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觉悟是怎样发生的?


   日期:2020/11/9 1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觉悟是怎样发生的?

到底什么才叫实相?怎么知道自己见到的就是实相呢?

求觉何曾觉,畏迷不曾迷。

非迷非觉时,方有妙消息。

一点清光净,石子投波心,

非为荡涟漪,只是试水深。

当你追求觉悟的时候,并没有觉悟;当你害怕迷失自我的时候,实质上也没有迷失。无论是追求,还是畏惧,都会成为你执著的原因和修行的障碍。只有当你不畏惧“迷”,也不求“觉”,破除所有执著而专心精进时,才可能见到实相。

这就像有的人写作前喜欢先喝酒,酒醉后才能写出好东西来。但酒不是马良神笔,更不是灵感的源泉,真正让人文思泉涌的,是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心灵。当你的心里没有规矩、技巧、瞻前顾后时,真心、真情才会像山间的清泉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我经常用一个比喻:海面掀起波浪时,是妄心;大海平静时,是真心。真心和妄心本为一体,迷和觉也本为一体。当你认知真心时自然就会明白。

一声叹息后,诸相皆了了。

遥望相约者,背影已杳杳。

寻卿千百度,蓦然回首时。

卿在天光下,粲然正回眸。

你不停地寻找那份觉悟,寻找那种空性,就像辗转反侧寻找你命中注定的情人。不同的是,忽然有一天终于找到了,还得有善知识在场,为你验证这是否是空性。他会告诉你:“注意,就是这个东西。”

有位僧人,一直在求觉悟,但总是求之不得。有一天,寺院里举办法会,来了好几百位僧人。也不知道怎么的,他突然觉得腹中冷气翻腾,如万马奔腾。他很想放个屁,但因为人太多不好意思,他只好硬生生地忍住。谁知他的上师发现了这个情况,还冷不防地在他的肚子上踢了一脚。他受了惊吓,终于忍不住放了个响屁,好多人哄堂大笑,他一下进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境界。这时候,上师马上对他说:“记住,就是这个。”

原来,在那一刹那,他的所有念头都断了,心中只剩下一片光明,这时他才真正地明白了空性。

还有位修行人也一直求觉悟。有一天,上师喝得醉醉醺醺回来后,他就请求上师给他开示心性,于是上师把他抱起来,狠狠摔到地下。当他摔到地上,心中埋怨上师撒酒疯,上师却狠狠地骂:“你这条老狗,心里在想什么?记住就是它。”因为摔到地下的一刹那,他的念头断了,心中只剩下一片光明。从此之后,这个人就把自己的法名改为“老狗”。

见性之后,我们才会看到别样风光——

浓意似陶然,白月无戚冷。

岭南大美时,塞北风正清。

消尽胸中垒,舍却危脆心。

一决冲天后,无处不光明。

《楞伽师资记》中谈到弘忍的修法:“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缘多,向心中看一字。证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迥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有边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

觉悟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说不定在打喷嚏的时候你就开悟了,但是在这之前,你最好还是先找到能为你验证空性的善知识。

见到实相光明时,部分的烦恼障就可能被破除。

为什么说是部分烦恼,而不是全部烦恼呢?因为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来自先天基因,叫“俱生我执”,一种来自后天的环境熏染,叫“分别我执”。后天的执著容易在见性后得以清除,叫“见所断烦恼”,因见真理之光,顿除后天的黑暗烦恼;而先天基因导致的烦恼习气,则要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脱胎换骨,清除干净,这便是“修所断烦恼”。开悟仅仅是看到了智慧光明,与生俱来的习气还一时难以清除,需要经过长期的熏修,才能真正彻悟。

需要说明的是,实相是本有的,本元心也是本有的,它们跟观想出来的东西不一样。前文所说的“静观”,还有作意的成分。作意是有为法,观想出来的东西不是本有的东西。而实相是本有的,本元心是本有的。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