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心法师:杂譬喻之二


   日期:2020/8/21 23: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杂譬喻之二

   [原文]  
   菩萨布施不惜身命,如昔尸毗王以身施鸽。天帝释故往试之,知有菩萨志不。释语毗首羯摩天:“汝作鸽身,我当作鹰逐汝。汝便佯怖入王腋下。”
   俄,毗首自返身作鸽,释返身作鹰,急飞逐鸽,鸽直入王腋下,举身战怖。
   是时鹰住树上,语王言:“汝还我鸽,此是我食,非是汝有。”
   王言:“我初发意,欲救一切众生,欲令度苦。”
   鹰言:“王度一切众生,我是一切众生数。何以独不见悯,而夺我食耶?”
   王答言:“汝须何食?”
   鹰言:“我作誓,食新杀血肉。”
   菩萨言:“我作誓,一切众生来归我者,一心救护令不遭难。汝须何食,当相给与。”
   鹰言:“我所食者,新杀血肉。”
   王即念言:此亦难得,自非杀生,则无由得。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即呼人来,持刀自割股肉与鹰。
   鹰语王言:“唯以肉与我,当以道理--令肉与鸽轻重正等,勿见欺也。”
   王言:“持秤来,以肉对鸽。”
   鸽身转重,王肉转轻。王令割二股肉尽,亦轻不足。次割两髋、两乳、胸背,举身肉尽,鸽身犹重。是时王举身欲上,乃与鸽等。
   鹰语王言:“大王,此事难办,何用如此?以鸽还我!”
   王言:“鸽来归我,终不与汝。我前后丧身不少,初不为法,而有爱惜,今欲求佛。”便扳秤上,心定无悔。
   诸天龙神、一切人民皆共赞言:“为一小鸽,乃尔,是事希有。”地为大动。
   毗首赞善:“大士真实不虚,始是一切众生福田。”释及毗首还复天身,即令王身还复如故。
   求道如此,乃可得佛。

   [讲解]
   这个“尸毗王舍身救鸽”的典故是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也就是释尊成佛之前的事迹。
   这里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尸毗王(释尊因地),一个是帝释天(也叫释提桓因,三十三天之主),一个是毗首羯摩天(又叫毗湿奴,三十三天主之一,司建立维护)。讲述的是两位天神以神通变化,试探尸毗王修行布施定力的故事。
   如来以金刚不坏为身,以历劫不灭为身,那才是如来之真身。四大假合,幻聚幻散,聚则成形,散则为尘;若不布施,哪来的真身? 布施幻躯尽无余,方见真身不可坏。
   世间之中,凡所有相,皆归坏灭,只有空不可坏。世间之中,空者为王,所以如来被称为“空王”,只有空才是世间之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见,若要成佛,一定要舍身布施才行。若留得纤尘挂碍,万难成就。 布施有相身,方见无相身。
   尸毗王舍身时,先舍股肉(大腿),次两髋(两胯),次胸腹,先舍肉,最后才是舍骨。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先从无关生命的之处舍,从软处(肉)到硬处(骨)。如是之舍,初修之时,似乎可舍可不舍,是软舍(智中含情之舍),是谓“肉舍”;最后不舍不行,是硬舍(无情纯智之舍),是谓“骨舍”。舍得这具骨,方是真布施。
   以观心释之,舍身布施,无舍相可得,念念离相,即清净施义。不落五尘,无我相人相众生寿者,是为如来清净施义。若为色相所囿,性佛虽“大”,入于“囗”中,但成“因”字。果觉入于因地,虽大亦成三界之囚儿,通天彻地之能,灵光独耀之明,荡然不存矣!
   以果地觉,处因地心,众生莫不如是。以佛眼观之,凡夫幻躯,原是四大,非关生死;死时为尸,生时为人,名虽不同,其体无二。禅宗观幻躯为“机关木人”、又曰“行尸走肉”,其中布施之义,与尸毗王无二无别。
   既是机关木人,便是性海一沤,幻生幻灭,不出圆觉;虽生虽灭,不碍性天湛寂。布施到头目脑髓的地步,才能有幸睹佛一面。但见一面,万疑顿消。此佛是你本尊,释迦是你本师,本师千经万卷,不及本尊眉间白毫。大家努力吧!
   这是“观心释”的应用,摄事入理。四阿含的修行目的是断见思惑,“见惑”是认识上惑障,因此也叫智障;“思惑”是情感上惑障,因此也叫情障。断见思,先从见惑下手,然后才是思惑。
   四果罗汉中,初果可以完全断见惑,二果和三果是在断尽见惑的基础上部分断思惑,四果是断尽思惑。这是修行阿含的规律。可见,以破除认识上的错误为目的的断见惑是修小乘的基础。
   居见惑之首的就是“身见”,其次才是边见、邪见、戒取见和见取见。如果不能破身见的话,那后面所有的一大串都是问题了。佛法是清净法,不是屠宰场,因此不要以相来看这种舍身的行为,因为布施也是清净法。
   换句话说,破除身见就是舍身布施。因为你我之相、男女之相、少长之相、美丑之相,都是从这个“身见”滋生出来的。不以色见色,不以身见身,就是“大布施”。这是把“因”中之“大”跳出“囗”的桎梏,返本还原。也是以本来面目(本觉)示人。
   佛法之中,布施为首,以天下还于天下,是之谓“大安隐”,这也就是归宿之处、涅槃之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心法师       妙心法师:杂譬喻)(五明学佛网:妙心法师       妙心法师:杂譬喻)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六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五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三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二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三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一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