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富爸爸与穷爸爸


   日期:2020/11/27 2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富爸爸与穷爸爸

梁乃崇教授

汪女士:我今天听说老师要讲「富爸爸与穷爸爸」,是不是已经讲过了?

老 师:已经讲过好几次了。这本书你可以自己买来看啊!是有不错的观念。

既然你问到这个,我们也可以再讲一讲。这本书的作者在夏威夷出生,是一位第四代日裔美国人,写的是美国的有钱人赚钱的心法。这个赚钱的心法,还不只是美国人的;更是这三百年来资本主义的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精华,而这本书把这个精华──一个秘密的心法泄漏了出来!这个赚钱心法是资本主义富人的秘密,它是怎么形成的?我还在想办法了解中。它好像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众人经过三百年的孕育,慢慢发展出来的。这个赚钱心法,以美国人而言,95%的人不知道;只有5%的富人知道。像我们东方的人,就没有这样的东西。类似的东西还有,但是格局小,是局部的。这一套赚钱心法不是小格局,已经贯通了跟人性的关系,和世界的规则也有某种程度的贯通。这么重要的东西,东方人很难知道,即使是美国人,也只有5%的人知道,何况东方的文化背景,那是更难知道,但是这本书把这个秘密泄露了。

这个赚钱的心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传授的呢?大部分都是在家庭里面,在饭桌上父母传给儿女的;并不是在学校教育体制里传授,所以教育体制也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在实际的、家庭的生活当中,富人把它传授给下一代。在这5%的富人里面,犹太人占的比率是最高的。这位作者是日本人,他讲的穷爸爸,就是他自己亲生的父亲;而那位富爸爸则是他同学的爸爸。他的穷爸爸的观念,就跟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非常相似的。中国人的观念就是好好的读书,成绩要好,念一个有名气的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这样一生就一帆风顺了。他自己的父亲就是这样教他的,而那位富爸爸所讲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认为:「你要做富人,何不自己设立一个公司,让人家来你这里上班呢?」

富爸爸还告诉他,学校的教育只能教你作一个雇员,就是到一家公司工作,领固定薪水的雇员,这样学校的教育是做得到的;至于怎么去经营一个公司,学校的教育没有这个内容,没有办法教你。那个富爸爸就把自己的儿子和他一起教,从九岁的时候教起,教到三十九岁,总共教了三十年,觉得他们可以了,才没有再继续教。可见这个课程是一件不容易学的事。

在这本书里面,讲了非常多的对比,因为他们从九岁开始,还是小孩子,就碰到了碰到两个爸爸,虽然都是主张:你要努力、你要学习,但是内容是不同的;你要去赚钱,但是赚钱的方式都是针锋相对。他们都是要你做好,但是两个人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当时作者还小,虽然无法分辨,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里起了强烈的撞击。他就在这种环境当中长大,所以他的感触特别深刻,才会写出这些书来。像他的朋友(富爸爸的儿子),就不会写这本书,他也没有时间写书,原因是他的家产已经有几十亿美金了,管理那么大的家产,他也没有兴趣来写书了。至于他为什么有那么多钱呢?因为父亲给他的家产就有几千万,而经过他的手,就变成了几十亿。所以,他现在又用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又再教他自己的儿子了。从这样子看起来,中国人的「富不过三代」也不适用在他们身上了。

这一位富爸爸连国中都没有毕业,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辍学了,为什么会辍学?他父亲去世了,留下一个小店,他只好自己来照顾。但是作者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呢?是几个名校的博士,非常有学问,官位做到夏威夷州政府的教育部部长,官位够大了、薪水也够高了,但是过世以后,什么都没留下,只留下一些未付的帐单。在他小的时候,他其实也看不出哪一个是富有啊!因为他说的穷爸爸也不穷,他说的富爸爸也不富,九岁的时候,他怎么看得出来。他只知道这两个爸爸所讲的,就是针锋相对,就是不一样。他实在没有办法做一个很简单的选择,所以他在这个地方,思考非常多。他的父亲官做得很大的时候,非常地忙,工作多得不得了,所以连跟他们见面的时间都没有,他们都看不见自己的父亲,而那位富爸爸越有钱,就越有空闲,所以他才有办法教他的儿子和他。在这样子的对比之下,他说:大概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决定选择接受富爸爸的教法,而不理他父亲的建议。

