边立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在那里,那人就永久不会超生,永久做枉死鬼,不肯给人立,这是大错误。不知竖立佛牌在那里,就是要让人念佛。人一经过,见到六字洪名就念一句。一人念一句,千万人念,功德就能使死的人超生,能出苦。由竖立佛牌使枉死的人能超脱、能出苦是最好的事情,他却误解会堕落、不能超生,根本是错误。世俗上对阿弥陀佛的意义没有了解,发生的误会情形很多,我只是举出二点来说明。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人人明白,不须要多解释了。

  现在须要说明的地方就是:有一部份宣扬其他法门的人,往往会为了要宏扬他的法门,将念「阿弥陀佛」法门曲解,或是将身价贬低,使他的法门能够宏扬。实际上,在佛法中不论是那一宗那一派,都是佛法,平等宏扬。不可起有高低的心理,不可生起抑扬的心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不论修那一个法门,都可以使人成就佛法的利益。既然是这样,随众生的根机,他若欢喜修净土念佛法门,我们就要对他赞叹,使他念佛成就。他若欢喜修禅,我们就赞叹他参禅的好处。不须要说:「你不要参禅,跟随我念佛。」也可以禅净双修,所以应当彼此互柏赞叹,所谓:「若要佛法兴,须要僧赞僧。」彼此互相赞叹,法门上彼此互相赞叹,出家众也互相赞叹,这样佛法才能兴隆起来。不可为了宏扬其他的法门,要压低念佛法门,就发生很大的错误。就像百喻经中有一比喻说:「有一老师度二徒弟,老师生病脚酸,叫二位徒弟捶脚。二徒弟一人捶一脚、甲徒弟捶右脚、乙徒弟捶左脚。二位徒弟在相争谁捶得比较好,不好好捶。等甲师兄不在那里的时候,乙师弟将甲师兄所捶的右脚大力捶断」。不知道这样一捶是捶死师父,不是捶死师兄,结果发生这种大错误。现在如果在法门上发生争斗,就和师兄弟相争捶师父的脚,捶断的情形一样,很冤枉。所以我们要在法门上彼此互相赞叹。就是说: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可修,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深信。

  第二点,念佛法门的殊胜是可以带业往生:就是要一生学佛,好好修行,修行到临命终时,假定烦恼种子还没断,只要正念分明,一心不乱,就能得到西方三圣接引我们往生西方,这种情形就叫带业往生。并不是现在懈怠不要紧,造一些业,以后不管业有多少都担去西方,这样误会,西方又不是垃圾桶,将一些垃圾带去西方,就不对了。前几年的时间,佛门中有引起带业与消业的诤论,说是消业往生而不是带业往生。主张消业往生的人,就去专门查经。要检查「带业往生」这句话,是谁最早说的,藏经中有这句话吗?若没有,我国祖师是那一位最先说的?他们查到最后,认为最先说这一句话的就是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实则不然,元朝的天如维则禅师所著的「净土或问」中,已有带业往生这句话,其文曰:

  「问曰:五浊恶世,人皆有罪,纵未造五逆重罪,其余罪业,孰能无之?苟不忏悔消灭,但只临终念佛,能往生乎?

  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那先经云:如持百枚大石置于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没水。若无其船,小石亦没。喻彼世人一生造恶,临终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虽作小恶,亦入泥犁,况大恶乎?船喻佛力,石喻恶业。故昔人有“带业往生”之说。.......」(净土十要六)

  既云「昔人」,则天如禅师尚非「最先」,况蕅益大师乎?

  带业往生之义,天如禅师说得很明白。总之:修净业者,只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三圣现前接引,决定往生。

  第三点,一旦往生西方,就可得到不退转的地位:阿弥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不退转。不退者,阿弥陀经要解云:「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即佛果之一切种智。谓心心流入佛智果海也。我们念佛只怕没有往生,若一旦往生一定不退转再做凡夫,由此渐渐进道,直到成佛为止,这就是念佛法门第三点的殊胜。

  所以我们要深信释迦世尊所说的念佛法门,最为殊胜,真正符合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修学。深信念佛法门当生可以解脱,雪公老师著述一本当生成就之佛法,就是指念佛法门,以上就是第四种信法门。

  第五、信因果:我们念佛的人要深信因果,不但是念佛的人,凡是学佛的人都要深信因果。因果就是佛法的根本支柱,若没有这支大柱,佛法就不能安立,所以因果最重要。观无量寿经中说:要往生西方,要修三福,第三种就要深信因果,要读诵大乘。就是说:学佛的人都要深信因果。而没有学佛,不信因果的人,因果二字也是跟随着他,不能说他不相信,就没有因果。因果二字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种子,后来结什么果,是一定的道理,绝对不会错误。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通途的三世因果,我们一定要深信。要深信因果,第一就要深信我们的灵觉性永久不灭。我们有一个佛性,就是世俗人所说的灵魂,本觉的灵性,清净的心体,绝对不会消失,永久存在。灵性、神识,今生身体死了以后,再去转生,所以无量劫来生生死死。过去生做人的业因成熟,所以今生就转来做人。令生再修因,将来再结果。现在努力念佛是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将来究竟成佛是果。我们如果明白这种因果的道理,就要努力念佛。因为我们要深信娑婆世界,实实在在是一大苦海。所以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四边都是烦恼火在烧、渐渐烧到眉毛来了,很危险!如果不赶快念佛求解脱,将来继续轮回,就不能出苦,不知道要受苦多久。过去无量劫来生生死死。经中说:我们每一个人,过去无量劫来所受的生死,假定眷属所流的眼泪,若能存积起来,就像四大海水。其遗骨集合起来,就像王舍城毗富罗山。显示说一个人生生死死的骨头堆在世界,一个人就堆得满满,不必很多人。无量劫来轮回生死,受苦无边,不能解脱。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既然那么不容易得到的人身,已经得到。不容易听到的佛法,已经听到。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难中之难。今天听到就要努力念佛,好好修行,达成释迦世尊度化众生,究竟出苦的本怀。所以要深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绝对没有错。我们若深信因果,念佛的道心就更加恳切。努力修行,将来才能成就往生佛国的果——这是第五信因果。

  第六、信自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灵明妙性——自性清净心。深信我们有清净的心体。现在一举一动的作用,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叫做妄想心。妄想心起作用,不能体悟真心。我们应当要明白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中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要做人,要成佛,或堕落三恶道,都靠一念心。所以古人解释中国文的「心」字:「三点如星相,横勾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前二句是说「心」字,心字的三点如三颗星,横勾像初三、四的月光横横一勾。应当要知道这念心,披毛戴角做畜生,是由这念心;将来成就佛果,也是由这念心。所以要深信我们的心,升天、做人、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界六道轮回,都是由我们的心造业才会轮转。既然知道一切唯心造,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我们的心当下就是佛。并不是说你现在是佛,你只是有佛性而已。我们大家还没成佛,有佛性就像金矿中的金,成佛就是好比已经出矿成就的纯金。而我们现在只是金矿中的金,佛有如一块木材已经雕好的佛像,而我们人只是一块木材还没雕的佛。这块木材要雕成畜生也可以,要雕做人也可以,要雕佛像也可以,随我们要雕成什么。你若好好修行,将来就可以雕成佛像。所以说「是心是佛」是说我们本有的佛性,但是要注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性德;「是心作佛」是现在的修德。若不去修、不去做,就不能成佛。虽然是人人本有佛性,就要好好去修。

  宋朝有一位赵子昂,他是画马专家。他当时准备要画一○八只不同姿态的马,画了一○七只,剩下第一○八只四脚朝天的马,画不出来。马平常的姿态可以看出来,唯有四脚朝天姿态的马,不曾看过,所以他画不出来,他就一直在想四脚朝天的马,吃饭、说话、睡觉都在想,想得入神。有一日他画不出来,吃午饭后,想得很疲倦,就到床上休息。躺在床上又继续想四脚朝天的马,用手脚一直在比画四脚朝天的马,是什么样子。比个不停,后来就睡着了。后来他的太太工作做好,要进去休息的时候。床罩一掀开,看到四脚朝天的马在那里,吓了一大跳,喊了一声,要出来踢到门限跌倒了,很大声。赵子昂听到就醒来,看到他的太太倒在门边,赶快要扶他起来:「是怎样,怎么倒在这里?」太太说:「你是从那里起来?我怎么没有看到你!」「我就在床上睡觉,怎么没有看到?」「没有啊!你说在床上睡觉,我掀开床罩,是一只马四脚朝天在那里,怎么会有你?」「哦!你在床上看到四脚朝天的马!」吓得面容变色,流了一把冷汗。「吓死人!我一直在想四脚朝天的马,当下我就变成马了!」想马变马,会怕吗?不要去想马,想马变马;要想佛,将来就变成佛。所以赵子昂说:「想马变马,那我现在不要画马了。我要画佛像!想佛,以后我就可以成佛。」以后他就专门画佛像了。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便成佛,念魔便成魔。「一切唯心造」:心想什么,以后就成什么!现在我们努力念佛,将来我们就成佛。我们要尊重己灵,要知道我们有这个佛性,努力念佛就能成佛。假定我们没有佛性,不论怎么修也不能成佛;像砖块要磨成镜子,不可能。因为我们有佛性,有清净的本心,有灵觉性。现在开始念佛就是开始学佛,就是始觉,渐渐达成佛果就是究竟觉,证到本有的本觉;由始觉合本觉成就究竟觉,就是三觉圆,万德具的究竟佛果。这个道理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得非常详细,所以我们要信自心,心若努力念佛,将来究竟成佛。想到我们的心,念佛就可以成佛。我们不可辜负己灵,造罪业,将来堕落三恶道就很可惜,这是第六信自心。

  第七、信事理:这个不必详细说。因为现在人若没有深入佛法,不知什么叫做理的念佛法门。古时对「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讲法的对治,认为「自性弥陀」说我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净土就在我的心中,「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认为极乐世界净土,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并没有另外极乐世界,这是很大的错误。虽然理是这么说,但是在事相上,事理圆融才可以通。离开事,没有理可说;离开理,事也不能成就。所以说:「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要圆融,要知道真真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真真实实是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实有其地,阿弥陀佛实有其人。」事相真真实实是有。虽然是说我们的心周遍十方,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楞严经中所说:「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说:我们的心包含太虚空,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不出我们当下一念心。这样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按照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从娑婆世界西方过去十万亿佛土,就有极乐世界。西方只是距离我们世界,十万亿佛土而已。而我们的清净自心,包含十方虚空,这无量无边的虚空都包舍在内。既然是「心包大虚」,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怎么有离开我们的心呢?就在我们的心中当下就有。当然西方极乐世界并没超出我们的真心之外,真心就包含西方极乐;你若不念佛,极乐世界就不能现前。所以古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事理圆融,不可执理废事,执事废理。事理圆融,这样念佛才能达成究竟正觉的目的,这是第七信事理。

