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居士佛教的使命(蔡明田)


   日期:2020/7/28 2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居士佛教的使命

  第一四七期, 在线慧讯 居士佛学讲座

  蔡明田

  前 言

  佛陀在世间成道立教说法,以佛法善导众生弃愚生智,启发般若智慧,进而入般若婆罗密多的境界。以戒定慧修行的教导,使众生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宇宙万法生灭现象。万法空相的了解,也是解脱世间苦厄的要点。从佛法上说,无常无我的认知,是修行解脱的重点,也是解除苦厄的方法,所以佛教强调,应以般若婆罗密多的行深,才是究竟圆满修行之途径。

  「人具佛性,皆可成佛」,是大乘佛法,法相「唯识学」之重大的主张,但认为佛性也是空性,空的因缘法中,因为有了一念「无明」,而产生了意识,轮回为人,所以又有了生死,也有了苦厄,这便是「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的宇宙万法现象。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灭是世间现象的常态,世间之一切事物,皆是缘聚而有,缘散而灭。既然是和合的东西,必然会有分散,所以说,有合成必会有分离,有聚集必定会有分散,这是世间法的定律,所以世间万法皆被认为是「无常、无我」现象。

  《般若婆罗密多心经》上说;修行之深入「智慧度」之「般若婆罗密多」(从世间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时候,便可观察到「五蕴」之色受想行识,皆是因为由空性而产生的,所以说,万法的内涵皆是空相的。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万法的实相,没有,生灭,垢净,增减。当对实相空性的认知,即可了解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现象,便可放下而度过一切苦厄,了解到诸法是空相,便可放下万缘执着,而达到心识的无挂碍,就没有恐怖,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进入究竟寂灭的涅槃境界。惟唯识学认为,涅槃也是空相。这便是佛法微妙之处。

  金刚经上,佛陀告诉我们,过去之三世诸佛,就是依这种智慧的修行方法,进入无上正等正觉的证悟境界,所以佛陀要我们参照过去三世诸佛的修行经验,以般若智慧,从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达致觉悟成道的究竟涅槃境界。经上云:修行必须深入般若智加上布施供养的助缘,是居士学佛修行,由迷的此岸达到觉悟的彼岸的主要因缘。经上,世尊告诉须菩提,恒河有很多支流,何况诸恒河中之沙,如果有人以所有沙数,像充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多的七宝,用以布施还比不上了解金刚经之四偈句,并为他人解说的功德。所以说,法供养超越布施供养的功德。对居士学佛来说,佛法的修行是最重要的。佛教常说:「广度众生是福行,自断烦恼是慧行,福慧双修菩萨行,福慧圆满即佛道。」

  佛教的发展

  鹿野苑度五比丘得以开悟,佛陀之后就有了僧团 Sangha 之成立。普度外道、婆罗门、沙门乃至在家信众接受感化,也有不少在家弟子,深受感动而出家随佛陀修行。在阿难的请求下,佛陀特以「八敬法」来接受女众得以出家修行,因而僧团迅速扩大。

  僧团是出家众的组织,领导修行人以佛法为学,以戒为监,来达到修行之清净,以禅的修习来达到定的效果,而产生慧性的般若智,提升人性之圆满,这便是修行人学佛追求的目标。佛法上说,迷是众生,悟才是菩提,所以说,不圆满才是人生。

  僧团也称为僧伽(Sangha,简称为僧)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学法女),这便是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这七众弟子组合的佛教教团Vana,也因而圆满组成。佛陀在世间弘法四十五年,教团不离不弃和佛陀一道,迈向世间行,八十岁进入涅槃后,教团还不间断,循着佛陀的脚印,继续走下去,到永久永久,为世人之安乐,提示佛陀的关怀。

  佛陀为世间一切法的提示,都是为了众生的离苦得乐,了脱生死为最终目的。以法的滋润布施世间的一切,这是佛法的精神。佛陀弟子众多,其中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陪伴着佛陀左右,还有不计其数的修行者,以及无数在家众的护持,这个非常庞大的教团组织,影响到当时全印度宗教思想的改变,以及周边国家的宗教信仰,佛教远传至中亚、东亚、西亚,乃至东南亚、中国,遍布世界各地区。

