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关於「四相」之08:进入人相的实例


   日期:2020/11/30 2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进入人相的实例
 
主讲:梁乃崇教授
 
 
当要别人评断你这样做是不是慈悲的时候,
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你把别人心中的慈悲
已经启发出来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慈悲……
 
时间:2003年10月5日
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纪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梁玉明
主持人:台中陈琼森师兄
 
 
陈:我们想请老师谈一谈,这次到马来西亚弘法的感想。
 
师: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收获。在马来西亚的怡保,有一位曾惠美女士所谈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曾女士很能干,家中大小事都听她的安排,先生、儿女也都接受,只是她的先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当她听我讲权力、慈悲的问题以后,她觉得先生莫名其妙的脾气,一定和权力问题有关,所以就决定把权力让出去。例如以前要到外面吃饭时,要上那个馆子、要吃什么,都是她说了算,于是她决定从此以后完全听他们的。看来好像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对他们家来说却是一个大改革;另一件是有关慈悲的事,她听我说慈悲一定要去实践,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她就决心下功夫去做,不但在家里做,也到外面的医院去做义工,来改变自己。
 
「对方能从我这样的眼神、表情、言语、态度感受到我的慈悲吗?如果对方不能,就是我没有做好、没有做对,那我就要改变。」她这样的反省已经超越「我相」进入「人相」的立场,非常不容易。我就说:「喔!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慈悲,就是慈悲了,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慈悲,你才是真的慈悲啊﹗
 
经过这样的反省,她的慈悲就有了威力。做到后来,连医院里最孤癖的、跟家人和其他病友都不讲话的病患,看到她都会笑了。去年我去怡保时,她的先生也有来,这一回我注意到她的先生,真的不一样了,有自信多了,就觉得他们家真的改变了。从这个例子大家可以学到怎么去实践进入「人相」。
 
进入「人相」也就是用别人的立场来鉴别自己是否慈悲,至少要进入「人相」,否则还不能算是慈悲。从「我相」的立场来看「我的眼神、微笑」,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假;可是你用「人相」来看自己的表情、眼神、微笑,那就不是假的。以前很多人不会去注意这些问题,而会觉得自己太肤浅、太假了,根本不愿意这样做。那是因为从「我相」的立场看起来是假的,但是从「人相」看就不是假的。这样让别人感受到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所以曾女士在这个地方把「慈悲的关键」表达出来了。就像是企业做的产品好不好,不是企业说好就算是好的,而是要顾客说好才是好,所以曾惠美女士的例子非常有价值。
 
人与人之间常常有沟通的问题,如果你在沟通、表达的时候,你从别人的立场来看:「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别人听懂?」这就是进入「人相」。一旦进入「人相」,你的表达就会谨慎;如果你没有进入「人相」,就会觉得「我已经讲清楚了,你的程度太差,才会听不懂」这样就没有办法进入「人相」,沟通也就会产生问题。倾听也是一样,我们倾听时常是站在我的立场听;倾听的人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听他心里要表达的东西,这样就会容易听懂别人要表达的。不然你会听不出他心里的真正意思,因为你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场在听,所以会听不懂。为什么你听这句话时,听起来会觉得莫名其妙,绝对是有原因的。如果你会站在他的立场来听,就不会觉得莫名其妙,也会听得懂,觉得他是有道理的。双方都这样的去努力,表达的人也站在对方的立场表达;倾听的人也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沟通就不会有问题。否则你讲你的,我听我的,鸡同鸭讲,沟通时就不会心意相通了。
 
过去我以为进入「人相」比较简单,大家应该都会的;而进入「众生相」比较困难,所以花很多精神去注意「众生相」。经过这件事情,才觉得进入「人相」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不简单,所以我们需要重视「人相」。同时我认为人类想要谈恋爱、结婚、成家,就是想要进入「人相」。尤其是结婚成家要做好的话,一定要进入「人相」,否则大家就会不知道在做什么?谈恋爱、夫妻共组家庭,这就是在修进入「人相」的历程。尤其有了小孩之后,很多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沟通会有问题。常常听说青少年时是反叛期,如果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懂得进入「人相」再去沟通的话,哪有什么反叛期?本来是自己生的儿女,怎么会弄到后来反目成仇?就是大家没有进入「人相」。有些父母唠唠叨叨一直念,念到儿女都反叛了还不晓得,你说他是不是停留在「我相」?如果他是进入「人相」的话,就不会叨念了。所以家庭有了儿女以后,也是在进入「人相」的修行。人类喜欢恋爱、成家,在我看起来都是为了修行,都是不知不觉地在修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还有一个学员很会问问题,声音又很大,我就说:「这是大炮,有什么事情,就由大炮来讲。」后来有一位曾经在台大念过书的学员,悄悄地跟我讲:「老师,大炮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谎话,跟台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连说话用词,都要入境随俗,这也是进入人相,是一个有意思的经验。
 
师:陈琼森,还有什么问题吗?
 
