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日期:2020/9/7 18: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释华梵 著

(续:第五、华严三昧门)

【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从始至终,一一征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方为得意耳。】

“直见色等诸法从缘”者,即直接如实知见色等诸法依他起,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依他圆成,俱时顿现,如对镜现影,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先后,如此直下即是法界缘起者也。

如其不得直入者,则当如文所云“从始至终一一征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方为得意耳”。

如果不能直接得入法界缘起者,便须假方便,渐次而入。譬如先观色等诸法,因缘所生;再观法属因缘,自无自性;后观无性之法,相即相入,举体全收,圆融无碍,即能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悟得法界缘起无上微妙意旨尔。“断惑尽迷”者,谓不取相生心也;“除法绝言”者,谓如如不动,心不行于分别也;“见性生解”者,谓通达法性圆融无碍,摄入无尽,由此即得悟入无尽法界,事事无碍之境界也。此是言假诸方便,渐次而入者也。

【问曰:云何见色等诸法,即得入大缘起法界耶?答曰:以色等诸事,本真实亡诠,即妄心不及也。故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是故见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缘起中也。何者?皆是无实体性也,即由无体,幻相方成。以从缘生,非自性有故,即由无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相浑融,全收一际,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上则总述其义,下则难问释疑也。

难问曰:“云何见色等诸法,即得直入大缘起法界耶?”“大缘起法界”者,即是事事无碍法界也。事事无碍法界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此即一真法界性,亦是一大总相法门体,故事事无碍法界即是“大缘起法界”者也。今于法界无碍缘起深义有疑,故难问云:云何见色等诸法,即得入大缘起法界耶?

答曰:“以色等诸事,本真实亡诠,即妄心不及也。”此是何义?以色等诸事当体即如,故色等诸事,亦即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真如心也。一真如心者,元非取相分别之妄心之所能通达之境界也。故今文云“色等诸法,本真实亡诠,即妄心不及也”。

次引经证以证义启信。所引经文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别施行”者,即假施设,方便施设也。假立非实,因为真实亡诠,离文字相也。故《楞伽经》云:“说通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是故见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缘起中也。”“眼耳等事”者,即色等诸法也。色法(详见“生即无生门”中所释)略说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见如是等事,便知依他无性,无性缘成,即入法界缘起也。

“何者?”征问之文也。亦即征问何故云“见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缘起中也”?“何者”以下,即是解释之文也。

“皆是无实体性也,即由无体,幻相方成。”以眼耳等一切诸法,但是缘起假合,故皆无真实体性;又以诸法无自性故,方能随缘成眼耳诸幻相尔。

“以从缘生,非自性有故,即由无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相浑融,全收一际,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因为诸法从缘而有,非自性有故;同时因为无性,方能成其幻有事相。如是无性幻有,幻有无性,性相互相浑融,一际无分,圆融无碍,不二无别也。能如是知者,“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见法”者,则不仅仅局限于色法也,广说若见一切法,皆得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问:既言空、有无二,即入融通者,如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答:若能见空、有如是者,即妄见心尽,方得顺理入法界也。何以故?以缘起法界离见亡情,繁兴万像故!】

既言空、有不二无别,当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能所双遣,无复分别也。今既已能所双遣,无复分别,则不当再见眼、耳等色法啊。今云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如此解说,岂不是重复分别吗?于此有疑,是故难问云:“既言空、有无二,即入融通者,如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

答云:若知空、有依他无性,无性缘成者,则妄心皆尽,而心自不随各各差别诸法邪执分别尔;既邪执分别不生,自得顺理入大缘起法界也。何故?一切差别事法皆是缘起假合而有,本无分别,分别不可得,只因众生迷妄颠倒,而于无分别缘起诸法强行分别善恶好丑,是空是有,是以昧于法界缘起之理也。今但得邪执分别不生,离见亡情,则缘起法界,法尔繁兴万像,事事圆融无碍尔。如《坛经》中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楞伽定。”又如古德云:“当于(无分别)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诸法尔。”

是知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即不二,不二而二。非是二外有不二,不二外有二;若二外见不二,不二外见二者,皆凡情妄见也。

【问:既知如是,以何方便令得入耶?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种:一者、征令见尽。如指事问:云何者是眼?如已前小乘中六种简之。若入一切诸法但名门中收,无有一法非名者,复须责其所以知眼等是名,如是展转责其所以,令其亡言绝解。】

通过前一问答,已知缘起法界,但离见亡情,法尔繁兴万像。故今乃进一步咨问得入法界缘起之方便渐次也。问云:“既知如是,以何方便令得入耶?”

