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依法不依人


   日期:2020/11/28 9: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依法不依人

梁乃崇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进行方式与佛法是不合的;可是由于人们的习性使然,又不得不如此进行,那是什么呢?就是把事情和一个人结合成一体。

譬如说我们敬重某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做了让人尊敬的事情。当他做了这些好事以后,我们就会把这些好的事情,和这个人结成一体;从此以后,这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变成是好的——在我们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

韩愈的《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师」是「事」,而不是「人」。

我们中国,习惯将属于事的师与一个人结成一体,成为大师或名师。此时「师」所指的是「人」,已经不是「事」,于是这个成为「师」的人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两个阶级,他们是不平等的。

就佛法而言,这是不对的,因为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师」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对为师者是不利的,因为他没有学习新东西的机会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学,人家会说:「你是师啊!怎么可以向我学呢?我们是生啊!」这样对他既不真实也不公平。

尤其是在教佛法的时候,更是不自在。因为把「师」固定在一个人身上,这样是没有脱离我相。而佛法是要超越四相,除了我相之外,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都要超越,当然更不可以固定在我相。所以将属于事的「师」固定在一个人身上,显然不合佛法。

在我们的文化中,原本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应该尊敬,道更应该重视,可是我们不应该把师和人连接固定起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

事实上在学习的过程里,中国有所谓「三人行必我有师」——三个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间就有你的师。所以这个时候,师不固定在那一个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旁边有个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这件事是我的师,而不是这个人是我的师。

我再举些例子:比如说讲到怎么样修行、修心,我的经验比较多,我可以教人,在这一方面我就是师;而一讲到吃什么东西比较营养,要怎么保养身体,袁安若、陈家成就比我懂,在这方面他们就可以教我;如果要学什么「易筋经」,就要跟陈守美学,她就是我的师啊!

所以师不是固定在一个人身上的,应该定在事情上。我们喜欢把师固定在人身上,其实是为了方便行事——这个人就是师嘛,然后不管什么事情,即使他根本不会的,还是要以他为师。所以一旦当了上师,或是做了师父以后,唉呀!不得了,你样样都要会!你不会不行!因为你是师,非会不可!那有些事我明明不会的,还被逼得要充壳子,冒充自己会,真是莫名其妙!

像这一类的状况中国太多了,每一个层面都会出现这种事情。如常言道:「官大学问大」,这是错误的。又好比有人拿了诺贝尔奖,人家就期望他什么都懂,会拿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他被逼得只好装成什么都懂,事实上他不是事事都懂的。

所以这是一个错误,我们需要把这个虚假、不真实的部份拿掉。况且这样做不仅是不真实,同时也造成了阶级,又着了我相,真是一无是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打破,我们的「师」不要跟「人」连在一起,而是和「事」连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师讲「以戒为师」,当然也可以「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辛苦一点,每一个人自己要有智慧一点,来判断那些是真、善、美?那些是慈、悲、喜、舍?那些是正法?那些是戒?你要自己判断,不能偷懒!如果说某人是师,他说的才算,什么都听他的,其实是自己偷懒。

就好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只看商标,只看招牌,或只看有没有正字标记,而不管里面包的是什么东西,这都是偷懒!我们有这个偷懒的习性,不肯用智慧。所以把这个错误改掉,也就是要不着相,要自己用智慧去判断。这时就逼得你开始有智慧,逼得你不着相,也逼得你培养出无师智。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很慎重地考虑。同时也不要以为,大家都没有这样讲,或者是传下来的佛法,并没有像我这样子的说法。事实上佛法是讲了,佛法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不就是我今天所说的道理吗?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检讨而已。

我们都听过「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四依法」的偈子,一层一层深进去。这个偈子我们也常讲,可是做的时候呢?却反其道而行!这样就不叫修行了,因为心口不一致,言行也不一致!所以我希望大家了解这个状况后,能认真地去检讨。

为什么有些修行修得好的人,当他的弟子跟他学也学得正有进步的时候,忽然间就圆寂了(就像我的师父)?我猜想其中有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他的我相已经执着了,我们已经将「师」和他的我相结成一体了,他因此受到不公平、不真实的对待;而他一圆寂的话,这个不公不真也就解除了。

对他的弟子而言,这个「师」的相也就跟着一起毁了,一起消失了,让你无法执着了。是不是他有意造成的呢?我想不是我师父有意造成的,而是法界的安排,已经不是他个人的意思了。

所以修行人想要长命的话,不要被定为师!(众笑)被定为师,这个法界会安排你早一点圆寂!(众笑)所以我想我蛮聪明的!(众笑)我已经在前两个月宣布不做上师了,后来想一想这可能是潜意识自动要保命的反应。所以我们当然最好不要有错误的、不合佛法的作法,而应该要如实,要追求真实、公平,才是佛法。

至于要怎样求真实呢?就像刚才我提出来的,「师」并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种行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正知正见上面。若以正知正见、慈、悲、喜、舍为师,这样才会把我们的无师智培养出来。

就像我所提倡的:「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的「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说为「皈依自性师、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如此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够悟本来面目,也才能成道!

