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九


   日期:2020/10/27 10: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九)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但是,我们要知道菩萨之所以被称为「摩诃萨」,是绝不容易的,必须是广修诸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是故,经中以四卷经文介绍「十行法门」,以下依序略作说明:

一、 欢喜行:修布施度

此位菩萨在前面已证得法空真理,能以三轮体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罗蜜」,亦令众生得利益,自他皆欢喜,所以称为「欢喜行」。而菩萨登地以后,初地亦叫「欢喜地」。此处之所以名为欢喜,是因为众生得其法财,自身能作法布施的缘故,而且外道邪论再也难不倒他,所以心生欢喜。

二、 饶益行:修三聚净戒

此位菩萨其菩萨行已得清净,修三聚净戒(注1),且因持戒圆满,令众生普得饶益;例如因持不杀戒,使许多众生,免受宰割死于刀之下若,此即饶益众生。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乃至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需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饶益众生之行。

三、 无违逆行:修忍辱行

此位菩萨偏重忍辱修行,一切行为皆依真理,毁誉、哀乐已无动于心,别人对自己的无端赞扬或侮辱,已完全起不到作用,能丝毫不受影响,做到真正的不为所动。故修此忍辱行,即是不违背真理,顺着正理来修行。

四、 无屈挠行:修精进行

此位菩萨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管受到什么障碍、任何的阻挠,都不会令其生退心,都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称为「无屈挠行」。

五、 无痴乱行:修禅定行

此位菩萨偏修禅定;有了禅定,就能不被邪见、歪说所动摇;而从禅定中,生出真正的智慧,以慧资定;定慧双资,能离昏沈、掉举二障。也就是说,不管外在如何的迷惑、混乱,我都能不被动摇,一心专注于自身的修持上。这就是无痴乱行。

六、 善见行:修般若度

此位菩萨偏修般若,有了般若即智慧后,就能显发二谛(真、俗)之理,思想、见解,都正确无误,都与佛法相符、相应。由于般若现前,故曰「善见」。

七、 无着行:修方便行

这是菩萨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不滞事理,于一切事、一切物,都能无所执着,故能随缘说法,普度众生。

八、 难得行:修大愿度

此位菩萨修大愿度;大愿者,成就菩萨大愿也。如普贤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等。所以,要成就菩萨道,必须要发大愿,所谓「虚空有尽,愿力无穷」。为什么说是「难得」呢?此有二义:一、大愿无违故,二、成就大愿故,所以称为「难得」。

九、 善法行:善巧说法度众生

此位菩萨智慧具足,辩才无碍,故能善说一切佛法,化度众生而无有障碍,所以称为「善法行」。

十、 真实行:修真实圆满行

菩萨至此,言行不虚,所有言说,都具真实义理;好像如来一样,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切真实言行,都在此位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萨所行,完全是助佛教化、替佛宣扬,而非为得大利益或大名声,所以这真实行是菩萨行之圆满行。

以上菩萨十行,乃根据「十度波罗蜜」(注2)而修。依此十度来修,才是菩萨道正确的途径与方向,也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未完待续)

注释:

注1:

三聚净戒,指大乘菩萨之戒法。又作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简称三聚戒、三聚。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即:(一)摄律仪戒(梵 sajvara-śī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亦可总归为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种。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
(二)摄善法戒(梵 kuśala-dharma-sajgrāhaka-śīla),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谓修习一切善法。此为修善门,系菩萨所修之律仪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行六波罗蜜等,若犯过,则如法忏除,长养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
(三)摄众生戒(梵 sattvārtha-kriyā-śīla),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十一种,即:(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2)众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报恩。(5)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8)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己,去来随物。(9)对有实德者,称扬欢悦。(10)对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此三聚净戒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众始受摄律仪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谓别受;后再总受三聚净戒,称为通受。

注2:

十度波罗蜜,即十波罗蜜;梵语 daśa-pāramitā。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十到彼岸。(一)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之四波罗蜜。法相宗以此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之次第。即:(一)施波罗蜜(梵 dāna-pāramitā),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二)戒波罗蜜(梵 śīla-pāramitā),持戒而常自省。(三)忍波罗蜜(梵 ksānti-pāramitā),忍耐迫害。(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āramitā),精励进修而不懈怠。(五)禅波罗蜜(梵 dhyāna-pāramitā),摄持内意,使心安定。(六)般若波罗蜜(梵 prajñā-pāramitā),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七)方便波罗蜜(梵 upāya-pāramitā),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八)愿波罗蜜(梵 pranidhāna-pāramitā),常持愿心,并付诸实现。(九)力波罗蜜(梵 bala-pāramitā),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十)智波罗蜜(梵 jñāna-pāramitā),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
十波罗蜜皆以菩提心为因。解深密经卷四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
密教以十波罗蜜配当十菩萨,而置于胎藏界曼荼罗之虚空藏院,以表示虚空藏菩萨之福智二德,即右方置施、戒、忍、精进、禅等五菩萨,属于莲华部,表示福门;左方置般若、方便、愿、力、智等五菩萨,属于金刚部,表示智门。又以十指配当十波罗蜜,即施为右小指,戒为右无名指,忍为右中指,精进为右食指,禅为右拇指,般若为左小指,方便为左无名指,愿为左中指,力为左食指,智为左拇指。每一波罗蜜之手印如下图所示。〔《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八〈离世间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
(二)巴利文本生经佛传等所出之十波罗蜜,为:檀(施)、尸(戒)、般若、毘梨耶(精进)、羼提(忍)、舍世(否认世间及自己)、真实(不说为害真实之妄语)、决意(不动摇自己之决意)、慈(不顾己利,为一切有情住于慈心)、舍(不为苦乐喜怒等所动)。而行此十德目之位,即称波罗蜜地(梵 pāramitā-bhūmi)。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