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


   日期:2020/9/1 13: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

药师山紫云居士

前言

笔者早期译《大日经》时只说明十缘六句是修行的过程,没有详细说明,愿今日能略知一二的说明。

(1)十缘

十缘是指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十缘是大乘密法修本尊及渡生的过程,最后由本尊修成一个佛身。自己的前行功课如须具清净心、有渡生愿、并得佛力加持下可修本尊。本尊会进入一些境界,应如是观、如是修、以不贪、不执着、不放逸、不攀缘为戒律。由此可以学习渡生、入空性、住空起相用种种变化,包括了三观的修行。这是大乘不可思义的成就,小乘及学者无法证到。

(2)六句

六句即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六句是由十缘法本尊成就为庄严佛身相时,对佛的一种赞叹。无法用人间词,只能以六句赞叹其实在如此的成就。

(3)功德成就

由十缘法本尊修成佛身相时,此时圆满具足指空性、渡生成就,其功德包括了福成就、慧成就、佛身庄严成就、阿阇梨成就。

下文由经中叙出修本尊时与十缘显现时,须以清净心且发大悲心,用各种方便法渡生,由此入法界及其他国土世界,唯有如来能穷此十喻。此时进入法界不可思议幻。最后明白本尊、空性,修成佛身具有一切种智,是要渡法界一切众生的修持。愿同修及有缘大众参考并感恩佛的教导及一行阿阇梨大师的说明。

经云,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乃至如实遍知一切心相着,是略答前问中修行句也。如下文万行方便中。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修清净心)。是故当知最为旨要。真言行着特宜留意思之。……(须有渡众生的愿,由真言三密加持法,以十缘现象除心垢。此时以所有相皆虚妄,不可有执着、贪法的心)且如行着于瑜伽中。以自心为感佛心为应(修本尊)。感应因缘。实时毗卢遮那。现所喜见身说所宜闻法。然我心亦毕净。佛心亦毕竟净(因心清净、本尊相应,于定中得毗卢遮那开示教导,修一切种智)。若望我心为自。即佛心为他。今此境界。为从自生耶。他生耶。共生无因生耶。以中论种种门观之(即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生不可得。而形声宛然即是法界。论幻即幻。论法界即法界。论遍一切处即遍一切处。论幻故名不可思议幻也。(进入渡生时要如是观,如是修)。

复次言深修者。谓得净心已去。从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间一一缘起。皆当以十喻观之。由所证转深故……直示娑婆世界已有无量无边差别名。又况无尽法界中逗机方便。何可穷尽(如此依佛教导,一一世界,一一各道中觉知一切无可穷尽)。

今行者于一念净心中。通达如是尘沙四谛。空则毕竟不生(空性现光不现相,属空观修行方式)。有则尽其性相(相显现,属假观修行方式)。中则举体皆常(中观则是内观本心,外观本尊,体性常在)。以三法无定相,故名不思议幻(用三观方式修持最后互用,随众生因缘入法界,现各种相名不思议幻)。如四谛者。余一切法门例耳。是故唯有如来。乃能穷此十喻。达其源底。此经所以次无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括始终综该诸地。既触缘成观。不可纬说(菩萨道50阶位。最后十个果位修行者应了解十喻修行境界,地指心的状态,也表示心的阶段)。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今依佛的教导明白本尊成佛其实修道理)。

(一)十缘又名十缘生句法

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经云。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

◎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经云,云何为十:由十缘句的修证过程认知,可以入法界渡生,入空性及可成就佛身、佛心,但须不执着、不生疑、不骄慢。

‧大归:归入空性,成就佛身佛心。

‧云何为十:乃指1.幻 2.阳焰 3.梦 4.影 5.干闼婆城 6.响 7.水月 8.浮泡 9.虚空花 10.旋火轮。指修本尊有十种境界中某一种现象出现,皆是修行过程。