陈:我们有许多的问题,这个主题是围绕在「我相」这个地方,比如说,在打坐时起了妄想,我知道在起妄想,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就会起疑惑,这还是比较小的事情,可是从这个地方看的话,好比说我在教学生,每一个人理想跟现实之间,怎么去平衡呢?理想跟现实之间没有得到平衡时,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另外是我们都认为习性是我相的部分,要怎么去改?最后一个是要怎么健全「我相」,例如跟同事们一讲到国家的认同时,再要好的同事,就有了问题。从健全「我相」到国家认同这方面,范围虽然大了一些,是不是老师也给我们一些指导,帮助我们健全「我相」。
 
师:你最后的问题,有关国家认同已经是「众生相」的问题;「我相」还没有厘清楚时,「人相」都进不去,更不要说「众生相」了。所以,我相和人相没有厘清以前,要厘清国家认同,当然是大困难。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相」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人相」的问题,我们就从「我相」的问题来说,你问打坐时起了妄念,知妄念与妄念哪一个部分才是真正的我?如果就这个问题来讲的话,我们可以从「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来看,我们的妄念被我们知道了,那么这个妄念就是被知;能够知道这个妄念的就是能知。那我现在就要问:你会觉得被知的部分是真正的我呢?还是能知才是真正的我?
 
陈:老师问的大家都知道有标准答案,我们要问的是:知道自己有妄念、有不好的习性,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
 
师:你是要问习性是真正的我呢?还是妄念才是真正的我?你是要比较这个吗?或者能知和被知,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陈:譬如说,我在打坐时会起妄想,可能另外一个我会觉得是我在起妄想,就会觉得这样是不好的;另外,譬如说我有一些习性,这个习性我自己知道是不好,要改又不容易,那这个习性是不是我的一部分?想去改它、觉得它不好,是不是也是我的一部分?当然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好像有一个境界比较高的,另一个比较低的,彼此在拉锯。如果照刚才您这样分析的话,好像境界比较高的那一个应该属于更真实的我。
 
师:是这样子,所以你提出来这个问题,只要用「能知与被知」这个结构去分析、了解它,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有时候是不需要给答案,只是问另外一个问题时,答案就会自动出来了。这样对于健全「我相」是有帮助的。我想大家也听我说过,能知掌握了主动权,而被知的部份是没有主动权的。这里也明显地告诉我们,掌握主动权的「我相」才是健全的,丧失主动权的「我相」就不健全。一个掌握主动权的自我,它一定会有自信、自尊,也会独立承担所作所为的后果,这个是很重要的。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马来西亚的另一个问题,他们听到我讲独立自主,结果他们的儿女听到了,就说我要独立自主,我不让你们管!独立自主就变成他们儿女不听父母管教的借口。我说弄错了,我的独立自主不是这个意思;我的独立自主,拆开来说就是「独立承担、自己负责」,这是对个人而言。如果是参加一个团体还要「严守纪律」,在家庭里面也是要遵守纪律,怎么可以变成不守纪律的借口,这是被他们的小孩滥用了。所以当一个人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一定是会有自信、有自尊的。然后一定是一个能够独立承担,肯负责任的人,这才是健全的自我。若要做到健全的「人相」,还要严守纪律才有办法进入「人相」。事实上「我相」做到最健全时,已经悟本来面目了。这个时候,就是最纯粹的自我、最纯净的自我。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人相」。当然也不一定需要悟本来面目才可以进入「人相」,「我相」有七十分的成熟健全就可以进入「人相」。通常「我相」的不健全是在哪里呢?当一个人非常软弱、没有自信、自卑而恐惧,他的「我相」就不健全,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一个我相健全的人,一定是有自信、有自尊、能够独立承担、肯负责任的人。好!这里有谁可以把健全自我、成熟自我这个部分,提供一些好的例子、好的经验?苏莉华你有吗?
 
 
苏:老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就是进入「人相」的这个部分。我的问题是说:进入「人相」时,「我相」会自然超越吗?举个例子来讲,其实你可以感觉到对方心里面的需要;你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反应。可是你知道对方是需索无度的,他甚至会认为你所做的事都是应该的。其实我并不是完全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或帮助对方。要我去感受别人的感觉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怎么去超越自己心中的那些感受呢?
 
师:你的问题是:我们在进入「人相」时,是不是需要牺牲「我相」或委屈「我相」,才叫做超越了「我相」进入「人相」?
 