答云:若问得入之方便,略说有三种,即:一、征令见尽,二、示法令思,三、显法离言绝解。又方便而言,其中:初“征令见尽”者,即对应着小乘及大乘始教根性人之所行方便法门尔;次“示法令思”者,即对应着大乘始教及大乘终教根性人所行之方便法门尔;三“显法离言绝解”者,即对应着大乘终教及大乘顿教根性人所行之方便法门尔。由是可知此三方便乃是辗转玄妙,一道贯之,渐次深入,直臻一乘圆教,无尽法界缘起之关系尔。

今初,先释第一种得入方便:“征令见尽”。

《大般涅槃经》中佛云:“舍利弗,若诸世间所知见觉,我与菩萨亦知见觉;世间众生之所不知、不见、不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世间众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舍利弗,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我知见觉,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当知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又《楞严经》亦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由上所引经文,我们可知,众生之所以不得入大缘起法界者,皆因被执见之所障蔽尔。今但令众生见尽,自得本性智圆,本性智圆直下便得入法界大缘起也。

今依文约事以明,文云“如指事问云:何者是眼?”欲释“何者是眼”,则当如前“法有我无门”中所说之六种义而简别之。前文于小乘“法有我无门”中所说六义者,即:一、名,二、事,三、体,四、相,五、用,六、因,六义之具体内容,一一见于前释。

所问眼、耳等事,若一一皆以“名、事、体、相、用、因”六义予以简别破析之,则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我立,我相(人我相)即空,法亦无实,但如来为度众生,假立名字而已。即今文中所云“若入一切诸法但名门中收,无有一法非名者”也。

既知一切诸法但名门中收,无有一法非名者,今复进一步责问名之所以,则知眼等假名幻相,唯是第六意识心一念无明分别所现尔(释文详见“生即无生门”中“简名相”一段文)。既解此义,便可亡言绝解,顿入无分别观行也。此是为第一种方便,“征令见尽”也。

【二者,示法令思。此复有二门:一、剥颠倒心。既尽如指事,以色、香、味、触等,夺其妄计,令知倒惑。所有执取不顺于法,即是意识无始妄见熏习所成,无始急曳(ye),续生三界,轮环不绝,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当处无生。二者,示法断执。若先不识妄心,示法反成倒惑;若不示法令见,迷心还着于空,所以先剥妄心,后乃示法令见。】

下释第二种方便:“示法令思”。

一切诸法,无非“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其中,“缘起性空”即是法性(即真如平等理体),“性空缘起”即是法相(即各各差别事法)。说法性为欲破其有执,说法相为欲破其空执。若二执销殒,则理事、性相圆融无碍,不二无别,但是一真如心尔,亦即唯是“一真法界”者也。

为明此义,于中复开为二门,即:一、剥颠倒心,二、示法断执。

今初,先释“剥颠倒心”。“颠倒心”者,即指唯识三性之“遍计所执性”也。诸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当处无生,若人不如实知依他(诸法)无性,则妄执诸法以为实有,即此妄执,即是遍计所执之“颠倒心”也。

“既尽如指事,以色、香、味、触等,夺其妄计,令知倒惑。”若颠倒心者,必妄执色、香、味、触诸法皆为实有,此则违理。欲令顺理,则当于此颠倒心予以破斥剥夺;欲破斥剥夺其颠倒心,则当指事以明,即文所云“既尽如指事,以色、香、味、触等,夺其妄计,令知倒惑”者是也。一切色、香、味、触诸法,皆是依他无性,无有实体,若解此义,便可夺其颠倒妄计之心,令其自知所起颠倒迷惑,所有执着,是为不顺于法也。

“所有执取不顺于法,即是意识无始妄见熏习所成。”前已剥其颠倒心,夺其妄计,从而令其自知所有执取为不顺于法也。而其倒惑,所有执取之所以不顺于法者,乃因其皆由第六意识,从无始无明,因邪师邪教,分别法执,妄见熏习之所成也。本来色、香、味、触诸法,皆唯第六意识心最初一念无明分别心所现,但是假名幻相尔,然由意识无始妄见熏习,以至颠倒执以为实有,故生颠倒妄执心也。

“无始急曳(ye),续生三界,轮环不绝。”颠倒妄执心既起,则无始无明牵引而续生三界,乃至从此即生生世世轮回不绝尔。“曳”者,牵引之义也。

“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当处无生。”若能觉知所执色、香、味、触等诸法,皆是依他缘起,悉无自性,便得当处无生也。何故?法无自性,诸法本初不生故!

次释“示法断执”。

“示法断执”者,既知色等诸法,但是妄心颠倒所执,元非实有;虽非实有,然亦非毕竟无。何故?以从缘生,故非实有,然由其自体性空故,却成幻有;故知诸法性空幻有,幻有性空,性空幻有浑融无碍,不二无别,但是一真法界,是谓“示法断执”也。

“若不先识妄心,示法反作倒惑;”如果不先识知,取诸法相皆妄心倒惑所执,便径示之以法,彼人将转执于法,反成倒惑也。故须先破其颠倒心,然后示之以法,方能得入真实也。换句话说,即先当通达诸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义,方可示以诸法性空缘起,幻有宛然,元非毕竟无义(即绝非是断灭空、顽空)也。

“若不示法令见,迷心还着于空;所以先剥妄心,后乃示法令见。”若单明诸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义,则易着于偏空一端尔。为免此过,故于信解通达诸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义之后,当进一步为之开解指示诸法性空缘起,幻有宛然,元非毕竟无义尔。如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浑融该彻,不二无别,即得开示悟入诸法甚深中道义也。

注: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今文所说之“法”,乃偏就“任持自性”而言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