(1)幻:幻即不真实的现象

1.众生以神识轮回时,人界觉知神识,神识无法有实体的众生,此种感觉即曰幻。

2.佛菩萨大悲心,为渡众生也幻化各种身相,此为由空性显现的佛身是实相,以幻化之佛身渡生也叫幻。

乃至云何为幻。谓如?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稀有事。辗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者。佛说药力不思议。如人以药力故。升空隐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诸论师等。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谓定应尔或不应尔。过如是筹度境界。唯亲行此药执持行用者。乃证知耳。又如药术因缘。示现能造所造种种色像。虽于众缘中一一谛求都无生处。而亦五情所对明了现前。虽辗转相生。往来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筹度思量之境。

◎云何为幻。谓如?术药力。惑自眼故见稀有事:幻是什么?就好像以咒术及药力,迷惑障碍眼所见一些不可证之事。

◎辗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但众生轮回,以自心业力轮回时,不是自己去与不去的问题。

‧辗转相生往来十方:指轮回,轮回是由自心业力,由此形成各道众生。

◎何以故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者:为什么以清净心修持真言入如幻三昧时,则因持诵真言,可以幻化各种相入各道渡生。如因需佛身渡即现佛身,需菩萨渡即现菩萨身。

‧能生一切者:由空性中现各种相,指幻化各种相,如光中化佛无数亿之佛身。

◎佛说药力不思议。如人以药力故。升空隐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诸论师等。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佛说以药力方式入如幻,此药力也是不可思议。如人以药力,神识就可以升空、隐形、蹈火,此种是魔术,不是佛菩萨在法界渡众生之事。经论师说出其所由之理论,一般人不生疑惑。

◎谓定应尔或不应尔。过如是筹度境界。唯亲行此药执持行用者。乃证知耳:修行定中是如此或不应如此,只要经过此修行境界时,以持咒或以药方法是可以证到。

◎又如药术因缘。示现能造所造种种色像:又如以用药方法持咒修行之因缘,亦能现出各种相。(如:吗啡、麻醉)。

◎虽于众缘中一一谛求都无生处。而亦五情所对明了现前。虽辗转相生。往来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筹度思量之境:须一一解开众生所有过往昔因缘,才能入空性,所以定中所现此相非空性实相,此相是妄想,由名色中过往昔对众生五情之执着显现的相会现出。因此过往的因缘会使众生轮回,非自身去与不去,此种是显现出名色中业力指引下的相,不是第六识可以想象出来的。

释论云。佛问德女。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也。又问外有不。内外有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佛言。汝颇见闻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见亦闻佛言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女言。大德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非内有乃至无生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若无明尽行亦尽。乃至广说。今此真言门。喻持诵者亦复如是。如下文广说。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议事。虽一一缘中谛求毕竟离于四句。法尔如是。不异净心。而自在神变宛然不谬。此事亦非诸大论师等。聪辨利根者所能测量。独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证知耳。

◎释论云。佛问德女。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释尊问德女,你对如幻中做幻事的看法为何。

◎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也。又问外有不。内外有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如幻渡生事有内、有外、有内外吗?从以前到现在,幻化所作渡生者,事会有生灭,不是确有一个法是幻所做的吗?德女答:不是如此。

◎佛言。汝颇见闻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见亦闻佛言若幻空欺诳无实:佛问德女:你听由如幻法所做的渡生法吗?德女答:我知道。释尊言︰若如幻说空是骗人不实在事。

◎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女言。大德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此段说明佛的如幻渡生与众生带业的幻身是不同的。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非内有乃至无生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若无明尽行亦尽。乃至广说:佛说无明即如是,无明虽不是自己本具有(众生自己具有体性、空性),因无明无因由第七识(行)而生灭……生老死,修行逆观至空性者即了知无明。无明由是十二因缘而有生老病死轮回。观破无明则修行亦到最后,即可证空性、了知众生本具有的体性。今乃广说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入、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锁链。

◎今此真言门。喻持诵者亦复如是。如下文广说。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议事。虽一一缘中谛求毕竟离于四句:说此真言门修行时,持诵咒语即须了知如下之说明。依三密修行会有不可思议事。修行过程中解开过往昔与众生所结的结,由此离于意识心,以求空性真心。