苏:有一部分是这个样子。
 
师:我们要超越的话,是「我相」要成熟健全,所以里面没有委屈、没有牺牲。你刚才举的例子,你知道对方心里面的想法,也知道他是在利用你,但他是需索无度的,那么你要怎么做?你怎么可以去满足他呢?当然不能去满足他呀!如果你去满足的话,你的「我相」就被牺牲了,就不健全了。为什么要满足他的需索呢?这个时候是要纠正他呀!这样子的纠正他、制裁他,才叫做进入「人相」。
 
苏:我可能没有办法这样坚定的处理,如果对方是自己的长辈,用什么方式来回应才是妥善、圆融的呢?
 
师:如果对象是你的亲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委婉拒绝。这个时候你若看到他不高兴,就是做对了。我们要检查,就是我要看到他的不高兴,他不高兴,表示他受到了打击,表示我们已经纠正了他的错误。
 
苏:假如对方是个不会反省的人,他会拿着这个不高兴去衍生更多问题怎么办?
 
师:如果你觉得很难搞,我们就躲开啊!我们有很多办法的。
 
 
陈: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不是要牺牲「我相」才能进入「人相」。老师提到说进入「人相」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但是想象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需要有人去指导他;另外一种就是苏莉华提到的,你了解对方的立场,可是他的立场是想利用你,这两种是比较极端的。如果明明知道对方的「我相」、「人相」都有问题,而我们还要去奉承他,那不是会变成另外一个「我相」的极端,是不是也会演变成多重的效果?
 
师:假如我们说进入「人相」,以别人的立场来想事情,那个别人的立场就是他的「我相」。比如说这个人的立场是很自私的,那他的「我相」也是自私的,不健全的。我们在讲「我相」时,常常就限定在我自己。我在讲「我相」的时候,是包含对方的「我相」。那个「我相」也要健全、也要成熟啊!如果他不健全、不成熟,我能够进入「人相」,但是他进不了啊!进不了就要协助他,帮助他健全、成熟。我既然已经进入了「人相」的层次,我就可以做一些动作来指导他、纠正他、改变他。并不是说进入「人相」就要来满足他的自私,这种逻辑不对!会有这样的逻辑,就是认为别人的「我相」,现在已经升级到「人相」了,我应该听从。没有啊!他的「我相」还是「我相」啊!我们的「我相」也还是「我相」,所以他的「我相」还不成熟、不健全,就要让他健全。而且是站在「人相」的立场去帮助他、让他健全,所以是可以纠正的。
 
你们在思考时,把「我相」的定义做了某种限制,才会有这样论述上的矛盾,苏莉华你的问题才会出现。你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把定义上做了某种限制,把「我相」的定义稍微调整一下,那些问题就会不见了。
 
师:你的长辈现在怎么样?
苏:我觉得就像打太极拳,自己做一个动作,看他的回应如何,自己再慢慢地调整。
 
师:这是一个互动过程,在「人相」这个阶段就是一种互动过程。
 
苏:刚刚您问我有没有一些健全「我相」的想法。如果要下一个标题的话,就是「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这个自己不是想象中的自己,而是实际所呈现的面貌。具体讲就是以前会想象自己是很完美的、很棒的。而这个想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敢去看自己的愚蠢、不敢面对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德行上的瑕疵啊!于是就会有一个需要,需要想象自己是很完美的、很棒的。然而,这个幻影,其实是一个大牢笼。现在,我所体会到的所谓健全的「我相」,就是真实地面地自我,即使是很多事情不能做好、许多负面的事情一一呈现的时候,自己也都能够很平静的面对,并且安然地接受;此外,也不会用很严苛,或者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心态,来批判自己的缺陷。目前我觉得自己该做的,就是平静地去面对全然的自己,而不是拼命去堆塑一个想象的、幻设的「完美的我」。
 
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第二、第三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可能满大的。
师:苏莉华提出的这个例子,有关联到陈琼森所提的第二、第三个问题。我们通常遇到真实状况是不好时,就会躲开不敢面对。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陷,而且不以为耻,平静地面对它,这个问题才有解,也才能够看清楚它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的问题。如果你视而不见,它不但不会消失,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你也解决不了。
 
师:我们真正的自己,最纯粹的真正的自己,就是纯粹的能知能觉,它是不可被知的,所以就不可被知的这个部分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健全、一样的完美,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有缺陷的。我们不必为那些可以被我们知道的瑕疵、缺陷悲伤,它是可以被改正的,我们不要认为那个有缺陷的我,就是真我,那个只是假我,真我是不可被知的。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所有的众生,不管他多好、多坏、多愚蠢,多么的贪、嗔、痴、慢、妒,我们对他都要一样的尊重,为什么?因为他有自性、有佛性,跟我们一样,跟佛菩萨的自性是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完美、一样的健全。我们只要把假我不健全的的部分消除,把它改正就好了。我们对于别人的瑕疵、缺陷呢?我们没有必要去迁就,那个也不是真正的他,我们去迁就、满足他那个假他干什么?我们尊重别人,不是尊重假的他,是尊重真的他,这个部份就是这个样子。苏莉华,我想你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苏:谢谢老师。
 
陈:老师回答的这一部分,从比较大的角度来看,问题都回答了。也许我们可以把老师的话重新回想一次,借着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家回去参一参自己的「假我」,参一参自己的「真我」,下午我们再回来,真正的面对,可以吗?
 
