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贪着美味 祸从口入


   日期:2020/11/10 1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贪着美味.祸从口入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我们昨天讲了五欲中的「香」,提及一名沙弥因为贪着龙宫的饭香和龙女的体香,最终转生为龙,被麟甲包裹全身,非常痛苦。这说明了香也是害人之物。

  今天我们继续讲「色、声、香、味、触」中的「味」。大家都知道,广东人很贪味,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地上走的除了汽车不吃,海里游的除了潜水艇不吃外,其他全部都吃尽。有人可能会问:「爱味有什么罪过呢?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味觉会令人生起贪念,例如吸毒、抽烟的人就是对鸦片、烟丝的味道生起染着,才让毒素有机会慢慢进入身体内,导致自己上瘾、不舒服、不自在,甚至患上肺癌等疾病。如果我们对「味」有种种贪着,佛教的对治方法是观想烊铜灌口或吞烧铁丸。这样观想后,所有味觉自然便消失了。

  有一个公案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名小沙弥,非常喜欢吃奶酪。奶酪是用牛奶制造,味道很香。每当有檀越布施奶酪给他,他总是要多吃几口,即使碗里只剩下少许奶酪,他也要全部吃光。由于他贪着奶酪的味香,所以死后没有生人天道,只是转生为一条蛆虫,整天在奶酪中爬来爬去。一天,他生前的师父与大众一同分享奶酪,看见一条蛆虫在装奶酪的瓶子里爬动。师父随即对其他人说:「千万不要伤害我的小沙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追问师父:「这是一条蛆虫,怎么会是您的小沙弥呢?」师父解释道:「因为我这小沙弥,生前十分贪着奶酪,也很喜欢这个瓶子,所以死后就变成蛆虫在这瓶里爬来爬去!」大家想想,小沙弥因为生前贪着奶酪的味道,死后就转生为蛆虫,这是多么不值得啊!

  另外,过去有一位国王的儿子,由于身为太子而娇生惯养,非常贪吃,最喜欢吃美味的东西。当时,皇室有很大的园林,园林里有很多果树,树上有种种美味的果实。其中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巢,巢内养着许多小鸟,鸟妈妈经常飞去其他地方摘取果实回来喂饲小鸟。一次,鸟妈妈从别处摘了一个皇室园林中没有的水果回来,但却不小心掉在地上,守园人发现了这个既又好看又特别的水果,于是将之献给国王,国王不舍得吃,又把它送给王子。王子吃过后,觉得十分美味,第二天坚持嚷着要再吃这种水果。

  守园人觉得很为难,因为这水果并非来自皇家园林中的果树,是鸟儿从别处带回来的。守园人对王子说没有办法,可是王子仍然坚持要吃;守园人只好每天无奈地守在鸟巢下,等待鸟妈妈带着相同的水果回来,然后再想办法把它抢过来。鸟妈妈辛辛苦苦找回来的水果屡次都被守园人抢走,导致巢中的小鸟天天捱饿,令鸟妈妈感到非常的懊恼及生气,于是牠起了一个坏念头,找了一个和那水果一模一样的有毒果实带回来,守园人不料有诈,照样抢去给王子吃,结果王子就全身发烂,毒发身亡了。大家想想,因为贪着一点点的美味而失去人身,是多么的可怕啊!

  所以,我们念佛人要尽量茹素,因为素菜的毒素比肉类少。虽然现在很多蔬菜都有农药,但我们把蔬菜彻底洗干净便较为安全了。相对来说,人们为了催生家禽、畜生,令其早熟,使用大量的化学物品饲养,令肉类所含的毒素远高于蔬菜。如果我们因为贪着肉类的美味而中毒,失去人身,便得不偿失了。再者,修行人茹素,还有修善积福、长养慈悲心的作用。

  我们佛教徒最重视的是正确、善良的心态,那么对待味道应抱有怎样的态度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说得很清楚: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意思是说,若我们得到美味的食物,便要祝愿众生心愿满足,内心不要生起爱着或贪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这是说即使得到不好吃的食物,也要发起回向的心,愿其他众生能得到美好的食物,更能得到「诸三昧味」或「法味」,也就是入三摩地,法喜充满。其实食物的作用只是滋养我们的身体,令我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让我们有机会借假修真,获得禅味法食,如此才是修行人的究竟目的。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柔软食」是相对粗糙的食物来说的。我们得到一些较好的食物时,应发愿希望众生都能发慈悲心、柔软心。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

  得到粗涩或不好的食物,我们都不应该生起染污的心,挑饮挑食,也不应该贪着种种美味,妄动种种心思。如此才是佛教徒应该有的心态。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我们每次用午斋时都会唱颂这首偈,却未必知道它原来出自于《华严经》。其大意是说:我们吃饭时,也要发愿回向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有食物都是十方供养的,我们应该恭敬受用,依教发愿。

  色、声、香、味、触,表面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官能享受,但全都是障道的根本,令我们沉溺贪恋,无法出离生死,因此当我们明白了之后,就不应贪着五欲,而应远离五欲。

  五欲之中我们还未说「触」,留待明天继续再讲。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