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曹越:心灵本自解脱


   日期:2020/10/19 1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灵本自解脱

问:什么是心灵的本自解脱?心灵本自解脱了,还需要佛法吗?还需要修持吗?还需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证悟菩提吗?

《心灵本自解脱》倡导的“智慧生命”的智慧,是人世间的生命智慧吗?“生命圆觉”的觉,是人世间生命的觉知、觉性吗?

答:这些问题很复杂,涉及到了全部佛法,涉及到了从一个凡夫到证悟菩提圆满佛果的全过程。

佛法如须弥山,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们称为全佛。世间与出世间,生命中的一切,宇宙、法界的一切,都是佛法中所说的显现。显现是无常的,“诸行无常”,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平等的,称为法性大平等性,万法不依你我的存在而存在,诸法无我。

众生执著无明生死轮回与涅槃,都是幻化显现,无有实相,实相无相。所以涅槃寂静,一切显现不生不灭。涅槃不离生死,生死不离涅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法的基本教理,是佛法的究竟义趣。

觉证智慧生命,即在智慧生命中证悟到生命圆觉的究竟——本觉智慧。证悟究竟真理是什么的同时,首先要了解真理是法尔解脱。佛法,不是诸佛菩萨创造出来的,诸佛菩萨只是觉悟、证悟了的真理者。我们学习佛法,不仅要认识,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佛法称之为修证。不去实践,不去修证,是不可证悟到法尔解脱的真理。即便你是转世应愿再来的菩萨,也要示现这一修证证悟的报化二身的证量。

“心灵本自解脱”的含义是法尔本自解脱,“智慧生命”的含义即生命是本觉智慧的显现,这些仅仅是概念。佛法真实不虚,不是以世间几个概念和名称诠释的。

问:心灵本自解脱是生命解脱的方法之路吗?

答:心灵本自解脱无有解脱与非解脱的问题。生命、宗教、万物万相,都是佛的法身,都是显现,是本自解脱的、本来如如的、无以附加,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显现,不生不灭;一切显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法尔解脱的真理。成佛就是证悟了这一真理。这一真理不被一切所束缚,一切形式、内容、信仰都是认识、理解、修持、证悟这一真理的方便之法和修证之路。而同时一切形式、内容、信仰、方便本自解脱,因为一切形式、内容、信仰、方便也是法。法自性大平等性,从执著我相、外境、一切幻化之显现,到执著法相的形式、内容、信仰、方便,都是一种执著,终不可究竟解脱,因为其背离了法尔解脱的真理。心灵本自解脱是佛法的第一义谛。

莫要执著于宗教的形式,并不是说要舍弃它,而是将其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使其形式成为展示究竟解脱、法尔解脱的方便。过于执著于形式、内容、方便,不仅不能走上法尔解脱之道,反而会背上更大的包袱。今天信佛、学佛之人不少,可是有多少人明白法尔解脱的般若智慧真理,有多少真正依佛陀的教法、教言实修实证呢?许多信佛者反到成为了宗教文化市场、宗教经济市场的贡献者。

过于追求形式,会掩盖住佛法法尔解脱真理的光辉。佛法如此走下去,生命力何在,究竟真理性如何显现,如何能够使信仰者真正走上解脱之道,归于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是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佛法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看到很多人拜佛,为的是家人的福报、个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礼佛拜佛增长善业福慧,是集存资粮的加行之法,但将诸佛菩萨视为自身私利的保护神,是对佛法的亵渎。

“智慧生命”中的智慧,在佛法中称为般若;“智慧生命”中的生命,指法界众生。

众生俱生无明,以执著心为实有,因而有生有灭。众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无明众生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众生因无明,以无明为因,产生造作的行为(行),挟持前世生命所造的善恶业种子而投胎(识),形成心物两种元素和合而成的胎相(名色),逐渐形成了各种感官(六入),产生触觉(触),而有苦乐感受(受),进而产生贪爱欲望(爱),因贪爱而欲据为己有(取),以取为条件产生了有(有),因取、有而造种种业,形成感果受报的生命体(生),有生即有灭,诸根衰颓则老,身坏命终为死(老死)。这是无明众生从生到死的命转里程,即三世轮回之流转。其中无明与行属于前世,是今世的因,中间八个环节说明了今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五个环节是现在的果,爱、取、有三个环节是现在和来世的因,生与老死为来世之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惑、业、苦三道。无明和爱、取三支属于烦恼惑道(无明为过去惑,爱取为现在惑),行和有二支属于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道。一切有情生死轮回的因果链中,依过去世的惑业(无明、行),招感现在世的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由现在世的苦道,引生现世的惑业(爱、取、有);再依现世的惑业,引发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此,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受苦,循环不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有情流转生死,生生世世难以解脱。同时,无明有情众生执著能所二取相,以为一切显现境相实有,起贪嗔痴慢疑五毒,造种种业。此业熏习成业习,故业力习气作用下,生死轮转,不得解脱。