  佛教之传入中国

  佛陀创立佛教于中印度(现在之尼泊尔地区),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由朝庭之礼荐而传入中国,在二千年间,经历了汉、魏、两晋时期,佛经的翻译,南北朝佛法的传播,隋唐时期持续翻译经典,佛教文化的盛行,这段时期,印度的僧人及优婆塞陆续来到中土传法,中国僧人往印度取经学法,佛教因此盛传于中土,佛教在中国展开十大宗派的次第建立,大乘教理宗义灿烂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丰富了佛教文化。三百年间佛儒文化交流融汇,奠定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基业,渐渐形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即所谓「中国佛教」。

  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教由极盛而衰退,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挣扎,后因武宗会昌之驾崩,佛法在创伤中很快又恢复了。武宗之死宣宗即位,佛教逐渐又回复正常。可是到了五代五十余年间王朝交迭,战事频乃,社会纷乱,民不聊生,佛教的发展,也受到时局影响,而逐渐走下坡,佛教教育的缺乏,佛法的宣扬也因而停滞不前。

  宋代太祖建国,为持续民族文化教育,同时也为振兴佛教,为佛法的发展,经过一切努力,但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艰巨时局拖累,所幸佛教的社会基础坚固,虽有平稳的发展,可是成效并不大。至徽宗时期因为信奉道教而抑止佛教,佛法的宣扬也受到阻力。

  元朝金人入主,对文化教育的淡漠,加上崇信喇嘛教(藏传密教的俗称),对汉传佛教的推动不很积极,在政治上压制汉民,信仰以密为宗,汉传佛教又失去支持,加以佛教教育的失落,因而造成中土佛教,高僧大德渐稀,佛教后继无人,佛法的推动乏力,佛教文化未能发挥作用,而一蹶不振。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期间,佛教略有发展,但当时中国南北方各地,延续宋元期间之吃菜事魔,妖妄惑众,民情复杂所趋,妖民事故作乱,加以信仰杂乱无章,民间秘密结社,「白莲教」继宋代之弥勒道之风,以宗教之名行邪教之实,邪风大盛,社会不安,当局对邪教徒之镇压,严格限制了宗教活动,佛教也受到影响。

  明末虽有佛教四大师,推动和护持佛教,意图振兴佛法,带动社会安宁,融合儒佛思想,丰富中华文化,亦复兴佛教。这段时期的佛法,略有作为,但为时不久,因为朝代之更迭,满人入关,建立满清王朝。

  清代继元朝之宗教政策,为了平稳边疆政治而信奉喇嘛教。秘密教派之藏传佛教对统治者的偏向,所以藏密的教法,仅限于朝庭官宦之传。此时中土传统的汉传佛教宣扬无力,加以佛教教育的失落,文化也无所作为,佛法因而失去传承,而造成明末清初佛教的衰微。

  清代两百六十七年间,由于不注重佛教的教育,佛经散失,丛林教育无所发挥,宏法人材几乎断层,大师级的人材寥寥无几,弘法更无人能承担,只有抱残守缺的出家人,苟延残喘,蹲守寺院,维持生计,寺院落入穷困,无法谋生,至此中国佛教之沦落,佛法失去了昔日之光辉,此时西洋宗教随着西方强权政治来到中国,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伦理礼仪之思想改变,宗教上的混乱,甚至秘密结社的邪教之危害,引起社会秩序失控,诸如川陕楚三省之教匪之乱、天理教之争,尤其受西方宗教扶持之「太平天国」叛乱,教匪兵连祸结,所到之十余县凡遇佛寺、道观、孔庙、祖祠,即烧,遇像即毁,佛教也因此受到严重摧残,这是三武一宗法难之外又一次的浩劫。

  中国佛教的衰微

  朝时期因为文化教育的缺失,弘法工作无从展开,正信佛法无法正扬,和民俗信仰混杂合流,只有烧香祈求,庸俗信仰,致使佛教沦落为迷信。佛像和民俗神祗混合信仰流行,造成神佛分辨不清,一般认为拜神和拜佛是一样的,所以神佛信仰共奠,礼仪繁杂,殿堂上神像布满,佛菩萨像则站在一边,这种情况佛教已不像佛教了。

