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远法师: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


   日期:2020/7/25 16: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

清远法师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正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然而破坏环境及生态平衡的根本原因却是我们自己。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种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却没有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和价值取向。在这种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聚会在这里,探讨佛教与环保这一命题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下面,我拟从佛教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佛教与环保的密切关系。

在佛教传入我国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活动中。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同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被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佛教的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同样,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论告诉我们,主体的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多样性的共生环境是维持我们世界和谐的重要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佛教认为“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大自然被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天台宗的湛然大师主张“无情有性”说,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来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的庄严使命。《南传大藏经》“长部”中有这样的记述:“沙门瞿昙,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植物、种子的尊严性而告诫采伐树木和残害种子的行为。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并据此提出了“不杀生”的主张。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戒杀放生的思想来自佛教戒律,其内涵是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人类应设身处地为它们着想,维护它们的生存空间。戒杀放生、保护生态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佛教认为生命是依业受生,众生在过去生中互为六亲眷属,只是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使它们现世沦落到被人屠杀的下场。佛陀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报众生恩。

放生活动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等地,体现了佛教生死轮回的因果观念和提倡众生平等、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的慈悲精神。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今天,放生已经成为汉传佛教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每逢佛菩萨的诞日,放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过去放生仅仅是一种慈悲精神的体现,那么到了今天,放生活动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中国汉传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主张素食,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对中国民间的素食行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今天,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残杀了。可以肯定地说,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生活环保是当代佛教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方式。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指南,将环保理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愿力落实环保。佛教所提倡的简朴、惜福的观念与现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生活环保,则无所不包,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不使用一次性快餐容器,减少使用化学类洗洁剂,实行垃圾分类。提倡无污染饮食、绿色食品,动员信徒参加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树、节水等活动。节约是环保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大力提倡节约,从身边的件件小事着手,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粮食。让节约的思想深入人心,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众生的理想环境在佛教中称为佛国或净土。《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众生的国土,就是菩萨的佛国土,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就必须把众生的国土改变成佛国净土。这种佛国净土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众生所居住的“秽土”中实现,这里虽然是“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但只要改变观念,就可以转化成为佛国净土。

佛经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充满祥和的世界,那里有丰富的优质水,称为“八功德水”,有众多的树木,各种颜色的莲花、曼陀罗华等,香气芬馥;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恰;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们身心愉悦而不贪着;还有清新的空气、奇妙多样的鸟类。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

纵观历史,中国佛教向来具有保护自然、美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有一句古话:“天下名山僧建多”,这里的“僧建多”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积极的建设和保护,是与自然界完美的协调。当代着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对于天目山有这样形象的写照“人言名山僧占尽,荒山废寺谁问津,若非和尚勤护卫,何来天目古杉林”僧侣们修学佛法,注重内心的清净、平和,同样注重外在环境的清静庄严,以整洁、协调的自然之态来美化寺院,以此优美的外部环境来无声地宣示佛教净佛国土的理念。

正是在以上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佛教的大德先贤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很好例证。被誉为“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堪称中国历代佛教环保的代表。峨眉山纵横百里之内的丛林古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它是千余年来居住在那里的僧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据有关资料记载,峨眉山从唐代开始就有僧人在山中植树造林,培植风景。直到现在,山上各寺庙僧人坚持绿化,习以成风,每年雨水、立秋节前后,他们便到离住地二、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移苗补种,松土锄草。千百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虽因各种原因,累遭破坏,但由于僧人们世世代代坚持护林造林,所以这里现在仍能见到绿云蔽日、茂林修竹的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峨眉山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应该说名副其实,其中就有僧人们的一份贡献。

