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建福教授:论不空的政教思想


   日期:2020/12/5 1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不空的政教思想

吕建福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也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国的理念。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不空的佛国本土论主要表现在宣扬中国为文殊菩萨的化境,其意即视中国为佛国净土,于人间秽土建立清净佛国,以实现其佛国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关键词:不空政教关系佛法护国正法理国佛国本土论

作者:吕建福,195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不空(705~774年)是中国佛教史上着名的翻译家,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四大翻译家。不空也是唐代密宗的中兴之主,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轨,还传法授徒,广弘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及其共同的弟子僧一行创建的密宗至此发展到顶峰。不空生为三朝帝师,位列公卿;死后缀朝举哀,爵赠一品,以—个僧人的身份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和特殊礼遇,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不空一生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和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他所具有政治思想和秉持的宗教理念,是他的政教理念指引他的人生道路和宗教实践。因而,探讨不空的政教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其人其事,对于全面认识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思想以及宗教在中国政治格局中具有的地位和特点,均具有重要意义。故此本文不揣浅陋,就不空的政教思想作一讨论,敬请同仁指正。

一、佛法护国论

以佛法护国是不空政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佛教思想的一个中心,贯穿于他的整个宗教活动。护国思想实际上涉及政教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宗教的立场如何来看待并处理与政治的关系,对此不空提出政教互为利益的观点,认为护国与护法是互为利益的,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

不空在永泰元年(765)四月的一份奏表中说:“弘阐真言,宣扬像教”,既可使“皇风远振”,又能“佛日再明”。而在大历八年(773)六月的一份奏表中强调说:“设教者如来,弘传者君王,施行佛事,非圣主而谁?”所以不空的一切宗教活动都围绕护国而进行,不论建坛作法还是译经传诵,都要看是否有益于王化,其目的非常明确。不空总结一生的宗教实践说:“不空所翻圣典四十余年,三朝已来赞修功德,志在宣传,上资王室,下润生灵”。而密教也是以擅长于祈福消灾等佛事活动为能事的,最符合统治者的心理。正如唐肃宗近侍史元琮奏表中所说:“度灾御难之法,不过秘密大乘。大乘之门,灌顶为最”。“其道场有息灾、增益之教,有降伏、欢喜之能。奉此功力,以灭群凶,上滋圣寿无疆”。不空在奏表中也说他所修密法:“三时浴像,半月护摩,庶三十七尊,保明王之国土;一十六护,增圣帝之威神;寿如南山,永永无极”。所谓护国,有两层含义,一是拥护国土之义,指佛教神灵护卫世俗国家及其人民,这是佛经上通常使用的护国概念。一是护持国家之义,指佛教徒通过修功德等佛事活动来为国家及其帝王祈福消灾。护持的所谓国家,以封建帝王的最高利益——江山社稷为代表,也包括帝王个人及其皇室家族的福寿安康。

不空在宗教实践中也践行护国理念,开道场、建寺院、翻译经典,无不从护持国家,有助王化为出发点的。如广德元年(763)十一月十四日不空上表,请为国置灌顶道场于大兴善寺,可“严净花以开觉,使有识而归真。庶边境肃净,圣躬万寿”。寺内置大德四十九员,也是“永修香火,以福圣躬”,“报国行道”。大历二年(767)初不空上表祝贺平定周智光,代宗批复中说不空“宗社威灵,大圣敷佑,师之护念氛棂永清”。大历六年(771)三月二十八日不空上《谢恩赐大兴善寺施戒方等并粮料表》中也说:“谨率求受戒僧众等,于三七日恳诚念诵,精驰行道。奉为国家,以修胜福,冀无边功德,上资圣躬”。代宗批复中肯定说:“三藏慈惠精诚,念深家国。弘修福利,广被生灵;开建坛场,阐扬妙典;发挥后学,封植良缘”。大历八年(773)六月在大兴善寺修造文殊阁,称为“大圣文殊镇国之阁”。并奏请天下寺院设文殊阁,置三至七僧,“长时为国讲宣读诵,有阙续填,务使法音传灯不绝,永康率土,长护圣躬”。永泰二年(766)五月一日上表,发心在五台山为国修造金阁寺,也是“庶灵神照明,以介景福,康宁寰宇,保佑圣躬”。大历七年(772)六月十六日,不空奏请在东都金刚智塔院及石戒坛院置常住大德,“六时忏念,为国进修三密瑜伽”。“六时奉为国修行三密法门”。

