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一切都是心的游戏


   日期:2020/10/25 8: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切都是心的游戏

此心人本具,善恶皆由心。

修善身安乐,作恶苦忧生。

佛由此心修,道由此心证。

德由此心积,功由此心成。

福由此心积,祸由此心生。

我常说:“大善铸心,命由心造。”我的学生们对这句话很是喜欢,所以他们总用各种方式来传播它包含的讯息。什么讯息呢?用大善的真理来炼铸你的心,因为你的心控制着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又构成了你的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假如你不在乎身体健康,有时候就会因
为一时的欲望或冲动而放纵自己,甚至会养成一些坏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等等。如果你天生一副百毒不侵的强壮体魄,不会被这些习惯影响健康,那么我替你感到高兴;但假如你总是得病,又不肯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还总是觉得自己非常倒霉,那可就太不明白了。因为对你不公的并非命运,而是你一贯的行为和习惯。

构成一个人命运的,是他的选择、他的行为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不管是好是坏——究其根本,都是他心灵的显现。一个人如果非常自私,他最看重的就必然是自己的得失,他所有的行为也必然首先维护自己的得失,这意味着他或许会说谎,或许会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行为必将影响别人对他的印象与态度,进而影响他的际遇,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构成他的命运;一个人如果非常无私,他最重视的必然是事情本身,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都是为了服务他人,那么哪怕能力所限不能做到一百分,他的态度也必将赢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假如这个时候,他再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自然就能获得更多所谓的“机遇”。

我在农村长大,没有背景,也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我经历了许多世人眼里的坎坷、挫折,甚至一些可以算得上厄运的东西,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动摇过我的梦想与追求,反而统统成了我实现梦想的梯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把它们都化成了生命的营养,在它们的滋养下,我的心灵一天比一天更加强大。而且,虽然我懒于经营人际关系,也懒于做一些聪明人都乐此不疲的事情,但是我的生命中仍然出现过好几个贵人,他们非常无私地为我提供过许多帮助,为此,我非常感谢他们。同时,我也明白,假如我自私自利、夜郎自大、不思进取,这些机遇就会属于那些比我更值得拥有它们的人。

因此,我总是对学生们说,没有失败,只有放弃。虽然决定一件事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假如你坚持不懈,只要方向正确,总有一天会走到目的地的。所以,失败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放弃,因为放弃代表了心的动摇。心念一旦动摇,所有曾经的坚持都会失去意义,所有阻力都会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你也许会彻底失去方向,也许会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模式化的生活,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得一干二净。到了年老的时候,你或许会靠在河边的栏杆上,茫然望着远方,叹一口气,然后对你的儿子说,你老爹糊糊涂涂地过了一辈子,到了这个年纪,没有什么作为,也没什么梦想。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这样将一辈子打发了。就像以前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一个牧童,他问,你为什么放羊啊?牧童说,为了卖钱。再问,卖钱为了做什么事情呢?牧童又说,为了娶媳妇,养儿引孙。又问,将来打算让你的孩子做什么呢?牧童回答说,还是放羊。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人生活的缩影:努力学习就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有好工作为了赚钱买房娶漂亮媳妇,娶漂亮媳妇为了优生优育,将来的孩子再让他好好学习找一份好工作,再买房娶漂亮媳妇,再优生优育……如此的生命,不是痛苦盲目的轮回,又是啥?这样活着的你,是否觉出自己无论活得如何“精彩”,也不过是拷贝着他人生命的模式。它留不下任何痕迹、也创造不了任何究竟的价值。

当然,这样的活,也能活出一些小小的惬意来。但是活着仅仅为了迎接将来的死去,你可真的甘心吗?扪心自问,你是否曾经在夜深人静又无法成眠的时候,叩问心灵:“人为什么活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人生有太多的苦,唯一的归宿又是死亡,就连地球,也难免面临陨灭的一天。那么人为什么要经历这一切,苦苦地活下去?许多选择了自杀的人,都是因为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生命有无数的可能,就不会选择放弃生命了。但失去了肉体的他们,可曾得到自己想要的解脱吗?

