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生即无生门”之三


   日期:2020/9/6 23: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生即无生门”之三

释华梵 著


(续释:第二、生即无生门)

【又问:我迷人,唯见名相;汝智者,既见色者,相貌云何?何者是色?却问迷人:汝见名相,相貌云何?迷人答曰:四棱六面者是。智人问曰:向棱处看,当见棱耶?见色耶?迷人审谛观察,答云:唯见色,不见棱。余棱面上,亦同此问答。迷人问曰:既全是色者,名相何在?智人答曰:名相在汝心中!】

到此迷人仍不能于自心觉悟解了,亦全然不知“名相”与“色法(事物本身)”之间的区别何在,故彼迷人又进一步问道:“我只是一个迷惑颠倒之人,所以唯见名相,汝是智者,你既能见色,那么你说说色的相貌是怎样的?又何者才是所谓的色呢?”

智者却反过来问迷人说:“你说唯见名相,那么请问你所见名相的相貌到底是如何的呢?”

迷人答说:“我看见这个木枕的相,是四棱六面的。”这里“四棱六面”是言枕的形态、相状。

智人进一步问:“那么你向棱处去看!应当是见棱呢?还是见色呢?”迷人审谛观察以后答云:“唯见色,不见棱。”

譬如于冰、水、汽三者审谛观其实质,则三者唯是H2O而已。何故?形态、相状即使不同,然其组成成分却是不二无别也。

其余四棱六面,亦同此问答。其余四棱六面,亦是唯见其色,不见名相者,则回应前文所云“眼识但见色,名相事在意识心内”也。在这里意欲逐渐让迷人弄明白搞清楚“名相”并非即是“色法”本身也。

迷人却反问道:“然今所见既然全是色,而非名相,那么名相究竟在那里呢?”智人答曰:“名相唯是假名幻相,只在你第六意识心中幻化显现而已。”

由前开显,迷人已知所见全然是色,然尤不知名相与色法本身之区别,故生此问,以征问何者是名相?而名相又何在?此义前文开解甚详,故今不再赘言。

【迷人不伏〖服〗。智人问曰:有何所以不伏〖服〗?迷人答曰:如我现见佛授记寺门楼。名相是我心中向前看者,名相亦遂在我心中,何故一人取得?一人取不得?】

“伏”乃通假字,通“服”字。

迷人不服者,乃因迷人于自心不能如实知见,故仍执名相以为是外在事物(色法)本身也。其实即使是外在事物本身,其亦不过是因缘假合而幻现尔。

智人却问:“你既然不服,一定有不服的理由,那就请你说出不服的理由来吧?”

迷人回答说:“譬如我现前眼见佛授记寺的门楼,当我向外向前看时,而佛授记寺门楼之名相,自然的就取得在我心中了,由此可见名相是实有。既然名相是实有,我自然能取名相得,何故你又说我取名相不得呢?”

“一人取得,一人取不得”者。谓“我”只是一人,而名相又复实有,何故你智人一定要说我取名相不得,而我自己却觉得分明能取名相得呢?

此处迷人意谓:名相(佛授记寺门楼)若能向外取得,自然证明了名相(佛授记寺门楼)非是在自心内,而当是在自心外啊;反之,若取不得者,这才说明名相是在心内尔。然今约我迷人所解,名相(佛授记寺门楼)分明能向外取得,这自然强有力的证明了名相(佛授记寺门楼)是在自心外,而非是在自心内啊,汝智人何故要言名相是在自心内呢?

在这里迷人最大的问题,显然即在于迷人是将在自心中所生成的关于佛授记寺门楼的名相,就完全等同于是佛授记寺门楼本身了。这实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误解。迷人既将在自心中所生成的关于佛授记寺门楼的名相,已完全等同于是佛授记寺门楼本身,故有此问。意谓名相既是实有的,何故我自己认为能取得,而你却一定要说我取不得呢?

【智人却问曰:汝取名相来!迷人答言:已取得讫。智人问曰:取得何物?迷人答曰:取得名相。又问:名相软耶?硬耶?答云:硬。智人云:放着硬,但取名相,莫取硬来!迷人答:硬及名相俱得。又问:便〖硬〗可见耶?答:不可见。更问:见何物?答:但见名相。】

智人深解意趣,乃进一步启发迷人而问道:“你既然认为名相实有,你能取得名相,那不妨就请你取名相来我看看啊?”迷人答言:“我己取得名相了。”

智人却问:“取得但是何物?”迷人答曰:“取得的即是名相。”

智人接着又问:“你既取得名相,那请问你名相是软的还是硬的呢?”迷人答曰:“名相是硬的。”这里是就佛授记寺门楼而言的,因为门楼材料质地是硬的,而迷人又认为在自心所生之门楼名相即是门楼本身,故迷人答云“名相是硬的”。

智人进一步启发道:“且请放着硬,但只取名相,莫取硬来!”此处意谓:软、硬乃是就门楼(色)之质地方面概念而言的,属身识门所摄,而“名相”方面的概念,则属眼识门所摄,故你迷人今但用眼,应该能不取硬,而但取名相来。

