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上)


   日期:2020/9/5 2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上)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大师全集》为中心,其中以《印光大师文集》为重点。论文以时间为轴、以思想为线索,对净宗士十三祖印光大师的生平作了简要描述。本文的重心在于阐明大师学佛、修行、弘法的过程,对大师如何由儒转佛、为何独依净宗等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印光大师、人生、思想

一 目疾与学儒
大师俗名赵绍伊,字子任,系陕西省郃阳赵氏之子。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腊月十二日。其家世在当地皆有所称道,云有旧德[1]。父名秉纲,母张氏。有三子,长子名从龙,次子名攀龙,师行三,其父与长兄皆饱读儒书之人,而二兄则可能因家庭的劳动需要而从事农业的生产和家庭事务之中。

师出生六个月后,即患目疾,长哭一百八十天,大师在文钞中常提及此事。

光宿业深重,生甫六月,后遂病目,一百八十日,未开一目,除食息外,昼夜常哭。在老人料来皆不能得见天日,而幸承宿善根,好而仍见天日,实为万幸。[2]

但眼疾虽愈,视力还是有损伤,如果长时用眼,眼睛就会发红,而不能视物了,待眼睛休息好后才能再看。从大师的相片上看,眼睛并没有什么异常,大师自己也这么说[3],这样很难断定师患何种眼疾。有人认为大师所患急性结膜炎[4],笔者认为不可,因为大师此病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妨事,也无病症。且在求戒时由于长时写字,用眼过度而又发红如血灌,如果是急性炎症,其病性何以存二十多年;再,大师在普陀时仍然是目有微疾[5],所以是为何病,尚难断定。

目疾对于大师来说相伴一生,也与大师择法弘法息息相关:生甫即患,长哭六月之久,虽愈而仍有损;至受戒时,又因目疾,发心念佛且愈,得以深深体会净土法门之殊胜,此亦为大师力弘净土因缘之一[6];至晚年法道大弘之后,正信的念佛法门已在各地响应,文钞、增广文钞、及各种善书佛书普及广泛,由于十方信众不断来信请示、或诸方之讨教、讨论,甚至诘难之函频频而至,又因大师长夜在电灯下校对经书,勤奋之极,因字过小而眼大伤(1934年冬)。当此之时,大师亦兼于时势,遂有隐退之意,于是广发告示(1935年二月)[7],力劝不要再来函了。师常云及目疾,不但忏悔自己宿业,也劝人不要造坏他人眼睛之因[8]。有人认为大师一生弘法,幼而目疾,少而目疾,老而目疾,却总不失眠,实为异事。而诸多断人善根之名人,却老而不见天日,是为常事[9]。当然,此仅为一说而已。

师从幼小就随其长兄在家中读儒书,稍长后亦帮家中干些农活。少年后又随长兄移至长安继续读书。师能一直读书的原因有三:其一,师身体素质不好;其二,家庭的希望。大师学名绍伊,即是此意。郃阳在商朝时出了一个名相,名叫伊尹。师之此名即是希望他能求得功名,并能象伊尹一样名传千古;其三,师特聪慧故。这从大师的文钞中可以看出来,特别是文钞正编(增广),其用词遣句之文字功底极高(有的甚至是翩体文)[10],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又从大师对佛教义理圆融无碍的辩辞,其智慧亦实令人景仰。例如,有人提出,“只要心好,何须持斋”的言论时,大师是这样批驳的:

今试论曰:只要心好,何必持斋。杀彼之身,悦己之口,是好心耶?非好心耶?且兵劫之时,贼来杀人,亦当皆是好心。设杀汝时,为感恩乎?为怀恨乎?……(则)汝之行为,原是众生,何可未得言得?[11]

正是由于大师的聪慧,对儒学义理的熟练,以及师处之于众多儒学者之中,则儒生相传的破斥佛教的习气,师亦效之破佛,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师每谈及儒,必提到自己破佛之事。

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12]