  信的意义,我约七种简单说,只是说到这里。我们依这种的道理,进一步努力去研究,知道娑婆世界真实是苦,极乐世界真实是乐,由此生起欣厌之心,进一步就要发愿。发愿的道理,等明天晚上再说。

  第三日

  各位莲友:

  佛七今天已经是第三天,前二天所说的是,往生极乐三种要素的第一种,就是信。信约七种说:就是信佛言、信佛愿、信佛土、信法门、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以七种意义来说明信的道理,大概简略已经说完了。信:须要深信。就是说:我绝对柏信释迦世尊所说的,念阿弥陀佛能够仗佛的威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得到不退转,乃至究竟菩提,这个道理我绝对相信。就是释迦世尊现在再出现,叫我说:「某人啊!我现在又有法门比念阿弥陀佛更好的法门,你不要念佛了。」我也不相信现在现前释迦佛祖所说的话,我绝对要相信二千多年前,出现在印度的释迦世尊所说的,叫我们念佛往生西方的话,我绝对相信。我绝对不被其他任何法门所摇动,有这样的信心,才是叫做深信、彻底的深信。不可今天听到念佛好,今天就来念「阿弥陀佛」。明天听到参禅好,明天就来参父母未生前我是什么样?就去参禅了。后来听到修观较好,就学习空假中三观了。再听到修密较好,就去持咒。若这样,这趟路走了两三步,再转头回来。那趟路走了两三步,又再转头回来,走了一辈子也没有一条路走到目的地,绝对没有成就的可能。不但不能往生,不能了生死,连是否能继续做人,还成问题?心太复杂、七上八下,这样不能专一、没有深信、容易动摇,这种心理对修行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们发心修净土法门、专心念佛,就要彻底深信,绝对不被任何其他的对方所动,这样才叫深信。

  我们虽然相信有西方、有佛国,念佛能够往生。但是进一步就要发愿,假定说:你不想要去,西方是西方,你还是在娑婆,不能往生。但是要发愿,一定就要深信娑婆世界实实是苦,极乐世界实实是乐。假定在娑婆世界完全不知是苦,觉得这个世界不错!蛮好很享受!若这样,就不太想要去,西方是西方,你仍在娑婆,也是不能往生。所以最重要就是以上所说七种信的意义中,最重要是深信娑婆世界真实是一大苦海,所以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道理,我们要彻底深信。佛经中往往比喻:我们这个世间的苦很多,比大海水更深、更广、更大、更多,所以说是苦海。我们在苦海中浮浮沉沈,受尽无量无边轮回生死的痛苦,一直到今天才能听到佛法,若不会发心求出苦,实在是枉费一生,行尸走肉,很可惜!在这个世间有什么苦?释迦世尊在佛经中说了很多,所谓:我们这个三界有三苦,人间有五苦、八苦,在三界中总说是无量诸苦。三界内苦苦、坏苦、行苦就叫做三苦,这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的众生都有这种的痛苦。现在我们每一个都是人,是人道的众生,且以人道众生的苦来说。就是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人道众生一生中,从出生到呼吸停止,在这个中间所受的痛苦,不出这八种。现在在座诸位,论生:都已经好几十岁了,年纪较大的,七、八十岁了,年纪较轻的一、二十岁,就是小孩子也在十岁左右了。都是对生已经过去了,感觉到佛经所说的生苦,说出生的时候有痛苦,好像自己体会不到。我们已经这么大了,出生时有什么样的痛苦,自己不知道。就是说得很多:有胎狱种种的痛苦,出生时的种种痛苦,根本我们都忘记了,体会不到,觉得距离很远、很生疏。假定你对生苦体会不到的话,我可以举二点证明出生是苦:人出生时是痛苦的现象,第一点:大家看婴儿一出生,一定是哭,人一出生就是呱呱哭,哭什么呢?「苦啊!苦啊!」我又跑到这个世间来受苦啊!冤枉啊!我又跑来受苦!「苦啊!苦啊!」既然一出世就在叫苦连天,我们一出世都是在叫苦。除了是大圣人,佛菩萨示现降生,那个就没有痛苦。像:释迦世尊做太子的时候降生,一出生就能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样就没有痛苦,除了释迦世尊降生的时候,那种没有痛苦以外,凡是六道凡夫,一出世都是在哭,哭的原因就是痛苦。因为在母亲肚子里一离开了,受到外面风吹,肉很细嫩,像被刀割一样,很痛苦,所以才会哭。一出世时就叫苦连天,可见生是苦—这是第一点。还有一点:婴儿渐渐长大了,若到二岁以前要学说话。你知道小孩学说话说什么吗?你一定想:一定是教他叫爸爸!妈妈!是不是教他说这个话,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小孩子刚要学说话的时候,他要学嘴巴张开,嘴巴闭起来。学说话,开口闭口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呢?开口是「ㄤ」,闭口是「ㄍㄨ」,「ㄤ ㄍㄨ」,这若用客家话就很容易表示出来,「ㄤ ㄍㄨ」,客家话谐音「ㄢ ㄎㄨ」,意思就是「很苦!」「很苦!」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说很苦!很苦!肚子饿也不会说,头痛也不会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说过了,你若不相信,问你妈妈,是不是真的!一出世学说话,第一句就是说很苦。大家第一句话都是说客家话,大家都是客人(楞严经说「旅泊三界」,人间犹如大旅舍)。出生时都说很苦,现在长大就忘记了,不知道苦了!为什么长大会不知道苦?我有一个比喻:古时候的便所,比较粗话,不太好听,忍耐一下,大家都最少一天要去一次。古时候的便所很简单,地上挖一个洞,二块木板放着就算好了,这种的便所很臭,气味很不好。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用抽水马桶很清洁,不觉有气味。若最少在四十年前,古时的便所,门一打开要进去:「好臭啊!味道好难闻啊!」好臭,很不喜欢进去。但是不进去不可以啊!再臭也要进去,一进去蹲一会儿忘记了,不臭了。所以有人报纸拿进去便所内看,报纸看完了,还不想出来,忘记了。起初一进去觉得很臭,一会儿后就觉得不臭,好好的。我们众生来人间做人也是一样,一出世都叫苦连天,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忘记了,不苦了。这就是不论什么样的人长大了,贪逐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追求世间的欲望,根本不记得痛苦。并不是没有苦,只是苦不觉得,以苦为乐,众生颠倒就是这样。

  若是老的痛苦:七、八十岁的人都体会得到;不必七、八十岁,就是我自己也稍微感觉得到,一直追上来,我觉得会怕,所以到老的时候痛苦,老态龙钟,相当痛苦。老人眼睛模糊,耳朵重听,听得不大清楚,曾经听过老人说:「现在打阴雷啊!天雷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的雷很响,现在的雷怎么不响!」实际上并不是打阴雷,因为年老了耳朵重听的缘故。老人的牙齿掉了,吃东西也不方便。走路也走不稳,痛苦太多,看老人就可以知道!还有病的痛苦,不说大病,以小的感冒来说,鼻塞,口就很忙了,也要吃饭、说话,也要用呼吸,很忙,很苦。只有感冒就那么痛苦,何况大病更是痛苦,所以病很苦。老苦、病苦还不要紧,最后无常来才是大痛苦,所谓说:「人命无常呼吸间」,究竟什么时候无常会来,我们无法知道,以前我亲近慈航老法师,老法师时常说:「我们人生有三件事一定要去研究。」什么三件事情?「第一件:要研究人是不是会死?第二件:假定人会死是不是能知道何时会死?」除非你修行到预知时至,要往生的时间未到,你事先已知道了。预知时至那个人就没有痛苦,若不是有修行到预知时至的人,阎罗王何时要叫去不知道;无常何时要来,自己不知道。第二件是明明知道会死,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第三件:人死要去那里?」学佛的人并不必怕死,死不要紧,死那里须要怕?换一个身体而已,不必怕,但是须要知道死了要往那里去?我们的灵觉性要往那里去,这点最重要!何时会死我们不知道。人一定会死,只是我们须要研究,最后我们要走到那里去?大家会念佛,就要知道我们最后要走到西方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要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亲近阿弥陀佛,路线很清楚,不必怕!不必怕无常何时会来。我常常有这种的想法:认为我们学佛的人,尤其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不必怕死。也不必想无常何时会来,不必怕。什么时候来都不要紧,就是明天去,不要紧!只要是有预知时至,舍报安详,正念分明,随时可以去,不要紧。假定说:业报还没尽,能够活到一百岁,一百二十岁、二百四十岁,再多也不嫌,吃得长寿,就念佛愈多一点,功夫就较纯熟,将来往生品位就较高一点。所以念佛的人不要烦恼何时会往生,不要紧。什么时候都可以,不必烦恼,不必怕。来,自自在在就走,时间一到就走,说走就走,来去自由。要有这样的心量,要有这样的准备。何时来就不会有痛苦,死苦就扰乱不到我们,要有这种的觉悟。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是我们体会得到的,不须要详细讲。

