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信仰需要敬畏和向往


   日期:2020/11/3 16: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信仰需要敬畏和向往

◎问:能不能这样认为,释迦牟尼就是我的一位朋友?

●雪漠:不能。当一个人只有对某种精神保持敬畏时,才可能向往它。对一种很伟大的精神的敬畏,是一种智慧境界的体现。最高的敬畏,是一种向往。当然,藏传佛教也强调“佛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佛,我与本尊,无二无别,你坚信只要修行,你也能有佛那样伟大的人格。当你真正具备了那样一种人格时,你就跟释迦牟尼一样伟大。如果你不具备那样一种精神时,你就必须对那种精神保持敬畏和向往。

◎问:现在,我对佛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问的层面。佛教让人明白了欲望对人的智慧的障碍,叫人放下欲望。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的收获。

●雪漠: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一滴水,你并没有进入大海。佛教既是一种学问——佛学,也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精神。雷锋不信仰佛教,但他却具备一种佛教精神,孔繁森同样也有一种佛教所提倡的菩萨精神。佛教是不太提倡名相的,《金刚经》上就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名词性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精神,如托尔斯泰就有一种典型的菩萨精神,他把土地分给农民,把农具分给农民,放弃版权,其目的是为了利众。

◎问:佛的境界是不是臆想出来的,并不存在?

●雪漠:佛所说的涅槃境界,并不是佛独有,所有阿罗汉也有。而且,只要你按照佛的教诲去实践,你也可以达到那种境界,它像科学一样严谨。几千年来,证得这种宁静之乐的人很多很多。有一些成就师可以往返于佛国之间。一些幻身和梦修成就者相约去佛国听经,他们看到的境界是一样的,这说明有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

佛教不重名相,它只是传播真理。后来的人才名之为这教那教,这宗那宗。其实,佛就是导师,有一些人来提问,佛解答了一些问题,传播了一些真理。他告诉人们,你只要按我的方法往前走,你就会到达那个目的地。后人将此整理下来,就是佛经。而几千年来,达到那个目的地的人有很多。

而且,许多宗教虽然名相上有差异,但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当每一个圣人证悟到真理后,都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只是各有侧重,如庄子和老子侧重于形而上的东西,偏于出世。孔子和孟子侧重于形而下,偏于入世,他们虽然是圣人,但他们的智慧离佛教的出世间要求还有距离,他们还没有证悟空性,还没有看破无常,没有证得宁静的涅槃。

◎问:我常想,假如一个人达到老子的境界,如果他愿意的话,他会更能做一些别人很难做到的事,因为他更宁静,更能摆脱欲望的干扰,更能看破事物的本质,老子为什么不做呢?

●雪漠:老子已经做得很好了,《道德经》五千言就够了,几千年仍没有研究透,众说纷纭,但谁也难以穷究其真义。许多时候,他的行为比语言更重要。

◎问:对孔繁森,有人有许多说法,有些说法很难听,说他的目的不纯,他的精神是不是因此而打了折扣?

●雪漠:世人总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孔繁森为了给两个孤儿增加营养而去卖血时,当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被痰噎住而用口去吸痰时,这时他就远远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东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这一刹那的那点善念,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虽然他生活在世俗中,也需要一些待遇之类,但这并不能妨碍他的伟大。伟人也是人,也有许多毛病,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在某个时候,他有了超越世俗的精神。

◎问:有好多舍己为人者,也是人,在他舍己为人时,也对自己有损害,这样客观上也是对一个生命的损害,这样是不是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呢,要是他保留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做许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呢?

●雪漠:生命很快会消失的,无论雷锋,无论孔繁森,还是别的一些英雄,无论他们如何珍惜肉体,肉体终究会消失的,但他们的那种精神却不会消失,它会给日后更多的人以精神上的滋养。不要以为对短暂肉体的不珍惜,就是对生命的不珍惜。人的生命有多种,肉体消失之后,生命会以一种精神的形式留存下来,照亮更多的人。如果人没有精神,其肉体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他帮助的,也会是一个平凡的肉体,这肉体也终究会消失。但他舍己为人的那种精神不死,日后许多年中,有人听了他的故事,也会像他那样做人,这精神于是就传递下去了。

佛教的“割肉喂鹰”和“舍身饲虎”亦然。那鹰、虎、身、肉早没了,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传递给千年后的我们。这精神,早超越了那种肉体上的痛苦,也超越了时空。当我们听到这故事时,心灵会因之而崇高一些,伟大一些,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人因为沐浴了这精神的光辉而受益。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