师:很好。建议大家可以照陈琼森的话这样做。这样我们下午2点20分再开始,让大家参一参。
 
※※※※※※※※※※※※※
 
陈:下午有一些新的同修加入,所以我就把早上的问题,稍微再简单的报告一下,还有最后老师要我们在中午参一参的,用我自己的例子来抛砖引玉,接下来再请我们的同修把自己的例子讲一讲,我想这些历程会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上午我问到:当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心静下来,容易地发现好像有另外的一个我在观察一样,观察现在有的一些杂念!或者说平时我们在做反省的时候,对于不好的习性,有时候真的很想改,又觉得不容易改,像这样好像有一些不同的我在那里纠葛。师父给我们的提示是说,用能知与被知去分辨真正的我。
 
接下来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来做为一个抛砖引玉。当我静下来时就会想起自己的优点跟缺点,譬如说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怕为人师」,因为老师当久了,不只在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好像慢慢地扩大到觉得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怕为人师」。这时很大的问题是在于说,我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好像是「我相」扩大而没有办法进入「人相」。当然这个部分,如果我深入去参究的话,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可能是我的理想跟现实之间要怎么去平衡。好像我很有理想,可是不管我怎么样针对自己的理想、缺失去检讨,都会是片面的。比较深入的应该是从老师教导我们的下手。我认为比较好的我,或者说我认为比较有问题的我,这些都是被知的我,其实它会有很多的限制。因为它有很多的限制,所以也就不是很理想。那个被知的我,如果我在这里执着的话,不是变成没有信心,就是变成太自满了,就看不到自己了,没有办法取到非常好的平衡点。用这个思维去参究,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更高的我,就是能知的我,它会看出来我自己是理想或是不理想的,或是知道我这个习性是好或是不好的,或是要去改的。这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能知的我,当然这个我的背后还有更高的。这样去想的时候,我就慢慢地回头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这样去参的时候,我的心会慢慢地静下来,我对自己的「我相」就比较可以看得淡一点啦!或者是从这里进入到「人相」。我同时也想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我,而这个「我」好像被蒙蔽住了一样。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他都有一个真我在那里。如果能够慢慢地、常常去这样思维、体会的话,就变得好像是在参禅一样了。应该会沈淀下来、实践出来;如果用这样的心去修行打坐,应该就会有进步,以上是我上午所参出来的。
 
师:你这样很好啊!我倒要问一问,大家的心得是什么?有谁要提出来呢?
 
张:我觉得实修还是很重要,要真的常常拨出时间来做,这样才能很踏实地一步步地进步。我们最近的共修,就是要求不要只以两个主轴在做。我们的目标是照老师讲的,自己要能够往成道的方向走,做得比较踏实了,才能够谈得上出菩提路。我们的主轴是要实修,并且订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就是时间的管理,我们第一次就是一直在这个主轴上做;另外一个就是很个别的,自己定的。所谓自己定,就是依照自己所努力的目标,你先跟大家报告一下,等下一次聚会再来验收成果。我们是这两个主轴在做,这样比较有弹性。时间的管理上,我知道大家都很忙碌,应该都有时间休息,不是借口那么多,但是事实上又都忙得团团转,那就是时间管理得不好啊!所以应该可以在这方面加强,这是可以常常提出来的。我还想到时间的管理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愿」。「行愿」这个要加进去,这个驱动力要加进去才会做得有效。
 
另外我很想赞美老师提到的主动权,让我看懂了「牧牛图」。「牧牛图」只是一个牧童牵着一条牛,我就知道,啊!牧童是主动权,牧童要去牵的那一头牛,就是我们的心,主动权要发起时,才有可能牵那一头牛来牧。主动权是牧童,他要自己努力地去发这个愿,这样子做把牛牵住,然后一步一步往修行的道路走。谢谢老师。
 
陈:我好像不太听得懂张师兄的意思,我不知道要怎么连结?可不可以解释说:有一个堕落的我,跟一个想修行的我,就不知道哪一个比较真实?背后是否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我,这要怎么去参?
 