问:刚才听你讲了无明众生生生世世难以解脱,生命的生死过程皆因众生无明而缘起(十二因缘)。众生俱生无明,执著无明妄见,能所二取相,受业力习气所感,难以自解脱;又听你讲了心灵本自解脱,一切生命本来具足般若智慧,所以倡导智慧生命。那么,这不是相矛盾吗?

答:众生虽俱生无明,受业力所惑,同时又本具佛性光明、内证智、觉性光明,在本基上本来解脱,究竟解脱。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介绍般若的体、性、相、用,即佛法中的本基的概念。

“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般若是智慧之意,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之意。从无明轮回界,越过生死海,到达涅槃的彼岸,称之为到达智慧的彼岸,也指破尽无明众生的我法二执,证悟法性的大自在境界,证悟无分别智、明空不二、明觉双运、智悲双运。

问:怎样的智慧称为般若?何种智悲能使我们证悟菩提涅槃?

答:“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内修证)般若、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是诸法的真实之相。所谓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关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

实相无相。对于众生来说,实相不可知,必可言说。正如华严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没有一法不是;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无相无不相,即是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即观照实相之理智慧,亦为修行者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的道用。行修六度般若蜜中的忍辱、布施、持戒、禅定、精进、般若,修习禅定、参禅、止观,密宗教法中的四加行、十加行等一切观心法门,都是观照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修习实证最为重要。《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指观世音菩萨,又泛指一切习修观照般若的菩萨,又称观心般若。

问:如何理解观照般若?

答:学佛的人都知道禅宗中北禅祖师禅秀的那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就把这棵树称为菩提树。心如明镜一般,就可以照物;如果镜面上积有尘埃,镜子就失去了照物的功能,“照见五蕴皆空”就不可能了。所以要用功,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的本意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要时时修观心般若,“莫使惹尘埃”。

禅秀的偈子了不起,我们不能因为有禅宗六祖的顿悟法门,而忽视渐悟法门和观当下的起心动念。依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的修法,修行者见到心性,建立起了“彻切”见,仍需要修习“妥噶”,即大用,而成就报化二身。这是因为见到本体心性,阿赖耶识暂时不功用,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种子仍然会遇到风吹草动而翻起,不能转识成智成就三身五智。

释迦佛灭度后百余年间,通过“七百结集”和“万人结集”两大法会,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后又分成二十部之多,称为二十部。其共同点是“无我”。

这个“无我”,在佛教中分成“人无我”和“法无我”二种。佛教认为任何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合和而成。色蕴是物质部分,其余四蕴是精神部分,是物和心两个部分。“照见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识。万事万物归结起来,都是这五个东西,是物与心两类。“人我”是五蕴合和、心物合和而成的一个假象,所以才叫“五蕴皆空”。离开五蕴,就找不到“我”。有“我”,就会生贪、嗔、痴种种烦恼,陷在生死苦海中。

小乘佛教认为“我空法有”。这里的“法”,指天地宇宙的规律,法则永恒,不依我存在不存在而存。

因缘而成的东西无有生、住、灭,是空。因和缘非空。

现在自然科学也这样认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可分,于是就寻找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物质,从分子找到原子,从原子找到基本粒子,现在对基本粒子还在进行解剖。

一切生死轮回的因是“我”,懂得了“无我”,就找到了断烦恼的方法。我空,而五蕴、烦恼这些“法”不空,烦恼如何了断?于是产生了大乘佛法。

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出了一位龙树菩萨。他对般若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其代表作是《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龙树的弟子提婆又作了《百论》。这四部论正统地解释了般若,其中《中论》最重要。《中论》是破小乘的,认为不仅人我空,五蕴也空,提出了一切法空的著名论断,由此大乘佛法确立。

一切法空,不留半点执著。只有一切法空,一切烦恼才起不了作用,才有解脱可言。

《中论》把小乘破得特别厉害。小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中论》都毫不留情地一破再破,破到最后,连佛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涅槃都全部加以横扫。

问:这些都是佛教的根本,怎么能破呢?

