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


   日期:2020/9/17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一)

  《四法宝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

  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

  龙青巴 造论

  谈锡永 译注

  皈敬述意

  【正文】顶礼十方诸佛诸菩萨

  以无上百重信意,献于如日诸佛前。

  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无际,合容万法。

  诸佛色身坛城,有五决定。由佛行光辉,令诸佛子如莲花开放。

  【注释】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界,即如来藏,即真如,详见后文。色身有二,一报身,二化身。此处指报身而言。

  五决定——一处决定:报身佛唯居色究竟天,不住余处。二法决定:唯说大乘法。三相决定:唯相好庄严,不变现余相。四眷属决定:唯十地菩萨,无异生眷属。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不取般涅槃。

  【正文】胜利王之教法,若如意宝树之清凉树荫,令一切受轮回热苦者得依怙,使能圆熟解脱。为具信者能依次第入此树荫,今且将此硕大宝树分四支解说。其谛听之。

  归心于法第一

  【正文】欲度轮回无边大海至彼岸者,先须思维,今生即应精进成就,得安乐解脱。难得易失之人身,为得解脱之筏,具闻法思法修法之资质。一旦获得人身,若任其空过,则不能脱此轮回海,不能中止生死流转之苦,仍于此难堪怖畏大海中浮沉,其迷妄之潮遍三善道,老死如泡沫溅至一切处,生死之流由是无尽。

  【注释】轮回有六道,又称为六趣,即生命之六种趣向。三善道为天人、非天(阿修罗)、人;三恶道为地狱有情、饿鬼、畜生。六者统名“六道有情”。

  【正文】唯得闻法教者,则可断生死流转而不离无上大乐,故应以此能得安稳之无上法门,为最胜宝筏,精进度越三界迷误海。

  【注释】一切未解脱之有情均住于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仍有轮回生死。

  欲界有情有YIN欲及食欲,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所居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为欲界。

  色界有情无YIN食二欲,然尚具有物质身(色身)一如欲界。四禅十八天属之。

  无色界有情既无YIN食二欲,又无色身,但住心识于定境。四空天属之。

  【正文】若今不修此趋向解脱之觉道,即难具福再生,经历无尽具苦生命,世复一世,仍无能脱离流转。故今既得暇满人身,即应精进至诚修道,由是得利乐,能圆满自利利他。

  【注释】轮回得暇满人身,即为具福再生。六道中唯人最堪闻思修佛法,下三道太苦兼且愚昧,不堪修法;天人及非天太乐,亦不堪修法,故皆不具闻思修佛法之福。然得人身者,亦须具八有暇及十圆满,始名具福。八有暇者,一非生于地狱;二非生于饿鬼;三非生于畜生;四非盲聋瘖哑;五非世智邪辩,不信佛法;六非生当正法灭尽时,无佛法可闻;七非生于北俱卢洲,此洲有情长寿安乐,不信正法;八非生于无想天,此天有情住于深定,不能闻思修法。非此八者,称八无暇。

  十圆满分内五圆满与外五圆满。

  内五圆满者,一众同分圆满,即既得人身,又得丈夫身;二处所圆满,即生于人中,又生于有正法可闻之国;三依正二报圆满,即既处所圆满(依报),又无身根残缺,复能分辨邪正,堪能受法(正报);四无业障圆满,即于现生中不曾作五无间罪,亦未教他人作(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无信解障圆满,即不因信邪法或外道而于正法不生信解。

  外五圆满者,一大师圆满,即遇佛出世三。二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值佛说法。三正法流转圆满,即值佛弟子能依正法证果。四正法不灭圆满,即正法未灭,能证果之胜义法未断。五随顺资缘圆满,即修行人能得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正文】色身虽得暇满,心识却无保障。盖万法均不坚牢,且具变易而无本质,以万法无常且易坏故。故应深切思维,死即将至。

  【注释】世间一切事物现象,佛家称为万法。万法无本质,具变异,即称为无自性。自性之定义,即为能独立存在,独自成立,而不依附任何客观条件,且无任何变易。依此定义,万法皆无自性,是即有为法,唯涅槃无为,其自性实有。下文即逐步详论及此。