对我而言,我从这本书得到了一个宝物。以前曾经想要把「赚钱心法」发展出来,十几年来并没有发展成功。就在这几个礼拜之前,我看了这本书,才发觉我想要发展的东西,就在这里,这本书已经有了。当然,这个事情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我承认没有办法发展出来,才让我看到这本书?当我看完以后,立刻知道,想要自己独立发展出来是不可能的。它是经过了欧洲和美国这么广大的地区,在实行了资本主义,实行了三百年才孕育出来的东西;我想要搞几下就搞出来,根本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也知道没有经过P公司这十几年的过程,也没办法吸收它所带来的丰富成分。所以,这样子看来,十几年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帮助我把它的精华吸收过来,而且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系里面。还有我也看到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调整。如果把它修改好了,合乎理想以后,可以作为修「菩萨乘」的功课。从经典上的描述得知:罗汉是苦行朴实的,而菩萨却都是庄严华丽的。所以菩萨一定是有钱又有闲的人,他才能够行「菩萨道」,做六度万行的工作。如果空闲很多,但是没有钱,这样的话只能行「罗汉道」,所以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要成一个菩萨的话,就需要安排一个课程,让你变得富有,同时又有空闲。这样「菩萨乘」才是可行的佛法,不然的话,菩萨的世界还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可行的世界。有钱又有闲之后,菩萨就可以运用「三摩钵提」的力量,创造真善美、创造慈悲喜舍、创造庄严清净、解脱自在的环境,这不就是创造「人间净土」吗?

这本书提到许多富人,看似没工作,事实上他们创造的财富非常丰富。有几个名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爱迪生所受的学校教育是很少的,可是他创造的财富非常大;贝尔发明电话,所创造的财富也是非常大;亨利福特也是没受什么教育,却创造了美国的汽车工业。而现在又有戴尔创造了戴尔电脑;比尔盖兹创造了微软。大家都知道比尔盖兹在哈佛大学念了一年就不念了,戴尔也是在大学里就已经装起电脑在卖,后来连书都不念了,他们都是这种没有受正规教育或是受的教育不完整的人。像比尔盖兹所创的微软事业,我们来看一看:比尔盖兹他有写过很好的软体吗?没有,都是人家写的。那他在做什么?他就是在做富人啊!三十多岁就变成美国的首富,而且他这个微软公司的生产力等于韩国一年的生产力,他一个人所创的微软公司等于南韩一个国家的产值耶!你想想看,他们的创造力、生产力多强啊!这些富人多厉害啊!最近看起来,美国的经济比日本又强了很多,至少有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有懂得赚钱心法的人;而日本没有这样的人,所以日本创造财富的能力就不及美国。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我很想把这个赚钱心法了解得更清楚,并增加获得「空闲」的能力,整理成「菩萨乘」的修行课程。

我的使命是替企业家找出修行的佛法,让他们有钱又有闲修行成道,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发展出这样的佛法。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我要找的东西,百分之八十在这里面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奇妙的,感谢有P公司的成立,没有的话,我可能还不会看这本书,所以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缘关系是说不上来的。

书中他那个富爸爸,对这两个小孩的教导的方法,他设计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小孩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不是听老师讲解。我觉得修行也要这样,如果修行不是这样的话,效果不会好的。禅宗有这个性质,禅宗的修行是非常生活化的,是在一个真实的在生活当中修行──这也是我们一直希望做的事情。而这本书里面已经显现它的学习效果了。

台北问:这本书里面,老师您觉得不够好的地方有哪些?