当我们清楚以什么为师时,你就不会套一个「师」之名在别人的脖子上,别人也就轻松了;不然的话,每一个人都把那个「师」之名丢出去,套在别人的脖子上,就有很多人要遭殃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希望别人把那个「师」之名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他就变成大师了,在社会上变得有地位了,有人可能喜欢这样子。

但是我深深了解这是非常痛苦的,很不自在的。对于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而言,这样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不自由了,不自在了。当他被冠上「师」之名,变成了公众人物的时候,那就惨了,很糟糕的!因为你会发现你的自由被剥夺了,从此没有自由自在生活的条件了,没有了!消失了!

我延续昨天要谈的事情就讲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对这样子的讲法,有没有什么问题?

张居士:

请问师父,你刚才说「以戒为师」,那我们圆觉宗不晓得有没有什么戒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我们有哪些原则可以判断?

梁教授:

我们的戒比较笼统,但我们有一个规则,有一个戒——七十分的戒。就是你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这样的环境里面,你有必要做七十分以上的好人。

至于什么样子是七十分,我没有硬性规定,由你自己去决定。当然满分就是一百分,而我们也没有这么严格地要求,但至少要达到七十分以上或更高,而这个七十分的标准是自己决定的。

另外还有一条清楚的规定,就是「菩提心戒」。只要心不分别,就是守了戒;一有分别心,就破了戒,这个戒也是给自己用的。要怎么样才可以做得到呢?就是要「悟本来面目」,一悟本来面目,就到无分别心。所以有些人是偶尔守戒,因为偶尔才能到无分别心,其他时间都在破戒;甚至还没有守过,因为还没有悟,还没有到过,所以没有守过戒,一直都在破戒中。

我们是有这两个戒。这个七十分的戒,很有弹性,对不对?而且这个戒不是守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用的,自己定给自己用的。当然在同一个地方,有些问题可能会成为大家共同谈论的话题,大家交换意见,会形成共同的七十分的条件。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就不是七十分,就没有七十分了,那要看各地区的人自己形成,没有硬性的规定。

所以这是个可以传之久远,散布全世界都可以通用的规则,它很实用,但是也不定型。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同的国家、宗教、种族、文化会有不同的风俗和规范,所以不硬性规定。

左居士:

我想您今天讲的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到底以什么为师?事实上您说的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我想其实可以归纳为「以自性为师」、「以法性为师」。因为您所讲的这些,不论是慈悲喜舍也好,是戒也好,是法也好,或者是真、善、美也好,这些都是法性、自性,也就是菩提心的特质。

如果我们能够清清楚楚知道是以自性为师、以法性为师的话,所有这一切您今天讲的,还有其他您今天没有提到的所有菩提心的特质,通通都是我们要以之为师,以之来修正我们身心的。

您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您讲以什么为师?我就马上回头以自性为师,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我才觉得身心得到最大的安顿、最大的愉悦、最大的解脱,而且只有他这个方式才不违背我们圆觉宗历代祖师所教下来的法门。

梁教授:

说得好!说得好!

左居士:

也许有人听了您的话,就搞糊涂了,以为不要只有一个师,他就到外面去乱抓师,所以我想补充说明:圆觉宗历代祖师所教「四皈依」把「皈依师」放在第一;而我们师父华藏祖上师讲修行要一师、一佛、一本尊、一法,这些和您今天讲的,似乎有冲突。

事实上,我们圆觉宗讲「皈依师」,是因为本宗的标准非常严格,惟有真正成道的人才能做师父。因为他们成道、证道了,可以带我们走回头路,主要是如此。此外,「皈依师」的真谛即「皈依自性师」,也就是我们真正要以之为师、要皈依的,还是自性和法性。我们是藉这些成道人的帮助回归自性和法性。

梁教授:

所以我们如果合乎「皈依」的真义,一师、一佛、一法、一本尊这个真义要做对,还是不能把一师、一佛的身体当作是皈依的对象,不管他们是否成道,都不可以;而是要回归到自性和法性,也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回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等于真正皈依了历代祖师的自性和法性。

左居士:

这些都要从真谛来看。

梁教授:

对!这样子做,我们才能够从无明壳里破茧而出!如果把历代祖师想成是外面的一个对象,不是你的自性,只要你是这样想,那么你去皈依历代祖师,不管他们是否成道,那还是向外驰求!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皈依了历代祖师呢?就是要皈依他们的自性、法性。他们的自性、法性是什么?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自性、法性,这根本就是一体的、一致的,完全相等,全等!所以你只要往自性、法性皈依,完全是对的,一点错误都没有!如此也就不会落在历代祖师的我相上。

陈佑智居士记录

新竹圆觉圈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