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用佛教的思维看待财富,发现自己一点不贫穷


   日期:2020/8/25 14: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认为企业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成为企业。

  佛教很重视企业理念,当初佛陀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创建僧团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用企业精神管理佛教事业。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佛教徒常有一句话叫:“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所以佛教的企业精神实在不可以与一般的“商业行为”等同视之。

  一般的商业化经营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佛教讲究的是服务,佛教认为生命的目的不在于赚取个人所有的金钱,财富也不只是有形的金银财宝,应该扩大来看。佛教认为财富的种类有

  狭义的财富、广义的财富

  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

  现世的财富、来生的财富

  个人的财富、共有的财富

  人为的财富、自然的财富

  有价的财富、无价的财需

  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

  清净的时富、染污的财富

  合法的时富、非法的财富

  暂时的财富、永久的财富

  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有价的财富如声望、名、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的智慧之财;不但重视的现世财富富,更重视结缘积德的无形财富;不但重视私有财,更重视永久的来生财富:不但重视有形的现有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自然生态的维护等;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佛教认为人如果以明理、正见、勤劳、结缘、布施、喜舍、感恩、知足、道德的行为来追求财务,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终身都能受用;不但人受用,大众也可以受用。一个人拥有的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等,都是无价的财富。

  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辞的人,用语言来赞美别人,这是语言的富者;有力气的人,用一把力气服务他人,这是有力的富者。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永远是富贵的人。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怯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

  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佛教弘法利生,提供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事业?我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