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二


   日期:2020/11/4 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二)

第二、与十乘观法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前面从形式上对《永嘉集》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作了对比,然从其修行指导上看,则又能够与天台圆教的“十乘观法”相联系。据《摩诃止观》卷一(上)以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所述,圆顿行者初观实相虽无初后之别,但以二十五方便为预修,后以十乘观法为正修。十乘观法就是指天台宗为进修初住所实际熏修的十种观行法门。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直达涅槃宝所,故名为乘。此十法能令观行成就,运载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观法。十乘即是:第一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察行者现前的一念阴妄之心,具备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第二发真正菩提心,指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修习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第四破法遍,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势。第五识塞通,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等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为通,离塞而从通。第六道品调适,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采择适于自己根机的而修。第七对治助开,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第八知位次,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第九能安忍,于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第十离法爱,若断法爱,即发现真正中道。[⑧]

这十乘观法的核心就是第一观不思议境,也就是天台圆教的一心三观,这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观法。除此之外,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和“巧安止观”的中根人所修之主要内容,以及第八知位次的下根人主要修行内容。而《永嘉集》也就正好抓住了这几个要点,并将之贯穿在整个思想内容当中。我们这里就从指导思想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如图所示:

慕道志仪第一                                        第一观不思议境

戒骄奢意第二                                        第二发真正菩提心

净修三业第三                                        第三巧安止观

奢摩他颂第四                                        第四破法遍

毗婆舍那颂第五                                      第五识塞通

优毕叉颂第六                                        第六道品调适

三乘渐次第七                                        第七对治助开

事理不二第八                                        第八知位次

劝友人书第九                                        第九能安忍

发愿文第十                                          第十离法爱

在上图中,第一观不思议境所对应的是优毕叉颂第六和事理不二第八,这是因为《永嘉集》中对“事理不二”的解释中有“了事即理”和“即事而真”的说法,即事而真就是圆教不思议观的“一念妄心即具三千妙法”,所以如此对照。而第二发菩提心在智者大师的思想理论中是属于中根人修习的开始,但在《永嘉集》中相对应的是慕道志仪第一,这正好说明了《永嘉集》着重在于对中根人的接引,而非上根利智者的应机之法。第三巧安止观则是《永嘉集》的主体内容,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部分。第四破法遍、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等,基本都被《永嘉集》集中在正修止观的前方便中了。值得注意的是第八知位次,在圆教思想里面的下根人所修之首要内容,也是在《永嘉集》的止观修证之后接着而谈的,这一点明显地有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永嘉集》的外在形式和思想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天台止观的影响,并且具有继承和发扬的精神意趣,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置疑的了。

至于其中的具体修行方法,则《永嘉集》又摄取了天台止观法门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前基础训练

在天台止观法门中,所有正式修习止观之前,都要进行自身各种条件的训练,最著名的就是“二十五方便”了,这二十五方便又分为五科,即:一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二诃五欲:色、声、香、味、触。三弃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四调五事:心不沉不浮、身不缓不急、息不涩不滑、眠不节不恣、食不饥不饱。五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智者大师更强调说:“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⑨]但永嘉大师却总结其核心内容,概括为三条:慕道志仪(立志修行)、戒骄奢意(诃五欲)、净修三业(具五缘及后三者)[⑩],这是很显然的事实。可以说,《永嘉集》中正修止观的前部分内容,就是二十五方便的浓缩而已。

2、正修三观一心

《永嘉集》“总论”部分即说:“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11]“优毕叉颂第六”也说:

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12]

又如“三乘渐次第七”说:“处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净,慧解无方。观法性而达真如,鉴金文而依了义。如是则一念之中,何法门而不具?!”[13]无论是前面的“三观一心”、“三谛一境”、“三智一心”、“境智冥合”、“非纵非横”,还是后面的“观法性而达真如”、“一念之中,何法门而不具?”都是直接显露了圆教思想之精义,正修之时都是以这些思想作为根本指导的。关于“三观一心”等的内容,在天台祖述里面极为丰富,如一心三观亦具有三层含义,《维摩经玄疏》卷二说:

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能观三观,三明证成。一明不思议之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二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14]

这段话与《永嘉集》所述圆教修法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而在前揭《永嘉集》“优毕叉颂第六”引文的前头也说:

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着。[15]

这里所说的法眼、慧眼、佛眼等,实际上函盖了五眼,从修证的角度来看,只有这“三眼”才是出世间法,符合一心“三智”的旨趣,而肉眼、天眼二者,则相通于凡夫众生,故不必强调。因此,《永嘉集》的修证理论也就显示了天台“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的思想内涵。

《永嘉集》中还有更加显著而闻名的修证指导,亦是历代修行者将之奉为圭臬的名句,如云: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16]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17]

