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日期:2020/11/13 18: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守摄诸根.远离五欲(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频婆娑罗王为留太子.愿以王位、钱财、国土相让

其时太子徐步而行,走遍王舍城,次第乞食完毕。从王舍城出,渐渐来到般茶婆山;山麓下面,有一泉池,太子于是坐在水边,正念安置,食完饭后,把衣服整理好,洗手洗足,准备上般茶婆山顶南边,寻找林树,选择在好树之间,安施草铺,向着东面,端身正心,结累加趺,俨然而坐。频婆娑罗王所派跟随着太子的二位大臣,其中一臣,离太子不远,于前而坐。另一臣则速还摩揭陀国,禀报频婆娑罗王,赶快前往太子现时所在之处。频婆娑罗王得知消息后,于是便装束贤善好车,严驾车上,前往般茶婆山;来到山上,遥见太子端坐树下,即生大希有之心,欢喜遍体,身毛皆竖。下车徒步,至太子身边,问讯太子:「少病少恼,仁者是否四大安康呢?」太子以微妙和软语言回答道:「慰劳问讯。善治大王,大吉大祥。大王从何远来?请坐下休息,未知来这里有何事情呢?」频婆娑罗王于是将心中疑惑说出:「仁者是什么人呢?是天是龙?是梵是释?是人是神?」太子即以无憍慢、贪欲、恚心,除断一切烦恼诸刺,不谄曲语,回答频婆娑罗王说:「大王当知,我不是天,不是龙,不是梵,我是人。大王我为求寂静故,所以出家。」

时频婆娑罗王不甚理解,对太子说:「仁者比丘,我现在看到你,甚为爱敬欢喜,所以我想发问,为何仁者,如今壮少,正在盛年,端正无双,身体微妙,正是应当嬉戏游纵的时候,为什么厌离王宫要出家作沙门,空山独坐?又仁者如是相貌,只适宜涂赤栴檀香,不应着此袈裟衣服。仁者双手,更可指划治化世间,百味盈前,随时饮噉,怎可以持莲叶到处乞食呢?」「如果你是为了爱敬父王,不想取其王位而出家,我可以请你到我的国家来,我可以供给你种种五欲所需,钱财婇女,随意任用,绝对不会缺少。如果你肯辅助我的话,我可将国家分一半给你统治;甚至我可将王位全让给你。为什么呢?仁者沙门,身体柔软,不应住在空闲兰若;若坐草铺,在于地上,日子久了,会损害仁者的健康,恐怕成病。你可留在我国居住,直至你的父王衰老了,再返回自己的国家继承王位。因此希望仁者能爱念我、怜愍我,接受我的王位,住在我的国家里。如果你嫌我国家狭小,土地秽杂;我及群臣及诸百官等,可以为你开拓其他国土,使令宽广,然后我们一同来统治。请容许我跟你这高贵的种族结缘。」频婆娑罗王说完这番话之后,又再加重语气说:「仁者现在既然乞食维生,何不努力发宽广意,受法受财,受五欲乐。为什么呢?若受此三种法,在于宫中,观众婇女,欢娱受乐,亦能令人得现世报,未来亦是一样。若不受此三种法,但舍一事,其人现世甚至未来,始终不能得到具足果报。所以仁者你应具足受此三种乐。而受此三乐,应该在年少之时,受法受财及受诸欲;世间的丈夫,无不享受欲乐,生子继立。这是大财。所以仁者不要让人生空过。」

频婆娑罗王继续说下去:「此外,往昔诸仙人,都曾说过:凡年少时,应先行欲;中年求财,以自养活;至老耄时,乃可舍家修学于法。如是便能建立一切。如果一个人年少之时,不行诸欲,不求觅财,这就是身怨,亦名为贼,毁败诸根,难得摄受。还有,仁者,假使年少,欲求法时,但为诸根,牵着五欲。直至老年之时,内心思惟,断绝众事,能摄诸根,心生惭愧,意念才会得到寂静。还有,仁者,世间少年,正放逸时,不见远道,多有过失。至中年时,血气渐弱,放逸已过,譬如人行度于旷野,止而叹息,说我已越此之处所。是故仁者今正值年少之时、正放逸时,应随意多少,愿且受欲。」

频婆娑罗王接着又说:「如果仁者,你觉得年少之时,诸根难回,若欲行于法事,爱乐法者,亦可依照仁者的家法,祭祀诸天;因祭祀的缘故,亦得生天。还有,仁者,往昔诸王,头戴宝冠,严饰身体,常在家内,祭祀诸天,行于法行,立无遮会,或有入山,行大仙行,而求解脱。仁者可以效法他们。顺时而行。」频婆娑罗王,如是种种譬喻语言,种种方便来劝请太子。