‧一一缘中:须解除往昔与众生所结各种善缘、恶缘。

‧谛求:证空性。

‧离四句:离意识心。

◎法尔如是。不异净心。而自在神变宛然不谬:修真言三密加持,本如是与清净心有类似之处,即具有不可思议之能力。由此本尊受佛力加持可自在神变,即以如此方式渡生,不会有错。

◎此事亦非诸大论师等。聪辨利根者所能测量:不是各种论师以人间聪辨利根能了知。

◎独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证知耳:本尊受佛力教导独有渡生的方便法,修行渡生到福慧圆满具足,方可得成就,属于修行者的内证修行成就。

(2)阳焰:此段是说明阳焰喻是一个现象,非真实的空性。修行在意识心时,现出是妄念,非真实性。若有观到诸佛海会无尽庄严,也是佛力加持非自修,若以此为傲,有所分别心,无法入空性。空性的心是无执、无法执、无分别,只有光明无量。

经云。复次秘密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谈议。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者。释论云。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动如野马。无智人初见之为水。众生亦尔。结使烦恼日光。动诸行尘耶忆念风。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一相为男。一相为女。复次若远见之。谓以为水。近则无水相。如是远圣法者。不知无我及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想等。若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此经意云。如世人远望旷野。远望之者。徒见此炎。炎之相强立假名。求其实事都不可得。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谈议也。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见种种殊特境界。乃至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尔时应作此阳焰观。了知唯是假名。离于慢着。转近心地。则悟加持神变种种因缘。但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

◎经云。复次秘密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再次秘密主,阳焰为喻。空中有焰、有日光,只是现象。世人想象以名词说现象而已。

◎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者:若持咒以本尊渡生,并得佛力加持,此真言相,以真言渡生之相也是一个名称而已。

◎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动如野马:如日光、风动、野马说明空性、第七识、第六识。‧日光:空性。

‧风动:第七识。‧野马:第六识。

◎众生亦尔。结使烦恼日光。动诸行尘耶忆念风。于生死旷野中转:众生亦如是,业障烦恼不见空性光明。由第六、七识动念中,将业障流出,众生是由业障掌控,由此于生死中轮回不止。

‧结使:业障。

‧日光:空性光明。

‧行:第七识。

‧尘:第六识。

‧风:业障。

‧转:轮转、轮回。

◎无智慧者。谓一相为男。一相为女。复次若远见之。谓以为水。近则无水相:没有智慧众生有分别以男相、女相,有水、无水之说明相状,此属意识心、分别心。

◎如是远圣法者。不知无我及诸法空:仍以有业意识心运作(非佛心),远离佛法,非佛之圣法,不明白空性(去我执及法执)。

‧远圣法者:远离佛法的修行人。

◎若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若以佛法修持入空性,了知实相(空性)时,此时第六、七、八识之妄想已经除去。

‧种种妄想:指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业障须尽。

◎此经意云。如世人远望旷野。远望之者。徒见此炎。炎之相强立假名。求其实事都不可得。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谈议也:此经教导之意,若一般人在修行时看见火焰,以名称称呼,非真有其事实火焰,因此时仍妄心所为,故一些妄想由第六识,以名相而论说,非真心显现。

◎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见种种殊特境界。乃至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尔时应作此阳焰观。了知唯是假名:在本尊相应中,若有善境界,如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只是些现象、名相,如阳焰观念,不是自己修出真实的境界。

◎离于慢着。转近心地。则悟加持神变种种因缘。但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修行者不可以骄慢,若心已清净近空性,由佛力加持现出各种神变相,也是法界中的一些现象,也是由以真言修行之相现出,只是一些名相而已。