  【正文】周围世界亦一体如是,此世界将为七火一淹及风所坏,无发尖许地能得保存。万物荡然,只余虚空。寄于其上之无常流转有情,如天人、非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无论为何种有情,一旦时至,都将投入死海,转识再生。年月日时亦短暂无常,分散消逝,如四季之变换即为其证。时地均无常,故当思维自身亦如是无常。

  【注释】据《阿毘达磨》,世界须经成坏劫,于坏劫时,世界为火水风所坏,然后再入成劫。

  【正文】既心识无保障,而色身亦无常,故于今日即应深切思维,明日之前,生命或即已消尽。

  【注释】上来说此身无常。色身易坏,一如时空之变易毁灭,而心识则亦无自性。故吾人所据以为有者,实乃妄认。

  若不能由无自性及无常而知无我,则虽修持亦入邪道。如修神我、修生天、修长生等,皆持我见;如修无想定等,则陷入常见,终不能得解脱。

  下来说六道之生苦,由是建立出离心。

  【正文】生苦比死苦更可畏。无论生于六道中任何一道,均无悦乐。因生命流转即以炽燃火为自性故。由是当下即应求取解脱法门。

  地狱聚生为冷热折磨。饿鬼则受饥渴。畜生互相残杀,且愚昧无知。人则有三苦八苦。阿修罗为斗争及战争所苦。天人则受死苦,且有堕落恶趣之苦,其堕落也,享乐旋变为忧痛,此实为至难堪之大苦。天人享乐既尽,尚且或入地狱火海,思维及此,自当修持以离轮回。

  人生诸相无非为醒觉前之一梦,诸相变幻且复无常。以终须舍弃故,眷属与财富等等,又复何用。由是即应于法精进。

  【注释】人之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者,谓身心受苦时所生之苦,如生老病死等。坏苦者,谓偶现之乐境悴然失去之苦,如所爱者别离,欲求者不得。行苦者,谓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如五蕴苦,即由色受想行识五者引生之苦。

  八苦者,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即所爱者不能长聚;六“怨憎会苦”,即所厌憎者却偏偏会聚;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蕴作用覆盖佛性,由是轮回流转。

  自世俗言,轮回有六道,即有六种不同生命形态,若自胜义而言,六道其实只在人之一心。譬如有所求而不得,心识熬煎,不眠不食,如此即是地狱。若心胸旷达者,付诸一笑,如此即是天堂。倘能知业力缘起,则为佛道,能离六趣。

  【正文】贪欲如毒如兵如火,困扰持续而来,无少间有乐。从此即以积聚、护持、增上所贪者为要务,由是即为鄙吝及贪念所缚。与人斗争,妄念愈增,于是心为物转,形骸与性命都销。

  沉溺世法而所为皆背出世法,每为圣者所呵。盖减少贪欲,功德则自能增长,故欲趋安乐解脱者,自当寡欲知足。

  故云:无欲即为圣者,寡欲则近乎圣。苦受与妄念随欲而增,功德则随寡欲而长,故当继圣者之步武,时常知足寡欲。

  交游实亦有无穷过患,过多无义利,身心纷扰,易增忿争,由是乃生取舍分别,终为结习所染。无论何所作,不能有一瞬令人真正得乐;无论何所为,亦不能令人得益;无论何所闻,皆无任何义利;无论何所亲,最终必至离散。是即宜屏侍从,离亲友,居于净所,精进修持清净法。

  古代无上圣哲尝云:唯静居始得尝法甘露味,故行者宜隐居山林,俾得安宁。

  诸胜利王佛陀亦曾称赞静居。无人烦扰,始能深心专一。行者能自在修法,无常心自能增上。置世法不顾,便自无俗务纷扰。不为世缚,则信意与出离心皆得倍增,诸行自能倍减。

  是故不为八风所动,不求取悦他人,亦不求名望,但朝夕于法乐中得自在,如是始不负暇满人身。如斯利益不可思议,故行者即宜退居密林,一生深心修持。

  【注释】八风,指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如见有利于己者,即喜然而趋;见无益于己者,即耸然而避,此即为利衰二世风动。