  正当佛教文化受到民间习俗冲击,佛法无法发挥功能之际,社会有识之士,不愿看到中国佛教沦丧,挺身而出为振兴佛教而努力,强调要振兴中华文化,必先振兴佛教的口号。诸如梁启超于《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与思想无关系。但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戴震、龚自珍、魏源,以文学家身份兼治佛学。杨仁山少年时佐政曾国藩为幕府,复随曾纪泽出使英国和法国,夙栖心内典,学问渊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办学为事业。这便是清末时期,佛教从凄凉情景中,一步一步走向复兴之途。

  清代中期以后,佛教不绝如缕,几濒灭顶之境地,山穷水尽之际,「居士佛教」新思潮的涌现,兴起了居士学佛的新方式,给予佛教新活力,中国佛教有了复兴的契机。当时知识分子乃至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对佛学的研究投入心血,对佛法的修行提出新方法,把佛教的改革视为己任。恢复如早期,佛法鼎盛时期对文化教育、慈善福利工作的奉献,提供居士为佛教对社会的时代使命。

  居士佛教的兴起

  清朝末年,正当佛教在中国遇上最艰辛的时期,知识界即出现一位善知识,「杨仁山居士」弃官职而服务佛教事业,号召学术界,新文化青年,参与佛教之振兴工作,杨居士以身作则,为佛教的复兴而献身,专志结集失散的经书,刻经、流通、弘法,设立金陵刻经处,倡办佛教新学堂(祗洹精舍),以现代教学方式教导佛学,善导佛教文化的发展,培养佛教知识青年,成为弘法人材,为振兴佛教发扬佛法做好准备,以大无畏精神,救国护教为誓愿。当时知识界人士响应杨居士之号召,投身佛学研究,佛法学习,修行以正确方向推动,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开始了,奠定了佛法新时代的走向。

  现代许多佛学家,专以「居士佛教」这名词,号称在家集体学佛之精神,是一种新理念的学佛思维,以为学佛有所成者,即是「居士」。居士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生,以人成佛成的理念学佛,这便是中国佛教学佛人的新思想。居士一词梵语称为Kulapati,意思即是「在家学佛者」,也称为「在家志于佛道者」。慧远大师在《维摩诘经疏》中说,居士有二义,(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二)在家学道,居家道士。

  从广义上说,「居士佛教」一词,所称之「居士」是思想议题,它不仅是在家学佛,更进一步为弘扬佛法者。所以说,居士佛教除学佛外,亦包含佛法宣扬,也是佛教的护持者,藉居士身投入社会慈济工作,发扬佛家大乘思想之慈悲精神,喜舍的志愿。

  居士学佛,历代不乏有人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理惑论》的作者牟子,和严佛调共译《法镜经》的安玄。依慧远在庐山结社念佛的刘遗民、雷次宗等皆堪称为大师级之佛教居士。另有白居易、裴休、苏东坡、张商英、袁了凡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居士。

  清代居士佛教而论,杨仁山之前有,彭绍升、龚自珍、林则徐、罗有高、汪缙、戴震、魏源。杨仁山之后者有:谭嗣同、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欧阳渐、梅光羲、夏僧佑、吴雁舟、苏曼殊等。不过杨居士之前的居士学佛,是个别行动的,独立而间断的。杨居士之后的居士佛教,是集体性有组织的,也是连贯性居士团体,诸如居士林、念佛会、弘法会、精舍、莲社、觉社、佛学社、佛学研究会等等,皆是居士为佛教的继续生存,努力而设立的组织。

