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日期:2020/11/13 15: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莫待老年方学道.少年转眼成白头(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11月18日文)

所以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迟疑、不要空等待;很多人说,等我老了才学道吧;其实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时,就什么都做不了。古人又说:「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就是劝我们,不要等到年老才来学道,应该趁着有气力、有精神的时候,多做一些了生脱死的实修功夫,这才是人生的正确之道。

接着太子又说:「正如大王之前所说,须依家法,作于祭祀及行布施,随意规求未来世诸种果报。大王当知,我是不会求取这样的快乐的。若诸苦来逼,为切故求,而得乐者,这并非真正的快乐。凡夫求于后世果报,祭祀诸天及火神,必须杀害众生的生命。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若人行于慈悲,应该不损害其他生命;即使杀害众生祭祀,可得常乐定之果报,仍然是不可以的。况且一切所得果报,都是非牢固法,都是无常的,终归破坏尽灭。」「又复大王,凡人欲行解脱法,若无有别利,或无行行,或无持戒,或无禅定,犹尚不可损害他命,而求未来利益果报。又诸凡夫,在于世间,因为杀生的缘故,假使得到安乐果报,亦是不善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慈悲心的缘故。况复未来望得善报,那是不可能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人杀生拜祭天人、鬼神,用种种动物的肉来祭祀,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修行人,要有慈悲心,要戒杀放生。因为刚才说了,杀害其他的生命来祭祀天人、鬼神,就是一种没有慈悲心的表现;如果没有慈悲心,又怎会得到善报呢?再说一切世间果报都是无常的、都是坏灭的,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我们若能茹素、放生,便有很大的功德,另一方面亦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此时,频婆娑罗王听到悉达多太子的一番话,便生稀有奇特之想,以慈悲心问太子说:「善哉!善哉!沙门瞿昙,大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美德,能于世间中,舍弃诸欲。仁者比丘,你从何方忽然而来呢?是何聚落所生呢?是什么种姓呢?父母现在何处呢?你又叫什么名字呢?」频婆娑罗王说完这番话之后,便至心谛听。

当时太子,正心直视,语气温和,回答大王说:「大王当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一大聚落,名叫释种,那里有一城市,名为迦毘罗卫城;城中有一释种之王,号名净饭,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母亲名摩耶,我名悉达。」

时频婆娑罗王,听完太子的说话,泣涕悲啼,过一会后,将满面泪水拭干。对太子说:「仁者真是稀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种姓家,为何在此山林内独行呢?林中诸兽猛恶,可畏可怖。在此荒野山林中,独自一人,无有伴侣,无有娱乐,如何得住、坐安乐呢?」

太子回答频婆娑罗王说:「大王当知,我现在一无所畏,诸恶禽兽,亦复不惊,不怖不怯,即使有恶兽想来侵害我,亦不能动我一毛。大王当知,我只畏被生、老、病、死所逼迫,所以来到山中修行。诸恶兽中,惊畏林内。虽然独一无伴,但我以法自娱。大王当知,其实世间上,衰老最为可畏。为什么呢?老来逼时,能夺年少,盛壮将去,摧折身形,腰脊伛偻,不能行步,犹如枯树。谁喜欢看见呢?所以这是最可畏、可怕的。」

我们经常说修行为了生脱死,这是释迦佛给我们的教诲。释迦佛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其实是一种示现。他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我曾问过我的师父永惺上人,他说老有老苦,走路也不行、眼睛也不行,想修行亦无力,而更难堪的是,心虽未老,但身体却已老去,恢复不了昔日的青春;所以说:「愁啊!愁!白了少年头。」青春是无常的、是有限的;十年、二十年一下子便过去了;前几年看来还是青春的小伙子,转眼间,便到中年、老年了,所以曾有人慨叹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岁月无痕,不知不觉。所以我们今天趁着有气力,就应该好好地修行、念佛。

刚才说的是老苦,接着太子又说了病苦:「又复大王,疫病的到来,是最可畏的。为什么呢?我们健康之时,不知不觉,一朝痛切,宛转呻吟;就好像花色充鲜,忽然悴减;烦冤楚毒,眠坐不安。这个时候,谁能代替?卧在床枕,力不从心。因此,病最可畏。」

以前有一个关于病的公案,就是天台宗的耆宿谛闲老和尚,他得了病;病情非常的严重,非常的痛苦。于是便有人对老和尚说:「这个病都是假的呀!」他回答说:「对呀!病是假的,但痛是真的。」一个人有病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毒苦;不要说是念佛,就是连食饭、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所以我们常常说:「不怕死,就怕病。」我们之所以病,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我们食五谷杂粮;由于我们的心不清净,身体也自然就不清净,病痛就特别多,俗语说:「没有病,就不会死人。」而等到病苦来临的时候,我们又不记得念佛了;所以我们现在趁年青时多念佛、多累积资粮,等到老、病的时候,虽然念不来了,亦会有定力,亦不容易忘失。

以上引述了这么多的对话,是希望透过这些对话,来了解释迦佛是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对待五欲的问题。同时增加大家对释迦佛的了解、对佛教义理的认识。我们要知道,念佛法门,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因为念佛能断种种的欲望、断种种的烦恼,真正能达到清净的彼岸。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珍惜念佛的机会、念佛的因缘;我们不但在佛堂里念佛;而且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念佛,每天要给自己一个定课,例如每天最少念一万声、两万声;我们对自己要有要求,单在佛堂里念佛还不够,应该早也念、晚也念、六时皆念。由于念佛法门在行持方法上比较简单,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实行,在等车、在坐巴士、在散步、在吃饭,在做种种事情的时候,都可以念佛。所以大家要善用零碎时间来念佛。我反来覆去地说,无非为鼓励大家念佛,否则便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