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明师:点燃你智慧之火的人


   日期:2020/10/23 1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师:点燃你智慧之火的人

进而投明师,皈依并发心。

第二件事,就是投明师。明师就是引导你上求佛道的老师,没有明师,就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怎么修,也没有人能告诉你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更没有人能验证你是不是真的明心见性。没有明师的修行显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说,修行的第一步,不但要守住戒律,还要找到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然后拜他为师。

这里的“明”,是指明白和智慧。就是说,这个上师必须是明白的人,必须是拥有智慧的人,必须是觉悟了的善知识。他不一定是名师,因为很有名气的人中,不乏不学无术的骗子;也不一定有出家人的外相,因为披袈裟者里面,照样充满了贪嗔痴。

如果你找到了真正的明师,就要皈依他并且发心。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就是说,皈依了明师之后,他就成了你的灵魂依怙,这就意味着你把身、口、意都献给佛道,此后你的一切行为、语言、念想都必须符合真理。

佛宝是宇宙间的诸佛,法宝是能帮助你走向解脱的修行方法,那么,僧宝又是什么意思呢?僧宝就是能够引领你走向解脱的人。

关于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对佛宝、法宝,多无异议,唯僧宝多有误解,人们大多认为只要是和尚,便是僧宝,其实不然。由五个(或以上)的如法比丘或比丘尼组成且能传戒安居诵戒的僧团叫做僧宝,证得一地菩萨以上圣位的在家居士或是僧人也叫做僧宝。未曾开悟的凡夫僧虽有僧人的外相,但他没有见到究竟的真理,不能将人导向解脱,所以并不属于僧宝。

这一点,任杰先生在《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中论述甚详,他说僧宝可分为三种,一是凡夫僧:亦名异生僧,即未证圣位以前的僧伽。此凡夫僧要受近圆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如律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在边地有清净比丘五人即可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则称为僧宝。二是有学僧,谓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七者为有学僧宝。大乘圣僧从证八忍八智,位登初地,始称入如来家,绍隆佛种,乃至第十地菩萨,名为大乘有学僧宝。三是无学僧宝,亦名真实僧宝,或称第一义谛僧,无为僧。此即烦恼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圣位阿罗汉,名为无学僧宝。《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中说,明心见性的居士也属于三宝之一,称“菩萨僧宝”,书中说:“菩萨僧宝,是有菩萨示现在家居士相,不过一定要证圣位(初地以上)的菩萨或僧相,一个人才可算僧宝。凡夫僧一定要有五个比丘僧,能传戒安居诵戒,才能说僧宝,一个僧人只能称比丘,不能称僧宝。”

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一定要是称得上僧宝的圣僧、如法僧团或是菩萨僧宝(即已经开悟的居士),而不能是普普通通的单个凡夫僧。

当你跟真正的善知识接触时,你会渐渐变得清净、干净、明白。所谓恶友,就是当你跟他接触时,你变得越来越愚昧、仇恨和贪婪。

有一种说法,上根人跟中根人接触,那中根人会因之得到提升,可能变成上根之人;中根人常跟下根人接触,那下根人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变成中根之人。这种说法有道理,熏习的力量很大。我们每天修生起次第,就是等于在跟佛接触,久而久之,我们的人格就会得到升华。

同样,要是我们老和人格比自己低的人搅和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气。凉州人于是说:“跟好人学好人,跟上龙王当河神。”“进了菜籽地,就要染黄衣。”

要是你和某人接触的时候,你觉得非常清净,非常清凉,也觉得自己明白了好多东西,你的贪婪、仇恨和愚痴都消失了,对名利得失也无所谓了,那么他就是善知识。善知识与花言巧语没有关系,他不一定很会说话,也不一定慈眉善目。有些善知识往往会以非常凶恶的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然后不停地骂你,把你骂得一塌糊涂,能把你骂出一身冷汗,但是与此同时又觉得自己似乎因此而明白了一种东西,这也是善知识。玛尔巴老是打密勒日巴,但他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善知识。

有时候,所谓的苦难也可能是善知识。所以我们老说:“逆缘即助缘,烦恼即菩提。”有很多人在亲友过世的时候,因为悲痛欲绝而对尘世失去了依恋,生起了出离心,这时就会发现以往执意追求的很多东西,比如薪酬、福利、外表、物质上的享受、他人口中的认可等等,其实根本没有一点意义。它们在无常面前不堪一击,而且转瞬即逝。对于这些人来说,亲友的离世既是灾难,也其实是一种助缘。

有的人很有钱,但突然患上了绝症,医生告诉他,无论花多少钱这个病也没办法治了。他才恍然大悟,多年来费尽心思,尝尽苦头,甚至不择手段积累所得的巨额财富,其实分文不值。于是,他把所有钱都捐给了需要的人和利众事业。对于他来说,绝症何尝不是善知识呢?