  【正文】愿如上阐述之清凉法雨,能涤净妄念污染心。愿一心修持之功德,充满莲池;愿同登安乐土。

  修法为道第二

  【正文】若因具信得入此无上功德法门,且欲进而求解脱道者,即应以修法为道,亦即寓修持于日用,此为调御自心法要。

  有人巳得遇胜利佛陀之教授,且曾闭思修,而依然未得宁静者,则以有尘俗心故。或追寻邪道外道而离正轨,或具欲望与渴望,或专注今生而困扰,凡此种种过失,皆与正法相背,实因不以修法为道所致,今生来世遂有无穷过患。人若为种种虚幻所愚,临命终时,将生懊悔,其中有身则生怖畏与焦虑。来生或将堕恶道,更无缘得自轮回道上解脱。是故应修法为道。

  【注释】中有身,又名中阴身。即有情既舍此生身,而尚未取他生身之中间状态。世俗之称为鬼者,即此。

  【正文】如人以药疗病,苟用药不当,则病患更深,以法为药者亦如是。修法不当,亦生无穷过患,具信者须深知此点。

  【注释】末世多伪法,论者因特笔点出。以下即述择师及事师之道。

  【正文】修法为道者,首须依止上师,承事一具德上师实为要事,以一切功德皆由上师生起故。

  具德上师者,即具慈悲与善巧,复能寂静自制,及能容忍。其誓句,其信诺,其行止,皆应善妙圆满。且曾闻思修多种法要,其感染无可限量,使人自然受陶化。复能不执世法,于八风能清净如晴空。如是具德上师,能令亲近之者皆成善知识,得入解脱道,实为胜利王于末世化身示现,即宜以极尊敬心向彼皈依。

  皈依具德上师之义利无量无穷,能因之厌离轮回,减少世俗牵挂,万缘放下,离虚幻相。由是即能自制,闻思修法,从而获正信等诸功德。今生既不空过,来世自能得熟果。是故当皈依圣德上师。

  【注释】上师应具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碍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弟子应具十德。即具正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净戒无缺、忍辱不吝、勇健坚愿。

  【正文】对上师不应以身语意三门欺蔑。须如病家之待医士,海客之待航人,渡者之待船夫,旅客之待导者。故须恭敬承事令上师喜悦。应知对上师不敬,或生邪见,来生将堕地狱,视欺蔑多寡以为期。故持恭谨以事上师如持护眼目。如有违犯,即应发露忏悔,且永不再犯。

  依止无上上师,即能生起闻思修心意。于是一心但求解脱,即能将诸行转为功德。此即如何以修法为解脱道之口耳传授。

  无论何时得闻法要,即应思维诵记,为心意得解脱故,应加奉持。无论何时书写诵读记忆修习,亦唯以解脱为念。于修持际,心行皆以猛厉出离为本,厌弃轮回,除求解脱外,心念更无旁注。此即为无上口耳教授心要。

  无论行住坐卧、眠食言思,一切所作所为均不离求解脱之意乐,制心瀑流,厌弃轮回,此即修法为道之大要。

  【注释】上来三节,首言既依止上师,即应以法为道,亦即修持不离生活。次言一切修持皆应以厌弃轮回为本。后言生活中一切所为,亦应以厌弃轮回为本。是则即知,若修法为求福报,或求生天,是皆非正道。密乘多世间成就法,如息灾、增益、怀爱、诛灭等四事业法,行者若不持解脱心修持,但求事业利益,是即非修法为道。

  【正文】尤须知大乘行人应将一己功德回向众生,为利益有情故,应一心修持,建立悲智菩提心,回向功德,赞叹随喜。为此,须切知一切有情,都为自己过去生中父母眷属挚友,故应令彼悉得利乐。

  【注释】菩提心义为觉心,即求取正觉、能成佛道之心。故菩提心即具般若智,盖正觉即般若也。然大乘行人,不求自利,复求利他,使一切有情皆能取正觉,故即须以悲心为本,悲悯有情,使能解脱。因之菩提心即具悲智二分。悲智双运,即悲智菩提心。

  【正文】为利他故,应建立觉心,即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作功德事业,令他生欢喜。且应以广大菩提心长养悲心,作思维言:愿一切有情之苦因,于我身结熟果;愿我所作之善因,为一切有情结熟果。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

  所作一切事业既为建立觉心而作,则自应将此功德无分别回向。是故应能清净三轮,知三轮本体皆空,即能修所修及所依之法,悉皆如幻,有表相而无实体,如幻师所幻化。能如是清净三轮,则自能回向功德以利他。