  五阴炽盛苦:道源长老解作「健康苦」,就是说现在这一生造业。身体若健康就想要造业、找刺激,由此造业的痛苦将来再受报。印光大师解释说:「前七苦是过去业因成熟,现在受苦,第八种五阴炽盛苦就是现在造业,感受将来业报的痛苦。」所以说这是三世因果的意义。我们若知道苦,一定要求出苦海;假定你不相信这个世间是苦,念佛有如唱歌,唱得很好听!实际上,心就不想要往生,若有这种心理,往生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彻底明白人间实在是苦。现在科学发达!不错!是非常享受!衣食住行都很享受,吃、穿都很好,住高楼大厦,行,一出门就有车,所以衣食住行都非常享受,非常安乐,感觉不到痛苦,所以愈享受就愈不会修行。你看释迦世尊在世时,领导所有出家修行的比丘,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住在树下,连房子也没住,后来有身体较弱的,方便才有住茅蓬。以后有施主建设讲堂,才有寮房可住,但是这些都很简单,不像我们现代人享受得这么好。愈享受愈不会修行,给这个世间的福包住,以为这样很好了,不肯修。所以有时我们劝导富裕人家修行念佛,他说:「我那里须要修?我前世就修好了。现在我当享受的时候了,你们这些穷苦人才要修。穷人很苦,你们就要努力修,修来世,我们过去生已经修好了。」就要等到他受了痛苦,或是作生意失败,倾家荡产了,或是身体得大病了,或是无常快要来了,那时他才叫苦连天,那时才来找师父:「现在我痛苦了,要想办法了!」那就是「临时抱佛脚」。平时不修行,临时才抱佛脚,若是没有抱住就下地狱,很危险!所以我们修行要靠平常的时候,身体健康要好好修。地藏经中说:「闻健自修」,听到佛法,身体健康的时候,努力认真自己赶快修。不要等到往生了,无常来后,等子孙去请人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那样就很迟了。就是别人至诚恳切为我们修功德,地藏经说:「七分才得到一分而已,现在自修,分分自己得到」,所以要努力修行,念一句得一句。

  所以现在就要知苦,见到别人痛苦就要知道,要将心比心,看到众生痛苦,我们就要发心。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看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受那么大的痛苦,我们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努力念佛修行。我们知苦以后,进一步才会发愿;若不知苦,愿心提不起来。若体会得到,对这个世间才会厌离,对西方极乐世界才会欣慕。所以发愿就是念念厌离娑婆世界,念念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发愿要求生西方,念念发愿求往生。愿就是希望的意思,就是我们念佛的目标。我们念佛若没有目标,不知道念要做什么?不可将念佛的功德换来生享受做人,或是希望将来要升天,这些都是不对。应当要知道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求生西方,就一定要发愿,若没有发愿,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是不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看你有深信吗?有切愿吗?有深信有切愿,这样才能往生西方。信必定要深信,我前面所说七种信的意义:信佛言是总,信佛愿以下是别。那些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我们要深信,有了深切的信心,进一步就要发愿。就是说:虽然你知道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但是你一定要有发愿要去,有希望要去。假定说你没有希望要去,西方仅管是西方,你也是在娑婆,也不能往生。就像是:灵山寺在打佛七,大家来共修,非常庄严,很好,你已经知道,你也知道念佛好——这是信。但是你住在家里,就不想要来,你不来,脚不走出来坐车。不来灵山寺,那样你怎么能到呢?你就不能到。一定你的心有想:「啊!机会难得,灵山寺打佛七,一年才一次而已,那么好的因缘。那里的师父在引导打七,念得非常庄严,念佛非常整齐,那是没地方再找的。那么多人在这里共修,那么好,那么庄严,我一定拨空都要去参加念佛。」这样你有这个心愿,才能来。你若没心想要来,知道是知道,不能够来。往生西方也是一样,你只相信有西方,不错!知道!问你:「要去吗?」「还没啦!我的时间还没到,我还没闲空,等我钱赚多少,或是媳妇娶了,生日做后,等我七十岁、八十岁。」各位不知有和阎罗王打契约吗?和阎罗王打契约说:「我要活八十岁!」这样才不要紧。假定没有打契约,那就很危险了。

  在一本西归直指中,有一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有一个人,年纪很老了,死了到阎罗王的地方,阎罗王就喝斥他说:「你在世间,已经很好过了,有机会亲近佛法,你不好好修行,不努力修行,不去做善事,今天恶业这么多,现在应当要堕落了。很可惜!白费你一生!」老人就对阎罗王说:「大王啊!你要叫我来,你要事先通知我一下。你没有告诉我,忽然就叫我来了,我就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叫我来,我就不能修。我是想多享受一段时间,等到时间快要到才修。你忽然叫我来,我是不知道,我就不能修,不是我不肯修。」阎罗王说:「我怎么没有通知你,我通知信很多,一张又一张你都不看。」老人说:「你什么时候写信给我?我都不曾看过。」阎罗王说:「怎么没有,你头发白了,有吗?你年轻时头发很黑,很好看,现在老了,头发渐渐白,有喔?」「有,我的头发都白了。」「那就是写信,若一根白头发就算一张信,你算算看有多少张了,好几百张,好几千张了。」我也有了,我头上最少有好几百张。「怎么没有写信!」阎罗王又问:「你过了四十岁,眼睛较模糊,要戴眼镜才看到,有吗?」「有!」「那也是写信!还有,你耳朵较重听,比较听不清楚,有吗?那也是我写信给你。还有,你牙齿掉了,有吗?掉一颗就是一张信,你看看掉多少颗牙齿了。」有人已经牙齿掉得剩下一颗了,那信就很多了。我掉一颗,有一张了,就要准备了。阎罗王怎么没有写信,写太多了。你不看,不过那种信不是写字的,不会看往往不知道。现在我已经说,知道了。自己算算看,阎罗王写几张信了。写一张信,就要念「阿弥陀佛」好几万声来对付才可以。不要马马虎虎,忽然间有个青年鬼跑出来,向阎罗王抗议说:「阎罗王,你这样不对。那老人,当然你写很多信。我那么年轻,你没有写信给我,为甚么也抓我来?」阎罗王笑笑说:「你也有啊!怎么没有?」「你写在那里,我头发也没有白,耳朵没有重听,眼睛没有糢糊,牙齿也没掉,身体很健康。忽然间你就叫我来,这样信写在那里?」「有啊!你家隔壁比你年纪更小的孩子,被水淹死。有吗?」「有!」「你看年龄比你更小的孩子就会死,何况你比他年纪更大。这也是信!只是你不会看而已。」这个意思就是说:人命无常。并不是一定要等到老才会去,所以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可怕!可怕!坟墓的地方,很多是少年人,不是全部老人。所以人命无常,自出生以后时时刻刻无常就有来的机会。

  我们一定要努力念佛,努力念佛就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在念佛的时候,念念不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共修念佛后,读诵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发愿文,也发愿也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这也是发愿要求生西方的偈。这里的回向文:「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说:「我们要求生西方,为了将来证到不退转的菩萨,随着诸佛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要发这样的愿,就是自度度他。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的境界,要发菩提心,才能往生。菩提心就是求成佛果的心,详细说: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的果位的称呼。发菩提心就是,发要成佛果的心。要求成佛果以前,就要行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后就要行菩萨道,六度万行,努力念佛求生西方,然后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要发这个大愿。假定说你没有发愿,也不能往生,要往生也得发菩提心,将来才能满菩提愿。

  我们读回向文时,要随回向文来观想,口念心观想,不只是用口念而已。口念而没有观想,或是口念回向文心打妄想,这样就没有达成目的。就叫口发愿、心没有发愿。所以一定要由内心,至诚恳切发出这个心愿来: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因缘成熟,只要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现前,我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有这个心愿。行、住、坐、卧时时刻刻不忘西方极乐世界。绕佛时自己观想:像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走;坐的时候,也观想,像坐在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华中。自己观想:我坐在莲华上,想自己在西方莲华中,华开了,见到佛,听佛说法,证无生忍,得到不退转。要这样观想,时时刻刻不忘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将来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的因缘渐渐薰习纯熟,往生才有希望。

  我记得以前律航法师说他亲近慈舟大师的时候,请慈舟大师开示,慈舟大师开示只二句话。律航法师还在家时是黄胪初,那时还是黄老居士。慈舟老法师开示说:「你学佛就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只有这二句话。你学佛应当生疏的地方令它熟,很熟的地方要使它生疏,这样以后才能解脱。」他听后觉得莫名其妙就再请示说:「老法师,您说的话我不了解,什么叫做生处转熟?」老法师就问:「你会念佛吗?」「我现在才学而已,念得不好!」「这样就是生。念佛修行,修六度万行很生疏,就要渐渐练得纯熟。」生处转熟就是:念佛修行过去没有修,今生才修,要努力修得纯熟。「什么叫熟处转生?」这个意思他也不了解,又请示老法师。老法师问说(他是中将):「杀、盗、YIN你熟吗?」「这是我的拿手好戏,很熟!」「对啦!这个很熟的不可学,就要让它生疏,渐渐要丢掉它。不要有杀、盗、YIN。你过去做的杀、盗、YIN业,现在学佛了,要丢掉它,不可以再做了,就是熟处转生。」过去造业很熟的路线,现在要堵起来,就是愿「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要这样修。

  我过去听到律航法师说这二句话后,我就记在心。实在是真的:我们学佛就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娑婆世界太熟了,现在就要使它生疏。将娑婆世界转成西方极乐世界,当下就是西方。行住坐卧时时想在西方极乐世界,睡的时候,也观想躺在莲华上睡觉。坐也观想坐在莲华上,行也行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金地中,行住坐卧时时这样观想,使极乐世界纯熟,生处转熟。世问的杀盗YIN业,就使它转生。要这样努力,不但慈舟大师开示律航法师而已,我们大家也应当从这二句话来学。时时刻刻发愿,按照愿文好好观想,时时刻刻不忘求生西方,这样就是发愿。明白发愿的意义,进一步要深入研究怎样力行念佛,念佛的意义,明天晚上再说。

  第四日

  各位莲友:

  说到昨天晚上为止,深信、切愿,信愿二字已经说完。从现在开始要说第三「行」——力行念佛。正要说念佛怎样念,这个非常重要,希望能够注意听!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个就是持名念佛的根源。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根据,就是从这里来。不过,我们须要知道:要听到佛的德号非常不容易,若不是多生修来的善根,是不能听到佛的圣号。所以华严经中说: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这是华严经中的偈颂(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真实慧菩萨说)谓:宁可在地狱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能够听到佛的名号。意思就是说:若受苦能够听到佛的圣号,我甘愿受苦,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听到佛的名号就好。假定不能听到佛的德号,就是受无量的快乐,我也不受这种快乐。也就是:受快乐不能听到佛号,不如我受痛苦能常闻佛号。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来,流转生死受无量苦,原因就是没有听到佛的名号。不闻佛名故,才无量劫来轮回生死,不能解脱。我们今口听到佛号,肯发心来念,就是显示各位多生以来所种深厚的善根。所以今日不但是听到佛号,尚且能够精进念佛,这是千生罕遇,万劫难逢!要自庆!要欢喜!要生欢喜心来念佛。

  在古德解释念佛法门,分做四种说:一、实相念佛,二、观想念佛,三、观像念佛,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实相,念自性。蕅益大师在楞严经文句中,解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念自佛。这个通途的念自佛,就是念实相佛。参禅,修其他的法门,和明心见性体悟真如实相,那都是念自性佛,就是念自佛。

  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出在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道理也是显示实相念佛。十六种观法,说明修观的法门,十六观门那就是观想念佛。十六观中之第十三观,观三圣的身像,那就是观像念佛。先观察庄严的佛像,作将来观想的前方便,所以另外建立一个观像念佛。实际上观像就是观想的前方便。因为观想,我们一般博地凡夫,不容易做到。善导大师说:「凡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因为我们众生的心很粗浮,西方极乐世界的圣境很微细,我们要观到成就,很不容易。所以十六观经说到第十六观也回归持名。所以说:只要是临终十念,念佛的名号,尚且就能够往生,何况观想呢?