这就是一心三观的天台圆顿禅法,用心就在于“无心而用”、“常用而无”,境界则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不落无记,不堕乱想。如此活泼泼地修观,这般明朗朗地用功,犹如禅门所谓“明历历,露堂堂”。完全就是圆教思想之精髓,可见永嘉大师深入大藏法海,圆融无碍,不可思议。

3、兼以次第三观

虽然《永嘉集》的整体文意是落在天台圆教思想,但是其中仍然有些思想内容是属于别教或者通教,乃至是藏经思想的。所以,除了圆顿止观法门之外,其中还体现出“次第止观”的实践方法,于此我们略加介绍。

次第三观就是别教所立的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等三种观法,为隔历次第而修空、假、中三观,故云次第三观。一从假入空观:即破生死假之虚妄俗谛,而入二空审实真谛之理的观法。若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见思惑,能得三智中的一切智。二从空入假观:即不止于真谛的空理,更进而建立“假”之俗谛差别的观法。若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尘沙惑,能得三智中的道种智。三中道第一义谛观:即以空、假二观为方便,双照真俗二道的观法。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无明惑,得三智中的一切种智。如《观经疏》卷上说:

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18]

《观经疏妙宗钞》卷二释其文义说,观空生死、空涅槃,则见思、尘沙二惑忘尽,心无偏着,故得为双遮方便。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二谛,故得为双照方便。由于方便的建立,圆观可修。在十回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自然入萨婆若。[19]

在《永嘉集》当中,也同样表明了这种次第而观的渐修方法,如“奢摩他颂第四”说:

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20]

这些前后次第的排布,以及内在修行上的指导,都是依据别教次第三观的顺序来叙述的。同时,又将之会归于圆教的思想教学当中。实际上,这些技巧都是天台诸祖一贯的习惯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永嘉集》里面,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种修行次第,如在“总论”的部分,就着重说明了修行进程中的各种前后次第之衔接关系。不过,这个“总论”好象就是“编辑说明”,而《永嘉集》是开元庆州刺史魏静(靖)所辑,也有可能是他根据《永嘉集》中的思路来作个纲领性说明的。但无论如何,在《永嘉集》的全部思想内容当中,很清楚的体现出次第修证的空、假、中三种观法。

4、注重修证次第

还有一点也是天台宗特别重视的,那就是修行证位的次第。特别是“三乘渐次第七”所说的三乘行人之修证,思想理路极为清晰明了,从三乘不同根性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解说。其中提到:

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望上断伏虽殊,于下悟迷有隔。如是则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令修种智,同契圆伊。或毁或誉,抑扬当时耳。[21]

这就是以三藏教和圆教的修证位次作比较,虽然寥寥数语,但可看出永嘉大师对于天台修证次第之深谙。并借此来呵斥不明白修证位次的人,由于不懂二乘圣人之境界,而妄加诽谤者,即为世智辨聪之邪说,如他说:

凡夫不了预畏被呵,宁知见爱尚存,去二乘而甚远。虽复言其修道,惑使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谄曲,见生自意,解背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唯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辩聪,谈论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情,纵邪说以诳愚人。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嬉怡生爱,违意则于诸怀瞋。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俦菩萨。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之所不修,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说之患铿然。三涂苦轮,报之长劫。哀哉吁哉!言及怆然悲酸矣![22]

这段话不但是批评那些诽谤二乘圣人的愚昧凡夫,而且也体现出永嘉大师对于修证次第的重视和强调,亦即说明要了解佛法修证的位次,才不至于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才会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而得到真实受用。其悲心恳切跃然纸上。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出,《永嘉集》的禅法思想是以天台止观为主,而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定之学为辅,借助天台的修证次第之理论,而展开有系统地阐述的“前期永嘉禅”。及至永嘉大师阅读《维摩经》开悟,并得到禅宗六祖印证之后,其禅风遂为之一变,进入了“后期永嘉禅”时代,其禅法思想则为以南宗顿悟为主,而以天台圆教为辅的禅法特色,这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来探讨的内容。

(未完待续)

——————————————

[⑧] 详见《摩诃止观》卷五之二,《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页中以后。

[⑨] 见《摩诃止观》卷四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8页下。

[⑩]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页上——389页中。

[1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页上。

[1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页中。

[13]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3页上。

[14] 见《大正藏》卷三十八,第528页下。

[15]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页中。

[1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页中。

[17]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页中——下。

[18] 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187页下。

[19] 参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206页上——中。

[20] 《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页下——390页上。

[2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页下。

[2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页下——393页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达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现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形成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业风与心力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改变命运的力量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三大问题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意义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明了我们的觉性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内在景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禅观内省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身心功夫 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