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日期:2020/11/11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日前,《圆通与圆融》一文推出之后,有网友留言,要求我多讲一点关于阿难尊者的事迹,因此,特别在这里响应一下,希望大家能对这位「多闻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尊者,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透过尊者的多闻与精勤不懈,从而明白佛法的结集、保存与弘扬之重要意义。

  阿难之名的意义与由来

  据史料记载,阿难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如《五灯会元》记载:「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是佛之从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

阿难,全名是「阿难陀」,有欢喜、庆喜、无染之意。此名的由来,乃因阿难诞生时,适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为其取名为「阿难」。阿难端正清净的容貌颜状,令见者皆心生欢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由于阿难尊者相貌庄严端好,是故古德曾作偈赞云:「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阿难被公推为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后,曾先后由舍利弗及目犍连侍奉过。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由于年纪日渐老迈,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人来担任。舍利弗及目犍连均认为阿难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于是就推举阿难。当时阿难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都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不去见。

  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他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于是十九岁的阿难,就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其后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的身后,寸步不离,游行印度各地弘化;凡是佛陀说法的时候,他都用心记下佛陀的言教,经常在讲经法会上总结和传达佛陀的经文奥义。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阿难随侍佛陀的二十七年当中,他终日尽心尽力,直至佛陀入涅槃。在结集时,尊者能将自己多年所听到之经典对大众重说一遍,皆能倒背如流,牢记而不忘;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由此可见,阿难强记闻名,多闻第一。

  何以他的记忆力会超群出众呢?

   经上说:在久远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对沙弥要求严格,沙弥除了须出去托钵外,每天还要背诵很多的经文,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进度,便会受到比丘的责备。某日,小沙弥受了比丘的训斥,内心感到非常委屈、难过,于是便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知道详情后,便发心供养这位沙弥,使其能专心背经。此后,沙弥每天都能专心诵经,课程也都能如期完成。这位沙弥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由于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缘故,而感得多闻的果报,一听佛陀说法便能忆持不忘。
 

   因此佛陀曾赞叹阿难具八种不可思议:一者不受别请食;二者不受陈衣服;三者来不非时;四者出入诸王豪贵家,见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一瓶置于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愿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于具足八法,阿难堪能受持佛所说经。

谦逊诚恳.受人尊重

   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在接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前来参拜佛陀时,总是安排适当时间,以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所以比丘尼们都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阿难与摩登伽女

  阿难不但相好庄严,威仪俊秀,凡见过他的人,都自然心生爱慕;而且内心柔软,平等慈悲,可是虽然多闻,却修持未深,缺乏定力。因受摩登伽女咒术所迷,差一点险失戒体,幸得佛力加持,始得脱难。据《楞严经》所说:

  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说:「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众,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中)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所说的话回复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两母女诱惑阿难之际,幸逢世尊派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化解,使阿难得以免失戒体。

  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妳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妳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妳肯剃发,我就劝阿难当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伤心不忍,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妳,妳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痛切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了;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以上就是感召佛陀说出十卷《楞严经》的因缘。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说明了修行人必须定慧双修;定慧等持方能不为魔惑所扰。而《楞严神咒》,更是断YIN、断欲之不可思议神咒,是故修行学佛之人必须恒常持诵。

佛陀涅槃与阿难问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将入涅槃,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

  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由于阿难侍候佛陀多年,与佛陀的感情特别深厚,因此佛陀对他尤为怜悯,慈和地对阿难说:「阿难,你是我亲戚中的一位,为释氏的种子。我非常的忧念你!在我入涅槃后,你应该精勤……要知道世间乃是一痛苦的地方,应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不得救护之想。一失人身,则难可追回,尽此一形寿当中,要常须警察。……善恶的报,乃如影之随形,一点也不胡涂。要了知三世因果,乃循环而不失。此一生如果空过的活,则后悔就来不及追回。我将入于涅槃的时刻已到,我的遗教就是如上所示。」

  这时阿难听到佛陀的说话后,身心颤动,情识茫然;悲哽喑咽,深没于忧海里,全身迷闷,昏乱浊心。即投身在如来之前,犹如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此时阿那律(阿泥楼豆、阿耨楼陀),乃安慰阿难,欲减轻其愁心,就对他说:「为什么这样愁苦呢?如来涅槃之时已到了。今日虽有如来之在世,明天就看不到了!你要依我之语,去咨启如来有关下面的四个问题:

  第一:佛陀涅槃后,六群比丘所作之行都会污坏别人的形象,还有恶性的车匿;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得以示教呢?(六恶比丘:阐陀、迦留陀夷、三文达多、摩盐沙达多、马师,满宿。)

  第二: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寂灭后,要以何者为师呢?

  第三:若佛在世,依他而住,如来既灭后,要依何而住呢?