  【注释】于菩提心亦不应生执著,故于生起菩提心后,尚须领会三轮体空之旨。能修者为行人自己,所修者为行人修法目的,如为令有情成佛道等等。连同所修之法,即为三轮,应知皆无自性,即本体空。

  或曰:法若无自性,修之何益。答曰:若执一法为实,则终不能舍此进修余法,是故法不应执。如小乘行人执四谛十二因缘,即不能发悲智菩提心,亦不能进而修习般若。然法之本体虽不实,其功德却实有,如米面虽无本体,唯裹腹之功能却亦非无,是故应啖食以养生。法亦如是,是故当修,然却不应因其功德实有,即视其本体亦实有。

  【正文】对胜利佛陀及其法教,对诸佛于菩提萨埵,对能积聚功德之事业,皆无余具至信,尊敬之心炽盛,盖能自利利他,或自他两利,则行者自获赞誉尊重,以及无比敬仰。

  随喜者,即以欢喜心随修诸佛菩萨及一切有情功德事业,此即为无上法,能将无限功德转为不可思量之本觉。

  【注释】本觉,谓一切有情本具之觉性。此词有时又与本觉智相通。本觉智者,谓一切有情本具之觉性智慧。以具本觉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之潜质,以具本觉智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之功能。故本觉为有情心相,佛性即为本体,当起用时,则为本觉智显现。

  【正文】为利益有情故,应多发清净愿。为此,应修口耳传承教授,用观想清净所修诸法。

  【注释】一切所作,都应清净发愿。例如于行路时,应愿一切有情如是步入觉道。于食时,应愿一切有情能藉一心专注滋养而生。于吸气时,应愿此能清净自身妄念。于呼气时,应愿能加持有情福德。如是等等。

  【正文】无有须臾为世法所扰,以一己修持皆为有情作,以身语意三门作功德事业。自净其意而生起广大觉心,此即修法入觉道法门。

  【注释】此节总结上文,言应出离,以菩提心修持,自利利他,念念不忘解脱,修持不离生活,如是种种,即修法为道。

  【正文】由是,愿甚深密义之鼓音响动,及广大甚深之狮子吼声,能于无明荼毒与昏睡中,将一切有情唤醒。愿彼等得见安宁之欢乐。

  道上除妄第三

  【正文】复次,于解脱道上,有共法、不共法,及无上法,清除妄念。

  【释义】当归心于法后,于道上应清除一切妄念及能生过患之根源,否则即生种种障碍与妨难。

  【注释】共法,指显密二乘相同之法;不共法,指唯密乘所有之法,包括下三部密与无上瑜伽密而言;无上法,指唯无上瑜伽密所有之法。

  【正文】首述大乘显教共道。于道上,应生起以四无量心为基础之正觉菩提心。由广大利他之愿力及悲心,即能消除阻碍精进之妄念。以空性与大悲双运菩提心,即能圆满自利利他。

  【释义】菩提心有两层次,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前者为取正觉,故建立悲心以度脱一切有情。后者由观空性,而证悟诸法实相。二者双运,即具方便与智慧,此能成佛道,且能圆满令有情离苦之愿。

  【注释】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愿给一切有情以乐及乐因,是慈无量心;愿拔一切有情之苦及苦因,是悲无量心;见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深生欢喜,是喜无量心;以上三者能平等舍,不起分别,是舍无量心。

  世俗菩提心即悲心,为方便;胜义菩提心即觉心,为般若,即出世间智,二者相融,不落一边,始能圆满自利利他,是为智悲双运。

  又以世俗菩提心能建立大悲,胜义菩提心能证悟空性,故又名为空悲双运。

  双运者,二者相融,不侧向一边,且同时生起,使二者发生作用之势力均等。

  【正文】诸法空相本无垢无染,今欲清净其玷污,必须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释义】于佛道中,行者能证本身佛性。佛性者即诸法空相,即法界,即诸法本体,即圆成实性。凡夫佛性常为无明、妄心及诸行玷污,为清净故,必须经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于此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注释】三十七助道品,分述如下。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善、轻安、定、舍。