  「居士佛教」在近代社会,是一种时尚现象的机缘,也是时事大势所趋的社会现实。居士组织皆为佛教的发展,佛法的发扬,努力而作出贡献。诚如梁启超在书中说,「居士学佛即成为一种时代流行,则依附以为名高者出矣」。这就是风气形成的原因,当时的士大夫阶级,为佛学风气所及,竞相投入佛法研究的行列,以修行实践的经验,教导信众了解佛法,并以佛学研究的成果,发表在文章论著中,流通世界各国各地,对当今佛教及教义的发扬,中华文化的发展,积极做出了贡献,亦促成以后的复兴汉传佛教,起了积极的领航作用,也是「居士佛教」在现代学术界中,从佛教居士的理念,发展起来的新思维,而在民间开展推动的机缘,因为居士团体的组织中,来自各行各业,除了工农商兵,乃至文化教育界、学术政治界等,在世界潮流之新政治环境中,兴起一股宏大的力量,影响深远,所以倍受各界关注和推崇。

  纵观近代中国佛教史,杨仁山居士之后的中国佛教,因为佛书经典的汇集,鼓励学习佛法和研究,因而有了林立的佛学院,加以对寺院现代化的管理,提倡戒律,栽培佛教人材,尤其在家众坚持护持。教育和学术界人士的参与,佛法的学习,修行之积极,成为普遍现象,让社会人士重新认识佛教。因为佛教文化的振兴,佛教寺院形象的提升,出家众威仪庄严,并以修行为重点,在家众对佛法的提升,也有一些寺院在居士的参与下,积极推动佛教教育工作,设立佛学院,以佛法的教导使出家众得以入流,也有在家众,自筹办理佛教会组织和佛教学校,除了世学还有佛学教导,进而使大众对佛法的修行更为积极。

  近代汉传佛教盛行,始于杨居士对当时佛教的改革成功。根据《当代中国佛教大师文集》总序文中说,伟大的宗教心灵,是社会最后的良心,也是生命意义最终的指归。在文中选取杨仁山居士为首,民国以来佛教十大师即: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竞无、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圆英法师、吕澄居士、法尊法师、慈航大师,作为指标,这十位大师对当代佛教有其重要的贡献。

  传承上,民国以来的佛教界,有两大系统,最受海内外重视,对当今佛教产生重大影响者:其一是以太虚大师为中心的出家学僧。其二为欧阳渐(竞无)为中心的在家佛教学者。两大师对振兴当今中国佛教,对宣扬佛法是积极而且影响深远。

  太虚大师与欧阳大师皆师出杨仁山居士,尤其太虚就学于金陵祗洹精舍。欧阳继承杨居士遗志,处理刻经处,及祗洹精舍的事务,并自设有「支那内学院」,从事佛学研究,并培养佛学高等人材。他在北京大学发表一篇论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轰动一时。以后还有欧阳居士的首座弟子吕澄,续承欧阳之法相唯识学研究,并管理金陵刻经处。吕澄精通英、日、法、梵、藏语,当代佛学学力无出其右之佛学大师。王恩洋礼吕澄为师,王为北京大学教授,对佛学有所贡献,他着有《人生学》一书。太虚大师倡办武昌佛学院。其两位弟子:法尊、慈航,以大师之志为己志,沟通汉藏文化,提倡显密双修。

  当代佛法大师,印顺导师是太虚大师的追随者,他一生对太虚尊敬和崇拜,但在学术上亦对太虚的「人生佛教」提出不同论点,所以提出「人间佛教」的理论来对治。导师在「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一文中指出,复兴中国佛教应有的思想,为防佛法衰退,唯有把佛教知识化、年青化、在家化。导师认为,如果中国佛教老是局限于衰老的,知识水平不足的,出家的,那么佛教的光明,将永远不会到来。

  哈佛大学教授,哈维尔 Holmes Welch 说,杨仁山居士,被誉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开创当代佛教,推动佛学研究的划时代大师。根据欧阳渐撰写之《杨仁山居士传》书中有说,惟居士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瑞甫善三论;而法相唯识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亦合伙矣。

  居士佛教的时代使命

  当今佛教组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寺院组织(二)教会组织。

  寺院以出家人为主体,在家人为护法;教会则以在家人为主政,出家人为导师。这种僧俗合作的方式,在汉传佛教中由来已久,而且是成功的模式。原始佛教时期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是佛陀的护法者。护持正法,供养僧众,是佛陀对居士众的嘱咐,付予居士护法的任务。法会中居士也随僧众一起听法、一起学佛和修行,这便是佛陀时期,佛教组织的形式,也是居士学佛一向的规则和方法。