  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就专开持名念佛的法门。持名念佛怎样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内心念起,从口念出声,从耳朵听进去。从心起、从口出,由耳入这样轮转不息,念到每一个字分分明明。「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心里想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念佛才能摄心,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说:我们口念佛,口业清净,摄舌根,口业清净。耳朵听,摄耳根,耳业清净。眼睛看佛像,身体拜佛。意念佛、想佛,六根都摄起来,不会去随境流转。渐渐使念佛清净的念头,继续下去,净念相继。由此「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就是三昧,要证得念佛三昧,这个办法最第一,最容易成就,所以这个就是持名念佛。既然我们念佛一定要念得清楚,所以不必贪多,不必贪快。主要是要念清楚,若念得太快,字就念不清楚,念到「阿弥陀佛......陀......陀......」变成......陀......而已,阿、弥、佛没念出来,一直「陀」下去,这样就没有清楚。所以要每一字,虽然念快,也要一字一字清清楚楚。要至诚恳切从心起、从口出,由耳入,这样轮转不息,一直永久念下去,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念佛:或出声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口动,声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这种念法能持久,较不会疲劳,若不能出声的地方,就心中默念,功德是一样,并没有差别。

  记得在三十余年前,有一日出外,遇到一位老伯七十多岁,身体很健康,声音很响亮。每日晚上在庙前树下讲三国、讲西游,讲古给人听,讲得很热闹。我看他这样浪费时间,觉得很可惜!七十多岁的人,身体健康,不会念佛,讲古没有意义,很可惜!等他讲完,我和他谈话,顺这个机会我就劝导他:「阿伯!您用这么大的精神讲古给人听,好,是很好!不过,你这样说,对你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对啊!我说得口渴也没人拿茶给我喝。他们只是听得好听而已,我自己辛辛苦苦实在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过,不然我要做什么呢?太闲空了!」我说:「有一个办法很好,你念佛!」「念佛有什么意思?」我就把念佛的道理说给他听,劝导他念佛。说:「阿弥陀佛从这个世界西方,过去十万亿佛土,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你念佛的圣号,将来可以往生西方,可以离苦得乐。」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他也很有善根,听得很欢喜。从听的那日以后,回去每日努力念,再也不出来讲古了,就在他的家里念佛。但是他念得很大声,大声喊阿隬陀佛。白天念还比较不要紧,晚上也大声喊到天亮。念到他们全家的儿子,孙子都不能睡。儿子、孙子就对他说:「爸爸!阿公!您不要念得那么大声,我们大家要睡觉吗,您念那么大声做什么?念较小声一点。」「哦!不可以啊!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那么远,我没有大声一点,他怎么听得到?我念如果佛没有听到,白费我念了!」他要念给佛听,怕佛在十万亿佛土,没有听到,拼命在念,念了两三天声音没有了,沙哑了,就来找我。「嘿!你这个青年师父害我!」我吓了一跳!「我那有害你,我不曾做害人的事啊!」「那会没有,你叫我念佛,我现在念到声音沙哑了。」真的沙哑了,说话说不出。「害我念佛念到沙哑,现在要说话说不出。」我说:「你是怎样念?」「我回去就大声念,日以继夜认真念。两三天就没有声音了。」「这样,你为什么要念得那么大声?」「你说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阿弥陀佛在那么远,我没有较大声念,他怎么有听到呢?若没有听到,就白费我在念了!」很好笑!听得很有意思,这个老人说怕阿弥陀佛没有听到,拼命大声念,当时也是我误了他,没有错!没有说明清楚。他不知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说:「人间在说细声的耳边话,怕别人听到。天上的天人听到,就像打雷一样那么响,何况是佛呢?阿弥陀佛是有广大神通,十方众生动一个念头念他,他都知道,那里一定要等你出声?」所以他没有了解这个意思。听我说明以后,他就会有时出声、有时默念、有时小声念,要配合机缘。举例说:大众在这里共修,能念整齐,跟得上木鱼,那样就好好念,大声也没有关系;若疲劳时就念小声一点,没关系。但是不要没有念,不念就白费坐在这里。不过,念一定要会「和」才可以,不可以人念「阿」你念「弥」,人念「陀」你念「佛」,这样念不整齐,不但念不好,而且会生烦恼。所以大众共修的时候,要听木鱼的声,好好念,念整齐。

  我们这里灵山寺打佛七,念佛念来最好|最整齐!尤其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念得很好。那么多人念,念得很整齐。这里领导的师父,法器也打得很好。引磬、木鱼声音也不太大,也不太小,配合得很合适!我虽然没有来参加念,我在楼上听,听比下来念,觉得心更静,非常好。就是大家念得这么整齐,大家都会念,念得这么纯熟,这是很难得!像这么念,心就会清凉,一定就能得到一心不乱。不像以前我在狮头山领导念佛,虽然住寺几十人,但是外来的人太多了。外面来参加念佛的人不会念,跟不上木鱼。尤其当时有一位老人,声音很大,不会随木鱼,念很大声,配合木鱼不上,念得起烦恼,觉得很苦,不到两天就没有声音。所以大众共修要念整齐,念得字字分明。像我们这里念佛,我可以说:这是最标准的、最好的。只是有一点,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提出来给诸位做参考:念六个字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按照我们这里的音调念,我一直在听,觉得大家在休息喘气的时间,差不多在「陀」和「佛」的中间,「佛」拉长声,「陀」的停止。那样就变成听为「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是「佛南无阿弥陀」,佛变成在前面,然后才「南无阿弥陀」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觉得有稍微不太恰当。也有听到少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照正音念「南无」说:南方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这样就成笑话了。不是这个意思!「南无」音应该是「那谟」,因为念成「ㄋㄢ′」往往会让人误会,南方没有阿弥陀佛,西方才有!这样不如念「西有阿弥陀佛」,比较有意思。所以不要照字解,不是南方没有。「那谟」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皈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敬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将生命、身体都皈依于阿弥陀佛,专心依靠阿弥陀佛。所以南无就是皈敬,「ㄋㄚ′ ㄇㄛ′ ㄜ ㄇㄧ′ ㄊㄨㄛ′ ㄈㄛ′」,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光明照到这里,大家现在就是无量寿。所以「佛声所到之处,就是佛光所照之处」说:有人念阿弥陀佛的佛声,所到的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到那里。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念佛,自己在念佛,自己的头上就会放出光明,阿弥陀佛常在自己头上的光明中出现。怎么知道呢?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叫沈居士,他也去听那个人替亡者说话。他站在旁边,后来想到:「我是念佛的人,现在我没有念佛,这样不好。」自己的心随时就提起正念,心中在默念阿弥陀佛,继续在念佛。他一念佛,那位仙婆就说了:「像沈先生这样用功,这样修行,就不必烦恼不会作佛,将来一定能够成佛!」沈居士听到,吓了说:「我默默地站在这里,你怎么会知道我有修行?」仙婆就说:「有啊!我知道现在你在念佛。」「你怎么知道我在念佛?」仙婆说:「你心里一念阿弥陀佛,你的头上就放出光明来。光明中就有一尊阿弥陀佛站在那里,非常慈悲,光明灿烂。所以我知道你心中在念佛。」由此可见,我们凡是念佛,我们头上就放光,头上就有一尊阿弥陀佛在那里,时时加持我们。所以有人说晚上走路,一个人走会怕的时候,就认真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不会怕。怎么说:若一念阿弥陀佛,头上就放光,光明中有阿弥陀佛,所有的邪魔鬼怪都会远离,就不会伤害你,所以念佛现在就得到广大受用,头上时时放光,佛时时在头上来加持,这是非常难得。

  我们念佛的时候要配合环境,共修时当然出声。自己自修时能出声就出声,若不方便,会妨碍别人,就小声念。小声若不方便,就用金刚持:自己念,自己听到就好。行、住、坐都可以出声念。若睡的时候,就不可出声念。印光大师说:睡卧的时候可以念佛,只是不可以出声。卧在床上若出声念,一方面对佛不恭敬,一方面自己的身体会受伤,会伤气,所以卧在床上心中默念,不可出声。或是不清净的地方,较不威仪的地方,举例说:上一号,不可出声,为了恭敬佛,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的形相,自己要觉得有阿弥陀佛的声。默念念四字就好,不必念多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转。虽然没有出声,口没有动,自己耳朵要觉得有听到念佛的声,就像在出声念一样,有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样才算是默念。若自己没有注意,没听到自己的念佛声,就不算是默念了,所以默念要听到自己的声相,才是默念。所以念佛法门最好修,行住坐卧二六时中,时时都能修行。有人觉得:念佛一天要念多少?除了打七定期念佛以外,平时自己要有一个定课,早晚课来念佛,以最忙的时候作标准。尤其在家居士有事业,假定早上起来洗好脸,有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念,就念十分钟。晚上要睡以前也最少念十分钟,天天都像这样念,这是定时念佛。定时间,不一定要念多少,只是在这个时间中要念佛,或者是半小时、一小时,自己定时间,每日以时间作标准,不必计数,在这个时间要专念佛,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定时念。还有一种定数念:比例说:早上我要念一千,晚上要睡以前要念一千。拿念珠(一○八粒)计数,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捏一粒,念一圈就一百,一○八粒算一百。要念一千,十圈就一千了。念珠的用途就是念佛计数用,念佛计数才用念珠不是拿着好看,或是作为装饰品。应知念珠的目标,就是要计数念佛用,注重计数念佛,才拿念珠。定数念佛也可以,以最忙的时间作标准。若有闲空而不念佛,懈怠过日,就很可惜!

