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什么是心?


   日期:2020/10/25 9: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心?

下面,我们谈谈何为“心”?

虽然我们常把心当做一个拥有具体形态的物理存在,并且认为它停留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可以被科学仪器所探测和检验,但是,当我们说“心如刀割”、“心花怒放”、“心有所属”、“我心里只有你”的时候,所指的却显然不是那个布满了血管的肉团心。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接收身体各个器官(如手脚、皮肤、眼睛、鼻子、舌头等等)传入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处理和回应,承担着学习、记忆、意识、思维、心理等重任的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它分布在人的大脑与脊髓之中,与心脏并无直接关系。显然,人的各种情绪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并不是由肉团心来完成的,那为什么我们仍然说“我心里有一个想法”、“我是真心实意的”?恐怕是因为,通过一种生命本具的直感,我们明白自己与世界真正的关系全都隐藏在一种无形的存在当中,它不是物理层面的“心”,不是肉眼可见的心脏,它甚至是超越“心”这一概念的。

这种神秘但也不神秘的、被称之为“心”的无形存在具有两个面孔:一个是它的真实面目,我们把它叫做“真心”;另一个是它戴上面具后所呈现出的多种假面,我们将其称为“妄心”,又把那各种各样的面具称为“妄念”。所谓的“察真妄”,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分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处在真心状态,什么时候在胡思乱想,为的是避免自己弄假成真。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察真妄”呢?什么时候在胡思乱想不是一件非常易于分辨的事情吗?不是的,妄念的狡猾之处在于,它跟人皮面具一样,是能够以假乱真的,尤其是在我们没能意识到整个世界,以及每一分每一秒发生的事情都是巨大的幻象之时,我们非常容易受到妄念的迷惑。

说到妄念的巨大威力,我不由想起发生在某个朋友身上的一件趣事。有一次,她跟另外一个朋友到某间小酒吧里谈心,两人分别点了一支汽酒,她本是不会喝酒的人,所以才喝到一半就有了酒醉的微醺感。但是朋友拿过她手中的酒瓶一看,却发现她喝的根本不能算酒,因为它的酒精含量是零。也就是说,她竟然被半支汽水给灌醉了。后来这件事被当成她不会喝酒的明证,逗乐了许多人。

然而,灌醉她的真的是那汽水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是她对汽酒的妄想让自己有了酒醉的感觉。也就是说,灌醉她的是一种难辨真假的妄念。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天都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不断上演,而我们却毫不自知,更不会觉出自己的荒谬,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不断地受到妄念的蒙骗。正如一个人在梦中躲避猛兽的追杀,并且体验到一种极度的恐惧感,但当时他并不觉得自己荒谬,只有睡醒的时候,他才会因为明白那是一场幻觉,从而从恐惧中解脱。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态度,对世界的所有认知,几乎无一不沾染着妄念的痕迹,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个人立场和偏见。当然,有时候的个人立场与个人偏见,也是源自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但社会共识,便一定代表了事实的全部吗?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现象叫做“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案例之多,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例如,有的人宁可背负巨大的贷款债务也要买房,有的人甚至把买房作为结婚的前提或者人生的目标,在他们的心中,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安居乐业的标志,也是安全感的一种寄托。

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便是价值体系的混乱。大部分人习惯于用一系列标签,比如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解读和评价生活,解读和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价值。他们对创业致富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有益人生的智慧感悟的关注。他们不明白,假如人生大厦的地基不稳,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会引起整栋大厦的崩塌。许多社会名人、影视红星的自杀,就是佐证。

可见,妄想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虽无形,却能消解理性,让人陷入痛苦的假象之中不能自拔,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那么,如何才能逃脱妄想的牢笼,还原清净的真心呢?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妄想。妄想是对境生起的无数念头。“对境生起”又是什么意思?它是指,你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这些想法是随着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的东西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而且一个念头的产生,又会衍生出更多的念头来。

妄想大多是一些加入了个人经验、个人偏好和社会标准之后的观点与猜测,是建立在事物的表象之上,且往往是不够客观全面、易于改变的。

比如,你听说某个影视明星向某个慈善机构捐了一笔巨款,因此你对她充满好感,甚至爱上了她主演的所有影片。但是后来你发现许多人都说她捐款只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有人罗列出若干疑点,于是你对她的好感便大打折扣,对她的电影也变得兴趣索然。直到你在新闻报道中看见她声泪俱下地阐述自己的清白,便不由地又对她充满怜悯,因怜又生爱……短短一个星期里面,你对她的看法和态度已发生了多次变化,由喜欢她,到猜疑她,到厌恶她,再到怜悯她,然后再喜欢她,这许许多多的改变,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的洞察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言论、个人化的道德标准和其他表象之上。因此每一个新现象的出现,都会影响你对她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她本有的东西吗?当然不是,那不过都是你的妄念。

假如你放下对她的喜恶,放下高尚与伪高尚的猜测,放下对真相的纠结,就会发现,即便真是为了炒作自己,她的行为也确实给一些需要的人带来了帮助。而且她的社会影响力还能促使一些人愿意效仿她,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远比追究所谓的真相更有意义。反而,一味地猜疑别人的善行是否发自本心,甚至以各种方式来证明别人的虚伪,无疑是在打击善的力量,还会让另一些想要行善的人有所退缩,这种执著除了满足个人的好奇之外,对社会到底有啥益处呢?退一步来说,即便她的善举并非出自真心,但只要行了善,她就会体验到给予和被信任的快乐,在这份快乐的影响下,她或许会慢慢从“伪君子”变成“真好人”,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这并不代表社会监督没有存在的意义,但问题是,什么是需要鞭挞的恶,什么是需要鼓励的善?大多数热衷于社会监督的人,都对社会抱有着某种美好的愿望,但也就容易被自己的偏见蒙蔽,陷入妄想编织的罗网里面,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想要正确地认知和面对世界,必须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其实都是心的作用,而非世界的本质。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感知的世界,都是经过惯有思维处理和过滤的,所以功利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人的无私与博爱的。实际上,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真正束缚我们的,仅仅是自己的习气、情绪与偏见。

当你息妄归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那里是一片宁静的大海,没有任何念头的波涛。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止息了所有的计较与猜度,就像头脑里久住的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突然停止了唠叨。这时你自然会明白,为什么广告中都爱说“停下来,享受生命”。需要“停”下来的是你的脚步吗?不是的,真正需要停下来的,是你那个总是制造痛苦假象的妄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