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日期:2020/11/15 15: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庚寅年重阳节有感

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承」有物质方面的奉养,更有精神方面的敬爱。所以,孝主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事亲、尊亲的德行。一般来说,孝亲包括孝心、孝行和孝思。孝心,指子女内心对父母精神上的敬爱和顺从,是孝行、孝思的基础。孝行是表现于外的行为,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尽心供养、晨昏侍奉及对过世祖先长辈的祭祀。而孝思是追思先人的孝亲之思。
佛教认为,人身是道器,只有修行五戒十善才能感得,它是六道升沉的枢纽,由凡入圣的转捩。依于人身,修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四摄、六度等善行即可趣入圣流;造杀、盗、YIN、妄等恶业,破戒犯斋就会堕落三恶道。所以佛陀曾告诉弟子们,得人身者如掌上土,而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明白指出人身的难得与可贵。父母是我们形体生命之本,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应当感念父母的恩德。

经典中有关孝亲的思想

是故,佛教的孝亲思想在各种经典中均有论述:

《长阿含经》卷十一的《善生经》载:「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另外在《六方礼经》中更具体阐述为人子女者,对待父母应有的态度:「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

而「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量寿经》中亦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明示念佛与孝顺父母是往生净土之正因,不可或缺。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此外,其他崇亲尽孝的经典还有,记载佛陀往昔孝亲报恩故事的《大报恩经》;记载母亲怀胎十月、三年哺乳、推干就湿、咽苦吐甘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经中把父母的恩德归纳为十点: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

父母有如此伟大的恩德,为人子女者自当反省该如何去报答父母养育深恩。正如《心地观经》说:「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

孝顺供养报亲恩


正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所以慈悲的佛陀一再赞叹孝顺的功德。如《增一阿含》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乘,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父母,如是,诸比丘!当如是学。」
这段经文包含两层意义:首先,佛要求出家比丘必须供养父母,其次,强调孝顺父母可得到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同样的福报,乃至证得涅槃。在《贤愚经》中,佛更进一步地告诉阿难:
「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认为无论出家在家都应该奉行孝道,孝顺是感得人天福报乃至成佛之因,其中即蕴含了如欲成佛,必先行孝的思想。
事实上,佛陀本身就是躬行实践的孝子,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佛陀入灭前,曾上升忉利天为亲生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此一孝行因而开启了佛门中的「孝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阐述了地藏菩萨的本生誓愿及本愿功德,其中感人至深的是地藏菩萨因地对亡母的救度,菩萨也就因其孝行而被认为是最孝顺的菩萨,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崇信。我们今日一般度亡超荐法会中所诵的就是这部经。


历代祖师提倡推崇

除了各种不同的经论对孝道推崇备至以外,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亦非常注重孝道,且予以大力提倡:

如华严宗第五祖唐代宗密(七八零—八四一)曾说:「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作为传统五伦之一的孝道人伦,佛教与儒家同样看重。

而宋代禅僧、明教大师契嵩(一零零八—一零七二)所撰的《孝论》,更是中国佛教孝亲观的代表性论著。《孝论》一书共十二章,其在开篇处开宗明义地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第一章〈明孝章〉说:「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第二章〈孝本章〉以父母是天下三本之一:「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大戒曰:孝顺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不其然哉!不其然哉!」在第十二章〈终孝章〉,表明我佛弟子对已故的父母 应「三年心丧,临丧宜哀」,表达对父母无限的哀思与慎终追远的孝思。

明末佛教三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亦曾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说,父母恩重如山,仅是山珍海味供养还谈不上尽孝,必须让父母永离轮回的超生,子道才算成就,也才是真正的孝。

由此可见,历代祖师无不认为孝亲是修行最重要的部份,孝心和孝行贯穿着菩萨由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孝是成佛的主因之一。

念佛即是大孝.孝心即是佛心

因此,莲池大师更一步提出:「念佛修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将孝行与念佛结合导归净土,他又把孝分为「世孝」与「出世之孝」,并认为出世之孝远远大于世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见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认为甘旨之养,爵禄之荣,成圣贤之显,均不如令父母远离六道,得生净土为上为大。所以他奉告诸人,父母在生之时,早劝父母念佛,而父母去世之后,以一年念或七七四十九日念佛来回向报恩。

莲池大师的念佛为大孝的观点,在憨山德清大师处得到继续的发扬:「若能在父母之余年,从此归心于净土,致享一日之乐,犹胜百年富贵。」以念佛法门令父母心安,远胜于给予父母世间百年的富贵。而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认为,学佛者应出于孝子之门,只有不忘贤母之恩,以立身行道,彰显父母祖宗之德的贤人,才能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所以净土宗认为,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双亲。因此行孝是最基本的念佛,念佛是最好的行孝,念佛与孝顺就顺理成章地融为一体。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

也就是说,念佛是解脱之正道,孝顺父母是往生之正因。佛教的孝亲观,在净土法门中,于是达成了孝顺与念佛一致的理念。而念佛即是大孝与中国传统的慎终追远思想,更是相互增益,彼此融合。为了表达孝思及对先祖纪念之情,寺院会在每年暮春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盂兰节与仲秋的重阳节,这几天前后的日子里,通常都会举行「孝亲感恩法会」,诵经祝祷,回向六度群灵悉得解脱,离苦得乐,同时超荐善信先亲往生净土,在世亲眷福慧双增,达到冥阳两利的目的。

一般诵经圆满,都会说回向文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或者是:「四恩总报,三有齐资。」等愿文。其中的四恩就是:一、父母养育恩。二、师长教导恩。三、国主水土恩。四、众生护助恩。(读者可参阅10月1日《知恩.感恩.报恩》博文)在四恩中亦以父母恩为首位。

因此,报恩,尤其是报父母恩的思想,不但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精神,而且更是中国文化优良的传统,在此人伦关系日渐疏离、淡薄的现实社会中,实有大力提倡与推行之必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