当时太子,听完频婆娑罗王这番说话,不为所动,不怖不惊,不怪不异,犹如山王,身心不动,寂然安住,守摄诸根,不生余意,三业清净。回答王说:「大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这种说法犹如无智人之语,不是天下王法之言。如果大王真心待我好,这些说话对我都是没有利益的,亦不是怜悯我,甚至有损于我。世间上有很多恶人,没有慈心,犹如富贵怯弱之人,若欲利益世间,应当教示如你往昔相承来事,是名朋友,是名增长。凡人见到朋友,至于厄难,不相舍离,三业等同,这就是善知识。我的意思是要指出,当我们富贵之时,谁不能作朋友知识?若人得财,依法处分,不令散失,也就是善知识。而这些财宝,不是世间财宝,而是我们心中的财宝。」

出家求道乃为怖畏生、老、病、死.欲求解脱

太子接着又说:「大王当知,我今天出家求道,是因为怖畏生、老、病、死,欲求解脱,所以受此沙门形像。亲族眷属,实可爱恋,可敬难舍,流泪满面,啼泣懊恼,或是为了我的缘故,舍弃生命。我已背离他们,来到此处;因此对于世间五欲之事,不会再贪惜染着。」「我现在实无所畏,不畏毒蛇,亦不畏天雷霹雳,亦不畏于猛火炎被大风吹烧野泽,但所畏的是五欲境界所逼。为什么呢?因为诸欲无常,犹如劫贼,盗诸功德,虚空无真,犹如幻化,现于世间。世人诳惑不知,以为实有,强以心着,行于五欲。」

太子继续又说:「大王当知,往昔有一转轮圣王,名叫那睺沙王,统四天下及忉利天,化总天人,但是犹不知足,因为这个缘故,还堕世间。」「又有一婆梨阿修罗王,既得王位,因与帝释,斗战不如,遂被侵夺。帝释得位后,又再被那睺沙转轮王夺回;那睺沙王,既得位后,又再次被天帝释夺去。如是天人境界,翻覆无常。如果有智慧的人,便能思惟观察,无常境界,变易须臾,有什么可靠呢?唯有山林居住的神仙,衪们食诸药草、根果、花叶,身着树皮,或以死兽毛革为衣,形体尪羸,唯剩下皮骨;无非为求得度脱、出离世间一切诸苦,希求解脱涅槃无为。若纵五欲之所缠逼,将来必定会坠落。因此,有智慧的人,谁会贪着此乐?如果贪着五欲,便是自讨苦吃。」

太子接着又说:「大王当知,欲界之内,欲取味故,而作和合,无智之人,受欲已后,而不知足,故受大苦恼。复于来世,更受其殃。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取欲想。若见有人行黑业法,受于大苦,欲自安隐,莫作莫乐,一切诸欲,应须舍离。若纵欲恣情,则心放逸;放逸若增,便造不善;不善成就,将来便坠地狱。即使过去世时,曾修大苦行,现在因为得诸欲乐,就会不能守护,结果还是会堕落。」「如是诸欲,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应该如是思惟:世间人天,犹如假借,既非常物。为什么还要贪此天人一切果报呢?它只不过如草上露,如毒蛇头,如空林死尸骸骨,又如妇女初胎肉抟;如梦如幻,犹如火聚。如是种种,多诸患殃,恒为一切苦恼逼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爱乐着心。」

太子继续又说:「如诸论说,往昔有一寐梯罗城;城内有一瞽王,名叫提头赖咤王,虽然没有眼晴,却生育了百个儿子,都才智并存。王弟则生有儿子五人。伯叔弟兄,合共一百零五人。当父王死后,他们互相争夺王位,相杀害尽。」「又如须弥山下,有阿修罗兄弟,为贪爱一玉女,二人相争,互相斗战,伤害俱死。」

放下五欲之乐.不要执着人天果报

上述说了这么多,释迦佛──当时的悉达多太子,无非是想劝谏频婆娑罗王,不要贪着世间五欲,不要贪着人天的快乐。

话说回来,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向佛祷告的时候,佛和他们有了感应,原因是频婆娑罗王未为王时,曾发誓要供养释迦佛──由于他们之间的特殊因缘,如是便开展了《观无量寿经》整个故事。后面还有很多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的对话;从对话当中得知,释迦佛三番四次,苦口婆心,无非在劝导我们众生放下身心,放下五欲之乐,不要执着人天的果报;因为人天果报,都是不究竟的。也就是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究竟的、不退的,那里有种种的七宝庄严、殊胜功德,所以我们都应该求生西方净土。

上面说到,释迦佛对频婆娑罗王所给予的王位、钱财、国土,皆不为所动,说明佛的出家是真正的为求了生脱死。这正是佛教徒修行所追求的目的。我们念佛的目的,也是为了生脱死。透过上述的公案,是想让大家对释迦佛多一份了解,亦对《观无量寿经》多一点认识。由于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之间的对话很多,透过他们的对话,希望能增加大家的信心。我们要好好的念佛,因为念佛法门,是一个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来念佛,便应该脚踏实地,好好珍惜。佛教是内求的,是故必须身体力行,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把握当下,努力念佛。阿弥陀佛!(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