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日期:2020/11/13 18: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莫待老年方学道.少年转眼成白头(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我们这两天简单地介绍了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的对话;在对话中频婆娑罗王劝喻释迦佛,在少年的时候要享受欲乐,中年的时候求财,到晚年的时候才出家修行;释迦佛并不接受,且不为种种诱惑所迷。为什么呢?他身为太子,原本可以继承王位,拥有世间一切的财富和五欲的快乐,但是他却舍弃荣华富贵而出家;他举了很多例子回答频婆娑罗王,说明五欲是如何把人的功德夺走;五欲为人间带来多少的争斗;由于争斗的关系,互相残杀伤害;因此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由五欲而起。特别是释迦佛讲到,欲界之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所生,而有生就必有灭;有合则必有离。如果一个人纵情YIN欲,他的心就一定会放逸;如果放逸的话,就会造种种不善业,而不善业就是地狱的因,所以释迦佛劝喻频婆娑罗王,也就是劝喻我们众生,不要纵欲、放逸,要守护自己的心。今天我们念佛,其实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心。

接着释迦佛又对频婆娑罗王说:「五欲有如此种种的祸患,为什么大王你还劝我行于五欲呢?还让我贪着呢?我现在想行的是无畏的道路,所以大王你,如果是我真正的善友、好友,应该愿我速离烦恼,早日成就我所发的弘誓大愿。为什么呢?我并不是因为被人追逐而入于山林,亦不是为怨敌所驱,又不是被人夺取王位而出走,更不是求往昔古仙之术而欲还退,所以大王的说话,我无法接受。」

「又复大王,若有人执瞋恨的毒蛇头,既然已经放舍,又怎会再捉着不放呢?也好像有人手拿猛火炬,因为火焰烧手而放开;既然已放手了,又怎会再拿回来呢?我舍五欲而出家,道理也是一样。我永远不会再回到五欲去。」

「又复大王,譬如明眼有目之人,又怎会羡慕于盲瞎呢?譬如解脱自在之人,又怎会羡慕在牢狱里被系缚的人呢?譬如饶财巨富之人,又怎会羡慕贫穷饥冻向人乞讨的人呢?譬如明了黠慧之人,又怎会羡慕颠狂的人呢?人们之间,还有可羡慕的。我今已离五欲,无一可贪。」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让我住在你的国土,受我五欲,随意娱乐,并且给我很多钱财及婇女。大王当知,我已舍弃世间五欲。原本我在王宫中,五欲丰饶,六万婇女,皆已尽舍,出家入山修行。大王当知,诸欲有无量无边患害,牵人直向大地狱中,余报将来还要堕落畜生、饿鬼。且离一切善根,所以不为圣人之所赞美。」

「又复大王,世间诸欲,犹如浮云,无有暂住;如猛风起,须臾不停;如山水流,奔涛迅急。」「若人愚痴,耽染五欲,不知本际,沈沦生死,被烦恼缚,不能得解。就好像远行的人,困苦疲极,乃饮咸水,更增其渴。享受五欲的人,不知其患。道理亦是一样。」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将一半天下分赠给我,与我共治摩伽陀国。又说把王位让给我,甚至兴兵,开拓境土,使令清净宽广庄严。大王,我今已舍四天下,一切丰足,无所乏少,从前所有种种七宝,悉皆弃舍,出家修道。我如今又岂会为此一国细小王位,而贪羡呢?」

「又复大王,譬如大海娑伽龙王果报,既得大海水,停以为宫殿,宽博具足,七宝庄严,又怎会再贪牛蹄水呢?大王当知,我现在既已发勇猛心,舍四天下及七宝宫观,染衣剃发,出家入山。又怎会再贪世间王位呢?」

太子又继续说:「如大王之前所说,仁者比丘,身体柔软,莫住兰若空闲林中,眠卧坐止草铺之上。大王当知,我在自己的宫殿里,以妙种种诸宝为床,偃亚而坐,既已厌离,弃舍出家。为什么呢?大王你应该知道,此身危脆,败坏无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随有地处,舍之而行,犹如泥抟,一种无异。又复大王,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既然已将死尸抛掷,又怎会把它再拾回来呢?如果还想把它拾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如果真的怜悯我、对我好,应随喜我乞食活命的行为,不会嫌弃我。如果大王真的慈爱我,应该有如是想法。为什么呢?我现在欲过、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形貌;更为求寂灭安乐处,而受此毁好服式。又未来世,欲除一切诸过患故。大王当知,如果有人,于现在世,受五欲功德果报,深着于爱。这些人实在令人怜愍。因为他们于现世中,不得寂定安乐之心,而且于未来生,亦决受诸苦。」「我现在由于惊畏烦恼之苦,所以舍欲出家,无非为求寂定涅槃真实;假使我能得到帝释天宫,亦不会感到快乐,何况是人间麤弊果报呢?」

释迦佛不满足于人世间的麤弊果报,祂想早日达到清净的彼岸,和涅槃的寂静。

于是太子又说:「大王当知,如大王之前所说,凡天下人,在于世间,一切须取三时利益,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真利益,为什么呢?求财得多,会必有尽;求欲转欲,永无厌足;若言求法,此是真利;但是利有深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求之则有五种功能。」

在此我要提一提,什么是「求欲转欲」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起了一个念头,想得到一百万;得到一百万以后,又想得五百万;得到五百万以后,又想得一千万;得到一千万以后,又想要一亿。可见人的贪心、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佛教有所谓「求不得苦」;求不得,其实就是「求欲转欲」,达到一种满足的时候,又追求更大的满足,可是我们的贪欲,是永远难以满足的。所以释迦佛说求财没有尽头,唯有求法,才有真正的利益。为什么呢?

太子继续又说:「大王当知,正如大王之前所说,但且治民,取于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时,且可受五欲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少年的时日,是永恒的话,那么一切众生,应无有衰老,在在处处,应不为死命之鬼念念所牵;而事实上,众生寿命无定。所以有智慧的人,若想求寂定解脱法,便不可取世间王位五欲之乐。因此,我们无论在少年、在中年、或在老年,但须速求生命真正的价值,早求解脱,或求于禅定,切勿迟疑。」(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