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宽运法师: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 |
||
日期:2020/11/9 1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上) 前言、 当今盛世,治国有英明之领导,辅政有博学之贤彦,令国家于三十年间百业兴起,民生极速改善,盛世太平,人心安定。唯各地天灾人祸,断续连绵,从未或竭。是故,《王道文化论坛》之倡议,期以古旧之王道教法化解各种已现未现之危机,唤起今人爱国爱民之热忱,实乃切中时弊,振聋发瞶。有见及此,笔者遂不吝略呈一己之见,以佛教之「圣言量」及我国源远流长之「传统文化」,作为对大会「如何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及维护世界和平」议题之响应;祈藉佛陀及圣贤所说,息灾止劫,挽转世道人心,巩固国基,人民安乐,世界和平。 (甲)天下多道.王道为大 所谓经不可不学,道不可不行;天下多道,王道为大。王道者,乃圣王之道,即主政者以「仁义」治天下。然,时代巨轮不断前行,佛教之「五戒十善」,儒家之五常八德,已被讥为落伍,致使家庭离析,社会不和,道德几近灭亡,惟有国主登高倡导,重兴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奋起王道,重振道风,方为淑世之根本。 科学固为人类带来方便与享受,但其副作用及遗留之祸害,亦属匪轻。反观现今天灾人祸迭起,战事连绵,干戈对敌,百姓黎民,苦受磨折,实因人心受物欲诱惑而向恶,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杀夺掳掠之事,无日无之,以致招感灾难频仍,是为众生之共业。 为针对时弊,论坛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探讨王道当代意义」为主旨,提出五项围绕「王道」内涵以优化人生之议题:一者王道与未来文明,二者王道与多极世界,三者王道与世会正义,四者王道与全球经济,五者王道与生态环境。其中第一及第三项属国内事,第二及第四项属国际事,第五项则国内外均适宜。 本文现试综合此五方面作一横贯之分析与论述,以为探讨及阐明: (一)王道与未来文明 先说「未来文明」。「文」者人文,「明」者明达。人从野蛮不文之初期,通过语言文字,于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明达义理,发展至今之文明时代,其中经过不断改良,达至共识,实现今时之文明进步,但现今之所谓文明,是否如理如法,则属见仁见智。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易》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故欲知天文之变异,可观察天上之日月星辰,便知阴阳寒暑之变易;欲知人文,观察人之伦理道德,便知其人文涵养。故知文明者,涵盖人与人之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 据考古学家研究之记载,数百万年前地球已有人类,而上古之人类,生活原始,依赖大地以生存,无争夺杀伐,无空气染污,一切顺乎自然。渐次,人欲横流,资本家为满足人类欲望,挖空心思,以不正当之畜牧方法,危害人类健康,故怪病越来越多;科技过速发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级,两极冰块销融之恐惧直逼地球,不可预计之灾难随时发生;为促进经济增长,不断开发土地,无止境地砍伐树木,彻底破坏生态环境,山崩、地震、海啸等祸害正在威胁人类生命财产之安全。极速之科技发明,除增长人之贪心外,同时亦使人逐渐脱离对大自然之尊重及依赖,人与人常为利益而发生冲突,国与国常为利益而明争暗斗,白热化时则大动干戈,无辜被杀,涂炭生灵。人类贪嫉之恶习,不断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并美其名为「文明」,彻底扭曲「文明」之真实意义。 佛教既是宗教,亦是人文教育,其所以历久不衰,能于中国既有道教,复有儒教之同时,在中国鼎足而三,实因佛教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无私精神,以布施广利众生,倡行五戒十善,不作杀生、偷盗、邪YIN、恶口、两舌、绮言、妄语等贪瞋愚痴事。人生最可惜者,无过于己命;最可贵者,莫过于自由;天下大务者,莫过于刑、赏二端,赏一人而天下喜,罚一人而天下服。二事处理得当,自然尽善。如能做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国无刑赏,才算达到真正文明。因此,国民教育至为重要。