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略谈“直心是道场”


   日期:2020/9/19 7: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谈“直心是道场”


这大约是学佛者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它来自于《维摩诘所说经》之菩萨品,当光严童子遇到了维摩诘居士,相互见礼以后,问他从哪里来,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又问,什么才是道场呢?维摩诘居士做了如下精彩回答: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因为原文较长,引文做了一些省略,以免喧宾夺主。

这样一大段关于道场的精彩诠释当中,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第一句: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日常生活和修行当中,我们的心绪往往过于杂乱,充满了谄曲——就是那些弯弯曲曲的念头,要么表里不如一,要么阿谀奉承,要么藏污纳垢,要么哗众取宠,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的心境根本就没有办法修行,与觉悟背道而驰,佛陀在《遗教经》当中说的很清楚: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质直其心”就是直心,也叫做正直心,做人尚且应当如此,何况修行呢!

正因为修行需要从直心开始,而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们,却往往缺少它,所以,历代高僧大德,都特别强调维摩诘菩萨的这句名言: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什么是“直心”?何为“道场”?


所谓“道场”,梵文是“菩提曼拏(音:拿)罗”,本意是指佛陀成就圣道之处,也就是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的金刚座,我们这个世界当中的贤劫千佛,都将会在这里成就正觉。

就通常意义来说,道场则指的是修行圣道的场所,或者是弘扬圣道的场所。因此,从佛陀时代,僧团所安住的精舍或者伽蓝,一直到如今的那些有佛弟子在修行的寺院、茅棚,等等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道场。在梁武帝时期,就曾经统一命名天下佛寺为道场。

那么,“道”又是什么?

佛教里所说的“道”,与中国本土文化当中所说的“道”是不一样的。或许,你可以说它们相通,这没有问题,但是,就其各自的诠释来说,并不相同。

在佛教当中,“道”的梵文是“菩提”,译作“觉道”,简称为“道”。所以,道场,也常常被称为“菩提场”。

总而言之,在佛教当中,所谓道场,就是指修行觉悟之道的地方,或者,弘扬觉悟之法的场所。

——然而,无论是修行,还是弘法,光有场所是不行的,还需要合格的修行人和弘法者。

——什么样的人才合格呢?

——最起码,他们应当“质直其心”,时常拥有直心,拥有坦荡光明的心境。倘若真能够做到的话,或许,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修行,都能够弘法,那就无处不是道场了。


所谓的“直心”,其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最简单地说来,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心口如一;

二、 言行如一;

三、 心地光明磊落,没有牵挂纠缠。


心口如一,就是嘴里所说的话,与心里当下所想的内容,是一致的,没有欺骗自己和别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遮拦地,和盘托出我们心中的一切,乃至于不顾其后果,不管别人的感受,甚至于毫不在乎地,用语言去伤害别人。

——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直心,而是粗暴的无知,没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现。这样的心境,也违背了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不够光明磊落,它已经陷入到烦恼纠缠里去了。

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为了各种利益的需要,经常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往往不够直心,所以,在尘世当中修行,非常困难,连最基本的入门,都很难。甚至,不要说修行了,很多人因此连自己的正常人格都被扭曲了。

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理解佛陀出世,为什么都是在出家行道以后,才成就正觉佛果,而不是在王宫里,以王子的身份成佛了。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在佛教戒律当中,把它叫做方便妄语。如果当时,我们内心的确是那样想的,的确是为了不给别人造成伤害,而进行方便妄语的话,

或许,这并不违背我们所说的心口如一。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平时的心念,好像太粗漏了一些,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于是,就自我安慰地为自己的谎言开脱:

“哦,我是为了他好,才这样说的呀!”

而实际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另有谋算,早已经把自己的小九九算明白了,从中充分谋取了种种利益。

——这样的善意谎言,绝不能够算是心口如一,它显然远远不够直心。


言行如一,就是怎么说就怎么做,把自己所说的内容,原样落实到了行动上面。这样的心才够爽直。

与此截然相反的,就是把自己所说的话,统统变成了口号,让它们“顺其自然”地漫天飞舞,就是不让它们落到实处。

——因为,自己所说的那些动听的话语,都是伪装和修饰而已,都是面子工程,怎么能当真呢!

在我们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的伟大文明当中,被我们所运用的最为熟练的技巧,恐怕就是口号了吧。

——有时候,仰望着那些满天飞舞的神圣口号,我深深地自责,自己太缺少智慧了,已然被历史所淘汰。

在这里,我并不是在说什么俗世现象,更多的,我是在说那些举着“行菩萨道”的大旗,喊着“普度众生”的口号,却在暗地里运作名利的佛弟子们。

——他们的言行太过不一。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当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自他两利,同成佛果”,乃至于“度尽一切众生”是我们无穷无尽的大愿。作为出家人来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千万不要让它们变成口号,在无形当中自欺欺人。

当我们整天喊着,奔忙着去“度众生”的时候,请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大体度脱了自己心中的烦恼?如果是的话,但度众生无妨。如果不是的话,请问您打算把众生度到哪里去呢?度到您那充满烦恼的心境里去吗?那算是度众生吗?

——这岂不是自欺欺人!这岂不是言行不一嘛!

