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贪欲


   日期:2020/11/17 23: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善业道之不贪欲

摘自宽运法师《因缘集世间》

  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之根本烦恼。

  贪欲者,大致分为贪取、贪爱、悭贪三种,为十恶之一,三毒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不知足之贪心,于国土、人、财、物,总想占有及控制,贪而无厌,是名为意贪业。

 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贪者必自相害,亦诬谤于他人;世间人为钱财相诤,父与子诤,兄与弟诤,妻与夫诤,知识朋友共诤,或诸家内外共诤,彼此背后之恶说,都是由贪乐所致。世人为钱财相斗,王者与王者斗,道人与道人斗,商家与商家斗,士人与士人斗,各人相骂或相杀害,都是贪的缘故。人为钱财而相欺,口相欺,身相欺,意亦相欺,为贪欲所奴役,甚而以贪获病,乃至丧身。

  佛陀对贪的比喻在《百喻经》卷三之「奴守门喻」中,有这样的开示:「以前有一富人,将要出门远行,他命令奴仆好好看守门户,亦要好好看管系驴的绳索,不要让驴跑掉。主人走后,邻家请来了做戏的人演剧,唱及弹都很好听,这守门奴忍不住出门观看戏剧去,但想到主人临行嘱咐,要他好好看守门户和驴子,于是他就把锁门的门板放在驴背上,再把绳子系于驴上,然后紧紧牵着驴看戏去了。戏毕回家,家中财物尽被贼人偷窃一空,主人回来后,十分震惊,查问财宝所在及事情真相,奴仆答曰:『主人,你只叫我看管门、驴及索,我都办好了,这三样东西并无损减,其他事情我一概不知了』。主人听后气得七窍生烟,大声责骂他说:『你这笨蛋,留你守门,目的是保管家中财物,你守着门,而财物尽失,那留着这门有甚么用呢?』看门而不看贼,于事何益?是故大家应当摄心,守护六根的「门」(眼、耳、鼻、舌、身、意),勿令六尘的「贼」(色、声、香、味、触、法)入侵,如果大家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虽然静坐,心意却贪着名利食色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令无明覆心,正念觉意道品功德全都失散,就如牢守着驴子和贪爱的绳索,大「门」却开了个洞,让「贼人」乘机溜入,把「财宝」偷走。」

  贼人是魔王,贪欲是罪恶的根源,魔王时刻以贪欲引诱我们做坏事,稍一不慎,即堕其圈套。

  日常生活中,「贪取」的祸害多不胜数。《论语》里,「子张」之「见得思义」,是儒家的戒贪学说。「子张」见到有利可得时,立刻想到,是不是本份所应得的,是不是合于道义的,所谓不义之财不可贪。现今社会很多罪案,都是由贪引起,政府官员贪污舞弊,市民莫奈其何,于是有廉政公署的诞生,重现宋朝大官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大公无私宏观政治理念;不法之徒针对群众贪的心理,想出五花八门的行骗方法,如赌局、做会、假伦敦金、网上银行骗案、乃至街头兜卖假货、兑换假钱及跌钱等,招致损失的人都起于贪心,证实贪字变贫的真理。不但财不可贪,色、名、食、睡都不可贪。贪色的祸害,在「不邪YIN」章里已说得很多,现再补充说「捉黄脚鸡」的事,骗徒利用美色引诱事主行YIN,然后女子的丈夫出现,反诬捏事主诱惑良家妇女,向事主勒索金钱,否则就报警拉人,被屈者因贪色而自取其咎,有冤难诉,惟自叹倒霉;贪名也不是好事,所谓人怕出名猪怕肥,人出名以后,原来的敦厚气质被外来的吹捧改变为傲慢冷酷,只懂向上攀缘,对人的爱心没有了,为追逐名利权势,不惜笑骂由人,折损己福,相反,孤臣孽子,不为上级宠信,不为父母喜爱,常怀着危险戒惧的心行事,所忧虑的比一般人深刻,这样的人容易成为一个通达事理的人;食不可贪,所谓厚于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为口腹而杀生造业,触犯仁慈;睡也不可贪,除正常的睡眠外,贪多睡易堕无明、懈怠。

   《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胜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