还有的人,有妻有子有车有楼有钱,却突然在金融风暴中破了产,车子、房子、豪宅都抵押还债了,儿子和老婆也离开了他。某天,他喝着白粥想起以往的奢华生活,觉得世事就像一场梦一样,毫无真实感,心里反而淡然了,放下了一切,进而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对他来说,金融风暴就是善知识。

每个人都没办法逃离所谓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很多人会在苦痛和欲望中沉沦,但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苦难反而是一种财富,因为它会增胜你的智慧,为你指明一条通向解脱的大道。

《禅关策进-诸祖法语节要第一-太虚禅师示众》中谈到了对疾病生死的放下:“病中做工夫,也不要尔精进勇猛,也不要尔撑眉努目。但要尔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将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或便死,被宿业牵,入镬汤炉炭里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动摇,但切切将个没滋味话头,向药炉边枕头上,默默咨参,不得放舍。”

但是,有人分辨善知识和恶友不是以心的清净和明白来衡量,而是以身体的觉受来辨别的,这是不对的。有时候,他自己心中的愚昧或贪婪引起了某一种显现,比如产生了痛苦,那本是他自己的事,却以为跟自己接触的人不吉祥,其实那“不吉祥”的正是他自己的心。

有的人甚至认为世界上到处是魔,老是说:“我发现和我一起住的那个人是个魔。”或者常听某一个人说:“入魔了。”

我认识一位师兄,她能看到一个所谓的本尊整天和她说话。刚开始是心魔,后来变成了外魔。她觉得每天晚上都有一个人来打扰她,说:我是活佛,然后和她双运。就这样,明明是魔,她却偏说是活佛。这就是一种入魔。有时,气脉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有大手印见地的话,就不会入魔。

修到一定的时候,你可能会出现一些跟以前不太一样的境界,有人称之为魔。对于来自外部的一些幻觉,要是你有降魔之心,说明你还是把它当成了实体。而事实上,那魔仅仅是你自性的显现,犹如梦幻,你丝毫不可执著。要是你有降魔之心,就是执幻为实;要是你想把它驱走,说明你还怕它,也是认假为真了。怕也是一种杂念。这时,佛来也别理它,魔来也别理它,任它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你永远主导着你的心,守住你的真心,这便是“即心即佛”。

事实上,在真正的智者眼中,所有的生灵都是母亲。你首先要产生这种情感后,才能算是修行。有时候,某个人给你带来一种不快,也可能恰恰是善缘(修忍辱就是这样)。所以,要用一种巨大的慈悲心去观照世上万物。

综上所述,善知识和恶友的区别就在于贪、嗔、痴、慢、妒是增胜还是消除:增胜者为恶友;消除者为善知识。

除了皈依之外,修行之始,最重要的便是发心。那么什么是发心?你想要通过修行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心愿,这便是发心。发心决定着修行的目的,也影响着修行的过程。如果你发心要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你的一切修行都将是为了自己的觉醒与解脱,你修行的结果最多也仅止于自己的解脱;如果你发心要证得菩萨果位或者究竟佛果,那么你的一切修行都将是为了利己利人,你修行的结果便不但能自觉,还能觉他,甚至觉行圆满,创造不朽的功德。

我们举个例子,《西游记》里白龙马的发心是:“我一定要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得到真经。”有了这个发心,它的走就有了目标和意义,才会一步步、坚持不懈地往前走。而磨坊里的驴则没有发心,虽然它也在天天走路,但它的走却毫无目标,仅仅在消磨着自己的生命。

发心,相当于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业者的三种境界中第一种,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就是发心。望尽天涯路,然后发心,最后决定走那天涯路。没有这个发心,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行为。

不但修行、拜师要发心,你的人生也应该有明确的发心。发心便是确定你这辈子要达到的目标。没有好的目标,便没有好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