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游祥洲教授: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日期:2020/11/14 1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一、跳越两个思维上的谬误
  讨论佛教的“自力”与“他力”,首先应该避开两个思维上的谬误。一为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一为模糊的错觉。
  所谓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的谬误,并不是说逻辑本身有任何的谬误,而是一般人在运用逻辑思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逻辑思考的限制。具体的说,在“自力”与“他力”的命题上,从逻辑思考的二元架构之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力”与“他力”看做是对立的,甚而在“排中律”的严密定义下,二者的语意是不能相容的;也就是说,“自力非他力”,“他力非自力”;在“选择自力”与“选择他力”二个命题当中,只能有一为真,但不能同时为真。如果要坚持逻辑思考的二元架构来谈佛教所说的“自力”与“他力”,那么,一起步就要落入此一语意的陷阱。因此要谈“自力”与“他力”的课题,必须跨越逻辑的二元思考,改就实践的、体验的、证知的角度来切入。
  第二个思维的谬误,就是模糊的错觉,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上,有南北传的分流,有许多不同宗派对于修行方法的不同强调。
  拿中国来讲,有禅宗与净土宗的分庭抗礼。一般的印象是,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基本上是“自力取向”的;相对地,净土宗强调“弥陀本愿”,行者要仰仗佛力,求生西方净土,基本上是“他力取向”的。
  这种禅依自力、净依他力的看法固然是一个事实,却也隐含了一种模糊的错觉,那就是在思惟上,把二元“自力”与“他力”二元对立化了,以为禅既是依靠自力则他力不相干;而净土既是依靠他力(佛力),则自力无所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惟方式,实际上忽略了“自力”与“他力”的相互依存性,也忽略了禅净二宗修行上的全体大用。
  二、“自力”与“他力”互不相干乎?
  从实践的立场上说,“自力”与“他力”究竟是否不相干?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加以探讨。
  一般而论,有人认为原始佛教的思想,重视个人的精进办道,重视个人的开悟解脱,如阿含经所述,包括三十七道品、三三昧、四无量心,都是强调“自力”的,直到大乘佛教兴起,净土与密教,开始强调佛菩萨的救赎力量,因而有“他力”思想的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禅宗的自力性格,显然是进一步地予以强调了,因而禅宗古德甚而还有“呵佛骂祖”的动作,几乎完全用不上他力(佛力)。
  然而,我们不能不问:
  (一)禅宗行者在“明心见性”上做功夫,其入手处,要如达摩祖师所教导者,也就是“藉教悟宗”,意谓行者当确信诸佛菩萨所开示者,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有凭借这份确信,才能够死心踏地的做功夫,才有“见性成佛”的可能。然而这份“见性可以成佛”的信心,与净土宗行者,确信“持名可以往生”的信心,本质上有何差别?
  (二)禅宗行者虽不做持名念佛、发愿求生净土的功夫,然而观呼吸也罢,参话头也罢,默照也罢,喝茶也罢,经行也罢,棒喝也罢,这许多功夫,说穿了都是敲门砖而已,其作用无非是用来摄心专注,用来扫荡妄想,用来增益觉察的功夫,这与净土宗的行者,藉著持名念佛的功夫来成就“一心不乱”,本质上又有何差别?譬如生火取暖,有的人用木炭,有的人用煤油,取材虽有不同,生火取暖的作用何曾相异?
  (三)禅宗行者修持“明心见性”,修到功夫成熟处,“是心是佛”,如此则自力与佛力,已是无二无别;而净土宗的行者,念佛念到三昧相应处,“无所念是为念佛”,此时佛力已非他力,因为此时虽名念佛,其实是名无所持,心无所住,念佛只是念自己心中之佛,念佛的这一念清净心,才是真正的佛,因此,佛力融入自力,又哪来“自力”与“他力”的区别?
  由此观之,“自力”与“他力”二者之间绝非不相干,绝非各自独立的两个差别范畴。
  三、隐与显
  中国的华严宗,标榜“十玄门”,其中一门叫做“秘密隐显俱成门”,意谓万法种种不同,所谓“法住法位”,所谓“法法头头”,彼此之间往往是彼显则此隐,彼隐则此显,彼此之间,隐显相待,而万法浑然俱成。如果借用华严宗此一表达,则“自力”与“他力”的关系也是隐显相待,不可分割。
  在禅者的修证上,可以说是自力“显”而他力“隐”。但是,“自力”显扬之时,不能不有“他力”隐然为之支撑,因此“明心见性”的功夫,从外显的部份来看是“自力”的,但是,在这外显的背后,还有“藉教悟宗”的部份,也就是确信佛祖言教不我欺的信仰,这是一个隐藏的基础,决然不可或缺。