老 师:不好的地方,对这本书来讲,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对我比较重要而已。我还是先讲好的地方,这样对大家比较有帮助。有一件事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讲得非常简单清楚,因为在他们九岁的时候,那个富爸爸就教了,所以在九岁的时候就听懂了,现在只不过把九岁时候听懂的东西,重新讲给大家听而已。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弄清楚的事情,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他买了一栋房子,那个房子就是他的资产。卖房屋的人,还有亲朋好友,甚至贷款的银行,都会跟你讲你有了资产,而自己更觉得自己有了资产。所以很多人有钱的时候就会买房子,买很多房子。这个情形在台湾,十五年前是对的,十五年后就不对了。因为十五年前,房子会越来越贵,同时还会通货膨胀,买房子虽然要交利息还贷款,可是还了二十年后那个钱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我们的薪水也一直在涨;通货也一直膨胀;开始的时候是吃力的,到后来就很轻松,这样买房子是正确的。可是,现在已经没有通货膨胀了,而且房子的价格也跌了,这个时候大家还是延续买房子做为资产的习惯,这就弄错了。

我在八、九年前就提出:我们不应该买房子,应该租房子,但是没有什么人采信,现在就背负着高额的房屋贷款,同时房子又跌价,有的还跌了一半,这是很惨痛的事情。所以买房子有贷款要付,贷款包含利息和本金,同时有房屋税要缴,也会有一些维修等各种费用,都是你的支出。当然房屋也可出租,租金就是你的收入。假如一个月所有的支出是十五万元,而你把房子出租,租金也是十五万元,那么这个房子对你来讲,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如果租金只有十万元,这个时候你需要每个月从你的口袋流出去五万块,那么这个房子对你来讲,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另外,如果你一个月的租金是十六万,那么每个月可以赚进一万元,这个房子才是你的资产。所以,房子对你而言,它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负债。而租金是会随着市场变动的,本来是十六万元,以后租金可能变成十二万元,于是本来是资产的房子,就变成是负债了。

所以一个东西对你来讲,是资产还是负债,就看它让你口袋的钱增加呢?还是减少?是以现金的流动来定义的。有太多人去买房地产,买了以后根本也没有租出去,没有租金收入,或者收入比支出低。在台湾,有些医生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有八十万元,但是他买了一大堆房子,他的八十万元收入都去支付他的房子贷款,最近房地产又跌价。虽然他的月收入很多,但是他制造了很多负债,把他每个月的高收入通通吃掉了,所以他还是很穷。这种情形不只在台湾,在美国也非常多,他们把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弄错了。这个观点不只是买房子,买股票、买任何东西都一样。你要判断它是不是资产?用现金流量的方式来研判就不会有问题。当你采取这样子的判断时,你如果要买房子,你就要算清楚,它会让你的现金增加呢?还是减少?如果买房子,每次都让你的现金增加,不管多少都是增加的,有出租的价值,租金还不错的房子;这个时候,不需要做事,那些房子每天都在增加他的收入。

当然,买股票也是一样:以前我听过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先生说,在股票跌到谷底的时候,把绩优股买起来放着,每年会有百分之二十的股利,比银行的利息还要高。

其次,这本书提到很多与修行有关的问题,他讲一个人之所以穷困,原因是不能克服对钱的恐惧感和贪欲。一个人为什么要急着去工作赚钱呢?那是因为担心没有钱用,选择的对策就是找工作,有了工作就不再担心了。另外一个就是对贪欲没有办法控制,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买,不能节制花钱的习性。所以就要赶快去工作,做一个工作还不够,还有人做两个工作,为了什么呢?为了付这些帐单、这些贷款。这样的情形,在这本书的作者看起来,你是为钱而工作的人,也就是你被钱所控制,你是钱的奴隶,只是为了自己的债务工作,这样子永远不会有钱。

那么作者怎么做呢?他的富爸爸教他:你要让钱为你工作,怎么样让钱为你工作呢?譬如说:你买下了很多资产,这些资产自动地让你的口袋里的钱增加,这个就是让钱为你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部份是很重要的观点。

