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卷首语 序 目录


   日期:2020/9/16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法宝鬘》导读 卷首语 序

  卷首语

  近年捐资印赠佛经的人多,而能读佛家经论的人却少。近年演绎佛学的著作译作亦多,只是能引导读者有系统地读经论的丛书则未见。为此,同人等发愿,精选佛家经论若干种,编成丛书出版,小乘大乘,空宗有宗,显乘密乘,规模略具。

  光是选印佛经,即虽精心选注,对今日的读者恐怕益处亦不大。尤其是一些不能读经论原文的读者,他们仅靠读近人的著述来了解经论大义,甚容易仅能得一偏之见,因此,便须要指导他们怎样去读经论,令其能亲自体会经论的法味。这总比靠间接传播,所领略者为深刻。此亦犹家厨小炒,终比名厨制作的罐头好味。

  是故“导读”之作,除注释或讲解经论外,最重要的,还是指出一经一论的主要思想,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背景,同时交代其来龙去脉,即其启发承先的作用。读者循序而入,便当对佛学发展的脉络了然,亦能体会佛说一经的用意,菩萨演绎一论的用心所在。

  《佛家经论导读丛书》总序

  一

  读佛家经论,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名相,而实在于领略其旨趣。若得其旨,开卷便觉终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则虽诵经终身,开卷终觉茫然。

  经论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实由于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将此归纳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则分为九乘,这已成为藏密宁玛派的传统。若根据这传统来读经论,在领略经论意旨方面,会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丛书的编辑,实亦根据此传统。且依古代论师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识抉择部派佛教的经论,再依中观应成派抉择唯识,最后,则依了义大中观(如来藏)抉择应成派。所以本丛书可视为桥梁,由此即能过渡至《宁玛派丛书》,领略宁玛派九乘次第的根、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观修习,依次第而至“大圆满”的修习,皆须知其根、道、果,然后始可修持。

  二

  依宁玛派的观点,一切经论实为了修持的见地而建立。也可以说,无论那一次第的修持,都必须以经论作为见地。这见地,也即是修持的根;其所修持,即便是道;修道的证量,也就是果。因此,本丛书所收的经论,实为各修持次第的根。其重要性,亦即在于此。

  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学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学方法,喜欢用“发展”这一观点来处理一个系统的学术,因此便将佛家经论视为一系列的“思想发展”。然而这样做,却实在非常不恰当。

  释尊当日教导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开示的理论便亦依次第。但我们却不能说释尊于教导“四谛”时不识“十二因缘”;于教导“十二因缘”时不识“唯识”;于教导“唯识”时不识“中观”;于教导“中观”时不识“如来藏”。因此,我们不能说这种种学说,实由“发展”而来,而非释尊的次第说法。是故各种不同的佛家见地,只有传播的先后差别,而非由一个思想,发展成另一个思想。也可以这样说,只能有“佛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绝对不可能有“佛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若说“发展”,有堕为谤佛的危险。

  由是读者须知,佛家经论实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发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论,是为了实修的需要。我们喜欢说证空性,但如何去证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根。

  指出各次第的根,其旨趣何在,即是编辑这套丛书的基本观点。

  三

  理解佛家经论,必须由实际修持着眼。若离修持去理解,则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经》为例。倘离实修,则会觉得其不纯,既非纯说“唯识”如《解深密经》等,亦非纯说“如来藏”如《如来藏经》等。笔者当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无畏智金刚尊者请开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说菩萨的心识,但菩萨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说凡夫的心识。”笔者即因法王这一句开示,才得叩开“如来藏”的大门,建立“了义大中观”见。

  盖佛家一切法门,无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为圣者,即是法门建立的目的。是故释迦说“四谛”时,亦说“四谛十六行相”。所谓“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状态。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时的心理状态如何变化,实不能称为修持。

  《楞伽》说“如来藏藏识”,即是“圣凡心理状态”的分析。那实在是为实修作指导,而非建立一种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并非不纯。同时亦可明白,当年达摩尊者何以只传“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那就是修持。

  举此一例,即知经论不是纯理论的建立。本丛书的编辑,即以实际修持为着眼点,期望能因此而令读者知道经论并非知识。若视之为知识,则释尊已说之为“说食不饱”。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识大师罗时宪教授在香港,笔者在夏威夷,遥隔万里,志趣一如,因有编纂本丛书之意念。经论多由罗公选定,导读者亦由罗公圈定,罗公并委笔者为主编。于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笔者返香港,筹集资金,编辑出版,终能于罗公往生前,完成丛书三册,而整套丛书则于一九九七年中杀青。前后经营四年,总算未负罗公之所托。

  然而当日限于客观条件,丛书的内容及版式均未如理想,且编排次第参差,实为憾事。今既出修订版,则内容版式及次第均有所修改,此实为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助成之功德。罗公于弥勒座前,当欢喜赞叹。

  乃为之颂曰—--

  文字原非障   实为修道根

  所修亦不执   次第断毒尘

  是故佛所证   喻为金刚心

  顶礼诸圣众   洒我以甘霖

  西元一九九八年农历四月于图麟都

  谈锡永

  别序

  西藏密宗传入汉地,原有一先天的缺陷,即是理论的传入,未能与传法作有系统的配合。这种情形,便导致一些学者的误会,对密法源流多所致疑。

  后来有些学者为了补救这缺陷,便致力于藏密论著的翻译,如法尊法师即是其表表者,但译材却多取自格鲁派(黄教),对藏密旧派的宁玛派(红教)论述,未免有点忽视。

  由格鲁派的论典,刺激起汉地对龙树《中论》的研究,于是“自续派”与“应成派”的中观理论始成为汉地中观宗研究的目标,在此以前,研究范围则仍局限于“三论宗”的领域之内。这可以说是藏密论师对汉地的贡献。