佛经上说的很清楚,自不能度,能度他者,无有是处。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学佛人行菩萨道的时候,必须要自度度人,不能无视自己的烦恼,反而专门去“治疗”别人的烦恼,那既是着相,执着于实有众生可度,有违于《金刚经》的妙旨;也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言行不一,缺少直心。


如果我们做到了前两点,能够心口如一,也能够言行如一的话,大体说来,我们的心已经比较直爽了,可以开始修行了。

但是,渐渐地,随着学佛修行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还远远不能够称之为道场。它依然很混乱,似乎一点儿都不具备觉悟的品质。

——原因何在呢?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还有着太多的牵挂和纠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执着和烦恼。所以,我们的心境还不够光明磊落,不够坦然正直,还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直心。暂时,还不能叫做道场。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修行。

在这样的阶段,接受良师益友的启发无疑很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佛经,或者祖师的著作、开示等等,也足够我们受用无边。


经常有人会问,我都学佛很多年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烦恼呢?

——因为,你从来就不曾找到烦恼的根源,并把它放下,给自己的心松绑。

烦恼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它就在我们内心的第一个拐弯处,从那里开始,我们逐渐失去了坦荡光明的直心,逐渐远离了道场。

——它就是我们最初生起的攀缘心。


本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心念的源头,都和佛菩萨以及一切圣者一样,坦荡光明,无牵无挂,自在洒脱,如如不动。

就算当我们陷入于贪、嗔、痴的时候,就算我们正在大发雷霆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在的心,仍然是坦荡光明,无牵无挂,自在洒脱,如如不动的。

——它从来就不曾被破坏过,也永远不可能被破坏。所以,佛陀把它叫做“金刚心”。

如果不信的话,请您随时问问自己,当您烦恼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烦恼吗?当您生气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生气吗?当您高兴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高兴吗?当您不论有何种感受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内心当下的感受吗?

——仔细观察一下,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回答说:知道。

那么,请您再进一步观察一下,那个随时知道自己心境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呢?它会因为您生气而生气吗?它会因为您高兴而高兴吗?它会因为您的感受不同而变化吗?

——这就是大乘观心法门的一种实际运用。

它也就是行住坐卧当中,随时都可以进行的一种思维修行,它是从第六意识当中起修的。


不可思议地,它让我们每个人从胡思乱想当中,回到了当下。

实际上,当我们“知道”自己正在生气的时候,当我们略微一反观,回到了这个“觉知”本身的时候,那个生气的心就消失了。因为,所谓的生气,只是一连串在觉知上面泛起的,不断攀缘与执着的痛苦念头而已;犹如在镜面一样的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样。觉知一旦回来,生气的念头就瓦解了;如同,水面一旦恢复成镜面,波纹就消失了一样。

在每一个当下,我们的心,往往只能够呈现出一种心境。这叫做,一心不可二用。

生气的只是念头而已,内心深处,念头产生的那个地方,本来的觉知,从来就不曾生气。同样,喜悦的也只是念头而已,内心深处,念头产生的那个地方,本来的觉知,也从来就不曾喜悦。

——就是如此,我们内心的觉知性,从来就如如不动,从来就了了分明,不属于生灭与变化,超越了散乱与烦恼。

与水面不同的是,当波纹产生的时候,如同镜子一样的水面就被破坏了;当波纹平静了以后,镜面般的水面,又回来了。

觉知心则并非如此,就算我们产生了愤怒或者喜悦等等烦恼念头,它也从来不曾被破坏,它那本来的觉知能力,一直在那里。正因为如此,我们自己愤怒或者喜悦的全过程,事后,都可以回忆得清清楚楚——如果,觉知心曾经被破坏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极为发人深省的。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具备足够修行能力的话,他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发脾气,一边觉悟不失;一边睡觉,一边慧光朗照;一边处在生死轮回,一边不离大般涅槃。

——那就是菩萨们的不可思议境界,非二乘之所及。我们每一个凡夫,也都具备这样的潜质,我们需要从最初的回光返照开始,从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开始。

从放下心里的第一个拐弯——攀缘心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讲得很清楚:“何为病本?谓有攀缘。”

什么是一切众生轮回大病的病根子呢?那就是,我们有攀缘心啊!

所谓攀缘,就是当我们的六根,对应着六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要去攀附,要去分别,总想抓过来把它研究一下。眼睛要去攀缘色尘;耳朵要去攀缘声尘;鼻子要去攀缘香尘;舌头要去攀缘味尘;身体皮肤要去攀缘触尘;意识思维要去攀缘法尘。

就这么轻轻一攀缘,我们那本来清净光明、坦荡直率的心境,就被扭曲了,掩盖了当下的觉知。

——我们失去了直心,远离了道场。

如果想要自在解脱的话,我们必须要放下它。

——尽管,这并不容易。


要想放下攀缘心,放下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六尘等一切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空”的。

我们可以通过念经,学习经教,来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参禅,破本参,来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念佛,得三昧,明了念性本空,来做到这一点。等等,等等。

即便我们已经认识到,六尘本空,境界非有,放下攀缘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无量劫以来的攀缘习气,实在是太坚固了,不下一番苦功夫,就换不来自在解脱的果实。

黄檗禅师有一首著名的诗,说得极为中肯: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干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所谓尘劳迥脱,就是指的六根不再攀缘六尘,六根回归于当下一心,并彻底脱离了牵挂、分别六尘所带来的种种烦恼,不再因为尘境而劳苦,心境两无碍,得大自在。也正是《心经》所说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黄檗禅师是过来人,所以才能够说得如此恳切。这也正是我们学佛人,需要踏实用功的地方。此处,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此处,当直心而行。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让我们就这样,时时心口如一,处处言行如一,心地光明磊落,没有牵挂纠缠地去行道吧。不必追寻世外桃源,不必向往人间净土,也不必东攀西附,只须沿着历代菩萨圣贤们的脚印,选定一个法门,踏实行去。


——若能如此,何处不是道场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