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药师山·紫雲居士:六十心介绍(上)


   日期:2020/9/3 9: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十心介绍(上)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沙门一行阿阇黎记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问中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

  ◎心相:心显现出的相状。如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等云何受生心。

  ◎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三界内各种所作行为是业因,由业形成各种不同心。

  ‧诸有:指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修习:指所作行为。

  ‧行业:指由业障、业力所造。

  ‧彼生:指心显现出的相状。

  ◎心如是同性:心如同颜色的性质易染色。心属善业时神识为白色,心属恶业时神识为黑色。

  (以下列出六十种心的名称,并解释说明之)

  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

  (此段说明贪心即是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贪心是指随顺心意取境,污染清净心。

  ◎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观贪心的念微细,很难分辨了解,但是由行为可以看出。

  ◎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由佛经中明白义理,但是未证空性。此时内心是善种与业种合用起心,修行人须分辨内心起的心念好与坏,就像农夫清除杂草以利苗生长。

  ◎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由清净心渐渐增长,不要再因世间因缘相,让清净心陷入尘境中仍不觉察。

  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

  (此段说明无贪心即是不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不贪心不随着心意取境。

  ◎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若不贪心时内心与境不同,内心想往好处,不愿乐求喜爱之事及物,所以不会染着清净心。

  ◎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此时须内观,内心有业障,善种萌芽与清净心同为神识,但心的境界不同。

  ◎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修行者观贪心,自然不再将贪业染着到清净心上。

  ◎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凡是对修行没有智慧的事不做。

  第三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

  (此段说明嗔心即是随顺怒气、仇恨等情绪于心)

  ◎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嗔心即是随着怒气表现出情绪。

  ◎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怒即是嗔心刚起动,情绪表现于外。

  ◎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若内心无法寂静,即是嗔心显现。

  ◎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若由各种事缘观嗔心,此嗔心若入空性,无所住时,则嗔业的业障不生起。

  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

  (此段说明慈心即是随顺修行,慈心善待一切众生)

  ◎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慈心随顺善待众生之法。

  ◎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慈与嗔是相反的心,爱是慈的业垢,不是好的种所现。

  ◎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若内心有慈心,外在会有慈心的行为。

  ◎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对治方法既觉知慈心了,为防止失去慈心须转修无量慈心。

  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

  (此段说明痴心即是随顺修行却不了解事实真相,不观察善恶是非)

  ◎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痴心是不观察事情真相。

  ◎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对是非善恶都相信。

  ◎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对一些行为,无法用慧心去分别是非,造成很多失误,这是痴心的心现出的相状。

  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随顺修行殊胜智慧增上法)

  ◎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以殊胜无上妙法修种智成就。

  ◎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人会在各种学说中,以自己的人间智慧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理论。

  ◎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若能用胜上妙法修行即是有智慧的修行人。

  ◎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有些非人能想象出的法。

  ◎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对治方法唯有实修信佛的修行者能相信,所以要以世间智慧聪明分辨是很困难的。

  第七云何决定心。谓遵教命如说奉行。

  (此段说决心即是遵受教化、奉命行事,依佛所说奉行)

  第八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

  (此段说明疑心即是面对事情经常犹疑不定)

  ◎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疑心是面对事情犹疑不定。

  ◎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对有疑心的事须先明白了解,使不再有疑心。

  ◎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由此因有人已了解明白,也就不疑了。

  ◎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如受戒时起疑心。对已得戒、不得戒、对上师、对法及诸事起疑心。若修行人有疑心,则修行无法进步。

  ◎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对治疑心如偈所说,如修行人走入小路,不明白有疑问状况时,应以利益众生事即是对的。

  ◎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当下决心时须以慧观察善知识,随善知识教导对法不生疑心,一心精进修行。

  第九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

  (此段说明闇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又生怀疑忧虑之心而犹豫不决)

  ◎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闇心是不该怀疑而怀疑。

  ◎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如四圣谛中不净观、无常观,是不应该怀疑。

  ◎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对一些佛理听闻后不该疑心而怀疑,如同晚上见宝珠生起各种心。

  ◎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若有此相,即是闇心起疑。

  第十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明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就依法修行)

  ◎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明心是明白不再有疑虑心修行。

  ◎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修行者对佛法及手印或咒语完全相信。

  ◎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修行时要以中慧相信明白佛教修行,即是以中观修行时空观假观同时用,若只用空观或假观,都无法明白其妙意。

  第十一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

  (此段说明积聚心即是以无量多为第一原则)

