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沛然博士:佛教基本精神之十大原则


   日期:2020/7/31 8: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基本精神之十大原则
第268期明觉 文: 陈沛然博士

1. 自主原则; 2. 公平原则; 3. 上进平等原则; 4. 承担精神;5. 生命的连贯性;
6. 生命形态的可变性; 7. 创造原则;8. 理智原则; 9. 生命之光明性; 10. 包容精神


1. 自主原则

佛教的第一个基本精神是自主原则,
强调人的主体性,即人能自主,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
此一点不同於基督教之说生命掌握在上帝手中,
也不同於宿命论之说人的一切由前世决定。

佛家所谓的「六道」或「六趣」就显示这种精神。
「道」解道路;「趣」解倾向、趋向,
意思是指人自己选择所要走的路,
自决迈向天趣、阿修罗趣、人趣、畜生趣、饿鬼趣、或是地狱趣。
走善路者趋向善趣的界域,走恶路者则趋向恶趣的界域,
其中行善行恶,全在自己。

2. 公平原则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显示了佛家的另一精神:公平原则。
此也说明人的行为和果报,因果具必然性和价值的一致性。
佛教中时常引用的四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很明确地表达自作自受的公平精神。

3. 上进平等原则

佛家并不希望众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生命境界。

《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指出人的生命境界无论是落在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
全由自己的心开出,更重要的信息是要求人努力上进,
保证人人上进机会平等。

佛教认为人人可以从一个完全由欲望所主宰的境界(欲界),
提升到一个不再受欲望主宰,但仍保留身躯的境界(色界),
乃至到达一个纯精神的世界,获得六道中最高的自由(无色界)。

佛家将生命境界划分成三层,有价值上的高低之别。
这种分类,是人生的慧见,此与科学的分类不同,
后者只有类别上的差异,但无价值高低之分。

4. 承担精神

佛家对人生之苦,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指出人生之所以痛苦,原因是人不愿意自我承担责任,
却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或社会。
佛教要求人自己要完全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人需要全部承担。

人除了承担自己的责任(此即是问责制),
佛菩萨的精神更为众生承受苦楚,
践行一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承担精神。

5. 生命的连贯性

佛家认为生命的存在有连贯性:生命活在前世、现世及来世。

人死后并非一无所有,只不过是存在的形态不同,
这使人有豁达的胸襟,不做一个眼光如豆,凡事只看眼前的人。

这也使人知道自己无法摆脱自己的业报,
唯有坦然面对,全面接受。

6. 生命形态的可变性

生命存在的形态,可根据一己之善恶行而有所改变。
行善者可以提升而转化成人、天或阿修罗界之众生(三善道),
行恶者可以下堕而转化成地狱、饿鬼或畜生界之众生(三恶道)。

生命形态可升可降:由六凡(即六道众生)提升至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
生命形态并没有定性,并非不变,因此生命变得永远有希望。

7. 创造原则

佛家的「无常观」隐藏的讯息是:
人存在之后,可自行创造自己的特质。
人本具创造性,而物性正好相反,物体是本质先於存在。
例如冷气机的发明,是因为人希望制造出一部能降低气温的机器,
於是发明冷气机的。能发冷气是冷气机存在前之本质。

人在存在之后则自行决定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工程师、律师等,以及做好人或者坏人,然后自我去创造命运。

8. 理智原则

佛教的真正精神不在於功利式的交易:
以祭祀的物品、念经拜佛换取个人的福报。
这种做法是最较低层次的境界。
真正的佛教智慧教人如何度过人生旅途上无数艰难的挑战,
坦然面对、承担,之后仍然屹立不倒。

一个真正开悟的佛教徒,能发挥最高度的理智精神,
悲而不伤,乐而不乱,欢而不狂。
最圆融的佛法强调依法不依人,
法即真理,以法为本,充份发挥理智的精神。

9. 生命之光明性

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佛性是指人本有光明的性质,保障人人都能上进。
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佛,至於众生愿不愿意走成佛之路,
全靠自己去实践。

肯定人人皆有自我上进之光明性,
此乃人类永恒的希望与及内在的必然根据。

10. 包容精神

佛家对於人的生命境界有绝对的标准;
以佛的境界为最高、最圆融。
但佛家并不挂斥不同境界的众生。

《华严经》中讲「十地品」,此乃将生命境界划分成十个阶段,
祈望众生一层一层上升。

《法华经》说「会三归一」,接引属小乘的声闻乘人,
缘觉乘人和大乘的菩萨乘人,最终都去到最圆融的佛乘的境界,
显示出佛教开放的胸襟及和的精神。


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唯我独尊或死守门户之见的时代,
而是一个互相交流的世纪。

现代的佛教徒应该本著佛家这种包容精神,
以开放的心灵与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儒家、道家等交流,
为开创佛教的另一高峰做好准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沛然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沛然博士)  

 陈沛然博士:人为甚么要涅盘? 

 陈沛然博士:禅学之特色 

 陈沛然博士:禅学之方法论:当下指点 

 陈沛然博士:为《大长今》揭开生死之谜 

 陈沛然博士:为何渡己必先渡人? 

 陈沛然博士:《无间道》――走上永恒痛苦之路 

 陈沛然博士:去欲断爱,何能慈悲? 

 陈沛然博士: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大只佬》 的因果 

 陈沛然博士:佛教生命观:我走我前路――六趣众生 

 陈沛然博士:我应该怎样听经学佛? 

 陈沛然博士:烦恼是甚么?烦恼从哪里来? 

 陈沛然博士:金钱是否万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