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此,若欲培养国民有良好之文明风俗,必先从教育入手;教育除能提高学问,令人明白事理外,更能改变个人之修养及道德,加速社会道德化,防止罪恶,改变整体民族质素,不作损人利己事、奉公守法、公平贸易、邻里守望相助,乃至乘车排队,让座老弱病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均从教育开始。然,对于充斥世间刚强难化、冥顽不灵之辈,却非普通教育所能化度,故实践化莠为良,整固文明,佛陀教育实不可或缺。 (2)优填王诣佛问政 佛住世时,有优填王往诣佛所,请问治国之道。世尊为其开示为王之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门及五种可爱法。今略说五种可爱法:一人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敌、四善摄养身、五能修善事。此五种王可爱法皆从五种善而发,一者恩养世间、二者英勇具足、三者善权方便、四者正受境界、五者勤修善法。如能具足此五可爱法,自然仁风德化,人民爱载,天下和顺,这就是最成功的治世之道。 (3)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一:恩养世间 云何恩养世间? 能为王者,皆因宿植福德及善根,故得为人王,受人尊重敬仰,权操生杀,可任意作为。因此之故,应知足而行事谨慎,切戒贪心及不公正;宜善理国家财库,体恤民困,常惠施贫穷孤露、鳏寡无依之弱势社群,所谓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并以柔和忍辱之软言安慰人民。若有群臣不得已而违犯国法时,应量罪矜恕,观察实情如理治罚,切勿草率判刑造成冤狱。国主爱护人民,人民自然感恩图报,对王敬爱。于是,国有忠臣,家有孝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伦尽分,天人乐见。 由此可见,「恩养世间」之法,能推动关爱之伦理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对未来文明有莫大裨益。 (4)儒说王政:矜孤怜贫 《孟子.梁惠王.下》载,齐宣王问孟子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拏。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王道,孟子乘机说:「从前文王治理岐山时,耕田之人,祇把收入之九分之一供给国家,为官者可世世受俸禄;关市仅是稽查,并不收税;池中不禁止人捉鱼,犯罪之人祇本身受刑,并不连累妻子。还有,年老无妻之人叫「鳏」,年老无夫者名「寡」,年老无子曰「独」,年幼无父是「孤」,此四种人, 乃天下穷民,无处可告援。文王施行恩惠之时,定先让此四种人受惠。」此之谓「仁政」。 众所周知,阿拉伯乃石油王国,拥有无尽宝藏,然虽脱离土耳其帝国统治将近九十年已,但王族依然贪污受贿,生活穷奢极侈,所以国人依旧贫穷落后,缺乏教育与粮食,故民众欲起义推翻政府,何以故?正是由于领导不懂恩养文化故,不晓矜孤怜贫故,是真正之不文明。 (二)王道与多极世界 (1) 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二:英勇具足 云何英勇具足? 为国王者,应知「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之重要,对于文臣武将一视同仁,知人善用,分配之官职要轻重有序,赏罚有章,方能使政令不坠,武略圆融。对于那些未降伏者,以仁义道理及威力摄受,所谓恩威并济,令其降伏;对于已降伏者,要保护他们,务使文、武两班尽忠报国,增强对外之邦交能力,不被外国人欺侮,乃至维护国际秩序,制衡国际霸权,如此名为「英勇具足」。 当今之世,未来之发展,已日渐趣向「多极世界」,即是废除由某一国独大主宰的单极世界,令其它单极世界以外国土,得到应有之权益。推行「多极世界」之主旨,乃在于联合构建和谐国际社会,让人类可以不分族群,不分国藉而和平共处共荣。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国际舞台上,强大而霸道之美国一国独大,形成单极世界主宰之形势,引发「多极世界」渐渐兴起,尤其是地大物博、文化深厚、礼义之邦的中国,政治改革开放后默默耕耘,悄然冒起。然而,欲促进世界经济及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并为「多极世界」和乐共处作出努力,应先吸取先贤的教诫,如此将事半功倍,获无量益。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中) (2)亚圣说王道:戒杀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对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闲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上述文字,翻译成现代语体文之意思是说: 孟子见了梁襄王后,走出来对人说:「望他不像人君,接近了他,又没甚么畏望,而他竟猝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平定呢?』