  ◎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积聚心是将无量法归于一门。

  ◎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此人因一事生信后,又听闻其他不同法都合成一法。

  ◎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如人学一个三昧后,见其他法门不同差别殊胜法,皆说是三昧定心。

  ◎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除三昧以外即无其他法,故名积聚心。

  第十二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

  (此段说明斗心即是喜好互相争论是非的心)

  ◎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喜好论是与非,即是斗心。

  ◎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听闻他人所说教理,喜欢辨论是与非,并说是为义理,其实不然。

  ◎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假使他人言之有理,亦以各种方便法找出其缺点。

  ◎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若他人来问,亦找出其缺点。问到不明,冷涩问题时则不答。

  ◎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若有此相,即是有斗心,亦名争斗心。

  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此段说明诤心即是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诤心是为自己利益产生是非。

  ◎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内心以利义产生是非之心。

  ◎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自己设计方法又担心失去利益。

  ◎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虽然接受好心人意见,还是担心利益得失。

  ◎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以自我利益分析事情做与否,若有此情形,即是诤心。

  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此段说明无诤心即是不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无诤心须是与非不以自己利益为主。

  ◎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依梵文解六十心合情合理,而且举例说明了解。

  ◎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如此心不会背离,因历代大师如是修,如是证。

  ◎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但若听到不合理言论又违背理论时,亦可接受。

  ◎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或先以为是,听他人说不是时,也能改变意见。

  ◎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不以自己感情判断是与非,若有如是情形,即是无诤心。

  ◎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对治方法要觉知对人间法不要在意挂心,也不争论。修空性、渡生法、净土,实相显现要相信真实意,也不须争论。

  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天心即是想得到心里所想得到的事与物)

  ◎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天心即是心想事成。

  ◎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此事修行者因有天界福报,故不须很努力,即可心想事成。

  ◎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如此常常如是满愿,修行者具有天的福报。

  ◎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曾于天界投生,仍有天界习气。

  ◎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修真言修行人有福报,若没有大愿,又因为自心的骄慢率性,会障碍修行成就菩提心。

  ◎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对治天心,修行人须要不贪着人间的成就,由于有福报易成功满愿而忽视精进修行。

  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

  (阿修罗即是喜好处于争战、生死相斗的心)

  ◎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修罗心喜乐生死好斗。

  ◎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阿修罗是受天的福报,因业力在五趣中轮回。

  ◎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了知解脱法,但因处于生死果报好斗情境中,无法进入修行。

  ◎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有此心状态即为修罗心,或前世曾经入此道,亦有好斗习性。

  ◎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无常、苦等。

  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

  (龙心即是想要扩大资源财富的心)

  ◎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龙心是想要广大资源财富的心。

  ◎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经常会想要用什么方法得到广大资财珍宝。

  ◎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龙心是贪得无厌心,也因此心入龙族。

  ◎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修行人愿求世间成就,如此障碍学佛的心。

  ◎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是少欲无为,无常观。

  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

  (人心即是思量、想念、牵挂他人的心)

  ◎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人心是思念、想念、感念他人。

  ◎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若有人有恩于我,必以方便法回报,使他得利。

  ◎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若有人对我不好,必报复,并计算对人及物的各种方法。

  ◎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自己要观心,早求学佛弘法利生,不应与其他人常想攀缘一起。

  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女心即是喜好贪情、迷恋的心)

  ◎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女人是随顺自己欲念行事,欲望也是人心的趣向,男女的欲念不同,欲望多少也不同。

  ◎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经说女人比男子多欲百倍,又常常念说其喜欢贪情之事。

  ◎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或想念心中人的容貌、姿态等,能障碍修行者修出清净心。

  ◎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多生作女人即有这样的习性。

  ◎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身不净。

  第廿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

  (自在心即是想要事事如意,一切无碍的心)

  ◎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心是想随心如意。

  ◎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理念是外道天神的教旨。

  ◎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色界的自在天能随念力造众生并给众生苦及乐。

  ◎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修自在天神法,一心系念天神,亦可如愿修天神本尊。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若修真言修行者,一心以愿力修本尊,如是常念佛号及咒语,随念力修佛的是本尊成就。

  ◎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知道心自在修习,以念力必如此可修本尊。

  ◎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对治方法观渡生学法与众生因缘有关,自身没有自在之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药师山·紫雲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药师山·紫雲居士)  

 药师山·紫雲居士:胎藏曼荼罗简介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三 居士修行可成就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二 居士面对YIN业态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三)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二)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净土(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三)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二) 

 药师山·紫雲居士:药师法脉介绍(一)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学佛对净土修行的认知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谈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