答:因为小乘把这些大法变成了教条,在法上执为实有,这样法就死了,唯有通过破,才能变活。

其实《心经》、《金刚经》里全是个“破”字。“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禅宗祖师们的棒喝、藏密仁波切的心性直指,也都是“破”,打破当下的意识分别心。

《中论》的思想,就是佛教里的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谁也离不了谁,无一法可以独立。只有这个原则不能破,因为万法实相,超越了破立的范围,没有一法可以成为实法,没有一法可单独成立。一法缘起,万法相合,《华严经》称为:“法界缘起”。

禅秀虽然认识到了自性自清净,但停留在“我空法有”上,即使认识到“一切法空”,但没有证悟到“一切法空”。在实际的现量中,在修行的理趣中,只达到了“我空法有”的境界,所以才有“时时勤拂拭”。正如五祖说,“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还没有达到无上菩提绝对自如的境界。

对于无上菩提,五祖作了相当细致的阐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种境界不是“时时勤拂拭”能达到的,因为佛性、大光明镜、基、本体、菩提心是不会被真正污染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的如如智。针对禅秀“我空法有”,六祖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的意思,是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是不能执著的,也是空无有自性的,未有一佛能分别见到本“基”、本体。因为一切证悟的果就是此本“基”、本体,其所证到的果和“基”、体是一体无离合的,本自一体、本自圆满。

“本来无一物”的意思,是说“一切法空”。《中论》、《心经》都讲了这一句。

“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对内不再认为有什么佛性,对外不再认为有什么尘埃,一切法空,大平等性自解脱。一切法无有自性,对任何世间的、出世间的、凡的、圣的没有任何区别,找一个实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才算大彻大悟。六祖见道了“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与《金刚经》的主题是一致的。

问:“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似乎与“一切法空”的思想不协调,六祖大彻大悟,悟的什么?

答:六祖大悟的不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思想,还包括自己的心体。这种“悟”,不能用教下理论中的“法空”完全说明。

唯识学对“法”下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指每个事物都具有质、量、度、色、香、味等相应的属性而自成一法,与其它的法不同而有区别。

“轨生物解”中的“轨”,指轨道、规律;“解”,就是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事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性”,这个“自性”还具有相应的规律。既有“自性”又有规律的事物,才能使人们产生认识。如果没有“自性”,法法之间就没有差别,天下万物成了绝对的同一,认识就成了多余的、无用的,还要智慧、般若、开悟干什么?另一方面,自性为中观学所否认。中观学的基础是缘起性空,一切法无自性。这是因为中观和唯识所讲的自性有所不同。中观学破斥的自性,是恒一不变、实有独立、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关系自在自有的事物。缘起论则证明自性是没有的,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

中观学认为,佛证的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对一切法说“如所有性”,对一切法的根本属性加以确定。

二是对一切法说“尽所有性”,穷尽一切法之间的差别现象。对佛法而言,应如佛那样三身五智、五眼六通,才能究尽事物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才能明万法之源。说“一切万法无自性”,这是事物的“如所有性”,即空性。

中观学特别强调这一点,重点在于真谛。但就差别上说,从如何缘起上说,唯识学较中观详尽,倾向于缘起“尽所有性”,重点在明俗谛。

一切万法本来就为自己所具有,能把八识中本来存在的东西如意地发挥出来,就是一切智智。

问:要证一切智智,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前提如何证?

答:“转识成智”,就是一切智智。所以,全部唯识,六祖只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可以概括了。证了阿赖耶识,就是证了一切万法,结果还是证了你自己。

禅宗的自性对众生而言,是同体的;而唯识学中的阿赖耶识对众生而言,却是个别的。唯识学不承认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

以《六祖坛经》中“禅秀的渐悟、我空法留”,以六祖慧能“万法皆空”的顿见为例来理解般若,是因禅宗以般若为开悟、见性、明心道,只不过禅宗的般若更注重修习实证,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般若和般若见上。未证到究竟菩提都是戏论。