我回答说:『要平定全在统一。』他又问:『那一个人能够统一呢?』我说:『不爱杀人者,才能统一他。』他又问:『有那种人去归附他?』我说:『天下之人,无一不归附他。王知道那稻苗吗?在七八月中,久旱不雨,那稻苗就要枯死了!那天,忽然涌起白云,下了一场大雨,那稻苗便又蓬勃地生起来。这种情形,无人能阻止他的。说到现在之人君,无一不爱杀人,倘有不爱杀人的人,天下百姓,便伸头引颈仰望他了!果能如此,百姓归附于他,就好比水流向下,浩大之水势,是没有人能阻挡的!』」 「诸侯相争,各据一方」,若此现象继续维持,天下决无平定之日,一定要统一才可免除争伐。战国时代便因此而为秦国一统了,但因为秦王嗜杀成性,不能深得民心,所以虽然一统,却不能使天下平定。传至二世时,即为汉朝所灭。由此可知,统一天下,在于实行王道仁政,不能靠武力霸权取胜。 因此,在帮助及促进发展其它中、小国的道理也是一样,能以仁义关爱,不以武力及侵占他利益为出发点,若不能带领「多极世界」,乃至成为其中的领袖,实在是不可能之事! (三)王道与社会正义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三:善权方便 云何善权方便? 为王者,对于一切人和事俱应明察秋毫,多听意见,多作分析,不固执己见,不以言举人,不以某人说话有些少道理便重用,致使后悔;不因人废言,不因某人性格不好而不注重他所说,或以言语判断品性,或以品性判断言语,都非善权方便之法,惟有多听其言,多观其事。才能融和及摄受社会强党,摧伏一切冤敌。 所谓「社会正义」,重要是执政者爱护百姓,有良好之管治班子,维护人性尊严,审慎理财,不苛捐重税,不横征暴敛,不做劳民伤财之事,自然能缩短贫富的差距,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为「社会正义」。 佛教之五戒十善,素为历代帝王管治之宝鉴。宋文帝问何侍中:「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是故,教化万民行善,明白因果,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行善降之百祥,为恶则降之百殃」等因果关系,如此对人民立身辅化、匡国保家均有莫大之帮助。 释尊过往在世间修行时,曾为慈力王,修行慈悲仁义,宽恕和平,对所有众生布施快乐,悲心常矜恤贫窭,又常以十善诱掖臣庶,令正气盛而邪气衰。因为慈力王教国人修行十善,那些专以食人精气及血肉之疫鬼夜叉,不得其便,苦恼非常,来到王前诉苦。慈力王听后,即刺自己身血,令他们饱满。然后开示说:「汝等今知行恶堕鬼道之苦,宜忏悔前衍,洗心革面。我今以身血救汝之命,以甘露味除汝三毒,唯愿同修十善,则为报恩。愿未来世我成佛时,最初说法,先度汝等。」此五夜叉即后来之五比丘,佛初成道时,最先为他们说法,令得解脱,成阿罗汉道。由此而知,倘若人人行十善,正气凛然,则邪不能入,不受疫疠蝗虫等灾害侵凌,是为真正的「社会正义」。 (四)王道与全球经济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四-正受境界 云何正受境界? 为王者,对财富要善于筹量,控制收支,不奢不吝,平等受用,更要于适当时给与所需,关注官员之生活,对于他们生病、婚嫁、产子、殡丧等事,给予适当之休假及福利津贴。生病时不要胡乱进食,听医师咐嘱,避不宜食之食,若食不消化,或食而痢疾,皆不应食。应与众共食时,不应独贪。所有上好精味之食,应与众同享,如此名为「正受境界」,此境界能善巧摄养自身。因为纵有雄才伟略,没有强健体魄,亦是一事难成,所以健康是宝贵的财富。 依佛教观点看,财富由布施中来,不可强求,该有的一定会得到,不该有的强求不得,修行人只管诵经闻法求智慧,不行布施,是修慧不修福,即使修得阿罗汉果位,亦难得供养,故有「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珞」之说,是故佛家对财富并不执着。佛住世时,连国家王位都舍弃,每天依赖信众施舍供养过活,但活得非常快乐,亦曾经历三月没饭吃,只食马麦,亦不以此为苦,因世尊深明世间一切事皆各有因缘。世尊多生前,行菩萨道,多次不惜生命,以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布施给众生,以此回向得成佛道,是故佛称两足尊,即福足慧足。故知,「财富从福慧中来」;为佛弟子者,应福慧双修,方为正确之道。 (2)范蠡不贪财而聚财 据《东周列国志》载,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范蠡以美人计帮越王复国,便功成身退,与爱人西施及儿子改名换姓,退居齐国,与儿子合力开垦耕作营商,自称鸱夷子皮,数年间积财数十万。齐王知他有才能,便迎请他到国都临淄,拜为相国。