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1 般若的体性与修证


   日期:2020/9/17 21: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1)

  1 般若的体性与修证

  释尊说般若波罗蜜多,结集成为一系列般若经典,这些经典,可以分成两类,一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一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此正如释尊所云:有说、有修、有证。恰恰是正法时期的典范。

  依照阿底峡尊者的说法,《般若》三广本及三中本,根本说修证而隐说体性;《七百颂》等,根本说体性而附带说修证;《心经》则全说体性。

  所谓三广本,即般若《十万颂》(Satasahasrika)、《二万五千颂》(Pancavimsatisahsrika)、《一万八千颂》 (Astadasasahasrika)。分别相当于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一、二、三会。

  所谓三中本,即般若《一万颂》(Dasasahasrika),此无汉译;《八千颂》(Astasahasrika),相当于玄奘译的第四会;《宝德摄颂》(Ratnagunasamcayagatha),相当于法贤译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七百颂》(Saptasatika)等,即所谓三略本。《七百颂》,相当于玄奘译的第七会;《五百颂》 (Pancasatika);其余一本则有异说,或说即《百五十颂》 (Adhyardhasatika),相当于玄奘译的《般若理趣分》;或说即《金刚般若》(Vajracchedika);阿底峡则以为即是《心经》。

  《理趣般若》,专说修证,由弥勒为上首菩萨;《金刚般若》,专说体性,相当于汉译的《金刚经》。此虽未被普遍承认列入印度所称三略本范围之内,但却实为般若系列的重要经典。

  至于《心经》,阿底峡说它专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可是这也并非笼统地唯说空性,他解释无垢友的释论,指出无垢友其实是依循着五道的修证,来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

  佛家的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在见道位,行者触证真如,便成初地菩萨,这时候,他已现证了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如是即为登菩萨地,所以见道名为登地,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则名为地前。

  菩萨于触证真如之后,重重离碍,即是由二地以至十地,总共九个层次。此中的关键是第六地,由此地开始叩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门。经历第七地,至第八地才能现证深般若。

  第六地名为现前地,即是指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开始现前;第七地名远行地,是指行者经历一段漫长的心路,解脱心性而入住法性,并从此可不再变异生死,是故名为远行;至第八地,行者已稳住于法性,因为他已走完了漫长的远行心路,再无变异,如如不动,是故名为不动地。

  菩萨及至十地圆成,即入无学道(佛道)。在无学道中,有一个佛的因位,称为无间道,此即修金刚喻定,无间而成佛。《心经》之所言,即由资粮道说至无间道,此已为经中大部份正文,超越无间道的佛道,则相对地说得简单一些。[注1]

  (有弟子告诉笔者,香港有一套电影,名为《无间道》,流行相当广泛,其实取义于“无间地狱”,而误用佛的因地无间道之名,他们认为,笔者应该在这里附笔澄清,以免初学佛的人混淆,是故即附笔于此。)

  上来的介绍说得很简略,因为目前只能这样简单地说,下文将有详尽的解说。

  无垢友这样解说《心经》,是印度的传规,因为在藏译的经论中,还有几篇印度论师的《心经》释论,大致上都遵循着五道的修证来诠释这本经典,只是没有说得无垢友那么深刻。例如在西藏佛教史中有一件大事,印度的莲花戒(Kamalasila)跟汉土的禅僧摩诃衍,在藏王座前辩论佛说的“无分别”义,据说是莲花戒获胜。这位莲花戒也有一篇《心经》释论译为藏文,他即明说是依五道的修证来诠释《心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唯依五道的修证来说,才能明了《心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体性,否则即易笼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下面,我们即将依无垢友和阿底峡两位尊者的说法,解释《心经》的主要段落。

  不过这样解释《心经》时,却不能完全依照如今流行的玄奘译本。玄奘译的是略本,而且有些译文值得商榷,所以有时候我们要依梵文本及藏文译本来解说,因为无垢友讲解《心经》时,用的是详本,而且有些解释,只能依梵文来解,从玄奘的译文则看不出有这些意义。

  为了方便读者,笔者已辑译了无垢友讲解《心经》时的引文,并参照目前可见的梵文本与藏译本,整理成为一篇《心经》,以便读者参考。

  注释

  1 “无间道”(anantarya-narga),亦有译作“无碍道”,有共义与不共义。“共义者”,如阿底峡尊者于其《般若心经广说》所说,乃指佛的因地,行者入“金刚喻定”究竟离一切碍,圆证无上正等觉、现起平等觉而现证佛果。本书亦取此义。

  “共义”者,则通措圆满加行道后以至成佛前之道位。《成唯识论》、莲花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等论,则取此“共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