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律法师:盂兰盆节话佛家的孝慈


   日期:2020/9/15 7: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盂兰盆节话佛家的孝慈

农历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民间的鬼节,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民间相传, 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里,地狱之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来走走,享受人间血食。据说,如果亲人死去不足一年,他的家人在这一天把两片绿叶放在眼睛上,就有可能看到自己已故的亲人。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人死后升天为神,下地为鬼。但天神和地鬼不是绝对对立的,是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功德作为转换的,即地狱中的鬼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换骨上天成神。而如果他在人世间的亲人有所作为,也可以用善行改变先人的境遇。所以很多人为了祭祀逝去的亲人,为他们积累功德,会在七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的祭祀活动。甚至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在佛教故事中,关于“盂兰盆”节是这样讲述的: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收了十位徒儿,其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他得道前父母皆已去世。其母在世时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用天眼通察看母亲在地府的情况,看到她已变成饿鬼,境况堪怜。目连悲哀,用钵盛饭给母亲。母亲拿饭来吃,还没入口,即化为烈焰,还是吃不上。目连悲号痛哭,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训示他说,其母在世时种下的罪孽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

于是目连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吃到了食物。目连又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西方极乐世界。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在这个传说中,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所以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其实,“盂兰盆”作为佛教特有的一种仪式,本来是为了回报哺乳之恩,解救历生父母的“倒悬”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启建“供佛斋僧”法会,以此功德回施法界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由是有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的流传。

但由于流传日久,再加上受到民间习俗的影响, “盂兰盆会”的真相被世人误解,有损于佛教的慈孝之道。

盂兰盆会和《佛说盂兰盆经》大有渊源。《佛说盂兰盆经》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同被称作是佛教的“孝经”,《佛说盂兰盆经》是宣扬佛教孝慈思想的经典之一。它主要体现了“上报四恩,下济三途”的佛教孝慈精神,向人们昭示“为人子女者,当念念不忘父母的哺育之恩,心存知恩图报”的观念。这种孝慈观念不同于一般世俗所谓的孝道,而是应观世间“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应由一人之父母推及人人之父母,把行孝视为做人的一种本能,人人皆应尽心行孝,把世俗之孝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观念异曲同工。

而在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更是是冥阳两利的盛举。之所以累生父母堕恶道受无量苦,就是因为生前悭贪不舍,诸多恶业。盂兰盆会中,通过诵《盂兰经》,上盂兰盆供,不分僧俗随力随愿供佛斋僧,不但以此功德使累生父母脱离恶道,而且也转自己的悭贪心为布施心,可使自己将来不会再次堕落恶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