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三


   日期:2020/10/27 15: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三) ──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宽运法师过堂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诵《华严经》。我们都知道,在八十卷的《华严经》中,世尊说法的内容,可分为「七处九会」,这个「七处」,是那七个地方?我们第一天已经说了。第一处就是在菩提树下佛陀成道的地方,也就是菩提场;这一次的说法,以普贤菩萨做为会主;所谓「会主」就是召集人,以他为应机众。而第二会是在普光明殿,以文殊菩萨做为会主。那到第三会的时候,又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忉利天宫,这个时候,以法慧菩萨为会主。而到了第四会的时候,就是在夜摩天宫,以功德林菩萨为会主,这个时候讲「十行」,而以前讲的是「十住」。由此可见,佛陀说法是相对于不同的菩萨階位来讲的。第五会,则上升到了兜率天宫,在那里讲什么呢?就是讲「十回向」,这个时候,以金刚幢菩萨做为会主。至于第六会的时候,是谁做会主呀?是以金刚藏菩萨做为会主,是在那里头呢?在他化自在天宫。可见是一天比一天高;我们都知道,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陀这一次说法的地方,是在他化自在天宫,讲的是「十地」。

菩萨修行要经历「十地」(注1)──从初地到十地,初地就是欢喜地,而第八地就是不动地;而在第七会的时候,佛陀又回来了,在普光明殿里面讲,这个时候,讲什么呢?讲「因圆果满」,也就是因果圓滿,这次是以如来为会主。那到了第八会,再次由普贤菩萨来做会主,也是在普光明殿。这个时候,讲的就是普贤菩萨的大行。最后,当然还有第九会,也就是经中的〈入法界品〉,说法的地方,在逝多园林。以上所说的就是「七地九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诵的《八十华严》的内容。

而贯穿整部经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如何发菩提心;同时经中亦告诉我们世界是大小互摄、一多相即,重重无尽的;就好像我们今天上午诵这个佛号,佛也是重重无尽的;虽然许多的佛,我们没办法看见,事实上,十方三世有无量的诸佛,在三劫之中的贤劫(注2),是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而佛教有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的佛,实在是非常之多,无穷无尽。因此,在佛教仪式中,我们经常会做「普佛」法会,就像今天上午,我们做了延生普佛;透过普佛,我们跟诸佛菩萨结缘,而且在华藏世界里头,所展现的是一个重重无尽的世界,其中又可分为二十重,不过,这只是一个表法。所以我们说,小到一微尘,大到一个大千,都是重重无尽的,整个的华严世界就这样。

但是,经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发起大悲心,正如在〈光明觉品〉第九里头所说的,我们要发起大悲心,我们要救护、救度众生;让他们永远出离人天:「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如是业应作;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观无边三世,学彼佛功德;常无厌倦心,如是业应作;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着,如是业应作;等观众生心,不起诸分别。」

因为我们以前说过,这部《华严经》原本是为法身大士所说的,我们一般凡夫俗子是难以体会、明白的,但是身为佛弟子,受持五戒,将来就可保人身;奉行十善,将来就可以生天;不过仍然是在六道之中,都不彻底。所以,我们如果想获得真的解脱的话,就要发起真正大悲心,即是经中所说的「永出人天众」;所以我们不要停留在做人或者到生天的福報享受上,因为这些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彻底的。

同时,经中也说到「意常信乐佛」,意思是指,意念上時常常信樂無量諸佛,我们除了要发起大悲心外,而且在意念上,也要时常的信乐佛,正如《阿弥陀经》所说的「至心信乐」一样,我们首先要对诸佛菩萨有一个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后,才能真心诚意,才能真正做到至心、做到信乐。而且我们这个凡夫心很容易退转,唯有有了真信、实信以后才不会退转;《华严经》教我们用不退转的心,来亲近诸如来,而且呢,我们还要学习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的话,我们的才会永不退转。如是,我们住在这种清凉的智慧当中,才能脱离世界的种种痛苦与烦恼。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苦与及苦生起的原因,从而找出灭苦的方法,也就是「慕灭修道」,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此我们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就像在牢狱、火宅里头不想出去,结果就会被大火所伤,甚至是丧失生命。所以,经中教我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这样的话,才能「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就是说,内心永远,处于一个清凉智慧的地方。所谓「恼热」,就是我们的身心都不愉快,而且充满了各种的烦恼。

所以,我们还要在威仪之中,在行、住、坐、卧间有所检点。而且我们还要「常念佛功德,昼夜不间断」。以上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呢?都是说给菩萨们听的。接着还要「观无边三世,学彼佛功德」;观无边的三世,其实三世之前有三世,再三世之前还有三世,这个三世是无穷无尽的。唯有到我们最后成佛,才能超出三世。我们常常说到「三世诸佛」: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因诸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要观三世,要学彼佛的功德。

在《华严经》中,释迦佛教我们去学谁呀?就是学毘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学彼佛的功德;把彼佛介绍给我们,让我们学他那种「常无厌倦」的心。我们普通人多做一点事情,就会产生厌倦,而且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以佛教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种愿是不会退缩的、不会疲厌的;我们要学习这种恒无疲厌的心;我们今天诵经,明天还要诵经;今天念佛,明天还要念佛;所以说,永不疲厌,直到最后成佛。为什么要直到最后成佛呢?因为「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着,如是业应作」,我们观身犹如实相,一切都是寂灭的,所以,我们要「离我无我着」,唯有离我,不执着于我,才能转识成智,化烦恼为菩提;所谓「转八识成四智」(注3),我们如何才能转八识、如何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我们首先要知道一切都是无我、无相的,这样才能「等观众生心,不起诸分别」;我们众生就是有我,就是着相,所以无法解脱、出离,因此,我们就要学佛、学菩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出这个法界。所以,简要地说,《华严经》整个的境界就是两个字,就是让我们「发心」,发大悲心;如果有了大悲心,我们就会产生真正的道力,所以今天我们一起诵《华严经》就是发大悲心,唯有如此,我们学菩萨道才是真正的进步。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未完待續)

注释

注1:

十地:此说见于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以下、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经卷上与合部金光明经卷三等。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毘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依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所举者,十地之名称如下:(一)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注2:

贤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 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 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悲华经》卷五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大三‧一九九下):「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瞋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又据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

注3:

八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等六境,通善等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之器界、种子及有根身。地论家以阿陀那(末那识)为妄识,阿赖耶为真识;摄论家则以阿赖耶为妄识,别立第九无垢净识;唯识家则谓识仅限八种,且此诸识皆为依他起性,即非真常净识。

四智,指四种智慧。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于密教中,加上法界体性智,合为五智,除法界体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来之外,以其余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就金刚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阿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阿弥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就胎藏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宝幢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开敷华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无量寿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天鼓雷音佛。大日经疏卷五:「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