迷人回答说:“硬及名相俱得。”此处意谓,硬和名相都是门楼本身而已,故硬和名相不可分割剥离,要得即同得,欲失则俱失。

智人又问:“便〖硬〗可见吗?”迷人答曰:“硬不可见。”我们大家都知道软硬是属于身根触觉分(即身识分)感知觉察的对象,所以软硬只可以触知,而不可以见得。此处“便”字依文义可知,当系传抄笔误,实则应为“硬”字。

智人更问:“你所见何物?”迷人答:“但见名相。”

上既云软硬非可见,故今又承前文义而问,软硬既不可见,那所见者却是何物呢?此处“但见名相”者,意谓软、硬乃是基于身识分所生的觉受,而非眼识分所能知见,于眼识分而言,不过“但见名相”而已。

此段文约软硬释,乃因基于眼识门所生之名相既不与软硬共,则充分说明了名相实非是外在色法事物本身也。而这恰好也进一步说明了前文所云“(名相事,但是)眼识门中,第六意识心中名相事”也,这亦顺理成章的导出了下文智人酬答迷人“名相在迷人心中”之答文也。

【迷人却问:既取名相得,唯取得名相何在?智人答云:名相在迷人心里。】

迷人仍固执的认为名相即是事物(色法)本身,故反过来却问智人道:“既然名相可以取得,那么唯取得的名相又在于何处呢?”智人答曰:“名相在迷人心中。”

名相是假是幻,故智人不取。迷人不能如实知见,故妄执于自意识心中所生之虚妄名相以为外在实境。智人深解义趣,故答云“名相在迷人心里”。

【迷人不伏〖服〗名相在心中。智人问曰:何以不伏〖服〗?迷人答:既种种名相俱在我心中,何故不齐得硬?答:得硬。若得硬者,是现名相;不得硬者,以是过去名。】

因迷人仍不解名相并非外在事物(色法)本身,故闻说“名相只在自心中”的道理后,颇为不服。见迷人不服,智人即问道:“你为什么不服呢?”

迷人答道:“门楼之名相与硬皆是门楼本身而已,如果说名相在自心中的话,那么门楼之硬也当是完全在自心中的,既然种种门楼之名相今皆在我自心中,何以种种门楼之硬却不能同一时间于自心中取得呢?”

智人答曰:“得硬,若得硬者,是现名相;不得硬者,以是过去名相。”

此处意谓:若得硬者,但是基于缘外在事物本身(即文中所谓“现名相”)而言的;而不得硬者,乃是因为我们现在所了境分别的对象,即所谓的“门楼名相”并非是门楼这个事物本身,其不过乃是“门楼(色法)”透过眼识门中而生的幻相,第六意识又基于幻相起思量分别而于之安立假名,如是假名幻相无有实体。名相即是虚妄,无有实体,又岂可于之分别得硬、不得硬耶!

今分别得硬不得硬者,乃是基于名相而言也,而名相但是前尘影事,是故文云“不得硬者,以是过去名”。

【又难曰:意识不得现量境,云何得有过去现量境耶?答:二种名俱在过去,于中有独行、不触〖独〗行差别故。】

迷人仍然不知不解名相与色法的区别所在,既闻前答所云“现名相”“过去名相”的说法,故迷人又进一步难问云:“意识不得现量境,为何得有过去现量境呢?”

在前“法有我无门”中,我们讲到过,意识者,不同于前五识,前五识对前五尘时,但是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而未起分别也;而意识则不同,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强加分别善恶、好丑,而生邪执取舍也。不起分别者即是现量之境,起分别者则非是现量之境,但为过去之境也。而第六意识但以了境分别为性,故第六意识唯对过去之境也。既知意识唯对过去之境,不对现量之境。而前文所说,无论得硬、不得硬皆是第六意识之分别境界故。故迷人紧承前义而进一步难问曰,云何意识能得过去现量境呢?

智人回答:“二种名俱在过去,于中有独行与不触(独)行差别故。”此中“触”字,据上下文义可知,实乃“独”字之传抄笔误。

“独行、不独行”者,依唯识而言,第六意识分为两种,即“独行意识”与“不独行意识”者是也。

其中“独行意识”者,又名“独头意识”、“不俱意识”。即谓意识心起时,不与前五识俱,例如梦中虽意识心动,但不与眼、耳、鼻、舌、身五识俱,名独头意识。虽不与五识俱,但意识中所起的名相,皆是过去眼、耳、鼻、舌、身五识的影像。

至于“不独行意识”,又名“明了意识”、“五俱意识”。谓五识起时,必与一分意识心俱。这一分意识,是率尔心,率尔心者,无有分别。故五识起时,必有一分率尔心,这一分率尔心是无分别的;但率尔心后一剎那,必起寻求,分别乃生。

但这独行意识心与不独行意识心所取的名相,俱在过去。何故?因为“独行意识”所起的名相,只是五识过去的影像,所以是过去;而“不独行意识”虽最初一念率尔心是无分别的,但知有名相时,已是寻求心了。率尔心后一剎那起寻求,以寻求心望率尔心,亦在过去。故文云“二种名俱在过去”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