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曹越: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日期:2020/10/20 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问:什么是五蕴?五蕴与空性是什么关系?

答:无论从宗教、哲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世界无非由物质与精神两种元素构成。一切物质现象,佛家称之为色法;一切精神现象,佛家概括为心法。众生为物质现象所迷,称为色蕴:为精神现象所迷,则细分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合称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而成众生,积聚无明烦恼而受生死。

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乃有形色可见,有体可触,有业可显,属于物质方面的,众生妄认物质实有而为其所缚,是为色蕴;内心生起对外境的种种感受,以领纳为性,谓领纳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是为受蕴;于境取相,于是有各种思想、想象,为想蕴;思想念念迁流、不断变化,则为行蕴;众生对外境内心的了别认识,为识蕴。

五蕴又名五阴,阴是遮蔽的意思,五阴遮蔽了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般若智慧不能显现。众生妄执物质与精神为实有,五蕴交互作用,妄加取舍,遂生苦乐得失之见,依此造业不休,辗转受果,于是生生世世永在轮回。

然而证悟的大菩萨们,明了身心世界都是自性的显现,立断分别五蕴皆空,空是性空,以五蕴法皆无实性故。宇宙间一切法皆非孤立而自有,乃相互依存而有,即依他起有,即会合多缘而有,所以说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皆是假名安立,众生却妄执法为实有。依胜义理智观察,一切法皆虚妄无实,即见空性。由见空性,即不起实执,于人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人无我慧;于法我上不执实,见其自性无,即生法无我慧——诸法无我。

空是空其执著心,而不废万法假名安立。由于众生执著心难破,所以往往错解空义,凡夫执著一个与有相对的空相是空,这是顽空;外道执著断灭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二乘是析法真空,尚有偏空之法执。般若空性是指性空,不废一切相而自性本空,于空性中万法自显,空性的智慧没有任何相,但可以显现在任何相之中,这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以通达空性者,知一切法虚幻不实而不废因果安立。

怎样度苦厄

问:什么是度一切苦厄?怎样才能度苦厄?

答:苦指痛苦,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厄指灾厄,偏重于事物的客观性质。比如人类的水灾、地震等,都是灾厄,对于身陷其中的每个人,感受都是无比痛苦。六道众生,苦恼无量,说不能尽,不外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痛苦。通常我们讲有八种苦,即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另三苦则为:苦苦、坏苦、行苦,受有漏之身,众苦交聚,更加天灾人祸。

一切苦境的逼迫曰苦苦;由乐境破坏而感苦恼者,所谓乐极生悲,曰坏苦;由身心环境转变无常所生之苦,曰行苦。

要想度苦厄,首先就要知道苦厄是怎么来的。因为众生妄取我执,认此幻妄身心为真我,生起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因惑而内生种种烦恼,外起种种造作,因而产生种种恶业,果报成熟时遂感种种苦果。

可见一切苦厄的根源,都是由妄想执著心现起的,而妄想执著心本无实体,当体即空。如果能够了达五蕴都是虚妄幻化的,息妄归真,不再随其流转,自然心中清净,般若智慧自显。这时,一切显现皆为自性的幻现,如梦中事,本无苦乐得失,误执为有,以般若智慧唤醒迷梦中人,不再为梦所缚,醒则知梦虚妄,也就自可度脱一切苦厄了。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如能领悟,一切苦厄当下度脱。可惜众生二执太重,总是心外求法,是以苦厄难度。

如何觉照

问:如何觉照?

答:“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心经》的总纲,包含了全经的妙义,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一个”照”字展开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可以说,全部佛法修证的奥妙就在这个“照”上。

照即般若观照,圆明朗照,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自性本体湛然朗照,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了达本具妙明真心,时时在六根门头放光,当下承当,则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于是如如不动,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时刻绵密保护,妄念一起即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即觉即空,空亦不住,觉照纯熟,由觉照进而为寂照,入于无为,无照无不照,最终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得大自在。

凡夫与菩萨的差别就在于,凡夫认为五蕴为实有,菩萨照见五蕴是空性;凡夫是妄想执著,菩萨是真智朗照。关键问题在这个照字,凡夫为无明心法所迷,不能觉照;菩萨已无天明,本觉空性、本觉智自显现,朗照十方。因此,修行的关键就是息妄归真,真心自现后,自然照见五蕴皆空之理了。五蕴皆空不是让我们用某种方法去空掉五蕴,也不是去造作一个空相,而是五蕴当体本空,一念明了,五蕴当下便是真心之妙用。

有一则公案,可以帮助我们领悟如何觉照:真觉禅师与侍者同阅《楞严经》,至“我若按指,海印放光”处,侍者问云:此意作么生?师云: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侍者云:有何过患,要吃三十棒?师云:要按指作么?侍者云:争奈暂时举心,尘劳先起!师大喝云:亦是海印放光!侍者大悟云:啊!多年来只以心起便是尘劳妄念,不知原是海印放光。

问:“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何理解?

答:世人皆以色空对立,以色为实有,以空为虚无。不知色乃因缘假合而有,既有之时,体性本空,故曰色不异空;空非相空,乃为性空,空性周遍法界,不离一切色相,故曰空不异色:是以解色则明空,明空为了色,色空不二,性相圆融,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皆同此理。

义释:舍利子,色空不一不异,色法无实,体性本空,空非顽空,空性显色,真空妙有,一切圆融无碍。受想行识诸法,也是同样道理。

问:本经为何人说?

答:舍利子即舍利弗,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是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因为舍利子智慧第一,所以表示这部经以具足智慧者最为当机,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读诵本经者,自当相信本具般若智慧,与舍利子毫无二致,大心承当,那么你就是本经的当机众,明心见性、顿超彼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