师:怎么去参?你会的啦!用能知与被知就很容易鉴定出来。
 
陈:我觉得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张师兄说现代人都很忙,他用时间管理去引导,看看花多少时间去做这个、做那个。时间的管理其实也是在参「什么是真正的我?」我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一直在变换来变换去,这里面牵扯到我的「假我」一直在假来假去。(师曰:在假来假去时,也一直在忙来忙去,忘了真我要做什么?)
 
师:我也看了满多企业的书,讲到要怎么做时间管理,事实上,他们做那个时间管理,我也看不太懂,我觉得时间是没有办法管理的,他们讲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教你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不重要的事,你只要去做重要的事,不要浪费时间去做不重要的事。另外还有一本书叫「一分钟时间管理」时间是怎么用掉的?多半都被别人用掉了。别人一下要你做这个,一下要你做那个。所谓时间管理就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别人该做的,所以你不要去鸡婆,这样你才会有时间去做你要做的事情。用我的话来讲,什么事情是真我要做的事,什么事是假我要做的事。那我们就把时间放在真我要做的事情上,假我要做的事情就不要浪费我的时间。我想能这样要求,时间就很清楚地被管理了。所以,会问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为只要问题问对了,答案就出来了。
 
蔡月里:听完上午的课之后,有些问题,可以问问题吗?
 
师:可以啊!
 
蔡: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在出国前说过新加坡有很多的进步,可是回国后,老师好像都没有提到新加坡。第二个问题是:曾惠美师兄慈悲的例子,可不可以用金刚经的句型去套?我的感觉好像套不进去。好像是她本身要觉得慈悲,然后别人也要觉得她慈悲。那我好像感觉是:「慈悲,即非慈悲,是名慈悲」。
 
师:我想这里不要套用。
 
蔡:第三个问题是教学上的,比如一个班级里面,几十个学生家长,各式各样的学生、家长,他们的个别差异很大。我在教学上所说的话或是作法,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出来,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去体会学生或别人的感受,是不是要进入「人相」?我的想法是这个层次是不是比较属于是「众生相」?或者是每一个个人的「我相」?
 
师:比较多人的时候,还是在「人相」层次,是比较多的「人相」。
 
蔡:像曾惠美师兄,她在医院做志工,可能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的相处关怀?
师:不止病患个人,还有其他的志工、医师、护理人员、病人的家属,关怀层面很广的。
 
蔡:关于新加坡呢?
师:新加坡有他们不错的地方。只是今天没有办法拿来讲,今天讲的是我认为最有帮助、最好的例子。上午讲的,你有什么心得?
 
蔡:会想起过去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她很能干。
 
师:台中还有哪一位有心得要说的?
锺:早上听了之后,我有一、两个想法,想和同修切磋一下,也请老师指导一下。我觉得曾惠美师兄她做得最好的是,她有反省的功夫。能反省并且把事情看清楚很重要。她能反省到她可以在生活中、在医院做志工时做得更好,于是做了一些调整。把「人相」跟「我相」的沟通做得很好。我想这也是我在练习的地方,就是说把「我相」弄清楚,在「人相」时就会更清楚该怎么做。因为进入到「人相」等于是已经跨到别人的「我相」上面。事实上,别人的「我相」状况是很多的,所以,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可能要凭当下的感觉。我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只是以我的例子来讲。尤其在公司的业务上,跟客户接触的时候,你要跟他沟通,所以第一个就是要能够知道状况,他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所以,你要把自己的「我相」,扩展到他能够接受的程度。也可以讲是缩小或是把它扩充到很宽广、很慈悲的一个状态,他就可以接受了。至于他要的是什么东西,你能不能给他,这是第二点。或许他要的只是一个关心、关怀,这个地方如果你发慈悲心,他可以接受,这个地方就可以通了。如果以一个客户来讲,他要的如果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可能你现在没有办法给他。他也很清楚,你可能还没有办法满足他。但基本上两个人已经可以沟通了。只是在世俗的要求上,可能没有办法满足他。基本上,这个也是一种跨越「我相」,至少你可以跟他谈很多事情,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一个感想。除此之外,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可能这个地方需要请老师指导帮忙,就是说:我们在世间上,其实「我相」一定会有。因为有每个「我相」就有「人相」的问题。这个「人相」问题,经由曾惠美师兄的这个例子,我们比较知道怎么样练习跨入「人相」,譬如说她会摹拟说,如果用对方的角度看自己的话,她要去做什么样的调整,对方就更能够接受她,那么跨出去之后,要进入「人相」就会做得更好。在「我相」跟「众生相」的融入练习,不知道老师有什么看法?
 