  第四:如来寂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的首句,要安何等之语呢?

  此时阿难乃如狂梦中,听闻阿那律在安慰他,叫他向佛陀请教四项问题,就渐得醒悟,悲哀不能自胜。他醒后,即依照其吩咐,一一向佛陀请问。

佛陀回答阿难说:「阿难!你为什么忧苦悲哀到这种程度呢?诸佛之普化既告圆满后,其法就归于如是。善哉、善哉!阿难!你发四问,乃为最后之起问。这乃能大大的利益一切的世间。你们要谛听!要善思念之!」大家说:「唯然,世尊!非常的愿意听闻!」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你所问的,佛入涅槃后,六群的比丘,恶性的车匿,其行动都粗野,都会污染人家之清净。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能得以示教?阿难啊!如车匿比丘这种生性鄙恶的人,在我涅槃后当会渐渐的调伏,其心会变为柔和,会舍去其本来的恶性。……阿难!在我涅槃后,你应当依我教法的正观察,去教示六群、车匿比丘。叫他们深心依此清净的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阿难!如果能够谛现十二因缘,而究竟无我,深入本净的话,即能远离三界的大火!阿难!如来是真语者,所说都是诚实之言,最后要付嘱于你,你当修行!」

  「阿难!如你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阿难!尸波罗戒(戒),就是你的大师!依戒去修行,就能得出世的甚深之定慧!」

  「阿难!如你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为住?』阿难啊!这要依四念处,要庄严其心而住。第一为观身的性相乃同于虚空,名叫做『身念处』。第二为观受不在于内外,不住于中间,名叫做『受念处』。第三为观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性远离,就名叫做『心念处』。第四为: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之法,名叫做『法念处』。阿难!一切修行之人,应该依此四念处而住。」

  「阿难!如你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之首句,要安何等之语。』阿难啊!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详见《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而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佛陀遗教之结集

  阿难聪明智慧,身相端正,人见皆悦。佛陀所讲的经法他一闻即能忆持不忘,不须要重复请问佛陀。所以佛陀称赞他:「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可是,多年来,由于阿难要侍奉佛陀的起居饮食,没有太多时间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时虽然经常听闻佛法,却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弟子的最高修行境界)。

上面述及,佛陀将入涅槃之时,阿难悲痛得泣不成声。佛陀将最后遗教说出之后,复以怜愍的眼神看着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弟子们相约聚集,商议举行会诵,以背诵出佛陀在世时所说之教法;三天后,阿难起程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佛陀遗教圣典的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最终抵达王舍城。当时主其事的首席大弟子迦叶尊者,选了一千位阿罗汉一同结集经藏。(何以只选一千罗汉呢?因佛陀在世时曾度了频婆娑罗王,王为了报佛恩,命令宫中每天设千人饭食供众,频婆娑罗王死后,他的儿子阿阇世王仍遵循遗命,设食供养千人。)

   当千人齐集时,迦叶尊者入定,观见只有阿难一人还未证阿罗汉果。于是当众把他牵出,说道:「未证圣果,不准入内!」语毕,还故意在大众面前激发阿难,责问他六大罪状:

   「你做佛陀侍者,有一次佛陀身体不舒服,走累了在树下休息,想喝水,你为什么不舀水给佛陀喝呢?」

  阿难说:「虽然河水就在邻近,但是因为刚刚有一大队人马,将近五百辆车马经过,把河水弄脏了,一时它澄清不下来,所以我没有办法舀干净的水给佛陀喝,并不是我故意让佛陀口渴,没水喝。」

  迦叶尊者说:「佛陀是一个证果的圣人,还怕喝脏水吗?你不让佛陀喝水是你的过失,这是你的一大罪过。」

  阿难说:「我心里只有敬意没有过失,但是我尊敬你的德养和教诲,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对阿难说:「佛陀涅槃以后,你让女众比丘尼看佛陀的遗体,而且还让她们把佛陀的脚弄脏了,这是大不敬,也是你第二件罪过。」

  阿难说:「佛陀入灭大家都很悲伤,女人更是感情脆弱,是她们悲伤啼哭的眼泪弄脏了手,以致弄脏了佛陀的脚,并不是故意的。我心无不敬,而且也只有这么做才是办法,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向佛陀求情,准许女子出家,使正法减少五百年,并且使许多庄严的事变质,使檀越降低了热诚、信心,不再护持,减损福德因缘,这是你的第三件罪过。」

  阿难说:「世尊的姨妈瞿昙弥,她有抚养佛陀成长的大恩,瞿昙弥恳切哀求,谁能无动于衷呢?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为佛陀缝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僧人穿的大衣袈娑)的时候,竟然用脚踩着缝它,这是你第四件罪过。」

