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汉晋禅法略述


   日期:2020/9/20 16: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汉晋禅法略述

  内容提要:禅法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方法,自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后,至东晋时代又有了重大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一阶段的流传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作者:方立天,北京大学

  禅法的传入

  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经》,都属于小乘禅法,其中的大小《安般守意经》是中土最初盛传的禅法。“安般”是梵语音译,汉译为数息观。“息”,呼吸。“数息”,计算呼吸的次数。“意”,意识。“守意”即令心驰神往的分散心思专注于禅定意境。数息观是一种静心的观照,用计数呼吸次数的办法来使心神安定,精神集中。数息观因与中土的养生、长寿、神仙方术的呼吸吐纳相近,因而得以广泛地盛行起来。
  比安世高稍晚的支娄迦谶(支谶)译出了大乘经《般舟三昧经》和《守楞严经》,推动了大乘禅法的流行。“般舟三昧”,梵语音译。“般舟”,意为佛立,故也称佛现前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据说修这种三昧的人,只要在一定期间内,如每月的七日至九日、十日,在一定的场所往复回旋地行走,并步步声声,唯念阿弥陀佛,功夫久了,就能见诸佛出现在眼前。首楞严是佛的一种三昧。“首楞严”,梵语音译,意译为健行(健步如飞)、一切事竟。这种佛的三昧,力大无比,能勇猛地摧毁一切邪魔。
  三国时的译经家康僧会作《安般守意经序》,反映了当时的佛教学者对禅法的理解。他着重宣扬数息观的功用,着力描述禅定的神异效果:“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  不见,无声不闻。恍  仿佛,存  自由,大弥八极,细贯 牦,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入不思议,非梵所测,六行之由也。”从这里所大力夸张渲染的禅修者的神通、神德来看,无异于中国传统神仙的属性和功能。表明了中国的神仙方术与三国时佛教的互动关系。
  西晋时代最主要的译经家竺法护重译小乘禅籍《修行道地经》,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瑜珈观行的大要。经中的《神足品》、《数息品》和《观品》,集中地论述了禅定和观照的基本方法。《修行道地经》的禅法思想,在当时河西一带流传甚广,至了东晋中期以后,更对道安、支遁等人的禅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东晋十六国时代,一些僧人如竺僧先、帛僧光、竺昙猷、支昙兰等,都以习禅为业。更有一些佛教学者,如道安、支遁、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和慧远等,对禅法的规范和流传,对禅学的重整和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推动了大小乘法的融合,以及禅学与中国固有思想的融合。
  道安(公元312年,一说314——385年)的亲教师佛图澄,史载其神通事迹颇多,以神变见称于世,而其神变又出于禅修。道安受佛图澄和康僧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视禅法。他宣扬禅修能发生种种的神异现象:“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是说,禅修者达到寂灭境界后,举足而世界震撼,挥手则执取日月,猛一吹气,铁围山为之飞腾,轻轻嘘气,须弥山随之起舞。这番描述形象地说明了道安的禅法具有极大的神异性。道安还综合了自汉以来佛学的两大系统——禅学和般若学,并把两者融会贯通起来。道安说:“般若波罗密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又说:“痴则无往而飞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道安在这里强调般若思想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认为愚痴与智慧决定了行为的垢正、邪净,般若智慧是禅修的指导,统率着具体禅观的修行。也就是说,禅修必须与般若智慧相结合。另外,由于道安的般若思想深受先秦道家“无为”说与魏晋玄学“本无”说的影响,因此他的禅法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本无思想的色彩,如他的《安般注序》云:“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困,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这一段话是说,禅修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契入“无为”、“无欲”而“开物成务”。“开物”而“使天下兼忘我”,“成务”则“无事而不适”。就是说,禅修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忘我、适性、安乐的境界。显然,这里道家的思想跃然纸上,而禅法的神异性却淡化了。
  支遁(支道林,公元314——366年),是一位典型的杂糅佛老的清谈家型的僧人,他对清谈家最为崇奉的《庄子》,特别是对其中的《逍遥游》篇持有独到的见解,深得当时名士的赞赏。在佛学方面,他专长于《般若》,也重视禅学。史载他在剡山时,“宴坐山门,游心禅苑”,又曾撰写《安般经注》和《本起四禅序》,文现均已不存。就现存的史料而言,支遁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赞叹佛像、咏述禅趣的诗文中。如《咏禅道人》、《释迦文佛像赞》和《阿弥陀佛像赞》都系统地描述了数息观的过程和阶段,并强调作为禅定方法的数息观是佛陀解脱得道的途径。支遁还用庄子的思想和语言来解说禅修,如用“恬智交泯”来说明禅定实践与般若智慧的交互作用,就源于《庄子·缮性》篇的“知与恬交相养”的思想。《缮性》篇是论修心养性的,“知”通“智”,“恬”指恬淡的性情。原意是说智慧与恬淡性情是互相渗透、互相涵养的。支遁将此转换为说明禅与智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冲淡了禅法的神异色彩。应当肯定,支遁在中国的禅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鸠摩罗什(公元343年——413年)是著名的译经家,他译出的禅经《坐禅三昧经》和《禅法要解》,以及《无量寿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对中国禅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里我们就较为重要的《坐禅三昧经》的禅学思想略作论述。
  《坐禅三昧经》系鸠摩罗什以自身崇奉的大乘中观思想为基础,又杂糅多家的禅法,整理编译而成,反映了鸠摩罗什本人对禅学的理解和看法。经文系统地介绍了小乘佛教止息邪心的五种观法“五门禅”(“五停心观”)。这五种观法,一是不净观,观外界不净的样相,以泯除贪欲;二是慈心观,观一切众生,生慈悲心,以息嗔怒;三是十二因缘观,观因缘和合的道理,以远离愚痴;四是数息观,历数呼吸的次数,以治乱心;五是念佛观,勤念三身佛,以对治恶业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