师:「众生相」今天还是不要讲,因为这个部分前面已经讲过好多次,我以为大家会懂,结果距离还太远。先把从「我相」怎么样跨入「人相」这个部分,让大家熟练了以后,就是「我相」、「人相」已经健全、成熟了以后,再来讲「众生相」才比较实际,不然的话就会鸡同鸭讲、讲不通的。
 
郑:今天感触最深的是,老师提到的曾惠美师兄的这个例子,她怎么样去做调整。我觉得受益很多,因为就算我们有这个感觉,有时候也讲不出来,可是如果讲不出来,其实就是不够清楚。把这个状态讲得很清楚的时候,就可以学习模仿。
 
师:她了不起的地方是她自己摸索出来的。
 
郑:接近于老师所讲的,是一种操作型的意思。还有一点想再讲一下,其实人跟人的沟通,我觉得以「我相」来讲,就是有深度跟广度的感觉。譬如说你要跨到「人相」,感觉是一种往广的方向发展,如果「我相」没有做到很好时,其实经由跨越「人相」的做法,也可以帮忙「我相」的提升。因为你在「人相」的沟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感触很深,这个地方包括你对「我相」的执着,是不是能够看得更清楚,这个地方一定会有帮忙,这是我的感想。
 
师:是的,一定有帮助。曾惠美的这个例子,最重要的就是她不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断,她不用「我相」的观点来评断,她是用别人的观点去评断。那她就要试着去揣摩,了解别人是采取什么观点,评断慈悲不慈悲?别人的着重点就是着重在她的眼神、她的表情,她的语言,就是在这个上面下功夫。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很表面的事情。早上我也提到这么表面的事情,如果用「我相」的立场来看这么表面的事情,我们在做慈悲,有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好假,就不愿意这样子做了。慈悲本身并不是她的眼神、她的微笑,她的言语;而是藉由她的眼神、她的微笑,她的言语启发了别人心中的慈悲feeling。所以真正的慈悲,在哪里呢?在别人的心里,别人心里的慈悲被启发出来,这个才是真的。她就是在做这个。这个时候的眼神、微笑、表情、言语,就不是假的,这一点更加的重要。
 
事实上很多人是注意过这种事情的。要有这样子的修养,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要把它做好,可是这么做的时候,心里又会质疑:这样做怎么就能够代表慈悲吗?这么一质疑的时候,就做不下去了。但是你的观点是要别人评断,别人评断时可能别人还没有转过来。当要别人评断你这样做是不是慈悲的时候,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你把别人心中的慈悲已经启发出来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慈悲。这样子的话,也可以说就是把慈悲心散发出去了,启发出去了。当你了解了这样的状况之后,就不会觉得那样做是假的,为什么不会觉得呢?因为真正的慈悲出现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加线强调)
 
陈:可不可以尝试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进入「人相」是否有利于「我相」的健全?我们现在怎么知道这个「我相」是假我的执着?另外一个是说,拿别人的「我相」当作一个真正的练习,看看我现在的假我到底怎么样?再去参:会分析、判断的「我相」是那一个?这样是不是至少可以往上跳一层,好像我们谈那么多的「我相」,是比较高一层次的「真我」。「真我」必须要了解假的我,还有假的别人的「我」,一方面也要多去练习去了解这个「我相」是什么?「假我」是什么?还有别人的「我相」是什么?同时也可以去了解那个能够知道或感觉「假我」的我。老师,这样讲是不是可以?
 
师:这样讲可以啊!
 
陈:我想后面的重点是要练习、要去参的。再回来讲一个重点,如果我相不会太偏的话,就要赶快进入「人相」,这样的「我相」才会健全。我们有一个理想,而这个理想是要去实践的,可是常常又觉得会做不好,就觉得有压力。如果能够慢慢地把它放在「我相」、「人相」的话,不是只有我有这个理想,而是一个团体的理想。这样子一方面能够进入到「人相」,一方面会有一群人共同的理想的话,比较不会有压力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讲可以吗?
 
师:我在高级班里面有教,就是我们需要对于「四相」有两套解释。一套解释是《圆觉经》对四相的定义;另外一套是我做的定义。其实这两套定义是吻合的。我对四相的定义大家都知道,就是站在我相的立场看出去,看到所有的景象都是「我相」;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出去,看到的景象都是「人相」;站在一个团体组织的立场去看一切的事物,看到的都是「众生相」,「寿命相」是站在一切生命的立场去看,所看见的景象就是「寿命相」,我的定义就是这个。「寿者相」也可以说从时间的立场来讲,所见到的一切事物就是「寿者相」。这是我就「四相」做出的定义。
 