  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四为资粮道,双五为加行道,七觉支为见道,八正道为修道。

  【正文】更进则须知十六空之正解,及圆满六度无漏修持。为圆成智慧故,更须知人法皆空。以此法门对治,即能除身心诸行污染。此即为殊胜菩萨道。

  【释义】下文即详明此道。

  【注释】十六空,依月称《入中论》,其名相如下。

  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本无自性,非常亦非坏,是名内空。

  言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本无自性,是名外空。

  内六处依处之粗分色法,亦无自性,是名内外空。此乃内识对外境之依处。

  由空智能见内空外空内外空,然此空智亦无本体,名为空空。

  诸器世间其相广大,以无自性故,是名为大空。

  涅槃为胜义,希求涅槃者因之生执,若知涅槃亦无自性,是名为胜义空。

  三界缘生法皆是有为,无自性故,名有为空。凡有为法皆有生住灭相,无生住灭相,即是无为法,其自性亦空,名无为空。

  一切法无究竟,究竟即是边际,故有究竟,即落常断二边。无二边者名为毕竟,即中道义,然中道亦无自性,名为毕竟空。

  生死无初际后际,故称为无际。因无际故无来去,自性空故,是名为无际空。

  凡夫于法有取舍,称为散。若于法都无取舍,即为无散。然诸法真谛法尔而成,本无可散,是名无散空。

  有情自具之性为本性,无自性故,名为本性空。

  一切事物情景,为一切法,即菩萨功德亦一切法摄。无自性故,名一切法空。

  诸法自相亦无自性,名自相空。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皆然。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皆不可得,无自性故,名不可得空。

  众缘和合所生法,无和合实性,是为无性。和合诸法本空,名无性自性空。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修六度利乐有情,乃由初地登至六地。

  【正文】于世俗谛中,虽谓万法实有,然万法显现实如阳焰、如梦幻,是故于专修觉道时,须离取舍两边。为利他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清除贪嗔痴三毒,则须治以对治之净水。如不净观、慈心及缘起。

  【释义】言及二谛,于世俗谛中,万法实如阳焰如梦,于此认知,行者始能如大乘经论所言,修六度万行以利益有情。于妄念则用对治法对治。如对治贪毒,须观想所贪不净及具缺憾;对治嗔念,则对所嗔起慈心;对治愚痴,则用重重缘起以破无明。如是,即能克制及清除障碍佛性之污染妄心。对觉道之认知亦变为澄明开朗。

  【注释】观十六空,破贪嗔痴,六度则作利益有情事。如是一破一立,即能清净。

  然则何以又用对治法以除妄念。盖此仍就世俗谛言,若观十六空,则为胜义谛矣。

  下来即说及此。

  【正文】于胜义谛,本来清净无生,故不堕轮回涅槃两边,得离世俗心之虚妄。

  【释义】欲生起胜义菩提心,须认知实相之胜义本体,非由因缘和合而生,此乃纯然清净,离诸虚妄,故无轮回与涅槃、功德与罪孽、善与恶等区别对待。

  若能决知圆满智,即般若波罗蜜多之义,即能证人法皆空,由是即无轮回涅槃两边,二者实只为世俗谛之幻相分别而已。自胜义谛观之,则唯有空性。二谛相融,则为无上见。

  【注释】轮回涅槃皆世俗谛见,故应济之以胜义谛。然若执胜义谛,但知空性,则易堕断见,成恶取空。如清辩论师造《掌珍论》,谓真性之无为亦无有实性,如空花之不生起,是即入断见,此即中观自续派之失。宜乎月称论师斥之,建立中观应成派也。

  为救断见,宜济之以世俗谛,此即敦珠宁波车所以谓二谛须相融之意。既相融,则不入常断二边,谓无轮回涅槃故非,执为实有亦非。

  然本论特重胜义谛,则以世俗谛之执易起,故特强调胜义谛之清净无生,非谓唯知胜义谛即证菩提。学人须明敦珠宁波车特笔点明二谛相融之意。无上见者,即大圆满见。

  【正文】如是即为二谛之义理,而缘起法则为因乘大乘之法理。

  【释义】万物现轮回涅槃相,乃基于缘起为因,此等示现,不能否定。此实乃空性之持续自然展现耳。一如光之展现,波于水中之展现,亦如树叶之声沙沙响,世俗中诸法相状,悉皆如是,盖一切相状皆无可辩难,此即世俗层面之真谛。

