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十三难[不轻未学]


   日期:2008/7/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三难:不轻未学

佛说人有二十难,不轻未学十三难;
   待人谦和如种田,插秧后退是向前;
   圣人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少年;
   三人行里我师焉,不轻未学并不难。

   每天早晨,我们静坐的时间实在不长。然而,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却能在一念静寂时,听闻大地的声音——几只鸟儿总是轻柔地叫唤,群鸟也温和地回应,这的确是很美的声调。尽管我们无法明了小鸟彼此间对答的内容,却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片充满祥和的世界。
   大地众生何其多!万物共住是一件多么奥妙的事。「和」就是万物共同的依据,彼此若能相互尊重,才能在和睦的世界里共同生活。
   佛陀时时警惕我们,人生有很多的困难,最难的就是度过心灵难关。在重重关卡中无法超越,只要心念一转,就可以看破人我是非,透彻人生的道理。所以说「一理通,万理彻」,如果破除了困难,我们的心就会很平和。
   佛陀说修行人的心态有二十种困难,接下来是第十三难。

丈夫岂可轻少年
   「佛说人有二十难,不轻未学十三难,待人谦和如种田,插秧后退是向前,圣人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少年,三人行里我师焉,不轻未学并不难」。人人都有我见,这种自我的心态与见解,就是造成「心」的困难之因。一个人太自大了腿菀浊崾铀耍彩戮醯米约壕楹芊岣唬匀痪涂床黄鸶湛佳暗娜恕?br>   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一定在学校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彼此教导与学习,互为师也互为徒。当老师的人,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东西;而老师为了教人,也必须精进探讨,所以一边教一边也在学。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都值得彼此分享。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在原地踏步,等到必须教人时,自己才会提起精进心,无形中就能学到更多,来求教的人,他们以不同的心境看相同的事物,也可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因此很多时候,在教的同时也就是在学。
   有一位刚上中学的孩子,接受大爱电视台采访。他的智识见解都十分成熟,此外,动作也非常利落。我们大人已走过几十年的人生岁月,然而要学习一样新事物,也不一定能像他如此熟练。那一天,看他在工作里推着工人载重物的独转车,很轻松地将粗重的东西运送到目的地,甚至还用跑的。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懂得运用自己的智识,分辨眼前的工作应该用什么方法完成,应该如何使力才能操作自如。
   很多时候,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本能(本具的智慧)来发挥良能,所以我们应该以谦虚、尊重的心,来看待四周围的一切人事物。谦虚,才能拥有更宽阔的空间,如果太自大了,周围的空间就会被自我填满。
   下一句是「待人谦和如种田,插秧后退是向前」。曾经种过田的人就知道,必须弯下身体才能插秧。我们待人要谦和,时时懂得礼貌和尊重,就像在种田一样——插秧一定要往后退,每后退一步,就插好一列秧苗,人虽是向后退一步,工作则是往前增加了。
   因此,待人处事如果能够退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不需要与人争论是非得失。学佛就是要做到「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时时谦虚、退让,自然就能缩小自己,周围的境界也就会更开阔。
   接着是「圣人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少年」。从前的圣人都十分谦虚,并且缩小自己。真正的圣人,必须超越种种人我是非的考验,同时尊重大地众生。佛陀说,一切众生的智慧与佛平等,因此圣人敬畏后生。

老和尚与小沙弥
   有句话说「后生可畏」,意思就是不是只有我行,后来的人比我还行。在禅宗公案里,有这么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徒弟出门行脚,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轻松地走在前面,自己却背着包袱跟在后面,心里就想:「因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轻松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萨道,将来也要教化众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愿。这一动念,前面的老和尚马上转头说:「来!包袱让我背,请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师父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尊重,待我这么好?老和尚轻声细语,恭敬地说:「因为你发大心要行菩萨道,拯救天下众生,所以我应该尊重你,让你走前面,东西我来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从命。走着,走着,心里又开始想:这样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发一念心,师父就这么恭敬我,将来我如果再进步,就可以当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当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态时,老和尚又出声叫他停下来,态度很不好地对他说:「把包袱背好,跟在后面走。」
   小徒弟觉得师父真奇怪,刚才是那样,现在又变成这样。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说:「刚才你很谦卑又发大心,愿意精进认真以拯救众生,这个志愿很高贵,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现在你还没成就,就想要博取别人的恭敬,实在太自大了,这是错误的观念。」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就知道,谦虚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对人谦虚,还要立大志愿,这是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态度。学佛必定要具足谦和,才懂得尊重年轻、未学的人。所以「丈夫岂可轻少年」,大人物也是从无名小卒一路走过来的,因此不应该轻视年轻或资浅的人。
   「三人行里我师焉,不轻未学并不难」,三人同行,另外两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为善良正当的当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感恩及学习;然而,示现不良形态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他能让我们提高警觉,反观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彼此相教、相学,互为师徒,这就叫做「教学相长」。我们能够当老师,就是因为有人愿意接受教导,自己才能更精进去探究,总之,我们在世间要能够心和谦虚,才能过着真正美满的生活,学佛的心态不要有「缺角」,应该要学得圆满,这才是真学佛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