另外《圆觉经》对四相所做的定义,大家要去看《圆觉经》。它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指的都是我相。因为这四个相没有别的,只有他自己,是更深一层的自己。「我相」指的就是我们的肉体,身体就是我相,那么能知道自己身体的人,它不是这个身体,就是另外一个人,所以叫「人相」,等于是自己的心知道了自己的身体,那个心就是「人相」,这就是《圆觉经》讲的。所以它那个「人相」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所说的,喔!这个就是另外一个真我,其他的就是一个假我。事实上都是自己,没有别人出现。那么「众生相」呢?就是能够知道「我相」、「人相」,都是被它知道的,可是它也不是「人相」也不是「我相」,它是另外一个,即众生相。这是《圆觉经》里面讲的,所以这个又是更深一层了,背后的一个能知能觉嘛!那就是到了十二因缘的「行」。「行」它能够知道「识」和「名色」,当然它也可以知道这个身体,但是它不是这个身体,也不是「识」和「名色」,它就是「众生相」。但是这样子的话,只不过又是更深层的自我了。「寿命相」经典里面说得就更不清楚了,事实上意思就是进入了「无明」,「无明」它能够知道「众生相」、知道「人相」、知道「我相」。「行」、「识」和「六入」,都是它的被知,它是能知。所以「无明」就是「寿命相」。这个「寿命相」还可以被知啊!被谁知呢?被「本明」知呀!一被「本明」知道的时候,在「本明」就是离四相。本明就「无相」了,因为它不能被知。所以《圆觉经》的这个系统,我就给它定义,这是自性的深度,就自性的深度而言,所定义出来的四相。
 
《圆觉经》所讲的四相,看起来好像有我相、人相又有众生相、寿命相,好像有好多人,事实上什么人都没有,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所以这个层次,是就自性的深度而定义的四相。我所定义的四相是就法性的广度而言的,这两个定义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是相关的。为什么相关?因为修到最后,一定要自性与法性融成一体,那才入解脱门,融成一体以后,这样才是佛性。所以就佛性的角度来看的话,要具备这两个系统才正确,单独使用一个是不够的。
 
刚才陈琼森就已经提到,我们在广度上面的四相,跟我们的真我、假我之间如果互动起来的话,实际去运作的话是有帮助的。对的,没有错。所以就《圆觉经》的自性的深度而言,「人相」就比「我相」更接近真实的我。从法性的广度而言,也能够从「我相」超越到「人相」。如果你在从法性的广度上面,从「我相」超越到「人相」,就像曾惠美所做的,她用别人的观点来检验自己到底慈悲不慈悲?这样子的一个动作,就是在法性的广度上,从「我相」超越到「人相」。这么一做,会帮助你从自性的深度这个系统,从「我相」超越到「人相」,这两个是互相影响的。
 
因为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更能了解自己,哪一部分是真正的自己;哪一部分比较不是那么真?也就是帮助你进入了《圆觉经》的四相,所以这两个是可以互相帮助的。以我的观点,这两个同时并进,修行比较容易修,单独只走一个系统比较难。同时,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走《圆觉经》的那种自性的深度的四相,从「我相」进入到「人相」,别人并不知道,即使破了「无明」,超越了「寿命相」,进入了离四相,别人还是不知道,因为那是你自己内心的事。要别人知道,就是在走法性的广度这个系统,是入世的系统。现在我已经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系统,要同时并行。这个是在修行实践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于我们的修行实践,影响是很大的。
 
我再强调一次,曾惠美她所做的,是走法性的广度这个系统的,这个应该说是很难做的,比禅定走的自性的深度还要难做。
 
师:我想现在要问台北了,从早上听到现在,你们的心得、你们的感想?先问苏莉华。
苏:好。刚才老师重新又把高级班所讲的有关于四相,特别是《圆觉经》里面自性的深度与法性的广度,重新再做一次诠释。我注意到:我们在选择要走自性的深度或是走法性的广度的时候,如果单单只是先选择走其中一条路的时候,另外一条路会是一种拉力。换句话就是说,我只想走自性的深度的时候,事实上外界也会有一股拉力要把你拉出去;如果说我只想走法性的广度的时候,自性的深度那一边也是一股拉力。具体来讲的话,譬如说,有的人他只是走法性的广度的时候,他会不会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面,而忘记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他只想走自性的深度的时候,他不理外面的世界,那别人会认为这个人怎么这么无情啊!我想,修行是必然得时时地去调整的,要同时看着外面的反应,还有自己心里面的反应。
 
