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3 佛与菩萨的三摩地


   日期:2020/9/18 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3)

  3 佛与菩萨的三摩地

  详本《心经》,强调佛及观自在菩萨入三摩地,这即具有修证般若波罗蜜多的深义。

  “薄伽梵入名为甚深观照之法异门三摩地”。

  薄伽梵(Bhagavan),即是世尊,是佛十名号之一。世尊入的三摩地,依藏译本,名为“甚深观照之法异门三摩地”(zab mo snang ba shes bya ba'i chos kyi rnam grangs kyi ting nge'dzin)。然则何谓“法异门”?这却须加以说明。

  粗略地理解,可以将“法异门”看成是同义词。例如:法性(dharmata)、真如(bhutatathata)。

  不过这样理解时,却须知道,这些名相其实是依不同的观点而建立。譬如当说“法性”时,是从般若波罗蜜多的性来立名;说为“真如”时,则是从其相而立名。

  所以,若从般若波罗蜜多证果的功能来立名,所证者可以称为“智”(jnana),当强调这证智其实是本然的存在境界,并非证智者新得,亦非突如其来生起,则又名之为“自然智”(svayambhu-jnana)。而形容这个智境,则名之为“如来藏”(tathagatagarbha)。

  这样一来,我们已经有好几个名相了。这些名相还可以引伸,由引伸而立名。譬如“真如”的“如”即指相,如其相而观照其真实,于是便又有“实相”(bhutakoti)这名言安立[注2]。所以“真如”和“实相”,便又成为法异门。前者偏重于由相见性,后者偏重由性见相。附带说一句,这所谓“见”,便即是经中所说的“观照”。

  所以“法异门”,实在是有所偏重而安立的名言。由名言义,于是成为“异门”(paryaya)。[注3]

  小乘行人着重修证缘起;大乘行人着重修证空性;密乘行人着重修证如来藏。看起来,是三个不同的法门(异门),实质三者无有分别,缘起即是空性,空的境界即是如来藏。世尊所入的三摩地,即无分别观照法异门,所以在世尊的定中,更无缘起、空性、如来藏的分别。由是才称这观照为“甚深观照”。

  观自在菩萨入三摩地,说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gambhirayam prajnaparamitayam caryam caramana)。

  在这里须要说明,入三摩地并非如一般人所认识那样,要盘腿打坐。菩萨入二地后,所重者为行持而非修持,因此在行持中便已能入定境,是即入三摩地。这时菩萨已无须作跏趺座相,如常生活,只心识活动已不同常人,这种行持境界,唯有菩萨自知。

  观自在菩萨所行持的,名为“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若依行持的境界来说,跟世尊入的三摩地一样,都以“无分别”为证境,但其本质却不一样,世尊已无“法异门”的分别,而观自在菩萨却还持着这是“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即仍未能离法门的分别。

  在如是行持中,观自在菩萨观照五蕴悉皆自性空。这即是其行持的证境。

  无垢友说,经中虽然只说五蕴,其实亦同时隐指十二处(六根及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亦即已尽观蕴、处、界一切法相,悉皆自性空。

  现证法相的空性,是行持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智境,由此可见,现证空性绝对不同于从理论上认知空性。我们由理论来认知,很容易随意地说“无自性空”,而且还可以叨叨不绝,引经据典来说甚么是“空”,但实际上我们的心识却从未有一刻证验过“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是故须知,证空的境界,必须由修持与行持而获得。光从理论与名相来解说《心经》,实在便落于认知与理解的层次,而且很难说明,何以观自在菩萨要行持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才“照见”(vyavalokayati,观察照见)五蕴悉皆自性空,因为若依名相而言,说“五蕴皆空”并非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造就关系到修习与修证了。

  舍利弗在世尊与菩萨同时入三摩地之际,承佛威力而问观自在,当如何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那即是问:要如何修学才能现证一切法相的空性。倘如只是认知,这问题可以问一切开讲《心经》的人,何须要问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由是可知,如果不由修证来解释经中观自在菩萨之所答(无垢友说之为“十一答”),那就根本不符合经义,观自在菩萨不可能于舍利弗问修学时,他却只用认知来答。若这样时,便是答非所问,不当受世尊认可与诸佛随喜。

  注释

  2 “如”的梵文为tatha,“如如”则为tathata,乃指行者之智境,如实观照诸法宝相。此如《楞伽经》(依拙译《入楞伽经梵本新译》)所言:

  “更者大慧,依于正智量,菩萨摩诃萨即当不取名为实、相为不实。当于净除增损二边之颠倒见时,于识更不生名与相外世间时,我即谓之为如如。”

  汉译佛典中,很多时都以“真如”代替“如如”,作为tathata的翻译,而“真如”的梵文却是bhutatathata。玄奘法师的译文即是一例。这大概是玄奘翻译的风格,喜欢对佛家名相作添译,如把“遍计”(parikalpita)译为“遍计执”、“依他”(paratantra)译为“依他起”、“圆成” (parinispanna)译为“圆成实”等。将“如如”意译为“真如”,亦无可厚非,盖“真如”之“真”(bhuta)亦不过是形容此“如如”之不颠倒、不虚妄。但不论是“如如”抑或是“真如”,所指的都是相 (laksana)。此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依玄奘译)所言:

  “善现,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觉一切法真如不虚妄、不变异,由如实觉真如相故,说名如来应正等觉。” (卷三十六)

  《大般若经》卷四六一,对“真如相”尚有广说,于此不赘。《辨法法性论》亦有颂云“法性能相即真如”。由是可见,于印土不论中观或瑜伽行,皆以“真如”为“相”。

  汉土却习惯依“体、用”的观点来治佛学,且将“真如”执以为体。事实上,即使依梵文文法而言,“如”(tatha)乃形容词,形容行者于见道位以上之证智境相。“如如”(tathata)则是将此形容词安立为名词,而非谓法界中别有一清净实体名为“如如”或“真如”。(“空”(sunya)与“空性”(sunyata)的关系亦如是,非于说一切法自性皆“空”之余,另立“空”之“性”,否则即如头上安头。)

  3 《辩中边论》亦有颂云(依玄奘译,大正·三十一,465。):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此谓真如(tathata)、实际(bhutakoti)、无相(animitta)、胜义性 (paramarthata)及法界(dharmadhatu)等,皆为“空”(sunya)之“异门”(paryaya)。世亲的释论,复解释如何由不同的观点,来建立此等“空异门”,此如“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由无倒义说为实际”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