死亡不等于解脱这道理,我在《西夏的苍狼》中讲过。白轻衣,也就是博物馆里的灵魂,她曾是一个美丽女子,活着的时候,她跟每一个尘世间的女子一样,追求过许多虚幻的东西,也为许多虚幻的东西着过迷,后来她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她甚至没有真正地爱过。跟同时代的人不一样的是,她的身体被保存了下来,但美丽已经消失了。因为从来没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在一段漫长的岁月中,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确实是存在的。那种被消解的痛苦时常折磨着她,直到她遇到了黑歌手——那个相信并感受到她之存在的人。她因为感恩而爱上了他,但同时也觉出了爱但不能拥有的痛苦,这强烈的执著和牵挂让她不愿也无法接受超度。直到后来,她放下了对爱的渴望,超越了爱的贪婪与痛苦,融入了黑歌手那宁静而充盈着大爱的、广大如虚空的心灵,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有所牵挂,有所执著,就无解脱,不管你是活着还是死去。

但活着总比死了的好,因为只有活着,你才有机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才能不让生命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你也许不甘心简简单单地被这个世界忘记,你也许想做个对世界更有价值的人,你也许想实现某种活着的意义……但是实现这一切愿望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明白真心。我说的“金刚心”就是人本来就俱足的那个真心。

世界上所有的善也罢,恶也罢,都是由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当你用这个心来修善的时候,身心就非常安乐,所以说修善者,他在行善的同时就上了天堂,并不一定是说死后才能上天堂;当你作恶的时候,便会受到良知的谴责,招致痛苦,招来忧愁,甚至因为恶行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而堕入厄运,于是地狱由此而生,并不一定是说死后才会下地狱。六道便是这样由心化现的。离心无世界,离心无法界,法界不离心,心不离法界。

因为,你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你人生中的无数个见闻、感受、体会与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同一家公司,你觉得它充满了钩心斗角和利益纷争,是火坑,但另一位同事却认为它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是个锻炼身心的好地方;又比如,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作家说它不好,会淹没好的作品,但我却觉得它很好,因为复杂的时代往往能够诞生精彩的巨作,只看你有没有那个能力而已;再比如,你住着一间九十平方米的房子,但你嫌它太小,跟朋友们描述的时候也说自己的房子很小,可朋友来做客时却感叹说:我家才是你家的一半大!可见,世界,是你心中的世界,生活质量也是你心灵的感受。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说——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净土。一切都是心的游戏。

如果你被自己的心灵蒙骗了,就会以为外部世界确实是你想的那个样子:昨日领导骂了你一顿,你就如坐针毡,觉得这顿骂一定会影响你以后的晋升;你老婆埋怨了你一句,你就觉得她总是感受不到你对她做过的一切;美丽女孩对你含情脉脉地望了一眼,你就觉得她应该永远爱你,一旦有一天她变得冷淡了,你便失落不已……你把自己的心灵制造出来的许多幻觉,都当成了实有的东西,以为诱惑你的东西实际存在并将永恒存在,以为伤害你的东西也实际存在并将永恒存在,这将带给你无穷无尽的烦恼。一旦你明白了“心变则世界变”,也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像阳光下的露珠和昨晚的梦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也就不会再去计较和衡量那么多东西,你只会在乎自己的心灵是否清醒、明白。

所有佛菩萨的成就,都离不了这个心。他们经过无量劫,生生世世地修这个心,慢慢地消除了无明,消除了烦恼,证得了智慧,最后才证得了佛果。所谓修道,修的就是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修道的那粒种子,福德也由这个心来积,功德也都是由这个心来造。

人间的幸福、快乐等所有的善因,都是由这个心来做,祸也是由这个心来生。由心造祸,由心生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