(3)梦:此段说明修行人渡众生时观如梦,于梦中解众生苦乐、无忧恐怖。入空时,心现光明无量心,没有时间空间并自修实相成佛身。由空起相用时,亦如梦中行。修行人到此不可生疑,亦不可执着。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时。释论云。如梦中都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觉亦复自笑。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法。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众生亦尔。无明眠力故。不应瞋恚忧怖。而生瞋忧怖等故。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如梦中。自见住寿一日二日乃至无量岁。有种种国土及众生族类。或升天宫或在地狱受诸苦乐。觉时但一念间耳。于觉心眠法因缘中。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以一念为千万岁。以一心为无量境。此事非世间智者。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亦非可疑之处。独梦者亲证知耳。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须臾间备见无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国土。亲近供养利益众生。此事诸众因缘中观察。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分别不谬。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然实独证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当以梦喻观之。心不疑怪亦不生着。即以普现色身之梦。作无尽庄严。故云深修十句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时:经中所说,秘密主若定中如梦中,或白日剎那中的定中,觉知各类众生受各种苦或乐,出定时已无见。真言修行者应觉知定中如梦的众生。

◎如梦中都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像在梦中没有实事之事却认为有,悟时才知由自心所现,本无一物。

◎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觉亦复自笑:烦恼、怨气、业障于梦中有而执着。得道时觉悟真心光明而无一事,觉悟了知而欢喜。

◎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法。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自此以后,以定力超脱业力,以不执着心入空性,于定中觉知实相,法喜充满、无瞋恨、无有恐怖、无颠倒梦想。

‧眠力:定力。

‧无法:以不执着心入空性。

‧见法:空性中现真心、实相。

◎众生亦尔。无明眠力故。不应瞋恚忧怖。而生瞋忧怖等故:众生也是如此,因无明贪嗔痴业力覆盖,会忧虑、瞋恨、恐怖。

◎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如梦中。自见住寿一日二日乃至无量岁。有种种国土及众生族类:入空性光明,时有不思议之事,在定中自见神识常住清净、光明中。认识各国土及各类众生。

◎或升天宫或在地狱受诸苦乐:或定中入天界或地狱界,了知众生受苦乐之事。

◎觉时但一念间耳。于觉心眠法因缘中。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觉悟入定时只要一念间,以此真心入世间,出世间行事不会错,完全明了四句的真实义。

‧了不可得:完全明暸。

◎以一念为千万岁。以一心为无量境:空性真心现出无量光、无量境之相。此段说明真心空性是光明、无量、无相之境,没有时间及空间认知。

‧千万岁:无时间。‧无量境:无空间。

◎此事非世间智者。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亦非可疑之处。独梦者亲证知耳:此境界非人间智慧可以忆念、想象,只有修行入定中可以亲身证之。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须臾间备见无量加持境界。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国土。亲近供养利益众生:以真言修行相应之境即如此,片刻间即见诸佛加持,于定中即过了多劫(因果、怨气、还债……),或游历诸佛国,供养或布施以利益各道众生。

◎此事诸众因缘中观察。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分别不谬:以上事由因与众生之缘而了知,由修行者的一心净心而觉知,且不可用分别心去分别。

‧分别:分别心,此心为意识心,用意识心即无法觉知法界、净土之事。

◎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然实独证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当以梦喻观之。心不疑怪亦不生着。即以普现色身之梦。作无尽庄严。故云深修十句也:凡夫无法想象其所以然,只有净心实修可以证之。修行者在定中觉知此是梦之事,心不疑且不执着,更可以由空性中现佛身作庄严之相,做一切法事。

‧不疑怪:不疑。

‧不生着:不执着。

‧普现色身之梦:现佛身庄严之相。

(4)影喻:此段说明本尊由三密加持,于清净心自现时,即如镜中像。镜为清净心,像为本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以佛力加持使业障消除,更是不可不修。修本尊成就戒律,须不执着、不放逸、不攀缘。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知如是者。此中言影。即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因缘。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缘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今世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一切诸法必有因缘。以愚痴故不知耳。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有悉地生犹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时。乃至起五神通。住寿长远面见十方国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观察是事。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谓自如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观察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然是悉地成就。亦复非无因缘。故智论镜像偈云。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应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秘密主以影比喻,以真言可以成就渡生之愿。如人于镜前而现面像,定中本尊自现面像即为真言悉地成就。此段说明镜为心、面为本尊。

◎即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以镜中像比喻。镜中现像须有镜、有本尊。清净心如镜。修行者持三密加持使心清净,神识以本尊成就,当二者具有,即有镜中像显现。若没有清净心,修持神识成本尊愿力不够,二者缺一,均无法有自见面像现出。故此文中说出镜与像之关系,实质是说明定中自见面像之意思。