  阿难说:「我并不是憍慢不恭敬,因为我当时私下,找不到人来帮忙我抓着把袈娑撑平,我只得用脚帮忙,我心念无过。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接着说:「佛陀在入涅槃之前,有一次曾问你,而且问了你三次,佛陀是不是该住世一劫或是更长的时间,你竟然都默不吭声,让天魔有机可乘,竟然答应佛陀这么快就入涅槃,这是你第五件大过。」

  阿难说:「我实在不是有心这么做,当时我正在打坐,因为功夫不深被天魔干扰,有意蒙蔽我,让我听不到佛陀的问话,实在不是我所心愿的,我不是有意这么做。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佛陀曾说过一些杂琐、细碎的戒律要改掉,佛陀入灭的时候你竟然不问佛陀,不问佛陀『杂碎戒』指的是那些?这是第六件大过。」

  阿难说:「当时我因悲伤过度,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也忘了有这件事情该问佛陀,不是我故意不问的,我不是有心犯错。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的呵责,令阿难惭愧悲泣,当众忏悔而得到清净,自知虽一向多闻,却智慧多而定力少,所以不能得果,必须定慧均等才可证圣。于是当下发奋坐禅经行,精进用功,经一昼夜殷勤求道,疲极欲睡,在头碰到枕头的一瞬间,忽然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从而获得了参加集会的资格。

    集会的时候,阿难尊者以他超强的记忆,覆诵出佛陀所说过的法,让大众能够再次闻熏佛陀的教诲。最初集结的经典,如《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由阿难尊者所诵出的。所以大家都说他「多闻博达,智慧无碍」。

   自佛陀去世后,阿难尊者与摩诃迦叶尊者,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维持着教团的生存和发展。

阿难入灭之因缘

   迦叶尊者入灭后,阿难尊者成为世界佛教的领袖,在印度各国巡回传教。直至一百二十岁时,有一天,来到一座竹林中,听到有一比丘在诵佛法,念道:「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尊者听到此偈,不禁惨然叹道:「佛法在世间的衰微,怎么这般快速!」

  于是,阿难尊者告诉这位比丘:「世间上有两种毁谤佛法的人:一种是多闻但却有邪见的人;一种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颠倒乱说的人。这两种人不但损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脱离三恶道。」所以,刚才比丘所说的偈语应该改为:「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这位比丘将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告诉他的师父。他的师父竟然说:「阿难已经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话不可以相信,你还是背诵以前的偈语吧!」

  后来,阿难尊者又听到这位比丘在竹林下诵以前的偈语,再次问他是何原由,比丘便说出了他师父的讲法。阿难心想:「无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无量的圣贤远离世间;使众生常处于怖畏中,邪见炽盛,不善心却日日增长。毁谤如来,断绝正教,当永沉生死大海,开三恶道之门,闭人天之路,故于无量劫受诸痛苦烦恼!世间的人真是为可怜愍者,我向这比丘说正法,他却反听邪见,不接受我的教导。」「世间充满众苦,难以久居,佛陀及同参道友们都已入灭,何必再久留人间呢?」

  这时,阿难尊者在世间的度化因缘已尽,将入寂时,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与北岸的毗舍离国两相对峙,刀兵相向。阿难尊者就给他们的国王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托梦,预示自己将般涅槃。二国王都想得到阿难尊者的舍利以作供养,于是同时赶到恒河边,此时尊者飞到恒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现种种神通,并对二国王开示道:

  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

  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

  时有雪山王百仙人应空而来,礼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并说偈言: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偈颂毕,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与毗舍离王,一份与阿阿阇世王,让他们各自建塔供奉。二国王心怀惭愧,各自退兵。

阿难尊者入灭后,流传佛法的责任便付嘱给弟子商那和修了。

  

结语  

   阿难尊者的一生,除了辅助佛陀弘扬教化之外,其他重大事迹与贡献亦属不少,可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是摩登伽女之难:摩登伽女即旃陀罗女钵吉帝,欲以咒术迷惑阿难,终因佛力加持,始得脱身,最后钵吉帝女为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罗汉果。「钵吉帝」在印度属于「可触者」,是最低下的种姓;因阿难的原故,佛教没有放弃这些受尽歧视的弱势群体,佛陀提倡「四姓平等」、「众生平等」,让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二是女性出家的因缘: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应归功于阿难尊者,因为他请求佛陀准许收容出家女弟子。

   三是佛经的结集:由于阿难尊者超凡的记忆力,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结集整理下,才得以面世。

   四是入寂之时,分身涅槃,止息战争,被传为千古佳话;遗骸分别由两国建塔供奉。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去印度游学之时,仍见到此一遗迹。现时在中国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画中,阿难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礼佛的年青僧人,与摩诃迦叶尊者一同侍立在释迦佛的两边,构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受人尊敬、赞叹与膜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