  然而若将研究范围限于格鲁派,则实仍未足,因为宁玛派的中观理论实有异于格鲁派。关于这点,拙译《中观宗宗义》(见本书附录),已予述及。

  两派中观的最大分别是——格鲁派以中观应成派的理论为了义,而宁玛派则仍视之为不了义,却以《楞伽经》、《宝性论》等经论提出的“如来藏”为了义,且称之为“了义大中观”。此一分别,牵涉甚大。宁玛派建立“九乘次第”(详见“导读”),即以“大中观”为最高建立,亦即所谓“大圆满见”,若不以之为了义,则“九乘次第”自亦无从建立,此亦即格鲁派不立“大圆满”此一次第的主要原因。

  本论为宁玛派的重要论述,将“九乘次第”包括无余。但对于“大圆满”部份,实则仍只指示其“前行”,未及正修。是故本论第四部份,便标题为“净妄成觉”,说“净”、说“妄”,便非“大圆满”,便非“了义大中观”,因为言“净”则仍有作意,言“妄”则仍有分别,若“大圆满”则离作意分别,无修无证,一如汉土禅宗的祖师禅,无可言说。凡有言说,则已落第二峰头。由是一切对“大圆满”之论述,实无非其“前行”而已。因此若将“九乘次第”由下向上观察,则每一次第皆各有其“根道果”(或称境、道、果;见、修、行、果),于是便有“七种抉择见”的建立,此七种见即用以配合九乘次第。但若由上向下统摄,则密法究竟便以“如来藏”为根,由是行“大圆满”道,行者即能得佛果。此即宁玛派“即身成佛”之理。

  不过,若果将“大圆满”视为究竟道,其余次第视为“大圆满前行”,那么,无上密的修持,便是以“般若”为根、“唯识”为道、“如来藏”为果。

  在这里,余次第的果,成为“大圆满”的根,不但有“次第”的意味,而且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余次第的修习,虽以“般若”的见地为根,但却只是在知识的层次上理解空性,并不能证悟空性,犹之乎仅知道糖甜,实际上却未尝到糖的甜味。通过修习,历生起次第,而圆满次第,于是才知糖的味道。

  可是,这时却仍非空性的证悟,因为在圆满次第上,行者实并未摆脱概念的束缚。犹如吃糖,吃时还有甜味、椰子味、牛奶味等等概念,左右了我们对一颗糖真实味道的体认。因此还须进一步摆脱一切概念,吃糖就是吃糖,尝出甚么味道就是甚么味道,斯然后才尝得糖的究竟真实。所以余次第的修习,对空性的体认仍落于见地的层次,这见地,即是“大圆满见”、亦即“大中观”、亦即“如来藏”,然而能有此见地,却已是余次第修习的果——这里是依次第的证量而说果,并不以化身、报身等说果。

  当以“大中观见”(如来藏)为根,作进一步修习时,所修即为“大圆满”之道,然后才能得佛果。这个层次,即犹如已尝到糖味之后,如何摆脱对糖味种种概念上的知见。

  在根、道、果方面,必须如是理解,然后才能明白宁玛派“九乘次第”建立的意义。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宁玛派的“大圆满”,实在是一有次第的祖师禅。故若依“九乘次第”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说,藏密宁玛派的修持,体则宗《般若经》、相则宗《解深密经》、用则宗《涅槃经》、《胜鬘经》,如是关合三系列的经典,其根、道、果的建立可视为如此。至于此三者,则实用“大中观”(大圆满见)作为统摄,如是悉皆成为可以言说思维的“大圆满前行”。

  至于“大圆满正行”,因离言说思维,故即“大圆满见”亦不执,是即如祖师禅之所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但关于“大中观”(如来藏),学者却有许多误会,无论中观家或唯识家,对此皆有批评,究其实际,此悉因将如来藏视为本体之故,为本体,则为“空后转出的不空”,或为“一心二门”,皆可论议。然而宁玛派之如来藏,却仅为空性心识之现象功能(相与用),当心识受污染时,相用能名阿赖耶识,当心识不受污染时,相用则名如来藏,如是则便非空后转出来的不空本体,亦非一心有二门,只是空性的心识有两种力用,显现两种不同的相。

  对于这点,读者于读本论时应细加体会。

  西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四月

  谈锡永


《四法宝鬘》目录

  卷首语
  《佛家经论导读丛书》总序
      别序
      第一篇导读
  前 言
  一、五种抉择见的建立
  二、如何了解“四法”
  三、四宗“道次第”建立
  四、四宗宗义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六、宁玛派的九乘次第
  七、出世间法九乘
  八、内外密乘的共根道果
  九、外密三乘的意趣
  十、内密三乘的意趣
  十一、本论组织
  十二、结语

     第二篇释正文
  皈敬述意
  归心于法第一
  修法为道第二
  道上除妄第三
  净妄成觉第四
  谕主回向

      附录
  中观宗宗义
  四法宝鬘导读
  编辑委员简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