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心法师:《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


   日期:2020/8/22 14: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

[原文]
   佛言:“吾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兴化。如四时木。”

[消文]
   什么是“化宝聚”?什么是“梦金帛”?什么是“眼前华”?什么是“昼夕寤”?什么是“四时木”?这是佛在《四十二章经》中所说的,自己对佛法的观点,大家理解一下。
   “化宝聚”,这个的关键字是“化”字。“宝聚”当然是比喻佛法是转烦恼的法宝了,佛法就是一个化导众生的大宝藏,所以是“宝聚”,聚就是宝藏的意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为什么要用一个“化”字呢?化的意义是幻化的意思,也就是不可以执为实有,此(烦恼)有故彼(佛法)有,此无故彼无;所以《金刚经》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这个意思。“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也就是说,在佛的眼中,所有的佛法都是方便法门,是为了某种众生的烦恼而设立的,其本身是空性的,不可执的。所以说是“化宝”,是佛陀幻化出来的权巧方法。
   “梦金帛”的理解,关键字是“梦”字。有人做梦发财了,梦到了很多的金银珠宝,“金”就是金银珠宝,“帛”就是绫罗绸缎。这些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都是梦中得到的,醒来后什么也没有。“视无上乘。如梦金帛”,也就是说,在佛的眼中,成就无上的一佛乘,就象是在梦中得到了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一样,也是不可执为实有的。所以,《金刚经》中说:“若实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予我授记。”所以,对佛而言,是不会把成佛当成一种执着的。禅宗说的“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为什么要斩佛呢?斩的是成佛的执着,而不是要斩果头佛。明白了吗?所以说,真成佛了,就会象释迦如来所说的一样“如梦金帛”,是不会再让成佛的执着整天挂在心头的。
   “眼前华”,这个比喻要结合《楞严经》来理解,《楞严经》中有个“瞪发劳相”,称之为“眚”。“眼前华”就是“眼前花”,眼睛在什么时候才会冒金星呢?大家想想就知道了。不管是饿出来的“眼前花”,还是挨打之后出现的“眼前花”,都是似有实无的。所以,释尊说自己“视佛道,如眼前华”。因此,三世诸佛对成佛道视作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不会有丝毫的挂碍和贪恋的。
   我以前说过,整天把实修挂在嘴上的修行人,其实是不在道中的。实修在他们看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在在处处都不在道中,所以非常渴望入道。若是心安于道、身安于道,自然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不会偏离于道。有这种境界的修行人,看不修行的人也是在佛道中修行的人,五浊恶世的一切全部都在净土之中。一是一切是,一非一切非。是则一切是,非则一切非。苏东坡眼中的佛印是牛屎,而佛印眼中的苏东坡却是一尊佛,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记住,这里的前提是“佛视”,也就是说释迦如来是这么看的。是最高的佛法。
   “视涅槃,如昼夕寤”。“昼夕寤”的意思应该是“夕寐昼寤”,“夕”是晚上,“寐”是昏睡,“昼”是白天,“寤”是觉醒。全部的意思就是“佛视生死,如夕寐;视涅槃,如昼寤”。有句话叫“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也好,生死也好,都是空花水月,二俱不实。如昼夜转换。从生死入涅槃,就象我们早上从睡梦中醒来一样;从涅槃入生死,就象我们白天累了晚上要休息一样。
   佛观生死涅槃,等无有异。涅槃有涅槃的安养,生死有生死的胜乐,所以佛不惧生死,佛不欣涅槃。佛处生死如处涅槃,无二无别。佛入生死是乘愿再来,是应化九界,是示生;佛入涅槃,是归于安养,以期再来,是示灭。这就是昼夕寤的意思。
   “视兴化。如四时木”。“兴”指的是佛法兴旺,“化”指的是佛法衰亡。佛在住世的时候,就讲了自己佛法的正法像法末法和灭法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不喜不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观一切法,不出生住异灭的规律,如同“四时之木”,春生、夏长、秋落、冬凋,一切都是因缘所致。来年逢春,依然枝繁叶茂。
   因为佛有宿命通,能知古佛之教,亦复如是。以平常心观之,不以荣喜,不以枯悲,因缘所致。因此,佛观末法灭法,如观正法像法,等无有异,无二无别。
   这是佛视方便门、视无上乘、视佛道、视涅槃、视兴衰的根本态度,也是佛之所以是“妙湛总持不动尊”的真实写照。
   学佛者应知佛,知佛就是找靶心。射击者先找到靶心,也就是找到了目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达到达不到不管,就象射击一样,靶心是最高的标准。中不中,都以靶心为标准。偏多偏少,都是靶心说了算。我们现在说的说是佛法的“靶心”,是我们尽未来际为之努力的方向。
   大家注意第四十二章的标题就是“达世如幻”,这是这段内容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于如如不动中幻化万法,于幻化万法中如如不动,这就是如来的根本态度。这些比喻说的都是这层意思,“如”不能“幻”,是死法;“幻”不能“如”,是无常法。能如能幻,能幻能如,才是佛法。
   所以,如来虽然大慈大悲,但是面对受苦众生,却无凡情可动,不会眼睛汪汪,不会含情脉脉,更不会猴急着救人。而是从容不迫,坦定自然地说法教化。如同磁石一般,磁力绵绵无穷,始终如一;不会时大时小,时急时缓。凡情则不然,情绪有高潮有低谷。
   大家要全神贯注消文,要不佛光怎么照得破重重的乌云啊?心灯点不燃,真佛见不到,学多少佛法也是打补丁;补丁打再多,也是在乞丐群里混;呵呵。不要以为佛的观点离我们凡夫太遥远,迷隔十万亿,觉则瞬息至。不是西方人,不知西来意啊。
   这章原文,超浓缩的话,就是两字:“如幻”。“如”和“幻”就象两只脚走路,不能一长一短,不能一轻一重,大家自己掂量去吧。
   全妄即是真,全真而起妄。舍妄求真,无有是处。只此我们现前的大妄,便是如来一大宝藏。若离此妄,便无佛法。
   以佛眼观之,一真法界遍一切处,没有生死,没有烦恼,在在处处无不是菩提,无不是真如。
   东方人找不到西方,因为到处都是东方。西方人找不到东方,因为到处都是西方。
   祖师所说,穿衣吃饭,搬柴运水,哪点不是世间法?祖师穿衣,与凡夫穿衣有什么不同吗?穿衣没有不同,用心不同而已。
   佛说达世如幻,佛行仍在幻中。佛说法身真常不灭,报应二身又何曾不是常在无常轮回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心法师       四十二章经)(五明学佛网:妙心法师       四十二章经)  

 惟觉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惟觉法师:四十二章经 

 吕澄居士:「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蔡惠明居士:关于“四十二章经’的考证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四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三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二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一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九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八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