讨论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并非否认文字般若不重要。

文字般若

诸佛菩萨亲证实相理体,是应对一切众生的因缘,以文字、语音、法相等坛城示现的法甘露,使其众生能够如理思维、如法作意。

文字般若,是开启观照般若直至证悟实相般若的基础。一切法在菩提心中本来圆满具足。一切文字般若,都是诸佛坛城的究竟意,都是妙法甘露。书写、阅读、体证文字般若,都是无量功德。同时,文字般若也是一切众生心光明的智慧,因为一切众生是佛,本具如来德相,只是不识本来面目,因无明、执著而颠倒梦想、生死轮回。文字般若如同唤醒众生之法钟,治愈众生无明之妙药,是究竟的如如智,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光明。

佛在世时,以音声为文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乃至历来的祖师们的一切开示莫不令人启悟。没有文字般若的方便,无法引导众生离妄执悟实相。

禅宗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或佛”,但禅宗的参话头、禅师应机棒喝、开示,也是一种般若的方便,可谓方便般若,与文字般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参学者破关后(见性),仍需以经来印证,仍不离文字般若,只是“悟后起修”、“见性起用”。

虽然般若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但同为一体,无有分别。依功效来分,文字般若是到达智慧彼岸之舟,观照般若是行舟的驾驶,实相般若是到达彼岸目的地,三者缺一不可。

问:如何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

答:这是个大问题。汉传佛教自汉以来传入中土,总立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四宗,佛光普照汉土二千年,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与儒教、道教相融、相合共同传承、发展到了今天,这是汉土众生的福德因缘。藏传佛教和自唐以后传入日本的唐密(东密),与汉传佛教各宗虽有传承、教法、方便的不同,但其教理、教法的根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千年来相互交融,都不离唯识、中观、大中观见。如藏传佛教宁玛派般若甘露之顶的阿底瑜珈、无上瑜伽大圆满的“彻却”见与汉土禅宗的见地无差别。但汉土的四宗中的观修体系,千年来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汉土古德、祖师的观修实证的风范、禅风禅骨的精神,今天已不多见。

古人的学佛精神,归结起来讲,就是明心见性、悟后起修,尤其是禅宗的风范,自六祖开始大力提倡。禅宗全力以赴的是开悟。永嘉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沩山对仰山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都是抓住关键之处下手,纲举目张,从而达到了“王令已行天下遍,野老讴歌颂太平”的功效。如此,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般若上。

李翱问药山禅师:“何为戒、定、慧?”

药山说:“老僧这里无此闲家具。”

禅宗的传法是个谜,这是因为禅宗历代传法文献都记载得极为简略,几乎一句带过,只有《坛经》交待得较为明白。五祖对六祖说:“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许多人认为其中有秘密,说五祖传了密法给六祖,传了“修命”的秘诀,这些都是对佛法见地不明的说法。五祖明明说:“昔达摩大师初来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物,代代相承。”为了破除外人的疑惑,使之有尊信之心,才将衣钵代代相传。得了衣钵,说明得了祖师的法,有资格传法。而这个法,是“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也就是“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本体”、“本心”就是六祖大悟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因为“本体”、“本心”是佛性,是菩提心光明,是如如智,是般若波罗蜜多。

问:为什么殊胜的妙吉祥甘露不能人人得受呢?

答: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对法,对以心印心的禅师、仁波切,还没有生起根本的信心。我们的心中充满疑惑,既使佛示现传法,恐怕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用。

般若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中的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又为能观之智。是说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修观照般若,即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背尘合觉,思维修习,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闻声不循声,称谓闻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能够反闻自性不被声境所转,得到耳门圆通,所以称为观世音。(依据《楞严经》的解释,详见菩萨自陈圆通文)。

凡夫依识成见,由耳根对声境而起耳识,循声流转,因而生起贪、嗔之惑,叫做妄闻。菩萨称性起智,以耳根闻性闻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所闻之声,但起观照能闻之性,此即反闻自在,于是不起贪、嗔之惑,叫做真闻。菩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能够观空不着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无碍,何尝不可称为观自在呢?《楞严经》“由我闻思,脱出大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可为表显自在的功德了。

具地利他菩萨成就菩提后,应众生愿,大悲救度,凡世间一切众生遇到灾难时,能够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智照无遗,一观便知,即时起大悲心,寻声赴感,无求不应,无苦不拔,故称观世音菩萨。法华经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许多同人学佛多年,读了许多大经大论,佛学知见通达,但是在修证上难以下手。汉传佛教中,虽然禅宗在开悟见性上最快、最方便,但当今成就的禅师难寻,天台、华严又无更多方便下手之处,唯有净土念佛还实在,所以当今汉传佛教中以修净土、念佛法门的学人居多。又因近年西藏密宗大兴,不少藏地活佛、仁波切来到汉地传法、授教,汉地学习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学人也越来越多。佛法是一个整体,禅、净、密三者是同体无分离,华严、天台各宗也一样,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有次第的不同,没有智慧的高下。一切佛法的次第都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而开起的方便之门。