在他的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件事情,就是麦当劳的老板在1974年,被邀请去奥斯汀为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MBA工商管理学院的硕士班演讲,他问学生们:你们看我是做什么行业的?学生们就哈哈大笑,这个还用讲吗?大家心里面想,你就是卖汉堡的。所以,大家都不讲话,认为这个问题还要问吗?好一会儿才有人说: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卖汉堡的。麦当劳的老板说:我知道你们会这么说,各位先生、女士们,我是做房地产的。(参考该书P.108)他的事业是房地产;他的职业才是卖汉堡。大家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因为麦当劳的汉堡事业做得很大、很好,因为店面的位置以及布置,他都是经过精心的调查以后,才选定的,选了以后他把它经营起来,于是那个地方就会热闹,热闹了以后那个店面就值钱了。然后又特许给另外的合伙人,把这个店顶下来,他就收权利金,所以他赚的是这个钱。他几乎已经把全世界的大都市最重要、最好的地点,化作是他的资产;他的资产比天主教的教堂还多,这是他在1974年讲的有关他的钱的来源是这个样子的。

这件事情对当时的一个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学生以后经营了汽车洗车场,就是采取了这个办法,他的真正资产是房地产不是洗车,也赚了不少钱。

这件事情使得我想到台湾曾经发生的一件有关麦当劳的事情:麦当劳在1980年代才进到台湾,当时帮麦当劳在台湾经营的那位先生姓韩,韩先生比麦当劳更厉害,他帮麦当劳在台湾经营,开店在哪里,他把地点周围的房地产,先买下来,因为那个店是麦当劳的,这个钱他赚不到,于是他就把麦当劳的地点周围的房地产买下来,以后经营起来热闹了,麦当劳固然值钱,周围的房地产也跟着值钱,所以他赚的比麦当劳还多。后来这件事情被麦当劳发现了,所以就解除跟他的合伙经营关系。我想那个时候麦当劳也学会了,不但要赚那个店,周围的房地产也要自己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赚钱的招数也是很有办法的。我想从那件事以后,麦当劳又从韩先生这里学得更多,赚得更多。

这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没有进入这个领域,这本书没有透露出来的话,真的不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对不对? 成功的企业家会冒险,也会管理风险,要达到赚钱的目的,须要增加财务知识和智慧。那么,用贡献主义观点来看,什么时候会有风险呢?没有贡献的时候就有风险。如果做了贡献,也就是把原来的问题和困难克服了,才赚到钱,就没有风险了。怎么管理风险,这本书说:增加财务技能、知识和经验等。而不是:分散投资法、高卖低进法、摊平方法等这些笨方法。但是,他只是批评这些避险措施,并没有指出怎么管理风险。我现在把它综合起来,所谓管理风险就是:你做了贡献,把问题和困难克服了、消失了,这样才叫做管理风险,才叫做控制了风险。这本书的优点就讲到这里。

接着下来讲它的缺点,第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他自己不愿陷入金钱的恐惧和贪婪,不愿为钱工作;而要钱为我工作。因此成立公司,雇用被恐惧和贪婪所控制的人为我赚钱。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却要别人去做,利用别人的弱点来让你变得富有。这是不对的,我无法接受。

第二个问题,作者希望得到财务自由,希望钱用不完,所以他要努力赚钱。对我而言,不要这么想赚钱也可以达到啊!我只要清心寡欲、节俭的生活,一样可以达到财务自由啊!所以,这个理由对我来讲,说服力不够。另外他还讲,赚到钱他就很开心。对我而言,要很喜欢赚钱,有点困难,我不是说不喜欢赚钱,只是喜欢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啊!我最喜欢的东西不是钱,钱可能排到第四、五位。我觉得他的赚钱心法,得是第一喜欢赚钱的人才适合,如果你有另外一件事情比喜欢赚钱还要更喜欢,怎么办呢?把这两个喜欢的事结合在一起,譬如这位作者他很喜欢赚钱,但是他心里面也喜欢教育,所以他就教人家赚钱,把他喜欢的教育和赚钱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如果要赚钱的话,因为我更喜欢教人修行成道,那我就要把赚钱跟教人修行成道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要怎么结合,我还不清楚,当然讲得更大一点的话,其实我们喜欢建立人间净土;让人间净土有真善美、有慈悲喜舍、有清净庄严、有解脱自在、富有圆满等等,这样我才能做,不然的话,我是没办法做的。

戴先生:基本上在财富的追求,跟人生目的的追求部份,我个人觉得有冲突的地方,因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十二因缘最顶层的地方,而财富是在十二因缘下面的爱、取、有那些地方,所以我们如果追求个人财富,一直在十二因缘那几个层次打转,为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拼命地去追求,而那些百年以后要带走的东西,可能因为我们追求了财富,而把精力都浪费掉了,疏于努力,会不会有这个现象?