◎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因缘。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清净心、本尊愿力二者具有,方有像。此为渡生愿力为因、佛力加持为因、自心清净为因,二者均可为缘。

‧有故:渡生愿力。

◎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缘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佛力加持及咒语之法,成就渡生法亦如此。因众生之苦、因菩萨慈悲,本尊有愿力,有因缘故法生,缺一则无法而出。

‧以我不可得故:有执着的心即无法成就。

‧一切因缘生法:要有渡生心,佛力加持因缘即有法。

‧不自在故:执着法的心即无法渡生。

‧诸法属因缘故:渡生的法须有因缘可学到。

◎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今世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一切诸法必有因缘。以愚痴故不知耳:修本尊三密加持是有因缘学渡生之法,众生苦乐原由自作、他作,有共同过失之因,不会没有原因。过去生之业而有今世之苦乐,今世善恶之因而有下世苦乐。一切苦乐必有因缘,因痴而不知。

◎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本尊刚现出,即执爱着,如此失去清净心,而求教智慧人,心外求法,为修行成就者所不认同。

‧少儿:刚刚现出本尊。‧失已破镜:执着心、执爱、不清净心。‧求索智人:心外求法。‧得道圣人:修行成就者。

◎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有悉地生犹如面像:在真言中修行,以佛的加持及修行者身口意之修持使清净心为镜,可现本尊像,此成就即本尊成就,亦为悉地生。‧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心清净现本尊像。‧悉:成就。‧地:心生,指本尊成就。

◎若行者悉地成就时。乃至起五神通。住寿长远面见十方国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观察是事:本尊成就,心清净会有五神通(缺漏尽),本尊即会入十方国土礼拜诸佛,此为影喻比喻,介绍本尊成就。

◎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本尊须由自心清净、佛力加持、自心愿力,才有本尊成就。故有咒语、手印,外本尊加持得本尊成就,为三密加持修行的密意。

‧果:本尊成就。

◎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众生不修行,佛也是大悲平等心加持,为何众生本尊不成就?因本尊修行须包括自心清净,渡众生心及佛力加持成就,缺一不可。

◎若谓自如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观察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认自己自修即能成就本尊,那何要佛力加持,本尊及渡生要同时,为什么?修行中先修本尊再渡众生,如此无法修成。本尊自己先有愿,修持成就后再渡众生,那众生缘无所用。若自心无愿持咒修行,即使有众生缘也无法渡生。

‧共主则有二过:修本尊及渡众生二者须同时进行,若只修本尊而不渡生,那是无法修本尊。若只渡生不修本尊,将无有法可渡生。两者缺一不可,若只重视一边,都是过失,无法成就。(共:指众生;主:本尊、自心)

◎不应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定中观本尊时不可有执着心。修行者须心不执着、不攀缘、不放逸。

‧心无所得:心不执着。‧不生戏论:不攀缘、不放逸。

(5)干闼婆:此段说明修本尊三密加持时,当有现出天宫、净土时,不可执着为自身成就,那是如海市蜃楼,非自身成就,仍须努力。上根须了脱三界因果,会到佛国土。中根入十方净土、边缘土。下根入天宫、天界土。

经云。复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者。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实有。有人初未曾见。意谓实乐。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灭。饥渴闷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复往趣之。乃至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行者亦尔。若以智慧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声闻经中。无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说此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为破吾我故。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为喻也。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当以此喻观察。如海气日光因缘。邑居严丽层台人物灿然可观。不应同彼愚夫。妄生贪着。求其实事。以此因缘。于种种胜妙五尘中。净心无所罣碍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者:以干闼婆城比喻,说明净土成就,亦包括边缘土或天界天宫。

◎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实有:早上日出时,城门宫殿均有人出入。中午时人休息不出入,但可见城宫殿却没有人。

◎有人初未曾见。意谓实乐。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灭:有修行人未见,心想见实相之喜乐,想快点成就,却因为有贪着之心,而看不到净土。