不空所译显密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护国目的出发的,即所谓“有助皇化”者。乾元初(758),不空奏请搜集天下寺院梵夹,选择“有堪弘阐助国扬化者,续译奏闻,福资圣躬,最为殊胜”。大历六年(771)十月十二日所上《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中说:“奉为国家,详译圣言,广崇福佑”。“为国译经,助宣皇化”。“详译真言及大乘经典,冀劾涓微,上资皇道。其所译金刚顶瑜伽法门,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顿超凡境,达于彼岸。余部真言,诸佛方便,其徒不一。所译诸大乘经典,皆是上资邦国,息灭灾厄,星辰不愆,风雨慎叙。仰恃佛力,辅成国家”。“庶得真言福佑,长护圣躬。大乘威力,永康国界”。“但有护持于国,福润生灵者,续译奏闻”。其中不空还特地重译了护国的专门经典《仁王护国经》,永泰元年(765)四月二日所上《请再译仁王经》表说:“如来妙旨,惠矜生灵;《仁王》宝经,义崇护国。前代所译,理未融通;润色微言,事归明圣”。“依梵匣再译旧文,贝叶之言,永无漏略;金口所说,更益详明”。使其“福资圣代,泽及含灵,寇滥永清,寰区允穆,传之旷劫,救护实深”。

《仁王护国经》译出后,据慧灵《新译<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序》记载,“诏资圣、西明百座敷阐,下紫微而五云抱出,经长衢而万姓作礼。阡郭充满,犹墙堵焉”。并评论说“稽缁衣,览青史,自摩腾人汉,僧会游吴,瑞法之来,莫与京者”。可见时人对此经崇拜之盛况。按载,代宗又令诸寺常时念诵,不空更作修持仪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般若念诵法》、《仁王般若陀罗尼释》等,令密宗诸寺弟子依法修持。

前后两译《仁王护国经》,内容出入不大,只是后译明显强化了护国的特点和密教色彩。该经在性质上属于般若类,其中只有《护国》一品,宣扬该经有护国的功用。说世尊曾向十六大国王宣说护国法,若国土欲乱,贼兵刀起,受持读诵此经,置百佛像、百菩萨像,请百法师宣讲,并广大供养,则有无量鬼神前来护持,灾难即灭。还讲了一个国王如何受持此经而化解杀身之祸的故事。不空译本《奉持品》中更具体地说,只要读诵此经陀罗尼,金刚手等五方菩萨一念顷便 至所诣,守护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不空译本还增加了一段陀罗尼,说此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所有罪障悉皆消灭,而诵习通利,则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如慧灵《新译(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序》所介绍:“经云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如建立正法、护三宝者,我令五方菩萨往护其国,令无灾难。又云五菩萨自于佛前发弘誓言,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况复习诵而令通利。佛即赞言:若诵持此陀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拥护,诸恶鬼神敬之如佛,不久当得阿耨菩提。则知此陀罗尼,字母之根底,众瑜伽之薮泽,如彼水木归其本源。故菩萨演之,王者建之,黎人念之,诸佛赞之。俾尔昌而炽,俾尔福而利”。并说其仪轨,“凡我道俗,将保厥躬,遂求愿践菩提之路,登仁寿之域者,何莫由斯之道哉”!

不空还曾被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迎请到河西,请福疆场,尤其安史之乱发生后,不空积极为肃宗祈福谋划,躬行护国理念。飞锡《大唐故大德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上之碑》记载不空说:“洎至德中,肃宗皇帝行在灵武,大师密进《不动尊八方神旗经》,并定收京之日,如符印焉”。至德三年(758)正月二十三日不空上《谢恩赐香陈情表》,说:“每布字观心,投身请护,愿乘弘誓之力,得值轮王出兴。洁诚十年,累会明圣。前载函关未启,陛下养德春宫,早奉德音,曲垂省问,兼赉香药,密遣加持。及陛下北巡,不空虽不获陪侍,弟子僧含光等归从西出,又得亲遇銮舆,崎岖戎旅之间,预闻定册之议。不空虽身陷胡境,常心奉阙庭,频承密诏,进奉咸达。陛下睿谋独运,法力冥加,群凶散亡,宸象归正。不空微质,又忝朝恩,十月清官,以建辟魔之会;正朝荐号,仍临灌顶之坛。涂饰上宫,熏修别殿”。至九月,不空进奉虎魄宝生如来像、梵书大随求陀罗尼,肃宗批复肯定他的护国效用。说:“诸佛仪形,优昙希现;如来密藏,神睨难思。师大启空宗,能持秘印,以兹正法,弘护朕躬,信受奉行,深为利益也”。后来代宗也充分肯定不空的护国功绩,大历三年(768)六月十三日,代宗为不空《谢御题先师塔额并设斋表》批复:“和上释梵宗师,人天归仰;慈悲智力,拯拔生灵;广开坛场,弘宣法要;福资国土,惠洽有情,媿厚良多”。大历八年(773)十二月十日批复不空所上《恩赐文殊阁上梁蒸饼见钱等物谢表》中也说:“和上传教梵宫,流音东夏,弘扬圣典,持护真宗,福资群生,庆集家国”。大历九年(774)六月十一日《加开府及封肃国公》制文中又说不空:“每执经内殿,开法前席,凭几同胶序之礼,顺风比崆峒之问。而妙音圆演,密行内持,待扣如说,自涯皆晤。涤除昏妄,调伏魔冤,天人洗心于度门,龙鬼受藏于神印。固以气消灾疠,福致吉祥,实惟弘我之多,宁止利吾之美!”