老 师:这个问题应该是有的。如果我们追求财富不对的话,就会有这样的问题,至于那两本书里面,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解掉了,因为他能够看透财富的本质是虚假的,财富其实是人的认知造成的,如果你有一个僵硬的认知,你就会变穷。虽然他接受了那个富爸爸那么多的教育,可是当他要去建立一个企业的时候,他那个富爸爸还告诉他,你会失败两到三次。后来,他真的去做的时候,真的连续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才成功。他九岁就开始从富爸爸那里学得那么多,却还会失败,书里就提到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虽然他学得那么多,但他没有真正地去做过,而且也没有失败过,所以他没有真正学到;真正学到就是要在做的当中失败了,才会学得到。所以,他要经过三次失败以后,他才晓得要怎么做,才会成功。所以他说:失败是成功的一部份。当然我们也有成语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两个意思是相同的。原因就是你真正要学到,一定要经历失败;不失败是学不到的。虽然他有富爸爸教他,而且教这么久,但还是需要失败的经验。

第二个原因,他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他内心有很多疙瘩,有情绪上的、有认知上的诸多问题,当他在失败中艰苦奋斗时,他跟他太太经常吵架,所以在那个状况下,所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于是要处理很多很多自己的情绪问题、很多自己的执着,很多莫名其妙种下的偏见,可能自己不认为那个是偏见,如果知道那个是偏见还好──这些东西都在影响他,使得他失败。他必须透过那些失败,把内心的恐惧、贪婪等等这些心中埋藏的缺陷,把它挖掘出来、清除掉,他才能成功。所以整个发财过程,在我看起来,是一个修行过程,是一个以境验心的修行过程,非常真实。当你赚钱了,就证明你修好了。所以如果一个人,一炮而红就赚钱了,这个是最大的灾难,会让你以后死得更惨,因为你没有修行、没有成长、没有成熟,你内心不够清净。所以我会认为这个部份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际的修行过程;而且用到了以境验心的方法,是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修行。

关于刚才你问会不会到那里打转,在那个过程他是在爱、取、有这边打转,但是他是在修行,他是在清除心中的缺陷,然后才可以成功。或许他讲的部份我把它看得太好了,可能不见得有这么好,如果实际上还不是我想象的这么好,那么这个部份就是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努力的地方。

戴先生:我个人因为在飞机上工作的关系,我觉得人类有一点过度地使用了资源,事实上很多是不必要的,但是为了舒适、方便,而过度地使用了地球的资源。自然界的资源实际上是有限的。(师曰:对)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不需要那么舒适、不需要那么浪费的时候,应该要节制一下。另外,刚刚老师提到说:他累积那么多财富,还是架构在很多的雇员上。(师曰:对!)如果财富累积的过程是一种修行,而处理累积的财富恐怕也不得不谨慎,如果他把财富交给他的后代,就剥夺了后代的修行机会;如果他不把财富交给他的后代,他又该怎么处理这些财富?