一生淡泊名利的范蠡,当了三年宰相之后,忽然叹息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范蠡觉得自己以白衣之身,却官拜宰相;白手兴家,却能聚千金,实在太幸福了,但有福不能尽享,否则福尽祸来,于是交回相印,把家财送给乡亲及好友,再次弃官从商于陶,人称他为「陶朱公」。陶地即今之山东定陶之西北,地理环境四通八达,是商贾必争之地。足智多谋,不重财而又能聚财的范蠡,没几年又以儒商致富,后人称他为「福德财神」。范蠡仗义疏财,前生今世积聚不少福德,故财富老是跟着他不走,证明佛说不虚。范蠡不贪财而能仗义,实足为后人效法之榜样。 (3)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段引文,叙述了亚圣孟子,往见梁惠王,彼此就「利」与「义」问题所作之对答──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打算拿些甚么来利益吾国呢?」孟子答说:「王啊!何必定要说利,只要有仁义便好了,假使为王的说『拿甚么来利吾国?』那么,为大夫的说『拿甚么来利吾家?』做庶人的说『拿甚么来利吾身?』这样,全国上下人,都在争权夺利,这国家便危在旦夕了。在万乘之国里,弒杀君主的,必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家,杀掉他君主的,必定是百乘之家。你试想想,在万乘兵车的国里,已经取得了千乘,在千乘兵车的国里,已经取得了百乘,已经是不少了,若仍把义放在后头,先论着利,那么不互相争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仁心的人会丢掉他的父母,从没有讲义理的人不顾他的国君啊!」梁惠王惟有无奈地说:「只要仁义便好了,为甚么必定要说利呢?」 战国时期,一般君主官吏都以权谋利居多,梁惠王便是一实例。孟子目睹各国之间你争我夺,全在重利,所以初见梁惠王时,开口便驳倒「利」字,并提出「仁义」二字。「仁」与「义」均是发自内心,仁是义之标准,义是行仁之方法。孟子攻击的是自私自利的利,至于乐利,孟子是十分推崇。 由此可见,仁义之政方为治国之本。 传统王道文化与当今社会应用价值之探讨(下) (4)管鲍分金.重义轻财 据《管晏列传》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富而管仲贫,而鲍叔牙却因爱管仲贤能,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在金钱方面管仲常多取,鲍叔牙知而不介怀。故管仲常对人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由此可知,真诚交友,不应以金钱为先。 纵观以上圣言,都是轻财重道,薄利厚义,故王道与全球经济之关系,首要是以仁爱心布施穷困之人,不分种族国界,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与此同时,亦要约束富人,切莫因有钱而任务挥霍,浪费资源,要知道今天的物质享受代价沉重,从最近日本发生地震而产生的核能恐慌,便是一种示警,因此,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要平衡利害,对科技与经济之过速增长进行深层次的检讨与反思,劝人少欲知足,多依赖天赋自然,既可修心养性,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亦可减少浪费,如此才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真正为发展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五)王道与生态环境 (1)佛说治国五善法之五-勤修善法 云何勤修善法? 佛说勤修善法是王道必须具备的。善法者,即「净信、净戒、净闻、净舍、净慧」等五事。所谓「净信」,即是深信因果,相信今世以外尚有下世,行善得人天果报,得大福德及大势力;行恶得恶果,殁堕三恶道,即使再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是为王「净信」。「净戒」,是指受持在家戒,即每年于三长斋月及每月六斋日持素,远离杀生及偷盗、邪YIN、妄言、饮酒等放逸事,如是名为王「净戒」。「净闻」,是听经闻法,乐听般若法门,专意勤心,修德进业,得究竟通达,以今生修因,求当来得佛果,如是名为王「净闻」。「净舍」,是心要远离悭贪,常行惠施,因布施能得福,施时要怨亲平等,心不分别,如是名王「净舍」。「净慧」,是正知正见,并非世间之世智辩聪。所谓王者净慧,是指如实了知百官及百姓有罪无罪,修与不修,孰胜孰劣等。得净慧之王,须亲近见闻广博,戒行具足之出家人,远离各种不正之邪教,善知三种果报,一是果报圆满,二是士用圆满,三是功德圆满。所谓「果报圆满」,即是善用公帑,应用不亏。「士用圆满」是指王者要善权方便,勇敢果断,知所进退。所谓「功德圆满」是任持正法,即常与王子大臣等共修布施,行好善事,持斋受戒,恭敬出家人,常为国家祈求息灾延福,增益百姓之事,是为「功德圆满」,是为「王道圆满」。 (2)灾难由人变 近年,由于大自然经常发出抗议,环保问题开始备受关注。深刻讨论了人与社会的《展望21世纪》作者之一的伟大历史家汤恩比博士,于1972年写此书时说:「今天人类社会已到了最危急之时代,而且是咎由自取。」 不少学者亦开始怀疑:「人类到底能否生存到距离现今只有一百年之21世纪末?」此骇人听闻之言论,绝非天方夜谭,亦非危言耸听,而是现代科学家之预测,他们一致认为,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象变异,产生干旱、豪雨,南北两极之冰山将会迅速融化,海水将上升70米,沿海低洼地区如印度各尔各达、孟加拉国国、菲律宾马尼拉、泰国曼谷、美国佛罗里达、刘易斯安纳洲等地,都将会被吞没,太平洋岛国如吐瓦鲁更可能因此而消失。 (3)全球暖化成因 科学家认为地球暖化导至冰山融化皆由于温室效应所致,其原因在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各种气体过量排放,此气体使太阳之热能无法释放至太空外,而转回入海洋,温暖之海水除加速两极地冰层融化外,更令潜藏在海底之有毒气体甲烷释放,人类吸入此毒气会中毒甚至窒息,当空气中天然气含量在4.9%至16%时,遇火更会爆炸,造成无端之灾害。全球暖化之弊端除令冻土层融化、冰河日渐消融、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外,更造成水源短缺、粮食匮乏等连锁反应,直接影响民生。 学者们更认为温室效应之元凶乃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此皆由于燃烧石化能源之工厂、发电厂、汽车及各种交通工具被过量使用,及过量之畜牧所造成。是故当务之急,工业国家应尽快遏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及推广素食,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4)畜牧破坏环保 素食除实行宗教之戒杀外,对保护地球亦产生极大的作用。 据数据搜集报告,在生产肉类之每个过程中,都会排放三种主要之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资料亦显示,畜牲排出之二氧化碳惊人,用在畜牧之用水,包括饲料、生产灌溉、牲畜饮用及清洗、屠宰清洗等,却消耗了全球淡水之一半。据闻养一头牛所需之用水量可供一艘驱逐舰浮起,而其它由畜牧而造成之环境染污更是多不胜数。其次,全球酸雨氨之造成,几乎三分之二亦是来自牲畜。酸雨能毒化饮用水和农作物,使湖泊森林土壤酸化、衰退。 投机商人为了饲养牲畜供人类食用,亚马逊原有70%之森林变成牧场,地球上不少国家亦不断以坎伐树木图利,令山泥倾泻等灾难不断发生。 人类无止境之贪欲,已令今天之地球发出咆哮,而形成各种灾难。人类自身应有所警觉。 (乙)从佛教角度看灾难 从佛教角度看,这些所谓自然灾害,非是自然而生,乃受人心感应所变现,人心善则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则一切物质都在变坏。换言之,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人心趋向自私自利,贪欲越演越剧,不法商人为满足众生贪欲,用尽心机,更不惜以破坏自然生态图利,致造成灾难之降临,当社会充斥着杀、盗、YIN、妄种种罪恶时,灾难自然是有增无减。此道理佛在诸经论中常有提及,但不易被人相信,因世人只信科学,认为此说无科学根据。然,虽不信者多,却事实历然。因此,要挽救这个地球,唯有转化人心、净化贪欲,才是正确的理念。 依《华严经》所说,万事万物之来源,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故物质亦是从心所变现。心是不生不灭之本体,非是精神,亦非物质。由心所变现之所有物质,细如微尘、沙粒,皆有知觉见闻,皆有色、声、香、味。故此,我们如何对待人和事物,便会得到同等之回报。 古时帝制时代,不少君主面对灾难发生时,会依佛教诫设坛斋戒,或设千僧斋,或作法会祈福消灾,或是按《药师经》指示而作。国王会在佛前自我检讨是否施政不妥,然后忏悔所作,于一切众生起慈愍心,并大赦天下,令受枉含冤无辜入狱者获得释放,活该受罪之罪犯重新做人,更发愿施行德政,爱护子民,并供养药师佛。如是善念一起,与佛感应,国土便得安隐,风雨顺时,禾稼成就,国土丰盛,众生无病,一切人民悉皆欢喜,所有夜叉、罗剎等诸恶鬼神无机可乘,不能扰乱众生,天下自然太平,人民自然安乐。 结语 倘若我们每个人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慢、疑,灭除内心五毒,则地球之生态环境定必迅即恢复正常,南北两极冰山亦不会消融,灾难自然平息。如果人类能以平等心、谦恭心、和气心、仁爱心、礼让心对待别人,外在世界受吾人善良心地影响,则天清地宁,干戈寑息,自然消灾降瑞,祸去福临。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