◎饥渴闷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复往趣之。乃至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修行人心贪着,如饥渴之人,于是将热气以为水快来了,以此为求之,最后仍无法见实相,自己因贪念无法达愿望,只想休息,不想再修行。

◎行者亦尔。若以智慧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修行者以人间智慧观之,无我相、无法相入空无观念。若此时以此颠倒梦想,所愿回净土均不成就,只有停在此处,无法进步。

◎声闻经中。无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说此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为破吾我故:修声闻小乘众生是没有佛国净土观念,以净土比喻只是方便为众生而已,但也是一个名相。此观念是破小乘的我执,不可执着有净土。

◎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为喻也:因菩萨入空性中现净土佛国。故菩萨修行会以干闼婆城为比喻空中妙有之实相。

◎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于此成就国土中修持,故言悉地宫。有三种根器的国土世界。上根入庄严佛国净土、中根可入十方净土边缘化土、下根可入天界天宫及阿修罗国土。若了知密严佛国的国土世界,必须本身没有三界的因果。

‧出过世界:已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修行者以上中下三种根器,持明成就时,即可安住三种不同国土成就。

◎当以此喻观察。如海气日光因缘。邑居严丽层台人物灿然可观。不应同彼愚夫。妄生贪着。求其实事:用喻说修行,如同日光、气候、国土、天宫、净土,各人物自然可现。与凡夫贪着想要于定中见之是不同的心。

◎以此因缘。于种种胜妙五尘中。净心无所罣碍也:因修行者根器不同,清净心现出各种殊胜奥妙不同的现象,心中无所挂碍,可以渡五趣六道众生。

(6)响喻:此段说明用响比喻咒语及法音,不要执着,以耳根入耳根圆通,以音声是可以渡众生。

经云。复次秘密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者。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以语言声相击故。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实。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转故。更有响声诳人耳根。人欲语时。亦咽口中有风。名忧陀那。还入至齐。响出时。触顶及断齿唇舌咽胸七处而退。是名为语言。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心无所著。但随诸法实相。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现前教授。或由舌根净故。能以一音遍满世界。遇此诸境界时。亦当以响喻观察此。但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是故于中不应妄生戏论。尔时自入音声慧法门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者:秘密主用响比喻真言咒语,因有声才有响,修真言者应知了解。

◎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以语言声相击故。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实:在空屋,山谷中有声音会有回音,以语言声相互击之,从声出而有声名为响(回音),无智人听到回音以为真实。

◎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转故。更有响声诳人耳根:修行智慧人知道声不是真实,由入人的耳根、耳识识能系统而知,凡夫以此回音响声,误以为真实音。

◎人欲语时。亦咽口中有风。名忧陀那。还入至齐。响出时。触顶及断齿唇舌咽胸七处而退。是名为语言。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心无所著。但随诸法实相:人想说话时,由七处经过成语言,气往上出到口中而出,即成语言。愚人不了解妄心生贪嗔痴三毒,由口而出语,修行有智慧人了知真心无所著,一切自现来去自如的实相。

‧齐:丹田(肚脐)。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现前教授。或由舌根净故。能以一音遍满世界。遇此诸境界时。亦当以响喻观察此:若修本尊相应,观到启出不好念或圣境时,由佛来教导,或因舌根清净,以一个种子字音,遍入各世界渡生,应以响喻观之(受佛力加持教导,非自身成就)。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指本尊相印。‧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内心由五蕴八识现出不好的念头。

◎但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是故于中不应妄生戏论。尔时自入音声慧法门也:由修持三密加持成就本尊,因渡众生而此现象(如幻三昧成就),不要自心生妄想乱说,更应该由此循音声入佛的智慧中,修成自身成就。

‧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如幻三昧。

‧入音声慧法门:以耳根音声入空性,入如幻三昧,最好以此自身成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药师山·紫雲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药师山·紫雲居士)  

 药师山·紫雲居士:胎藏曼荼罗简介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三 居士修行可成就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二 居士面对YIN业态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三)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二)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三)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二)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学佛对净土修行的认知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谈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