峨眉山流传着许多有关僧人造林的感人事迹。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有楚山、性一、德心三禅师发愿在洪椿坪一带培植旃檀林,以《华严经》中的字数为准,一字一树。四百余年漫长的岁月过去了,我们虽已看不到三位禅师当年辛勤植树的高尚形象,但他们亲手栽种的树苗却早已成为茂密的森林。“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洪椿坪的优美环境,溪水清音,是三位禅师为利益众生而创造的清凉世界、人间仙境。峨眉山白龙洞是山上树木长得最茂盛的处所之一,清嘉庆年间这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别传禅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寺院周围种植树木。据《别传禅师塔铭》记载,他种植松、柏、杉、楠十万八千株,至今在白龙洞一带,还可以看到幸存的四百余株高大的楠树。

中国现代佛教环保事迹众多。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堪作代表。这里的名花异草多达170余种,名贵药材2O0余种。五台山由僧人栽植管护的林地很多,如西天寺、桑螺树、贡布山、母树林、清凉桥等几个林区,成材林总面积已达6万余亩。五台山明月池住持能成和尚作为佛教界植树造林模范,曾先后两次受到原国家主席MZD的接见表彰。他不顾生活上的清贫艰苦,造林不止,并创造了小穴播种和铲播方法,在五台县得到推广,使植树成活率达80%以上。五台山的能海、道原、藏明等僧人都积极带领广大僧众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现在五台山的优美环境与他们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全国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树都是佛教徒用心保护的结果。如北京潭柘寺内的千年银杏树“帝王树”;戒台寺内有牡丹院及众多古柏,寺内抱塔松、卧龙松、活动松、自在松和九龙松均为数百年树龄的古松;五台山的五郎拴马树、抱子观音树、乾隆树;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内有一株银杏树,所结果实无心,称之为“无心杏”,乃唐道膺禅师亲手所植,现在,真如寺为保护森林,仍派有僧人常年巡山护林;黄梅五祖寺内黄梅树是寺中一景,当年弘忍大师开山时,带领13OO位僧众,植树造林,美化东山,至今仍存弘忍大师亲植的油朴树数十株,五祖寺的枇杷树,被世人誉之为“东山一绝,果中之王”;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和荆州章华寺的楚梅,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都伴有非常优美的传说。在辽宁大连圣水寺周围,有一片亚洲最大的珍稀树木赤松林,因为寺僧的精心养护而得以保存。在中国,以园林命名的寺院很多,足见佛教与环保的密切关系。如赵州柏林禅寺内柏树成林;苏州西园寺为苏州四大园林之一;重庆名刹双桂堂因桂花而得名;韶关南华寺因在大片树林之中而得名“宝林道场”,显示了树林环境之珍贵,是参禅修行、静心语道的增上缘。常熟兴福寺留下唐朝诗人常建所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名句,更是中国众多寺院幽雅环境的真实写照。

中国佛教协会对于植树造林,绿化山川大地非常重视,每年均组织工作人员到北京郊区植树,2000年3月在京郊房山云居寺周围植树2000株,5月与香港佛教组织联合在河北赞皇县植树400亩。2O01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组织韩国、日本佛教界及海内外人士在安徽太湖县寺前镇赵朴初会长的家乡绿化环境,植树扶贫,栽植经济树木及茶叶2000亩,以此来纪念赵朴老逝世一周年。中国每年的植树节,佛教界都会积极响应,组织信徒义务植树,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佛教徒对于创造和保护美好环境的重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的声音和山峦的形态让我们感知佛的存在,体悟到自然与人的完美协调。佛教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净化人心,净化环境,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佛教的环保思想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保护环境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环境保护同样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佛教徒要当仁不让、一如既往地担负起这个使命,我提议中国、韩国、日本佛教界联合成立绿色环保组织,将环保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让我们的山川更加秀美,成为庄严的人间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远法师)  

 清远法师: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 

 清远法师:小资学佛者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是只船 度己度人到彼岸(清远法师访谈)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 展现风采——清远法师接受凤凰网华人佛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六、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五、法藏大师的判教理论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四、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一、序言 

 清远法师:清远法师泊莲寺水陆法会上堂法语 

 清远法师:龙树菩萨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