另外关于真我和假我的部分,佛法就是要我们离相,虽然知道自己的种种假我最终是要离的,但我的情况是──如果真要做到「离」,我必须要把它完成了,才能够真的放下。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我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为什么我要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要处理的还是为了假我的那个部分。我会觉得说要去清楚,就是说我来这个世界,然后现在我有这个身体,这个部分是假的。当我要离开这一切我所认为的假我时,还有一个事情我要做──我还要去完整它。老师曾经说过的,我们要去找出来,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面对好多的我,个个层面的我,有的问题是大的,有的问题是小的,彼此间错综复杂。我会觉得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跟时间管理也有相关。要集中火力去做对于我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做追根究柢。这样一直在处理的还是「假我」的部份,那我会觉得其实这个部分,是要去完整它的,完整它以后才能放下。当然,这些过程中,如果太认真了,就会忘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师:单独走一个系统,就是自性的深度的系统,或是法性的广度的系统都会被拖累。阻力最小之路,如果我把自性的深度画成是Y轴;把法性的广度画成是X轴,假如是这样子。那么修行阻力最小之路,是在45度的斜线那一条线。
 
陈:刚才听了台北师兄讲的,让我有点担心,今天所讨论的这些从言词上来说,我觉得可能是最深入、最顶尖的,可能宇宙没有能比的。以为我们也做到了,这是我比较担心的。譬如说你自性的深度来讲,如果你没有禅定做基础,怎么能够进到「人相」或「众生相」呢?我现在比较会认为先用一些思维,进而用一种实践的角度,最后还要去参。除此之外,保持那个心去打坐,做一做禅定。这样子才能够去实践,不然的话,落于分析的假我中,是不是会有这个问题。
 
师:你的担忧是对的。因为有这样担忧的话,我们更加要警惕,要想说做成,说容易,做是困难的。不过你要实践之前,还是要想清楚,对于实践是有帮助的。不要流于想过、说过,就以为是做了,要有实践成功的期待。
 
「想」和「说」弄清楚也是很重要。就像今天举的曾惠美的例子,她只不过实践了一年,从我相超越到人相,那是花了一年时间的成果。这个就让我们很感动了。可是她并没有想清楚,也没有说清楚,可是她做到了。我就期许她说:做得很好。如果你能影响你的先生、儿女也像你一样,有这个本事,做到你所做到的程度,那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确实要警惕,不必担忧想清楚和说清楚,我们只要实践就可以了。
 
师:曾煜隆,你的感想呢?
曾:关于「我相」、「人相」要有一个觉察的能力很重要。我举我来基金会的例子。刚开始很新鲜,接电话都会比较客气有耐心,久了事情一多,在做事情当中会感到心烦,觉得这个同修怎么怎么啦!可是慢慢地我会觉察到我怎么会有那个情绪呢?他们打来的一通电话,只是说出他们要的东西,并没有看到我在忙的样子,我觉察到了不应该有这样的反应呀!之后这样的觉察力愈来愈强,同修们会说我的EQ很好。其实在那个背后,内心深处的情绪有的时候是很复杂的。基本上觉察能力没有的话,「我相」、「人相」要健全是不容易的。以前我曾经参加过戏剧表演的活动,要如何刻画人物的性格,其实背后的假设,你有很多的选择,假设是可以变的。要健全「我相」、「人相」其实也是需要深刻的体会才有办法做到。
 
师:真正实践的经验。
 
曾:另外「人的分别心」可以察觉到,自己反省,为什么对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是老师上次在修行班上课时,所举出的那种会批评挑剔的人。
 
师:很真实的实践经验,确实要有省察的能力。
 
孙:老师,我想讲两个假我的例子。一个是「委曲求全」、一个是「感情没有安全感」。我拿这两个部份来检查,我检查第一项时,发现我喜欢和平相处的状态,因为我不喜欢一言不和,撕破脸的难堪,我很在乎别人的不肯定,于是会委曲求全,其实我要的是尊重。第二项「没有安全感」,潜意识里第一个浮现的要求就是「安全感」。由于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以前受到的伤害深植于潜意识里,于是往外求安全感。平等对待和尊重,自主的主动权出了问题,要恢复主动权,这个过程体悟到自性与庄严的感受,要不卑不亢,不是向外求而是在平等尊重时的感受就会出来,所以说只是一点点的感受就很受用。在反省、检查的过程中,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在哪里?帮助我们知己知彼。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老师,从听闻到实修、实证,那么自性深度的纵轴线与法性广度的X轴线,是不是要不断地修正达到45度斜线才算是修成了呢?
 
师:不要太在意45度的斜线,大概就可以了。
 
孙:更需要实践。
 
师:如果说一直都是服务人群,也不在打坐,水平线上这样做,那也很累的,自己会觉得没有了自己,会很失落。最好是两者都在用、都在做,所以自性深度的垂直线是「定」;法性广度的横轴是「慧」,45度斜线就是「定慧均等」
 
孙:谢谢老师。
 
师:萧莉君从澳洲打来,她说,进入「人相」的时候,要体会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能够说是让别人开心,自己不开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别人开心同时我们也开心,否则是不妥当的。这是她的经验。
 
(关键字: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四相 自性 法性 实修实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