般若的体性为空性,又称空性般若、般若空性。

龙树菩萨讲的是般若之基,弥勒菩萨讲的是般若之道,文殊菩萨讲的是般若之果。我们倡导“智慧生命”、“生命圆觉”,也是介绍般若的基、道、果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外、内、密三个层面。外即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内即般若的观修(五道、四重缘起的观修),密即实相般若(如来藏),同时包含了小乘所修的缘起、大乘所缘空性、究竟了义果地所证悟的如来藏。我们将这个体系归纳为“智慧生命,生命圆觉”,所依经续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圆觉经》、《宝性论》、《七十二空性论》、《幻化网秘密藏续——光明藏》、《大圆满心性休息》、《九乘差别略义》、《大圆满三自解脱论》等。

问:般若的体性为空性,如何理解?般若空性含义是什么呢?

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介绍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人的生命和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两种元素构成的。一切物质现象,佛家称之为色法。一切精神现象,佛家概括为心法。众生为物质现象所迷,称为色蕴;为精神现象所迷,细分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统称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而成众生,积聚无明烦恼而受生死。

地水火风所造诸色,有形色可见,有体可触,有业可显,属于物质方面的。众生妄认物质实有而为其所缚,是为色蕴;内心生起对外境的种种感受,以领纳为生,谓领纳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是为受蕴;众生对外境内心的了别认识,是为识蕴。

五蕴又名五阴,阴是遮蔽的意思。五阴遮蔽了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般若智慧不能显现。众生妄执物质与精神为实有,五蕴交互作用,妄加取舍,遂生苦乐得失之见,依此造业不休,辗转受果,于是生生世世永在轮回。

行深观照般若的行持者,明了身心世界都是自性的显现,当下五蕴皆空。空是性空,以五蕴法皆无实性。宇宙间一切法皆非孤立而自有,乃相互依存而有,依他起有,会合多缘而有,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皆是假名安立,众生却妄执法为实有。依胜义智观察,一切法皆虚妄无实,即见空性。由见空性,即不起实执,于人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人无我慧;于法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法无我慧。

空是空其执著心,而不废万法假名安立。由于众生执著心难破,所以往往错解空义,我们执著一个与有相对的空相是空,这是顽空;外道执著断灭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小乘与中乘是析法真空,尚有偏空的法执。般若空性是指性空,不废一切相而自性本空,于空性中万法自显,空性的智慧没有任何相,但可以显现在任何相之中,这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以通达空性者,知一切法虚幻不实而不废因果安立。

其次,是性相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蕴空,则五蕴空;五蕴空,则诸法空;诸法空、“色不异空”乃破凡夫执色法为真实的常见;“空不异色”,乃破二乘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离色断天空,及外道不信因果相循的豁达之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真俗圆融,色空不二的般若实相。

以上四句也是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色不异空,是对有边的破除,色是代指一切所知法,本来无有自性,虽显现而本体为空性;空不异色。是对无边的破除,由此了知空性不是断灭空,不是于显现外另有一个空性存在,而是于空性当体即显现一切色;色即是空,是指现空双运,破除亦有亦无的俱二边,由此了达显现与空性不是如搓黑白绳一样各成别体存在,而是如金与黄色,水与湿性般无二双运。空即是色。是反映离戏,断除非有非无的二俱非的微细边执,了知现空双运也是非有实体的存在。如此四边破除后,更无任何实执戏论,抵达了诸法之究竟实相。色空圆融的道理既明,受想行识四法也是同样道理,无一法可得,而又具足一切法,当体真空妙有、明空不二。

般若以现空无二为要,即行持者并非将所现为世俗,将空为胜义而分别,而是修习现空无二,即是双运。如果将显现的色与空性分离,则二者都无有建立的基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显现皆为本体,自性空性的显现,即现空的空,此空又为显现所依的空性本体自性。又以现空的空破本体空性的空,即现空与空性本体的空,无二一体无有离合。而未证到现空者,便以信解修,而只是积修道的资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