  人身难得,光阴很快就过去了,努力念,不可浪费时光。一有闲空,赶快念佛。最少要定早晚二课,定时也好,定数也好,渐渐增加。不过一开始,不要定太多,念不到就会苦心,所以不要贪多,每日要念。发心修行最重要是要发恒常心,天天这样做,每天一样,定课每日要做,一日没有做就会痛苦。就像吃饭一样,一日吃三餐,一餐吃二碗,三餐就六碗。不能说:那么麻烦分三次,我一次六碗都吃进去了。可以吗?肚子会涨破了,胃会生病,不可以!所以要分三餐吃。也不能说:我吃一餐就好!第二餐不要吃,不吃也不行,会饿,饿就没气力,不能办事,修行也是一样,法身慧命就是以修行为食。定的功课每日要做,不可懈怠。不可以说:「今天没空,明天再来补。」吃饭就不能说:「今天没有空,明天再来补吃。」大家曾经这样吗?有那种道理吗?不可能!所以我们念佛定的功课,再忙也要念。假定在家中没有时间念,出外坐车,我也要念到数目足,这样才有一定的数目。尽未来际,最少尽这一生,每日定课不可懈怠,这样才能得到受用。不可一曝十寒,今天修,明天又没修,这样道力不能继续,受用就得不到。所以定时也好、定数也好,只要每日做,这个很重要!又有一点:要锻炼随时随地,随境念佛。如何随境念,听到音声就念。比例说:穿皮鞋的人,走路发出响声,就当作打木鱼,随那声音念佛。假定睡的时候,就随时钟滴答滴答声音念佛,当作打木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尤其要睡的时候,随时钟声音念佛很好,念到睡着,也不会打妄想、失眠等等的毛病。另外还有随呼吸念佛:唐朝的飞锡大师,著述一部念佛三昧宝王论,劝人用鼻孔风作念珠,随呼吸念佛。好处在那里?因为人最后离开世间,是呼吸停止。你若锻炼呼吸念佛很习惯了,鼻孔还有呼吸就会念佛。假定散乱心很重打妄想,利用呼吸。打坐时、睡时可以,随呼吸念,不可出声,口合起来,随呼吸念佛。妄想若一直来,可以用计数随呼吸念——数息念佛。举例说:呼吸一次,算一句阿弥陀佛,算到第十句,不要增加,一到十就好。念较久心就能静,藉数息念佛,这也是很好的修持方法。打坐时较好,行的时候不方便,呼吸会长短不定。

  念佛要配合自己的环境、时间、心情等等好好配合,随时随地好用功。有时心中杂念,妄想觉得很多,愈念佛妄想愈一直来,有人会觉得妄想不知道怎样对治。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以前有一位老禅师,度一小沙弥。老禅师坐禅,小沙弥跟着学,小沙弥不会参禅,只是跟着坐而已。忽然间自己在笑,老禅师一见到的时候,就喝斥他:「坐禅,不好好坐禅,在打妄想!」「师父!我那有打妄想?」「你没打妄想,你在笑?」「你问我在笑吗?我是想到还没随师父来出家的时候,我在家里,厨房灶的地方,我妈妈放一个猪油罐,罐口小,罐腹较大。我家养了一只猫,猫趁没人时去偷吃猪油。猪油在罐底,吃不到,就整个头陷下去,头拔不出来,头扛着猪油罐就跑。所以我想到就笑,我不是在打妄想,我只是想到猫在扛猪油罐而已吗!」「嘿!那就是打妄想!」大家有看到猫扛猪油罐在跑吗?念佛时若笑,就是看到猫扛猪油罐,这个就是妄想!我们的妄想心很多,想东想西想南想北。在家居士,虽然来这里念佛,未免会想到家中的事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想家事,放不下。若能一心,心要念佛时就要万缘放下,一切都放下,认真念佛,一心念佛,不可打妄想;但是妄想若来的时候,要怎样对治?「不随不制」:妄想若来不可强压制,也不可随妄想去。所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想来,只怕觉醒的时间太慢。就是说:妄想还没来的时候,不可以压制妄想不可起。要抑制妄想的念头,就是妄想。「不可打妄想!」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一方面在「阿弥陀佛」,一方面在「不可打妄想」,就有两个念头,这就是妄想。所以妄想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你不要管他,你念你的佛。一旦发现在打妄想,随时拉回来,不可强制妄想不可起,不可随着妄想去。一旦妄想起来,让它一直起来,心就散乱,也不好。妄想一来就要拉回来。禅宗的牧牛图很好作为参考,像牧牛的人牵住牛绳子,牛去吃草,随它去吃。若看到牛偷吃人的东西,牛绳赶快拉一下,牛就知道这个不能吃,就不再偷吃。这就是比喻:我们照顾自己的心,继续在念佛,妄想没有来,不管它,随它去。一旦发现妄想,就像牛在偷吃,看到牛偷吃东西,把绳子拉一下。意思说:比喻若妄想一起,拉回来,「我是在念佛啊!念佛怎么可以打妄想!」拉一下就回来了。也不可后悔,「很可惜啊!念佛在打妄想!」后悔的心影响很大,念佛念不好。过去就好,不管它,拉回来,继续念佛。若一个人念,不会妨碍人,妄想若来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妄想就跑去了,它会怕。妄想一来就「阿弥陀佛」,所以要想办法对治。假定用尽办法,妄想还很多,印光大师的办法可拿来受用。就是用计数念,计到十,三三四记那个数目。一方面记数目,一方面念佛,妄想就起不来,这是举个例子,不可记十一、十二、一到十就好,轮流不息,念久,妄想不起,就会统一。还有一种像我昨天所说的办法,念佛时就作观,坐时:观想坐在莲花上,观想前有一尊阿弥陀佛在那里。或是观想「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念一句观想一个字,这样也能束缚妄想心不起。总说就是自己要想办法对治烦恼,对治妄想,这样才能在念佛法门中得到受用。

  诸位还须知道:念佛不会妨碍工作,在家居士在工作的时候,照常可以念佛。不是须要很用心的工作都可以念佛,譬如说:洗衣、走路、或其他不须很用心的时候,都可随做随念佛。在较不威仪的地方,就心中默念。往生集中:宋朝有一位姓黄,打铁的人,人叫他黄打铁。平常整日打铁很辛苦,火很热,很苦很烦恼。有一日师父从那襄经过,他就请问师父:「师父!有一个什么修行的法门,使我一方面打铁,一方面修行的吗?不然,我打铁很苦。」师父告诉他:「有!念佛。你就一方面打铁,一方面念佛。」说念佛的法门给他听,将来可以往生西方的意义。他一听到,很欢喜,从那天起,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打一下就念阿弥陀佛一句。或是拉风箱,拉一下也念佛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久的时候,习惯了,也不辛苦,感觉非常清凉。念了几年后,念得很欢喜,时时觉得很清凉,就像在西方。以后要往生的时候,他还在打铁,身体很健康,就告诉他的儿子:「我要去西方了,我时间到了,但是我有一偈颂写起来,留着给大家作纪念」,(他和他的儿子都不识字)说:「拜托隔壁的张先生帮我写起来。」他的儿子说:「您在说笑话!您好好的,怎么会往生?」「你去请他来写,写起来总是好的。」就请张先生来。「我要往生了,有一偈颂,请你写起来。」纸笔拿好,他就念:「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哦!他去了!站着就往生了,多好!站着静静在那里,没有动,很久,他的儿子摸他,就没气了,全身冷了,头顶热的,表示一定往生西方。所以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我们现在也是在这里,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每天在炼,炼久就成钢。念佛的道理还没说完,明天晚上再说。

  第五日

  我们学佛修行,修行的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念佛当下得到的受用,就是三业清净。身业:身体穿海青、受戒的人搭披衣,在佛前礼佛、打坐、经行绕佛—身业清净。因为在这个时间,没有去作杀、盗、YIN,就是身业清净。口业: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既然是在念佛,就没有造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四种的罪业,所以专一念佛的时候,口业就清净。意业:心专一在想阿弥陀佛的圣号,观想极乐世界的圣境。时时刻刻不忘极乐,由此贪嗔痴的念头,当下就停止,不会生起现行,所以念佛的时候,意业就能够清净。由此,就在念佛的当下就得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殊胜功德。一刹那中三业清净尚且就是很大的功德,何况我们很久的时间,譬如说:念一支香两点钟,若能够两点钟身、口、意三业清净,功德就无量无边,能够得到很大的受用。

  关于念佛,我们从静的时候学起,就是说:安静的时候会念佛。若初学念的人,在较吵的地方,较动闹的地方,恐怕他就提不起来念佛。会被外缘的声音、外境所转,心就不能专一,所以希望要找一个较静的地方来念佛。不论是出声念、小声念、金刚持、心中默念。尤其心中在默念的时候,更感觉须要有安静的地方,才能使这个心,阿弥陀佛的圣号念念相绩。若外境一复杂,见到外境,耳朵听到种种的音声,随时念头就会分心,念佛的心念就不能专一。所以初学的人,尽量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念佛,尤其在家居士,早上一起来,最安静,洗好脸了就先作功课。晚上要睡以前,念佛也比较安静。平常时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随时随地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忘。