  于胜义层面,所执皆非真实,唯成一味,离诸妄念而已。故胜义谛超越能所分别。然此亦实为世俗层面中森罗万象之清净无生本体,故二层面实不可分离。

  显宗见地与密乘大圆满见,证悟空性均无二致。此两种体系,容或名相不同,区分事理有异,然无论何种标举,空性始终为一。因乘大乘之特色,为于发心同时,行者步步深入法义,于是所见遂愈渐宽广。其所以称为因乘,即行者所修悉为成佛之因。如六度、如三十七助道品,皆能令人之人格及心智圆美。诸因圆满,即能得成佛之果。

  建立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及证悟二谛,即为大乘共道清除妄心之教授。

  【注释】显密二乘修持路径不同,然证空性以成佛则一。显乘所修六度万行,种功德因,密乘则以转毒成智为法门,直趋空性,转污染为清净,故得证佛果。下文即详说此点。

  然显乘行人每责密宗即身成佛之说为虚妄,此实由于不明转毒成智,即烦恼即菩提之法门非虚。密乘修大圆满至口诀部心髓法时,实似禅宗,如谓密乘虚妄,则禅宗亦可谓虚妄,是故评价密宗,不宜皮相,应从其深法处探讨。

  然若修密仅重事相,或执一法一咒不舍,则无非世俗有为法耳,非密乘真实义也。倘更迷双运,则直入魔道,实为圣者所不齿。下文即依次第讨论密乘修法。

  【正文】密乘为大乘不共道,分外内两支,具甚深无上法门,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净妄心。

  【释义】密咒道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都有法门,消除能障碍修道之不净妄执。前者为复杂之观想,后者则修证空性。然若单修任何一法皆不圆满,盖修观者不宜执实有,须以空性为本,修空者则不应堕入虚无,而谓一切法不实,如是始不违背缘起。故融合生圆二次第而修者,即指同时修习而不舍其一。

  【注释】密宗分内密三乘、外密三乘,详见下说。本节所言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属内密。

  内密有宁玛派说与格鲁派说。前者称为旧派,后者则为新派。旧说内密三乘,为大瑜伽乘(摩诃瑜伽乘)、无比瑜伽乘(阿努瑜伽乘)、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依次第以无上瑜伽乘为最胜。新说则仅立一无上瑜伽部,复平行分出三部,即父续、母续、无二续。本论所据为旧说。

  于旧派无上瑜伽乘中,又依次第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然口诀部又依次第分为随机、口耳、心髓三部。诸部中以心髓部最胜,独名“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本论造者龙青巴尊者即属此系传承。

  外密次第

  事乘——行乘——瑜伽乘

  内密次第

  大瑜伽乘——无比瑜伽乘——无上瑜伽乘

  无上瑜伽乘次第

  心部——界部——口诀部

  口诀部次第

  随机传承——口耳传承——心髓传承

  (以上次第,后后胜于前前。而前前则为后后之道基。)

  于大瑜伽及无比瑜伽,皆修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二者同时而修。有谓大瑜伽只修生起次第,无比瑜伽只修圆满次第者,实误,盖笼统而言耳。故本论及敦珠法王释文,皆强调二次第须融合而修。生起次第修法,为观情世间中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器世间则成本尊刹土,故即以修观想为主;圆满次第则行者自成本尊,住于本尊坛城中。然所成本尊身复有气脉明点之次第修习,目的令行者能起正智,故即以修空性为主。

  西藏密宗仪轨,一般均融合生圆二次第,若仅有生起次第者,则为基础教授而已。然于大瑜伽中,则较少气脉明点修习。于无比瑜伽,则先修生起,然后再入圆满次第程序。于修无上瑜伽外内部时,则依次先修生圆,然后始修大圆满,此则为行者内自证智之修习,亦即菩提心之修习。下文将次第论及。

  【正文】外三部密,主旨唯在净化,或取或舍,适当交替而修,且用对治法以消除污染。

  【释义】外三部密,即事密、行密、瑜伽密。其修习层次尚未能转迷误及妄念成本觉智,由是即须舍妄念而取智慧。行者直接采取相反对治,以清净身心污染。如沐浴、清净、修慈悲等。

  所谓交替修习,即视何种污染无明或有或无,而作相应之对治。于修持道上,因有所清除之妄心,及能清净之相应对治法,故须交替而修。此即为外密修持相当困难之处。

  【注释】外三部密修持,如事乘,须结种种手印,诵种种真言,以作沐浴、守护、甘露清净、加持法衣等法,然后入座,复须守护自身及修法处所等等。此称为十八道,即共有一十八种清净守护程序。此即净化之意。