  诸如佛经上说,维摩诘居士,胜曼夫人为佛法的正统性,协助佛陀教导修行众,得以如法修行,弃小归大,这便是居士为法的供养。还有王舍城之迦兰陀迦长者和频毗婆罗王,合资为佛陀承建第一座具规模之道场「竹园精舍」Venuvana。提供精舍,佛陀就有了住所及弘法道场,结束了佛陀住无定所,弘法没道场的难题,也改变了古印度沙门修行的方式。另外还有憍萨罗国之须达多长者,也为佛陀修建一座,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祗树给孤园」Jatavana Tapindaka Vana,佛陀在这里宣讲般若经及法华经等,这也是居士为布施的供养。以后还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通过政治的影响,把佛教普传印度全境,周边国家,并使之国际化,这便是-无畏施供养。

  后记

  秦汉年间佛教逐步传来,到了东汉才正式通过官方邀请,印度佛教大师,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把佛经大量输入,经过官方设立译场,长期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经典,到了隋唐翻译事业还不间断,鸠罗摩什、支谶、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的努力,逐渐完整了汉文系的佛教经藏。并通过官院及寺院的传播和学习,因而西来之佛法,在东方的中国盛行。佛教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的传承,深入民间,对社会影响深远,而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因为佛家和儒家思想融汇贯通,形成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

  中国佛教二千年传承的过程,丛林是出家人居住和修行之处,在家人为香客对丛林之护持和供养。丛林的制度各分宗派,宗脉对立,各自为政,戒律分明,制度严谨,修行弘法是丛林一贯的规范,尤其对教育的重视,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这段时期佛法流通,经诵念佛,声响不绝,*轮长转。

  朝代轮替,战火绵绵,局势多变,佛教文化教育的中断,影响佛法的传承,中国佛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清朝,寺院乃至丛林,基本上已沦落为香火庙,没有教育,没有文化,壮观雄伟的丛林,仅仅是佛教的外表形象,佛像之高大,香火的鼎盛,仅是一种外表象征。因为失去文化内涵,佛法就难以存在,一部大藏经深锁在书柜内,那仅是门面装饰。僧众信众都对佛法的不了解,加上禅宗所谓「不立文字」,净土宗「一句弥陀」的误解,使佛法失去其光茫,致佛教沦丧。

  当佛教进入了衰退期,奄奄一息之际,激起了「居士佛教」的新意识而催生,文化界一批新青年,群起研究佛学,学习佛法,为保护佛教,使寺产得以保存,兴起一股政治力量,聚集人材资源,群策群力,设立佛学院,组织教团教会,刻经板,印佛书流通,推动佛学,学习佛法,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而努力。在短短的一段时期内,居士组织之教会,遍布社会各阶层,各宗分庭,各派林立,也有三乘共扬之居士林,唯正信佛教之发展,让信众自选修行方向,并深入社会的文化教育、慈善福利事业推动,为发扬人间佛教的慈悲喜舍精神。现时代的佛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有了竞争,也有了合作,更显著佛教文化的精彩,这是现实时代,佛教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结语

  居士学佛和僧众是一样的,以佛法为学,以戒为修。不同之处,居士应加以布施供养,以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为社会做福利众生的工作,同时对僧众之护持,负起居士为佛教的责任。布施供养也是居士学佛、修行的助缘功德。佛教一向主张由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居士也应有如是知见的学佛。

  佛陀制戒,僧俗各有不同,因为居士学佛非全职修行者,而是社会的生产者,因而要负起布施供养,护持正法的任务。所以佛陀以五戒、八戒,乃至十善法,付予居士修行所依。然而僧众的修行以戒为先,设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戒,这些戒律对修行人来说,是为清净道业,以求早日开悟,以报答众生恩乃至佛恩。

  从佛法上说,修行是为了清净道业,道业清净是为了开悟。开悟是为成佛,成佛就是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居士学佛也应该以涅槃境界为止境。

  谨以祖师语和大家共勉。六祖惠能大师曰:见闻转诵是小乘,悟解法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缘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最后真诚的祝愿,佛菩萨保佑,各位福慧双全,身心安泰,事业有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