  渐渐锻炼,锻炼到动中也会念佛,就是说:闹乱的地方,复杂的地方,有种种的杂音声,种种的杂境在面前,照常一句佛号提得起来继续念,那就是锻炼到动中也会念佛。要注意听!这就是念佛一步一步地深入,首先由静中学念,念到静中佛号能念纯熟,进一步锻炼动中念佛。在街上很多人的地方走,我们照常一句佛号提得起来。听到不论什么样的音声,我们随那各种的音声,就继续在念佛。不论是听到车声,也把它作念佛想。听到人说话的声,也把它听作是念佛的音声。乃至水在流、风在动,都是听成念佛的音声。所以苏东坡居士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见到山的景色种种,我们就看成都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当下就将娑婆已经转成极乐的境界,所以我们锻炼动中念佛。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欢吃东瓜,人们就称他东瓜和尚。他是杭州人,在华严庵出家,出家以后,专修念佛法门,邻近庵有一位慧照师和他打同参,二人很好的同参道友。很奇怪,东瓜和尚,吃饱就跑出去街上走,在杭州街上走来走去。走到晚上就回来,晚上继续念佛,每日都一样,都是在街上走。他的同参感觉到,好像不太肯修行,看他一天到晚都在街上走。但是也不敢对他说什么话,而他的习惯就是这样。每日吃饱就到街上走,晚上就回来,回来又有在念佛,这样的生活,经过了十多载。有一年他要往生的前一年底,见到同参慧照师的时候,他就对慧照师说:「老同参啊!我正月初六就要去西方,你正月初六要来送我!」慧照同参把他看做在开玩笑,想他一天到晚都在走街路,说他要往生,实在不太相信。但是口不敢说,心中在冷笑,口就回答说:「好啦!好啦!你若要往生,当然我会来送你!」东瓜和尚说:「我一旦话说出来就标准!不要忘记!」「好啦!好啦!我不会忘记!」年过了,正月初六,那日早上东瓜和尚就去法慧庵,受人供养吃饭。还没回来的时候,慧照师就已经来要送他。看他不在,就知道可能是在开玩笑,连他自己都没有在准备,说他会往生,那有这一回事?就在里面坐,坐到东爪和尚吃过午饭回来。回来见到老同参慧照师坐在那里,就问说:「你来做什么?」他说:「你告诉我说,你正月初六要往生,叫我来送你!你却问我要来做什么?很奇怪?」「真的!我有对你说过,你若没有提起,我也忘记。这样,好!现在我要去了!」马上就去沐浴换衣服。海青、披衣已经穿好,就去拜佛。拜好,就去坐着,就向他的同参说:「这样,我要去了,但是我有一首偈颂,请你写起来。」开始念:「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偈颂念好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静静的坐在那里,他的同参见他静静坐着,就为他念佛,念了念,就看他,他都没有动,没有表示。再过一段时间摸他,他已经没气了,果然是走了,非常自在。看他的偈颂就可以知道:「终日走街坊」:说我一天到晚都在街上走来走去,做什么呢?「心中念佛忙」:我虽然是走街坊,没有一日闲空,不是在逛街,我是在念佛!怎样念佛?意思就是藉这个动中锻练念佛,利用街上很闹的地方,这样锻炼念佛。可见这位东瓜和尚,他的念佛功夫是相当深,所以能在闹中念佛。而且想到要走,就走!事先说好那一日要往生,到时候自己却忘记了,由同参提醒,随时就走。像这种来去自由的,可以说是非常罕有。在高僧传里面,像这种自己说什么时候要往生,结果自己忘记,别人提醒他,随时就去的,和东瓜和尚只有两位,可见功夫相当深。而且他是修念佛成就,专念阿弥陀佛得到这样殊胜的瑞相,这是非常难得。根据这个事实的证明,就可以知道念佛的功德是怎样的殊胜,念佛是真实能令人了生死、出苦海,这就是锻炼动中念佛。

  若能锻炼到动中会念,再进一步要锻炼顺境、逆境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也能提起一句佛号念念不忘。顺境就是说快乐的境界、欢喜的境界。假定说:你有一位朋友,一、二十年没有见面,忽然间,今天在面前出现,一见面的时候,欢喜得跳起来。那时若一欢喜,把阿弥陀佛送去西天,那样就无效。若是在顺境能念佛,虽然是在这种欢喜的境界中,心中的一句阿弥陀佛,提得起来继续在念佛,这就是顺境中会念佛,不会被境界转去。还有一种,就是逆境现前的时候,烦恼现前的时候也会念佛,这才是功夫。举例说:你见到毒蛇,吓了一大跳,普通人见到毒蛇,着惊就说:「阿爸啊!阿妈啊!」着惊就把阿弥陀佛给忘记了,平常时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见到毒蛇就把阿弥陀佛送回去了,这就是逆境现前时不会念佛。或者是遇到什么环境不顺,在忧愁烦恼,不会念佛,只有在忧愁而已,忧愁到眉毛相打结,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怎样过日?只有忧愁过日。阿弥陀佛也忘记!这也是逆境中不会念佛,这样很不好,很危险!在这种烦恼逆境中,若放得下,能自在、能提起一句佛号继续念佛,这才是功夫!

  所以再进一步,就要锻炼逆境现前会念佛,顺境现前会念佛。这个顺序:静念、动中念、逆境顺境中会念,这就是功夫。所以在家菩萨在这个闹动中会念佛,那就是相当有智慧的人。古德有一偈颂说:「在家菩萨智非常,闹市丛中作道场,心地若然无挂碍,高山平地总西方。」你们大家在家菩萨,若能像这种在闹中作道场来念佛、来修行,若心地无挂无碍的时候,不论是深山里、平原的地方、都市中、闹乱中、都是像在西方极乐,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夫!

  若逆境、顺境现前会念佛,再进一步要锻炼到生病的时候会念佛。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一大不调,百一病生。若四大不调,就有四百四病会发生。病苦非常的痛苦,病苦的时候若不会念佛,这样就失去念佛的功效,不能得到念佛的受用。在病苦中若会念佛,知道世间是苦海,有生必有灭,生、老、病、死是人自然痛苦的现象会出现。所以在病苦中若能生起正念来念佛,这才是功夫!所以古德说:「病苦是良师」。蕅益大师每一次生病在病中就写文章,著述经论。利用生病,智慧才大开,才大写文章,这就很不可思议,他在病中得大受用。就是病苦中会修行、会念佛很好的证明,若功夫不到,病苦就不会念。也有在病中,病得很苦时,一方面口叹苦,一方面在念佛:「唉啊!阿弥陀佛!唉啊!阿弥陀佛!」唉一句就阿弥陀佛一句,也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这就是要锻炼病苦中念佛,病得很苦的时候若会念佛,正念能提得起来,到死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不必烦恼不会往生。因为病苦和死已经是隔壁而已,很近了,假定说病没有医好,最后就是要往生了。若能放下万缘,在病苦中忍耐那种痛苦,利用那种痛苦的时间,观念无常,努力念佛,那就是功夫!所以病苦中锻炼念佛。

  除了以上所记,在我们觉醒的时候:静念、动中念、顺境念、逆境念、病苦中念,你都能做到了!进一步还要学一点,学什么?学睡梦中念佛。醒时提得起来会念佛,但是你在梦中是否会念?若是念到作梦中能念佛,睡着一作梦就是在念佛,没有别种的杂念,注解金刚经讲义的江味农居士,他在自述中说,他几十年都没作梦,若作梦就在佛法中。所以修行念佛若在睡梦中能念佛,那才有把握,往生就绝对没问题了。

  明朝末,有一位紫柏大师,四大师之一。莲池、憨山、紫柏、蕅益这是明朝末四位大师。紫柏大师,有一日,有一位出家修行的人去参访,请紫柏大师开示,顶礼后,他就请大师开示。紫柏大师问说:「你平时怎样修行?」出家众回答说:「弟子很钝根,不会修行,只会念阿弥陀佛而已。」紫柏大师问:「你念佛,作梦会念吗?」那人说:「我醒的时候,就提得起正念来念佛,但是若睡着的时候不会念佛。」紫柏大师听到的时候,大声对他喝斥说:「这样,你念佛那有什么作用,作梦中不会念佛,你要求往生,不够!」怎么说?睡梦就是等于小死;说得比较不好听,等于小死。今天晚上死去,明天早上再活过来,小死会再活。晚上睡着就等于小死,明天早上一醒就再活过来。睡觉是小死,小死不会念佛,十二月三十日到,无常若来,大死时怎么会念佛?意思就是说:小死不会念,大死更不会念,这句话,就可以考察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到那里?是否能往生?有把握否?就可以知道!就要进一步努力。

  作梦很危险!你不要看成简单的事情。作梦时你要特别注意,那时候第六意识不能自己灵灵觉觉作主,随作梦时跑出去就危险!南海普陀山,清朝有一位了情和尚,他的出家因缘很有趣味,就是因为作梦以后才出家,他作了什么梦?他在家时是一位信佛青年,每日诵一卷金刚经,不曾一日没有念,每日一定要诵一卷金刚经,但是其他没有什么功德。有一日晚上在睡觉,梦到自己在门前的街上走。见到一辆车,那时是马车,车上有六位少女,长得很美,快靠近他的时候,就招呼他:「来啊!来啊!车上还很宽,起来车上一起坐。」了情和尚还没出家的时候是一位青年,觉得有趣味就上车坐。车子到了一个地方就停住了,六位女子跳下来。见到有一个门,门很矮小,六位少女进去后,他也跟在后面第七位就爬进去。爬进去以后,在里面有一位金刚神像韦驮菩萨一样手拿金刚杵,见他进来,赶他出去:「你不能进来!出去!出去!」但是他硬要进去,金刚神着急:「叫你不可来,你硬要来,诵金刚经的人,不许来这里,叫你出去,不出去!」用金刚杵从他的头打下去。打下去,非常痛,当下就昏过去了,痛的时候醒过来,就在床上。他就觉得很奇怪,鼻孔闻的气味很不好,像是猪粪味。唉!非常烦恼,心中很不安,背部都是汗。看看,那时已过半夜,睡不着了,就起来诵金刚经,坐到天亮。天亮他就去找昨天晚上作梦去的地方,就在邻近的隔壁找到了,原来那个小门是什么呢?是一个猪舍外面的排粪尿水沟。「原来就是从这里进去,那里面猪的粪尿一直从里面流出来。」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主人说:「主人啊!请问一下,你们这里昨天晚上有人来吗?」「没有啊!三更半夜谁来?」「我看到七个人从你们猪舍小沟那里进去,那里面是有什么?」「有这回事!我养猪嘛!昨天晚上我家的母猪生了七只猪,六只小雌猪,一只小雄猪,那只小雄猪生下来就死去了。」「这样!带我去看看好吗?那死去的还在吗?」「还在,我就把它放在旁边,已经死去了!」就走去看,一看那只死的小雄猪就是他,吓得非常厉害,赶快跑:「真危险!真危险!」昨天晚上若不是金刚神喊他说:「诵金刚经的人不能来。」用金刚杵从头上打了他,现在他就去做小猪了。就这样他害怕了,到普陀山去出家。普陀山的方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家?」问他出家的动机,他就将经过的情形说给老和尚听。「这样,你很有善根,很有善根。」就为他取了一个法名叫「了情」,所以叫「了情和尚」。大家作梦要注意,尤其是青年,见到少女坐车,叫你进去,你可别进去哟!这就是说要锻炼到作梦中会念佛。作梦中若不会念佛,跟着睡梦去,很危险!古德有一首诗说:「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却袜和鞋,识神渺渺随梦去,未知明朝来不来?」就是说:晚上要睡觉的时候,灯火微微照着—「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却袜和鞋」—要上床去睡觉,鞋子、袜子脱起来就去睡。「识神渺渺随梦去」—那时我们的识神茫茫渺渺跟着睡梦一直去。「未知明朝来不来」—睡觉若像刚才了情和尚,如果没有金刚神用金刚杵打他,就不能回来了。明天早上能不能再回来,还不知道!世上也有人睡而不觉就无常的,有人说:「这样很有修,这样就去,不会痛苦,很好!」不过,这个也没有保障,若是睡梦中跟天人去升天,这样也算好,万一像了情和尚那样,就不好了,不是叫有修了!这就是说要锻炼到梦中也能念佛,如果梦中会念佛,临命终时,正念就提得起来,往生就有把握。

  不要看做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起来很容易,若是念到熟口,往往口在念,心没有念,打妄想!昨天晚上我所说的:「看到猫扛猪油罐跑,欢喜而笑」根本不知自己有念佛?没念佛?这个问题很大!