师因病而深自悔悟,知受韩欧程朱之学误,而读佛经,遂发出世之愿[13]。

文钞中涉及大师未出家前之事极少,其中原因一是大师自己几乎不提,一是不愿别人讲(别人往往讲错,或添油加醋[14])。仅有一次,师在普陀山时,曾因彭孟菴(1937年因卢沟桥事变而避难普陀山)之幼子与别家小孩打闹,讲过一段大师少时之事。对此二子讲了一段自己幼时之事来训导他们。师家乡每年秋收后,必演戏酬神,一日大师提早去并置一椅子于戏台前之佳位,遭一强少年之重打而忍之且不记仇之经过:“村中同姓某,粗而暴,向予厉声曰:此椅谁置?予答曰我。语声未绝,彼即掴我两耳光,将椅抛出数尺之外,予登时头痛欲昏,眼花乱灿,忍痛吞声,不敢闻于父母,恐父爱子心切,酿成口角也。从此益知自厉,不敢稍有疏忽。越数年长成,薄得村众垂青。暴者遇吾于途,迎而笑曰:请至吾家。予亦一笑诺之。此事平常未告人知,予固示弱,弱亦何妨?不可以新名词竞争二字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也。[15]”是知大师少时即非为常儿之态及长成后学业之进取之优。

正是由于大师对儒学有透彻的了解,以及儒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所以在弘扬佛法时,站在更深一层来阐明、宏扬儒学,说明儒学对在为人、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巨大功用,且影响了不少鸿儒学佛、念佛。

二 出家及参学
1882年(光绪八年),师21岁时,随长兄在长安念书,出家的念头在脑子中莹绕已久,此时趁长兄回家之际(家离长安240里),独自往终南山出家,礼莲花洞道纯禅师披剃,赐法名圣量,法号印光。寺院中条件十分辛苦,师曾自述:

光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只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地皆亲任)![16]

师在作务之余,也学习功课、怡山发愿文,知有禅净之功夫,且有意于净土,纯公也不强使之同[17]。师此时由学《佛说阿弥陀经》而对净土法门生信,师在《与谢融脱书》中云:

所幸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18]

虽大师学修以净土为主,有基于此,大师在潜修、阅经时也注意禅及禅净关系,弘法时多论及禅宗之事,是始之于此,也是大师力扬净土、护禅宗之源。

不到三个月,长兄终于觅至,并托口“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师知为籍词,也不得不随之而回了。归途中兄命大师脱去僧装,否则定要打死[19]。回家后,母亲并无恙,且对师之出家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但长兄从龙却是十分反对,次日即严厉训斥“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则”。并对大师严加看管。后来,师随长兄从龙到亲戚家作客,席间大师故意大啖猪肉,从龙十分高兴,也因之对大师的防备较前疏松一些。

家中住了八十多天后,由于长兄到别处探亲,二兄也在晒埸中守谷子,防鸡践踏。机会难得,于是大师找到僧服,并偷了二百文钱,再逃至终南山莲花洞师父处。又害怕兄追来,第二天就不得不离去,纯公仅送师一圆洋钱。就这样一路行脚云游到湖北省竹溪境内的莲花寺讨了一个单,作苦行僧,每天打煤炭、挑水烧四十多人的开水。

次年二月(1883年,师23岁),寺内库头生病,住持见师诚实可靠,命师代理库头。在库房中大师见“杨枝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对联及沙弥律中述盗常住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添食,但以纸揩而已 [20]。又在任照客之职时晒经,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悟解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是了生脱死之捷径,从而更坚定了大师对净土的信念。

同年,师于陕西省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下受具足戒。戒期中,由于大师擅长写毛笔字,故戒坛中所有写法之事,均由大师代作。由于写字过多,眼睛充血发红如血灌,甚为严重,因悟身即是苦,又忆及《龙舒净土文》之说,遂发心念佛。“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义”[21]。师由此感应,从此益信奉净土法门。这也对大师后来参学(如选择撤悟祖师之红螺寺)、阅藏研经、弘扬净土有相当大的关系。大师自已也这样说:“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22],并有云:“光初出家,即以净土为归依”[23]。

受戒后,师仍住终南山太乙峰大顶寺,潜心研究、念佛。

1887年(光绪十二年,师26岁)师因久修净土,闻北京红螺资福寺为净宗专修道埸,遂辞师前往,十月入念头佛堂,后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藏主等职。特别是身为藏主时,得以深入经藏。师后读徹悟禅师遗教,颇有悟入:徹祖以禅宗大德的身份而废参念佛,将其半生开示宗乘语录尽付一炬。所以大师由此更对禅净之界线分清十分明了,及以后对禅净异同及何以拣别禅之开示,就十分精辟了。自此以后,师便以徹悟语录为功课,老而不辍。师于此住四年,期间朝五台山一次。

