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百花丛里过 片叶不沾身──化烦恼为菩提


   日期:2020/11/11 14: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上) ──化烦恼为菩提

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被吓倒,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八万四千」只是一个概数,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边。而这是指烦恼的种类而言,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不过是个极小的数目而已。由于众生有这种种的烦恼,所以慈悲的佛陀便设立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烦恼的。

烦恼的种类

依佛法来说,烦恼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我们身心,使令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学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瞋、痴、慢、疑(前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后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五种,即知识带来的烦恼,也就是为何现代人的烦恼多于古代人的原因:「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些人执着自己身体不灭的「常见」,有些人执着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会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禁戒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

由此可见,生而为人,烦恼是无可避免的,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要面对许多不如意或烦恼的事情,可是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的产生,原因就在于「我见」与「我执」。不过,我们不要把烦恼看得太复杂,可以把它简单化地划分内、外两种:有些烦恼是来自外界的,只要我们不把它看得那么重,甚至是不理它,受到的干扰就会比较少,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泰然处之;有些烦恼是属于内在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大多数的困扰,其实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

烦恼不寻人

近年,有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烦恼」问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要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三个星期之后,心理学家打开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9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然后心理学家再要求实验者将自己真正出现的「烦恼」写下,重新将字条投入「烦恼箱」。又过了三个星期,心理学家又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出现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实验者切身地感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

心理学家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统计资料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庸人自扰之

烦恼到底来自哪里?是我们请它来的,还是它不请自来的呢?古语有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教里有一个公案说到:

从前有一个比丘,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因而感到十分苦恼。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师父;师父教他下次坐禅的时候,手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比丘依照师父的教导照办,这天他正坐禅不久,这只讨厌的蜘蛛又来了,于是他就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比丘坐禅完了,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那个圆圈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可见许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是外在的问题,没想到毛病竟然在自己身上!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反而往往向外去寻求答案。到最后才明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自己困惑了自己。

烦恼就像一根打了结的绳子,一头牵着自己,一头牵着他人。我们越是和烦恼过不去,这个结就会越拉越紧,烦恼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为了这些烦恼而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又怎么能热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去呢?又怎么能得到事业或学业上的成功呢?因此,有专家提出:「让烦恼只留5分钟。」这正是及时解结的最好办法。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下)

──化烦恼为菩提


透视烦恼的本质

烦恼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烦恼所惑?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它、了解它、透视它、找到它的根本源头,然后对症下药,调伏它、解决它?

以下是一则深具启发性的故事:

一个中年人,年轻时所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开始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找医生诊治。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几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四帖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九点钟以前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治癒了。」
这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边,尤其是清晨,看到广大的海洋,心情顿时为之清朗。
九点正,他打开第一帖药想要服用,但是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他真的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的坐下来听,因此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帖药,上面写著「回忆」二字。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从童年到少年的无忧快乐,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辛,想到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从他的内在燃烧起来。
下午三点,他打开第三帖药,上面写著「检讨你的动机」。他仔细地想起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热诚地工作,等到了事业有成了,则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为了自身利益,则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时,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著「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这时一波海浪冲上来,即时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中年人在回家的路上,再度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他的空虚与彷徨也就治癒了。
这就是美国作家高登(Arthur Gordon)的亲身体验。其中充满了令人感悟与思考的地方:

「谛听」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观照」,即是专心一意的听闻外在的声音,换句话说,「谛听」就是「观世音」;「观世音」是菩萨的名号,其意涵是「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其实我们人人原来都具有观世音的本质,只要肯谛听──「返闻」;观世音的本质──「自性」就会被开发出来;我们内里自在无穷的清净自性显现了,自然就能观到外在的声音,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这个道理。


「回忆」就是「静虑」,是「禅」最原始的意涵,即是返观自心的初步功夫,也就是「内观观自在」;一个人若不能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观照自己,如何能认清自己成长的历程,如何能「观自在」呢?

「检讨你的动机」,动机就是身、口、意的「意」,在佛教里称为「初发」或「初发意」,也就是「初发的心」。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把握初心,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控制自己的意志,这样的话,就能随心所欲而行不逾矩了。

最后,「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做人乃至学佛的最重要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执著」(「我见」与「我执」),不过,其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实质的,就像写在沙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事物的实相。如果真能看到(明白到)这一层,那么,「放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化烦恼为菩提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有所营谋,就必有所烦恼;有所执著,就必有所束缚;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如果我们把时间都花在金钱、物质,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修养上;如果我们日夜为欲望而营役,心灵就会被欲望所蒙蔽、所占据,人生就会迷失了方向──因此,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很有意义,洒脱自在;但有些人却活得很无奈、很痛苦;其中的差别,就是我见烦恼的困惑,佛教称之为「无明」;而人之所以有无明烦恼,皆由于愚痴迷惑而不自觉;往往为了达到个人欲求或自私自利之目的,蒙蔽了自己的自性,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因而招来种种烦恼的缠缚;唯有透过自性的反观,照见五蕴尘劳的虚妄,才能真正地加以对治,才能心无罣碍、心不颠倒。(如有兴趣者,可参阅拙著《心经浅释》(一)至(二十六))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烦恼既然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对它、了解它、调伏它,知其性空而不执著;非但不执著,而且能不被其所障碍,这就是「转愚痴为智慧」、「化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从而认识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若以净土宗的修行人来说,烦恼的生起,如能当下将之转成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与对极乐世界的向往,那么,「烦恼」就会变成了往生之助行,此愿力的不断积累,行者于临命终时,自然蒙佛接引,得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烦恼生起之时,不要发怒、埋怨,令烦恼再生烦恼,而应该退下来,尝试轻轻合掌,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比、庄严殊胜,如此又怎会有烦恼呢!

而大乘菩萨道之修行,则特重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修行不是躲在深山或是没人打扰的地方,而是要深入人群──百花丛;百花丛就是「有情」,走过百花丛,依然片叶不沾身──做到入世而出世,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觉悟」。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痛苦与烦恼,因此我们要懂得善待自己,更要学会提升自己,不要被烦恼所困、所惑,能够在烦恼中得到觉醒、得到解脱,这就是「化烦恼为菩提」,这才是人生与学佛修行的真正意义!

(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