  憨山大师说:一般的人念佛为什么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往生没有瑞相,原因在那里?因为:我们平常的时候,念佛随便念,生死心不切,没有努力,没有用心,所以得不到受用!举一个比喻说:推车,我们平常念佛,像推车下坡,车有轮子,不必出力,人站着,车子自己会走。我们平常念佛,往往是这样的念法,没有用心。所以我看有些人念佛,念珠一直掐,实际上他在打妄想,在看旁边种种的东西,根本没有用心。念佛如果像推车上坡一样,须用大力。以前我推过车(台车),推车上坡要很大力,才能往上推,若一不出力,车子会退下来,有生命危险。所以车子推上坡要努力,很出力。念佛如果像推车上玻这样念,才有作用,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若一边和人说话,一边念佛,就像推车下坡,这样念一百年也不过这样。所以难怪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口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心不在焉,根本心里没有阿弥陀佛。如果这样念一百年也没有效,就是喉咙念到破了,也得不到利益。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特别注意!我平常往往看到人手拿念珠在念,实际上他的眼睛看来看去,都是在看,没有一样没看到,他念的都是境界,没有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以前有一个人在念佛,他的师父坐在旁边看,有一只鸡走过,师父就问他:「你有看到什么吗?」「有啊!一只鸡从那里过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鸡!」(大家听得哄堂大笑)假定有一只鸭走过,又问他,「你现在看到什么吗?」「有啊!一只鸭从这里过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鸭!」我们平常这种毛病太多了,不要听得好笑!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没有归宿?毛病出在这里!老实告訢你!不要说:念佛念得很熟了,没有趣味!没有意思!看经较好!但是我告诉你,临命终时不能看经!临命终时还能看经吗?眼睛就要闭上了,还能看经!阿弥陀佛若念不好,临命终时就很危险!不要认为容易、简单。初学的人结缘是好,若久修的人,这点就要特别注意!.

  所以不要看很多念佛的人,到了临命终时不能往生,听人说:就要靠修密宗来帮助,才有把握,较妥当,才能往生,错误!这种的想法绝对错误!错误在那里?信心没有了,你根本没相信阿弥陀经中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下面有叫你持咒吗?注意!你看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下面有叫你要持咒吗?除了你自己加上去,绝对没有!你念佛的人信心自己就站不稳,那能往生?问题就出在这里!你若念佛就一直专心念佛,担保你能够往生。祖师说:你专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若不能往生,老僧入地狱,甘愿!你看过去历代祖师,那一位曾说过要持咒才能往生的?兼持咒,兼修没有关系。但是不能说,怕阿弥陀佛的力量不够,要藉持咒来帮忙。就像一个火车头怕拖不动,后面再加一个推。这个想法不对,根本你自己本身站不稳,你根本就没有信阿弥陀佛的大愿,你根本没有信释迦世尊所说的话。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西方,可以了生死!不必一定另外再持咒来帮助。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问题就是你念佛没有用心,生死心不切,像唱歌一样。还有一点,你对娑婆世界的爱心不割——古德曾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你恩爱心若没有很重,就不会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个个都爱心很重,所以才会坠落娑婆世界;现在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念头若没有深切,不专一,不能往生。只要你有一点点爱心牵住,就不能往生。软绳要剪掉,要切掉,临命终时才有希望,不过听到这里,你不要误会:若这样,我的儿子,孙子我都放下他,我不要看,就跑远远的去五指山!不是这个意思!叫你切断,是要知道,我们往生,这些都带不去。要走!自自在在走!万缘放下!现在聚在一起,就像大家同修。我们能度,尽量度他们,劝导他们念佛同修,将来也往生西方,更好!但是不可以被他们绑住。才能像东爪和尚一样,想要走,就走!像昨天所说的黄打铁那样,要走就走!自由自在,那样就是无挂无碍。世间的恩爱,完全不能碍到你,不能绑住你,有这种道力,才能往生。绝对不可以认为藉其他的法门帮助,兼修可以,兼修有如吃点心。正餐好像正修念佛法门,兼修其他法门,譬如说:持往生咒、大悲咒,持其他的咒帮助往生,那个叫助行。所以助行是帮助,就像我们吃点心,有点心可吃,当然更好,没有点心,三餐吃饱就好,没有关系,这个要分清楚,不要认为阿弥陀佛的力量不够,藉密宗的力量帮助,这样就不对。我们兼修可以,作助行帮助,吃点心,不要石棉瓦上面再加铅片,会让人笑话。若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对佛法外行,我比较不客气,我说这句话,其用意是要坚固念佛人的信心,假定你信心没有坚固,愿力没有深切,你要求往生,持咒不但不能帮助,就是三藏十二部都来帮助,还不够。你自己没有那个力量,就像你自己就不想上去,一直要让人硬拉的,那有可能?所以修行学佛要注意这点。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当然念阿弥陀佛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既为法门,当然可以度人出生死,绝对没问题!要相信释迦世尊所说的话,好好念佛!

  第六日

  各位莲友:

  打佛七,今天是第六天。第一天、第二天说「信」:信佛言、信佛愿、信佛土、信法门、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这是说明我们要求生西方,第一就要具足深信的心,信心坚定,有决定求生的信心,才能够往生。第三天说发「愿」,要往生一定要发愿,若没有发愿,不能够往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想要去,怎么能够到西方呢?要发愿求生西方,要知道娑婆世界是苦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念念厌离娑婆世界,念念欣羡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地方,要去亲近阿弥陀佛,这样才能往生。所以是说「愿」。第四日和昨天第五日说「行」—力行念佛。行有正行、有助行,昨天和前天所说的是注重在正行,正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专念佛的圣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这个正是往生西方最重要的根本主行,所以说是正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求生西方的正行,在无量寿经中有详细说明。

  现在要说助行,正助二行,助是帮助,帮助我们将来能够往生西方,加强往生的因缘,这个就叫助行。意思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并不是一天到晚吃饱只有念阿弥陀佛而已,其他还有很多应该做的事业,照常要做。最少平常行、住、坐、卧,二六时中,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时刻刻检点身心。若要详细说明,应当是要根据观无量寿经中所说,释迦世尊对韦提希夫人说: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种福业应当要修。所以经文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要求生西方的人,要修这三种福业,后来释迦世尊又总结说:「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说:除了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外,要成就往生的正因缘,这三种的福业一定要修,若没修这三种福业,往生就有缺陷。这三种若要详细说,整个佛七的时间也说不完,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详细,简单说明:

  我们要求生西方,除了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为正行以外,平时必须做到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谷风、蓼莪篇)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梵网菩萨戒云:「孝名为戒」。合注云:「孝顺父母有三差别:一者,冬温夏冷,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二者,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三者,善巧方便,喻亲于道。」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若是父母已经逝世,也要好好修行,以念佛的功德回向父母,使他们能永远解脱,所以要孝顺父母。

  所谓奉事师长者:省庵大师云:「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所以应当要尊师重道,报师长恩。

  既能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同时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有人问:「佛法以何为本?」应当答曰:「以大慈悲心为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学佛的大慈悲心,慈悲心要使众生离苦得乐。慈者能与乐,悲者能拔苦,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那就是佛的慈悲心。我们既然是要求生西方,若是杀生,伤害众生的生命,增长杀业,由此被众生的怨业所障碍,将来也不能往生,所以不可以去伤害众生的生命。要慈心不杀才能往生,而且要随分随力修习十善,就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口: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意: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这样就是十善业。时时刻刻要来修习十善业,若有缺点,随时改正,这是第一种的福业,具备这种福业,才能成就往生的正因。

  第二种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说:我们要求生西方,最少就要受三皈依,这是学佛入门的第一课。若没有受三皈依,就不成佛教徒,尚且仍不算是佛的弟子,怎样可以往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呢?所以要求生西方,最起码要受三皈。若是持戒,随分随力,在家居士受三皈以后,进一步受五戒。五戒可以随分随力受,受五条戒满分是最好,做不到,四条戒、三条戒都可以,叫多分优婆塞、优婆夷。受二条戒、一条戒也可以,就是随分随力,就我们做得到的范围先受。受持三皈后,要具足众戒,在家居士进一步受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戒由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进到菩萨戒。而且平常的时候行、住、坐、卧四威仪,不可以违背佛制,要如法,是谓「不犯威仪」。这是说要往生西方,也须要随分随力学习佛戒,所以九品往生中,中上品中中品,是注重持戒往生。因为戒法道理很多,现在没有时间说,将来有机会再来研究。

  第三种福业,要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成佛道的心。这个道理若要详细说也很多,以前也有简单说过,若要明白发菩提心的道理,诸位最好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对发菩提心的意义就能明白,能启发我们的菩提心。深信因果:对深信因果的道理,在前几日也有简单说过。我们学佛最重要就是要信因果,若不信因果,不能算是佛教徒,佛教徒最少就要做到深信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知道我们念佛的因,将来一定能得往生的果;往生西方是因,将来究竟成佛是果。这两种因果,要详细研究,好好修习。