1891年(光绪十六年,师30岁),至北京龙泉寺,作行堂。

次年,移单于北京圆广寺,住两年。期间有一事值得一提:一日,师与另一僧于西直门外缓步,遇一丐童,向师乞钱。师曰:念一句阿弥陀佛,给你一钱。丐童不念,师又云:念十句,给十钱。仍不念,再云:念佛一声给一钱,尽此一袋钱给完为止。丐童大哭,师遂给一钱而去[24]。可见人之善根各有不同。

1894年(光绪十九年,师33岁),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进京请大藏经,身边无人,请师帮助检阅料理,见师作事精慎,又观大师道行甚严,回普陀山时,便邀师伴行,这样大师就进普陀山了。


----------------------------------------

本文发表于:广东省佛教协会会刊:广东佛教 2006年第4期(总第110期)

 

--------------------------------------------------------------------------------

注 释:

[1] 言行录P1,全五P2265,《大师史传》;又朱子桥曾经在大师家乡办过赈。

[2] 文钞续卷上书P266《致广慧和尚书》。

[3] 文钞三卷下P509,《复张觉明女居士书》。

[4] 见《当代佛门人物》陈慧剑著,宗教出版社。

[5] 文钞三卷下P1011,《复卓智立居士书》,大师在1922年(民国十一年)回卓智立居士书中云:“光近年来直是日不暇给,因目力不给,二十年来夜不用目,以夜若用目,次日便不能用。”

[6] 文钞三卷上P314,《复郭汉儒居士书》。

[7] 文钞三卷下P900,《谢绝函件启事》。

[8] 文钞三卷上P66,《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又文钞三卷上P86,《复丁福保居士书九》;文钞正、续、三编各处屡有提及,不必一一列举。

[9] 永思集续P42,全五P2672,德森《追念导师溯前缘》文中,德森师云,有江西大儒黎端甫(也学佛)及江苏大儒某皆斥古人,后黎五十余岁便瞎了眼,江苏某也瞎了眼。

又,文钞三卷上P293,《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二》,罗鸿涛在文钞三编誊写时有编者按云:“朱子晚岁失眠,岂非报应乎?”

[10] 纪念文集即全七P249,罗鸿涛《印公之人难企及》。

[11] 文钞正卷一书P34,《与林枝芬书二》。

[12] 文钞三卷下P499,《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3] 文钞正卷一书P43,《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14] 例如,文钞续卷下P212,《复袁德常居士书其三》,大师曾论及,无锡报载大师曾在县学中读书,师斥之云,县城都没有去,何况县学。又如文钞续卷上P47,大师在《复吴沧州居士书二》中,有憨师从陈大心处听得一些关于大师的生平之事,作一史传,寄予大师,大师云:“然光一向不与人说从前诸事,彼所说者,或近事,若出家前事,均属附会。近有因放赈至吾村,吾村中人抄与彼之历史,亦不的确。以光离家五十二年,后生由传闻而知一二。彼令光补,光以死期在即,不愿留此空名于,故不补”。

[15] 永思集P101,全五P2455,彭孟菴《印光大师轶事二》。

[16] 文钞三卷上499,《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7] 言行录P3,全五P2267,《大师史传》。

[18] 文钞正卷二书P23,《与谢融脱居士书》;又,文钞续卷上书P266,《致广慧和尚书》,大师尝云:“光师以参究提命,则曰弟子无此善根,愿专念佛,以期带业往生耳!”。

[19] 永思集P101,全五P2455,竹如《印光大师轶事一》。

[20] 文钞三卷上P500,《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21] 文钞三卷下P1132,妙真、德森等《印光大师行业记》。

[22] 文钞三卷下P992,《复李觐丹居士书》。

[23] 文钞续卷上书P175,《复南通张海桥居士书》。

[24] 永思集P101,全五P2455,竹如《印光大师轶事一》;又文钞三P511,《复张觉明女居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能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能利法师)  

 能利法师:佛教诚信观 

 能利法师:蓝毗尼园的月圆诵经法会 

 能利法师:迦絺那衣法会上的开示(能利法师 译) 

 能利法师:名曰无题——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训班学习感悟 

 能利法师:尼泊尔的狗 

 能利法师:昌明长老访谈录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因果与感应思想论 

 能利法师:应城天元寺心诚和尚塔铭 

 能利法师:完善僧团管理 加强僧才培养 —— 在上海玉佛寺 

 能利法师:第四届中国佛教协会赴韩国修行验团--修行体验代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下)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