老 师:这本书里没有讲,以他的朋友来看,那个富爸爸交给儿子,儿子又再交给孙子。富有是什么?他们没有讲清楚,关于这个部份,在贡献主义里已经有定义了。比如:富有不一定要消耗资源,这要看你怎么去定义你的富有,我们静坐、持咒、观想,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很富有;我们清心寡欲,也可以过得很满足,也可以自认为很富有。所以对于所谓的富有、所谓的真善美,我们有自己的定义,就不是别人可以左右的了。那么,什么时候会受别人的左右呢?比如说:我们会受到欧美商业广告的影响,以他们的富有为标准,这样的话,我们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我们就变成文化的奴隶,而不是自己的主人。那么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定义,实践自己的定义,做出真正的效果来。要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优点,我们就必须好到某一个程度,要能让别人心动,别人才会接受你。

文化大师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他第一个忧虑的就是回教跟基督教的文化冲突。因为回教的基本教义派,他们就是不甩你欧美文化。如果我是回教的话,我不是用硬干的方式──就是不甩你,而是让自己做好,好到令别人羡慕,以此来说服别人。他们若觉得你比较好,就会愿意来学。要做到这一点,在精神层面得要有更深入的探讨,探讨的深度一定要超过他们,才可能说服另外一个文化。这个部份不是谁说服谁的问题,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时,可以把优点吸收过来,里面可能包含有不足的部份,我们可以把它补足,并不要因为他们还有不足的部份,所以他们的优点也不要,我不希望这样子做。当然要这样子做,还得要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把优点和缺点分离出来,你要有这个能耐。没有这个能耐,当然就没有办法这样做。刚好我有这个能耐,所以我就敢这样子做;如果我没有这个能耐,优点和缺点没有办法分离,可能会采取的办法就是全部都不要。但是,对我而言这个不困难,我有办法把它分离,所以,我会把它的优点吸收过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

问:第一次参加法会的连线,效果满好的,藉此再聊一下,因为来得晚一点,前面并不确定知道聊些什么,但是因为「富爸爸与穷爸爸」这本书满有名的,它里面传达的有几个重要的观念,对人生都是很有启发性的。第一个是财富的部份,第二个部份就是梁老师您谈到的修行的部份,怎么样兼顾这些部份,是不是在知识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比较有机会结合呢?这里面有许多这种属于创意的部份、修行的部份,怎么样把它转换成一些知识的层面与作法,慢慢地透过组织把它推广出去,是满值得研究的。在财富的部份,一般人会觉得这个部份本身性质上是和修行冲突的,好像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这一部份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人生的发展过程里,有着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修行的机缘,不一定早来;倒是财富的需要先来了,让自己的生活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刚刚梁老师也谈到,台湾的大企业家可能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但是,我想说:像台积电的张忠谋,他算不算是法治的一个例子。

老 师:好。你问的问题满多的喔!最后一个问题,你问到的是张忠谋,我觉得台积电还是人治,他本身是法治。我们的社会法治环境不健全,商业文化亦不成熟,专业经理人的能力和工作伦理尚未建立,传统文化遗留轻商的习性,一般人佩服英雄式领袖,这些原因使得企业不得不发展成人治色彩,不过台积电有相当程度的制度化,是台湾企业中法治程度最高的公司。

另一个问题:修行就不应该要钱,为何还要去赚钱,这是声闻乘的观点;就以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而言,有很多长老,像提供「祇树给孤独园」的长老须菩提,还有维摩诘居士等都很富有,不是穷困的人。所以,如果以声闻乘的观点来看,是不需要富有;但是以菩萨乘来看,他们应该要富有,不但要富有,而且要有空闲。这样子的话,富有和修行是一致的。

比丘是不能碰到钱的,声闻乘有这个规矩,显示对钱财的排斥。这样的态度,不能适应现代,我希望佛法能够适应现代工商文化,所以佛法是要做很多调整的。

荆先生:在这个工商业发达的时代,我们怎么样来投资理财?投资在股票市场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如果以现在的股票市场来看,要怎么做,才是一个投资,而且是有贡献的?老师的看法是怎么样?

老 师: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要理财的话,大部分是投资在股票市场。那么要怎么做,才是投资,而且是有贡献的,才合乎我们的道德尺度,不只是赚钱而已。这个问题在满早以前解答过了。现在我有新的解答,就个人理财而言,股票市场是合法的,我们就可以合法的买卖股票,并不需要合乎贡献报酬律。贡献主义是为建立更好的经济体制而作的思考,那一天人类真的建立了贡献主义的经济体制,这时我们再来遵守吧!

资料记录-张春美

资料整理-郑智元 梁玉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