  【正文】至于内密,因本觉智圆融无分别,是故所舍者,即反成为修道之方便。

  【释义】内密即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于修习中,认知本觉实为方便与智慧之双运,无分别浑然一体。换言之,其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之双融,由是而作认知。于本觉总体中,有须舍之者,如妄心,及因妄心而起之苦受等,当其生起,反能因应而用作修持。如是,并非有意引发内心妄念生起,只是无须着意于舍其迷妄而已,而迷妄自然转成觉性。此为内三部密修持特色。

  【注释】内密特色,或称为反修。当妄念生起时,不取不舍,反即此妄念而作修持,此即密乘种种止观修习。

  月称论师《入中论》有两颂说:

  “有性乃生诸分别,已观自性咸非有。无性彼等即不生,譬如无薪则无火。”

  “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前一颂,说世间万法之生起,或谓自生,或谓他生,或谓自他共生,或谓无因生,此种种分别,实由不知诸法无自性而致。若知诸法皆无自性,则譬如无薪不能生火,此种种分别谬见亦应不能存在。

  后一颂,谓有情因执诸谬见,始起贪嗔痴等,以致流转生死,即为分别所缚,能灭分别便即解脱。龙树菩萨说由观察缘生即灭诸分别,此即修观之理。

  密乘修习,非引发妄念,而是当妄念起时,藉修持方便以观察妄念之自性,由是灭诸分别。是故于妄念不作取舍,唯观察其自性而已。譬如当嗔念起时,修忿怒尊法;当贪念起时,修双身法,此即将贪嗔等毒藉修法而加以观察之道,是即为反修。下文言及坛城显现等,即言反修之理。

  【正文】于坛城中一切自然显现者,均为佛性展露,亦为行者自心所造。

  【释义】胜义实相,即空性圆净显现之坛城,犹如幻镜。诸法于镜中无碍显现,则为世俗实相,行者之心识亦包含其中,因诸法于幻镜中自然显现,实由心现,亦由心受。是故除如镜喻之胜义实相,及如像喻之世俗实相外,更无第三种实相并存。

  【注释】胜义实相即是空性,一切所显均为世俗实相。《入中论》云: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此乃说一切法唯心造。故密乘修习,在破离心之作者,而非破离心之色法。有一喻云:两王争位,胜者唯放逐败者国王,而自统治人民,非将国内人民放逐。故下文所述清净观法,即破种种法之作者,而不坏诸法缘起,破种种法。

  【正文】一切显现都非实有,彼仅为空相,虽若宛然,而实为五蕴积集及妄执所生。若清净观之,无非诸佛眷属。

  【释义】世俗诸法实相皆自性空,妄认其显现为实有者,非是。自空性中生起刹那形态,无非为空性幻镜之反映,各别呈现,实为自身意识、认知力及心识之积聚。清净观之,即能体验其微妙相。视自身五蕴为五方佛,五大为五佛母,八识为八大菩萨,如是种种,则知自身与妄念,原具圣者自性。

  【注释】五蕴:色受想行识。五大:地水火风空。八识: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五方佛及五佛母:中央毘卢遮那佛,配尊胜佛母;东方不动佛,配玛麻几佛母;南方宝生佛,配佛眼佛母;西方阿弥陀佛,配白衣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配法救度母。

  八大菩萨:地藏、弥勒、虚空藏、普贤、观自在、文殊、金刚手、除盖障。

  以一切妄念,为心识缘六尘所生境,故视能缘所缘等为佛菩萨及坛城一切法,此即自净其意之清净观法。故坛城即是空性,一切法皆为空性之各别显现。空性即是佛性,故谓为诸佛眷属。

  【正文】于生起次第,万法皆现于一坛城。自身成本尊,语为咒音,意则放收本觉。如是作,一切虚幻相即转为佛土。

  【释义】世俗万象显现宛然真实,唯以本无实体故,实为误认而已。当以本觉转化此等妄心误认时,即转为觉受不同之微妙相。故若自空有双运之观点观之,万法实为圆满佛土,即遍满本尊之坛城,于是再无一法为虚幻相。

