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日期:2020/9/7 2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释华梵 著

(续:第五、华严三昧门)

【故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解云: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同性者,缘起即空而不碍此相,故全收彼为此。以彼即空而不碍彼相故!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坏,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复如是。】

上已直释法义,今则引经证以证义启信也。

所引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论主于所引经文自有释解,下于论主解文逐句释之如下。

“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此即解释经文中第一个之“法”字也。何谓“法”呢?“法”即是指任一缘起幻有之法也。解文中缺失对“法性”的解释,那何谓“法性”呢?“法性”谓缘起法皆为无性缘起,故“无性”即为一切法之本性(体性)与共性,是知“无性”即是诸法“法性”尔。

“同性者,缘起即空而不碍此相,故全收彼为此。”“同性者”即经所云“法同法性”者也。何谓“法同法性”呢?此谓缘起幻有之法当体即是法性(无性、空性)者也。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缘起幻有之法当体即与法性(无性、空性)不二无别也。何故?以诸法缘起无性,而不碍幻有法相,故不离幻有法相当体即是诸法法性,所谓无性者也。“不离幻有法相”者亦即文中所云“全收彼(幻有法相)”也。

“以彼即空而不碍彼相故!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坏,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诸法缘起性空而不碍幻有法相,故不离幻有法相当体即是法性,不离法性当体亦即是幻有法相。所以全收法相即法性,全收法性即法相。法性法相彼此全收,而不坏诸法性相。既性相彼此全收,而亦不坏于性相二者,是知法性中当体即圆具法相,而法相中当体亦圆具法性。法性与法相其实不二无别,圆融一际尔。

“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复如是。”前乃约一法而言,约一法而言既皆性相彼此互收,性相不二无别,于一切法而言,亦莫不如是也(何故?诸法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故),是故诸法一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圆融无碍。

【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又云:“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

于前解文所述之义,今则再二引经证,以证义启信也。

初引经证。所引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因诸法皆属缘起,故法法不二无别(于其有皆是幻有,于其空皆是性空);既法法无别,是以但真实解了一法,即是圆满解了一切诸法也;又若能圆满解了一切诸法,则必能真实解了任一法尔。此恰如经所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也。

“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因缘所生法,缘起无性,故非实有;然无性缘起,幻有不无。智者解了如是甚深中道缘起义,是以无所畏也。

二引经证。所引经云:“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此与“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意思完全一样,故不再另行解释。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随一圆融,即全收彼此也。】

如是一法多法相收,彼此互摄互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犹人照镜,对镜现影,无前无后。由于这种道理,故知一念十世,尘剎圆融。随一圆融,全收彼此也。

此一问一答一大段文字,即是开解宣说一切诸法于其因体莫不皆当体即具有空(性)、有(相)二义,于其作用而言亦莫不直下即具有有力、无力二义;另诸法尚有待缘、不待缘之区别关系。而基于体、用各自二义,故一切诸法又莫不于当下即具有相即相入之关系与作用尔。其中,基于体之空有二义,成诸法相即之义;依作用之有力、无力二义,则成诸法相入之义。又诸法直下具有待缘、不待缘之区别,故诸法又具有同体、异体之义也。于异体门而言,即是相望各自别异之法,论诸法相即相入之关系尔;于同体门而言,即是诸法皆各自本来具有无量之德与能具之法对望,此亦相即相入之真义也。即此同体、异体,相即相入之义理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诸法无一不具足者也。

若从横的方面来加以考察,森罗万象虽是划然现出差别之相,然其体同一无差别,不但空有相即,融通无碍,且自他相助,一多涉入,相入无碍,重重无尽,有如珠光互映。《华严经》云:“于一微尘中,示各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ze);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受其报业。”

若从纵的方面来加以考察,三世之法虽异,然其体同一无差别,空有相即,现在之外无过去、未来,过去之外无现在、未来,未来之外无过去、现在。而有过去故有现在,有现在故有未来,若无过去,哪有现在?无现在又安有未来?所以现在摄于过去,未来摄于现在,三世摄入,毕归一世。将此恒及无限的过去,推至无穷的未来,其关系极复杂,重重无尽,实难以测度。《华严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以百千大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

如此于时间、空间相即相入,无碍自在,是法性的实德,法尔的妙趣,而不是分别情调的境界,故须打却遍计凡情,始能够信解契入圆成实也。

【问:法既如是,智复如何?答:智顺于法,一际缘成,冥契无简,顿现不无先后。】

“智”与“法”乃是一体两面,其中法约体,智约用,体必起用,用必依体,体用不二无别。如《大乘起信论》云:“所谓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法)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法)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之所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前既已通达诸法体性,但是“如是(一多)相收,彼此即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随一圆融,即全收彼此。”然尤不明如何依体起用,显发犹如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尔,是故进一步咨问曰:“法既如是,智复如何?”

于上难问,论主答云:“智顺于法,一际缘成,冥契无简,顿现不无先后。”一切诸法,即是同时相应,同时具足,同时圆满,依缘起理而成立,无先无后,不可分别。是故欲入法界缘起者,但当心(智)不随分别,入于法性之流,自然诸法一体缘成,俱时顿现,犹如帝网天珠,珠珠互相辉映,重重无尽,自在无碍尔。

“一际缘成”者,即谓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尔;“一际”即一体(体者,即是真如理体)也。“冥契无简”者,“简”是简别、分别之义,“冥契无简”即谓心智既顺于诸法法性,自得冥契于无分别法性理地之境也。“顿现不无先后”者,犹言“顿现元无先后”尔,今智与法既然“冥契无简”,则心无分别;心无分别,诸法自然俱时顿现,无先无后也。此犹如对镜现影,无论外物是远、是近,是大、是小,于镜中现像则是一时俱现,无有先后之别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