  再看净土法门的修证,可以说是他力“显”而自力“隐”。净土行者,固然强调仰仗佛力,但是生西三要,所谓信、愿、行,请问是谁在深信?是谁在发愿?是谁在行持?答案是信、愿、行三者,无一而不以“自力”为其主要的动力,因此,自力虽隐,却一分一毫也少不了自力的坚持,甚至于可以说,自力虽隐,比重绝不下于他力(佛力)的份量!
  四、相互依存性
  佛法的修证原理,不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基本上离不开“缘起”的法则,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性。“自力”与“他力”的关系,自不例外。
  上文多说禅宗与净土宗,此处不妨再以密宗为例,探讨“自力”与“他力”的阶段性的不同运用。
  一般以为,密宗著重本尊的修持,因此是崇尚他力的,其实密宗的修持,大体不出两个次第,一为“生起次第”,一为“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修持过程中,要礼敬上师,要荟供,要献曼达,要设坛城,要结手印,要持种种咒,要礼拜,要逐层灌顶,要观想本尊,要讲究仪轨,这一连串的修持,的确是以“他力”为重心的,甚至于可以说,行者必须积极的营造他力的规模,才能够完成“生起次第”的功课。
  但是,“生起次第”完成之后,就要马上转进“圆满次第”。此时,要精进修持般若空观,藉著空观的智慧,扫荡前一阶段“生起次第”中著相修行可能生起的妄执。可以说,“生起次第”是“应病与药”,但是恐怕行者服药成瘾,因此必须转进“圆满次第”,也就是以空观之药来破除前一阶段的药瘾,如果在空观上又生起执著,还要藉著「空空”来破除“空执”。以藏传常见的“时轮金刚灌顶”为例,往往费时数月来完成一个美仑美奂的沙坛城,再进行数昼夜的灌顶仪轨,而在灌顶仪轨当中,以他力为重心的“生起次第”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而在最后进入“圆满次第”时,则是用一把小小的金刚杵,轻轻松松的扫荡净尽,只剩下一堆模糊的沙粒而已!这也就是说,到了“圆满次第”,必须破除一切执著,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必须扫荡无遗,然后回归清净的自心,因为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原来只是自心的投射而已,而此清净的自心,也是了无自信可得,因此,行者到此境界,外力与自力,已无需分别,更不可强作分别。
  简言之,在密宗的修行次第上,“自力”与“他力”有其阶段性的不同运用,更重要的是,无论何者先,何者后;何时隐,何时显;也不管孰为主,孰为从,“自力”与“他力”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
  五结语
  “自力”与“他力”既是隐显相待,又是相互依存,因此在运用上,要重视契理契机的方便性。标榜自力者,自不必排斥他力;强调他力(佛力)者,更不可忽视自力。
  谈“自力”与“他力”的融合,不是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凑合在一起,而是必须认识到,自力中隐含他力,他力中也隐含自力,因此,融合云者,只不过是凸显“自力”与“他力”一体相即的本质罢了。
  修行要获得大利益,应该是,重自力者,善用他力为助缘;重他力者,善用自力为支撑。二力融合,如猛虎添翼,成佛之路,岂非更加便捷易到?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大纲第13~20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游祥洲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游祥洲教授)  

 游祥洲教授:有好心情就有好茶 

 游祥洲教授:“舍利崇拜”应重本体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 

 游祥洲教授: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 

 游祥洲教授: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 

 游祥洲教授:一行禅师的正念禅——序《步步安乐行》中文版 

 游祥洲教授:法将如云,慧命长在人间——纪念印顺导师圆寂有 

 游祥洲教授:论入世佛教与当代印度佛教复兴运动——从安贝卡 

 游祥洲教授:空与太极--略论明代蕅益大师所著《周易禅解》 

 游祥洲教授: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 

 游祥洲教授:二谛与五祖传法的双重肯定 

 游祥洲教授: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