  读诵大乘:就是说我们要求生西方,要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念佛往生的道理若没有明白,这个信心不能坚固,所以要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我们念佛的人最少第一步要将净土三经一论首先学,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念佛法门三部重要的经典。还有一部往生论,天亲菩萨所著的,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说依正庄严,修行五念门,须要研究。再进一步要研究大乘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般若部所有经典,金刚经、般若心经、乃至维摩经、药师经等等大乘经典,都要随分随力去学。或者有人说:「念佛就好!不必读经!都不必!」我们应当明白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学佛念佛要一门深入,善导大师说:「为了生死,在修行方面来说要一门深入,专念一句阿弥陀佛。」若论学解,要了解佛法,一切法门无不当学。所以四弘誓愿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一切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经、律、论三藏教典,我们应当随分随力去学习。每日所定的修持功课以外,应当要研究明白佛教的义理,才能增长念佛求生的道心,所以要读诵大乘经典。最后一句劝进行者:就是说要去度众生,随分随力去度众生。以上所说都是注重自己自修,劝进行者是注重度众生,劝导众生使他进一步来学习佛法。修行的人依法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不但我们自已要求生西方,好好念佛,尚且要劝导众生,随分随力度众生。不过,度众生要有权巧方便,要随因缘。所以我以前亲近慈航老法师,老法师常常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要努力自修,随缘化他。」我们平时要充实自己,好好用功修行,看经研教。若有因缘度众生,讲经说法,作度众生的事业,我们就随分随力去做。尽我们做得到的范围去做,所以说随缘化他,「他」就是众生,随因缘遇到度众生的因缘,我们就要度众生。没有遇到度众生的因缘,就好好自修,认真念佛。也就是说:除了专念阿弥陀佛以外,要修三福,作将来往生的正因,帮助我们往生,这个很重要,甚至六度万行一切法门,我们都要随分随力去研究明白。

  历代祖师,专修净土法门的个个都博通三藏。虽然是专念阿弥陀佛,但是他们对三藏教典都有深入。要怎样学习修念佛法门,过去的祖师很多好榜样,让我们学习,我们要看古德—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二千年,历代祖师、高僧大德,记载在高僧传、往生集、净土圣贤录中很多高僧大德。净土圣贤录中还有居士、女士、王臣等等。他们一生所修的功行经历,可以随分随力来学习,看自己的根机属于那一类,欢喜学习那一位大德。举例说:若要专念阿弥陀佛,一门深入,可以跟善导大师学。唐朝的善导大师,一生专念阿弥陀佛,他自己在观无量寿经注解(四帖疏)中说:「念:专念阿弥陀佛,拜:专拜阿弥陀佛,讲:专讲阿弥陀经。」只是一门深入,专修一样,没有掺杂。若是属于这类根性的人,可以跟善导大师学。所以他念佛,一开口念一声佛号,口就放出一道光明出来。十声百声,光亦如之。唐高宗皇帝,知其神异,赐寺额曰「光明」,因称光明大师。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是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注重持名念佛。但是他博通三藏,你看印光大师的文钞,虽然他自己自谦说:他不是大通家,实际上经律论三藏教典,无法不通。就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所有的教典,他也无不通澈。所以看他的文钞,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但是他的修持是专念阿弥陀佛,注重持名念佛。若要注重持名念佛,兼通佛法三藏教典,可以学印光大师。而且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修行,最好以印光大师作标准来学习。因为印光大师最接近我们现代,印光大师往生距离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而已,并不太久,所以他对现代人的根性非常明白。印光大师的文钞,可以说都是对机之谈,应当要学习。所以我常常说:若要修行念佛法门,应当要把印光法师文钞看做功课。最少一天看一篇,因为那差不多都是书信,最少一天看一篇、二篇,轮流不息地看,对我们念佛的道念能增长,时时鞭策我们的道心,有很大的受用。

  或是要持名念佛兼观想:可以跟清朝初的省庵大师——莲宗第十二祖学。他的净业堂规约中规定:「每日课程: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忏。」劝修净土诗云:「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可见他是持名兼观想的。清雍正十一年癸丑,佛成道日,谓弟子曰:「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至期,前二日作偈:「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十四日巳时,众集,请住世度人。是时,师面西趺坐,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合掌称佛名而寂,时年四十九。如果能持名兼观想的人,可以跟省庵大师学。

  若要学除了念佛为正行外,兼修其他的行门,以万善庄严净土,可以跟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学。宋朝初年永明延寿禅师,他也是参禅开悟,属于法眼宗的祖师,以后专修念佛净土法门。他昼夜做一○八种功课以外,一天要念十万声阿弥陀佛,想想看,他怎样修行?一○八件佛事那本书现在还存在,就是「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见卍续藏第一一一册。

  像永明延寿禅师这样的修法,非常不可思议!假定你要以万善庄严净土,可以跟永明延寿禅师学。

  或是除了专念佛号以外,有时持咒,有时拜忏,有时礼佛,有时读经,可以跟明朝末的蕅益大师学。蕅益大师一生,除了专念佛,著述教典以外,他时时定一个专修的时间。有时专念大悲咒七天—打大悲七,有时专念往生咒七天,有时拜大悲忏七天,有时拜净土忏七天,时常以这种一段一段的修法来帮助,这也是万善庄严净土,时时讲经说法,后人尊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

  看古代高僧大德怎样修,我们可以随分随力来学习,多少学一些,并不是说那一种才对?全部都对,全部都好。但是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好好学习,最重要自己不要怀疑:「我这样不知道可以往生吗?以后阿弥陀佛不知道肯不肯来接我?我如果要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若忘记了,没来接我,我要去那里?」不可以有这种念头!要下决定信心,「我一定可以往生,没有问题!」活一百二十岁就一百二十岁往生,活八十岁就八十岁往生。阿弥陀佛一定现前接引,绝对不会错误!或许你会想:「十方世界念佛的人这么多,阿弥陀佛要接那一位好呢?假定同一时间,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都有一个人往生,阿弥陀佛要去那里接呢?」同一个时间,问题就来了,这就是以凡夫心测量圣人的境界,这是非常错误的。你看「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月光一个而已,地下的水,江河川流,甚至盆水,水清的时候,月就现前。一千条江河,水若清净,月就现一千个。月也没来,也没有分成一千个,但是处处都有月。何况佛有千百亿化身,佛有无量无边的化身。就是十方世界的众生同时往生,也没有问题,同时都能接引。你不必烦恼,「到时候不知会来接吗?」绝对会来!

  我们念佛修行要一门深入的原因,是在那里?我举例来说:古时的战争用刀、用矛、用箭、用双刀。战争敌对时,一人只能用一种武器,两只手只能拿一种武器。就是有万种的武器,万般武艺都通,不可能全部的武器同时拿出来,只能用一种而已。大家想想看:就是现代用枪,也只能用一种而已,最多拿二支,所以并不可拿很多种。我们要往生的时候,平常对付烦恼就是和烦恼战争。所以佛经中将烦恼比喻作贼,叫烦恼贼。我们要和烦恼贼战斗的时候,只拿一种武器就够了,不须太多。只要一种武艺精通就能用,到时就能对付烦恼。若是太多种,每种都不熟,拿起来不能用,到时就被烦恼降伏,而不能降伏烦恼。所以要一门深入,要一样精通。你看古来的祖师,除了专修净土法门以外,其他如天台宗的祖师:隋朝智者大师、唐初灌顶大师、唐中湛然大师、宋朝四明尊者、明朝蕅益大师、幽溪大师、乃至近代谛闲大师、倓虚大师、宝静法师,虽修天台宗也兼修念佛法门,到最后都念佛求生西方。贤首宗的祖师也一样,清凉国师也赞叹念佛法门,乃至清朝续法大师著述观无量寿经也劝人修念佛法门。三论宗、唯识宗的祖师也兼修念佛法门,律宗像宋朝元照律师有二句话:「生弘律范,死归安养。」说:在生时专弘扬戒律,死时要往生西方。也著述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可见也在修念佛法门。所以不论修那一宗派的人,都有兼修念佛法门。禅宗兼修净土宗的更多,方才说过的永明延寿禅师,后来专修净土,莲池大师也是。其他禅宗的祖师兼修净土求往生的很多。其他各宗的祖师为什么要兼修净土呢?举个比喻:念佛法门像太阿宝剑,其他各宗派修法如另外一种武艺,平常可以用自己的武艺,但是接近敌人要战斗的时候,自己的武器若没有办法用,就要用宝剑。你看过三国演义吗?曹操八十三万兵下江南时候,赵子龙最后长矛不能用时,敌人都靠近了,他就把宝剑拿出来。用宝剑的时候,敌人一支一支的武器都断了,所有再利的铁遇到宝剑都被切断了,念佛法门就是这支宝剑,不管是修什么法门,最后须要用到宝剑的时候,只有念佛法门才有办法。所以不论修那一宗,都要兼修念佛法门。到临命终时,烦恼最强,自己的法门若拿不出来用,就要念佛的宝剑拿出来,才能解脱,才能往生。所以天台宗祖师、贤首宗祖师,其他各宗的祖师都兼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最好的宝剑,有了这支宝剑,不论什么再强的魔都能降伏。明白念佛法门是这支宝剑,我们怎么须要靠别种的法门来帮助?别种的法门都须要靠念佛法门,才能了生死。所以若有人说要藉其他法门求往生,根本错误!

  念佛法门绝对可以了生死,绝对可以往生西方!只怕念佛心没有坚定,信心不足,那样就没话说。若是深信、切愿、一心念佛绝对没有不往生的。看历代祖师、近代出家法师、在家居士念佛往生很多。所以保证专修念佛绝对可以往生,不要怀疑。假使自己的法门没有坚定,兼修其他的法门不成就,反而不能往生。这样双脚踏双船,不是办法,跌倒就掉入海中,沉沦六道苦海不能解脱,绝对要注意。因为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公开说明,不必一个一个答覆。

  希望诸位坚定信心,好好念佛,将来一定能够往生西方,究竟解脱。现在身心安乐、得大智慧、福慧双修。希望在这里七日专修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乱,若没得一心,念佛的种子深深种下,将来往生绝对没问题,阿弥陀佛常常在我们头上加被,希望诸位好好精进念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会性法师       佛七)(五明学佛网:会性法师       佛七)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佛七开示选录(82、5、22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主礼龙善寺佛七第二天晚上开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主礼龙善寺佛七第一天晚上开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佛七圆满开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二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一讲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续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二讲 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