  于清净观中,一切身相皆成本尊,一切声音皆成咒音,一切思忆皆成本觉之显现,即于观想中,本觉成不同相状流露,又复回收。全部修习重点,即转身语意为本尊、为咒音等,由是即能清净生起次第之妄念。

  【注释】生起次第,谓由内心观想生起坛城本尊,故名生起。圆满次第则不尔,谓直缘自身脉气明点,且令气息融入中脉,以脉气点本自具足,不待生起,亦不待修成,故名圆满。

  以此分别,故修生起次第,即藉一切法之幻相起修,由是生起清净坛城,行者无时无刻不自成本尊。若在外密,则行者不能成本尊,而修法时之坛城亦多在面前也。

  【正文】于圆满次第,凭脉气点瑜伽修习,行者进入不思议净光明界,此中万法均为真实空性,由是心气即受驾御而致用。

  【释义】于内密圆满次第中,身即为脉,语为气,意为明点。当修习脉气点瑜伽时,观想意之本体为本觉大乐。由是气即能致用,得共不共成就。由此修习,古来有无数大成就者得神通妙用,具见于史册记述。

  【注释】气入中脉即起神通。道家修中黄直透,其理与密乘略同,亦时能起神通妙用。密乘原不忌讳神通。吉祥燃灯智尊者于《菩提道炬论》中言:“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唯密乘行人知神通亦虚幻相,本无自性,由是对神通便不生妄执,如是始能进修大圆满。

  【正文】空性境界与本觉相融,此无分别双运,即是大手印。此即密咒道果金刚乘。

  【释义】经如上修习,行者即能证空性与本觉无二,换言之,即能证空性之无碍展现,由是即得本觉佛身,亦名智身;得如如实相之佛自性身。盖佛性即是真如,不涉缘起故。亦可说此乃着重于生起对实相之了知。故密咒大手印道,所修唯果,果即佛道,由是称为果乘。

  脉气点等修习,为无比瑜伽,然无上瑜伽亦作此修习,即如大瑜伽亦有无上瑜伽之修习。内密三瑜伽实相辅相成,分别称之为大、无比、无上者,无非为明其重点而已。大瑜伽所重为生起次第,无比瑜伽所重为圆满次第,无上瑜伽即大圆满,契入万有空性。然每一次第均包含生起、圆满及大圆满。为求易了解其理,故分立三密之名耳。

  举例而言,于大瑜伽修习,行者由观空起,观万法于空性中清净,于此生起悲悯大海,千波荡漾,此即所谓一心遍法界。当修空悲双运时,即所谓一心入实相。

  此际由观想种子字,如吽字(藏文字母略),以生起清净觉。种子字放光,清净轮回界及诸有情。此一切皆证知无非空性。由此修习,器世间即成佛土,或所修习之本尊刹土,屋宇楼房皆成本尊越量宫,行者心识即成种子字。若种子字为吽,即由吽字转为大悲金刚杵。金刚杵放光,生起所修之本尊,如金刚萨埵。此后再经连串次第,即为大瑜伽之密法修习。

  于无比瑜伽,上述次第予以简化,着重控制脉气点之修习。

  无上瑜伽即大圆满,有时又称为大无上(maha-ati)。大者,指大瑜伽之生起次第,能悟入实相本体,故实为无上修习。

  大瑜伽生起次第必须与无比瑜伽或无上瑜伽合修,其理趣如下——行者至少须修一本尊娴熟,如莲花生大士或其他本尊,持咒亦须娴熟,如未能娴熟,则无修习无比瑜伽所须依赖之基础,于修脉气点时亦缺乏连贯。同理,若行者未入生起次第之本尊静虑止观及持咒,则亦无进入无上瑜伽之背景,使能觉受万法任运成一圆满坛城。此即是三种内密不能分别修习之理。

  【注释】密乘于西藏传播初期,过分着重圆满次第之修习,由修脉气点而得神通,并生执著,于是所修即成有漏之有为法。及吉祥燃灯智尊者入藏,始提倡修习空性。修脉气点为定学,修空性则为慧学,又复提倡戒律,于是戒定慧三者始得平行。

  因此影响,修密行人始以大圆满见为修密法究竟。三瑜伽必须互摄者,即此之故。盖修生起次第亦修观空性,修圆满次第更须观自身即是本尊坛城,坛城即是虚空法界。由是始不偏重于定而失慧。下文即将详论及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