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一


   日期:2020/8/23 1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一

[原文]

    念佛正因说 
    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只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行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之慈父。先明落处,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而劝人,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证圆通之要,世尊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 
    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终归获至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若神珠之顿合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界。 
    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誦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
 
[消文] 
    常常听说在恒河沙数的诸佛中,阿弥陀佛最为第一;十方微尘数的诸佛国土中,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可见最终极的道理根本就在于“心地法门”,但是最初下手处一定要从因地开始。所以说,合抱的大树都是从毫芒成长起来的,千里的征途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苦海,应当把净土法门作为努力的方向;如果想通过修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应当把念佛作为正心的要领。深信极乐世界是真解脱的微妙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实在是众生的慈父。修行需要先明白结果,才能为了结果而修因行;当踏上修证的道路之后,那就是从因行而达到结果了。可见,庐山远公大师召集群贤,结白莲社,是有深义的;专门以念佛法门奉功世人,弘扬净土之教。把持名念佛的因行摄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果觉之中;将一乘圆教的心性大道贯彻到日常的念佛持名之中。就象身正影端、声和响顺的道理一样。大势至菩萨示现自证圆通的法门,释尊宣说持名念佛的胜因。大势至菩萨示现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释尊宣说的是“凭信行愿,入法界门”,异趣而同归。因此,一念持名之时万灵能知,信心一生之际诸佛显现。弥陀圣号一念,就已经投种于莲胎;菩提心一发,就已经标名于西方了。
    大家既然有缘遇此念佛法门,就应该自悟弥陀、自修净土;倘若浅信不修,那真是大愚大错了。所以才有“一乘法门的妙法,最终便是往生极乐;无数圆顿的行持,最殊胜的只有称弥陀洪名。八十亿劫的重罪,瞬间烟消云散;十万亿佛刹的路途,刹那便到。”想佛念佛专注之时,在观心中便见佛身;念(心)佛(境)交融际会之时,在因心中便成佛果。十方世界的净土秽土,卷舒都在于当念;心性包容,万象都不离于法界。因此,诸佛与众生交融,净土与秽土暗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就象如意宝珠含摄众宝,又象梵天妙网交映千光。我们的心如此,众生的心如此,诸佛的心也是如此。于是乎,游神于无量国土,其实都从自己心中生出;识神投于九品莲胎,难道能够脱离当前的一念吗?二乘圣人,只要回心就可以生于金池之畔;五逆凡夫,但能十念就可以跻身西方。
    啊!那些智慧浅陋、业障深重的人,那些信心不足、疑根坚固的人,却轻视净业是方便法门,蔑视持名是粗劣的修行。这些难道不是沉溺于三界火宅,自甘永劫轮回的沉迷吗?难道不是背离自性弥陀的大慈悲父,痛惜一生光阴的虚掷吗?我们必须坚信:不仗念佛之力,是不可能截断惑业的;不遇净土法门,是不可能了脱生死的。因此,我们应该象诸佛一样立誓,直下承当,敢为人先,劝勉后学,推崇念佛。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我们要想在一生中了生脱死,就应该对这个法门留心。时时处处,沿着净土前人的轨迹持名往生,不怀疑,不标新,踏实行去。希望大家能够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这最初一步就是念佛正因,我们应该认识清楚,看得明白,直到西方也不改变。
 
参话头:
1, 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
2, 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
3, 至理本只唯心
4,参话头:至理本只唯心?--请问西方净土,是心外之土呢?还是心中之土呢?“本只”二字,是夺。既是本只,不容有二,故是“夺”。既曰无二,弥陀净土便是本来面目了也。只是尘封日久,已然面目全非了。必须念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方可亲见本尊。可见,佛法的修行,与成佛无关,只与做佛有关。自性本然,成佛不成佛,都不曾多不曾少。少的庄严具,少的是真佛应有的供养。少的是福慧庄严,少的是四辩八音,三十二相,“念”是心,“佛”是性。念离佛时是轮回,念不离佛是西方。念佛是始觉合本觉,是心性合一,无二无别。这是真念佛。
5、见性=见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心法师)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六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五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三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二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三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一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