二、正法理国论

正法理国与佛法护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信奉佛教的最高统治者,以佛教思想治理国家,称为大法王。过去印度历史上的阿育王、迦尼色伽王、波斯匿王等都被看作正法理国的典范。《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描述说:于过去世此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在婆罗痆斯城中有“王名讫栗枳,时世安乐,谷稼丰稔,人民众多,畜产滋盛,无有斗诤,兵甲休息。亦无病苦,及诸贼盗。正法理国,为大法王”。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破僧事》说:“乃往古昔,波罗疤斯国有王,名日梵授。正法理国,无诸枉滥,时世清净,人无灾害,五谷丰盈,万姓安乐”。不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系统大乘理国思想并加以实践的高僧,他也将肃宗、代宗作为正法理国的转轮圣王。他说昔释迦如来先有悬记,一乘典语,兴在中华,当有至圣帝王,必以大乘理国。如何以大乘理国,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不空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

乾元元年(758)九月一日,不空向唐肃宗进献虎魄宝生佛像和大随求陀罗尼,所上《进虎魄像并梵书随求真言状》中首称肃宗正法理国,说:“谨案《金刚顶经》,一切如来成等正觉,皆受宝生灌顶。乃至陛下玄功格天,正法理国,事与时并,若合符契。伏愿少修敬念,缄而带之,则必持明照回,广王化于东户;本尊敷佑,延圣寿于南山”。宝应元年(762)十月十三日,不空向唐代宗进献白旃檀摩利支雕像和大佛顶陀罗尼梵本,所上《进摩利支像并梵书大佛顶真言状》也说:“谨按《大佛顶经》,一切如来成等正觉,皆受此真言。乃至金轮帝位,莫不遵而行之。伏惟陛下承天践祚,圣政惟新,正法理国,与灵合契。伏愿少修敬念,缄而带之,则广王化于东户,延圣寿于南山”。正法理国,不空也称为大乘理国,大历七年(772)十月二十七日所上《谢敕置天下寺文殊院表》称:“昔释迦如来先有悬记,一乘典语,兴在中华,当有至圣帝王,必以大乘理国。八百余载,历代帝王圣贤多矣,实未有如陛下者也”。不空把肃宗、代宗的统治称为正法理国、大乘理国,也把肃宗和代宗称为金轮圣王。永泰元年(765)十一月五日所上《谢赠故金刚三藏官号等表》说:“陛下广运金轮,曲收瓦砾,引安禅于中禁,旌褒崇之殊礼”。至德二年(757)十月二十四日上《贺收复西京表》称肃宗:“演沙劫而转*轮,朗千界而悬佛日”。永泰元年(765)九月二日上《谢御制新仁王经序表》称:“陛下拨开慧日,布荫慈云,龊思风飞,龙章玉润。躬为序述,照焕大千,流法雨于九天,竖胜幢于百座。威仪容卫,宛释迦之下鹫峯;士庶骈阗,犹波斯之诣王舍。庆云呈瑞,嘉气浮空,足表大阶之平,自叶无疆之佑”。不空认为肃宗、代宗作为以正法理国的转轮圣王,是中国佛教史上少有的法王。大历八年(773)十二月十日奏表中说:“自佛法东来向欲千载,古之王者岂不修福?弘益广大,实未有如今之皇上”。就天下寺院建立文殊院一事称道:“伏惟陛下开法王之玄造,辟非常之福田,建文殊真容,使普天瞻仰”。大历七年(772)正月二十七日所上《谢恩许新翻经论入目录流行表》称:“伏惟陛下承法王之付属,满人心之志愿,持普贤之密印,行天子之正教。浃辰之际,朗惠日于八方;在于顷刻,注洪泽于万物,斯乃普天幸甚!”大历六年(771)十月十二月所上《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称:“伏惟陛下缵承皇运,大庇含灵,广辟福田,重明日月,恩波远被。法雨分流,四海宅心,万方欣戴,是知佛之付嘱允在圣君”。大历八年(773)十月十三日进所译《文殊师利佛刹功德经》说:“幸因轮王降诞之辰,天人嘉会之日,冀兹景福,上益寿山,愿以法流,添于圣海”。

如何以正法理国,不空特地翻译了《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该经是一部议论王政的经典,其中说王政之十大过失和十大功德、五种衰损门和五种可爱法。十大过失为: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赊薄,六受邪妄言,七所作不顺古先王制,八不顾善法,九不鉴是非、胜之与劣,十一向纵荡,专行放逸。十大功德为: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

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顺先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十不自纵荡、不行放逸。初一为种姓功德,后九为自性功德。五种衰损门为: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无恩惠,纵有恩惠不得及时,三专行放逸,不思国务,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善法。五种可爱法是:一人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敌,四善摄养身,五能修善事。又有五种能发起可爱法之法: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善理财政),五勤修善法。该经中充分表现了不空的正法理国思想,经中说,如果国王不信因果,不信当来善恶果报,随意造作三业罪行,不能持斋修福,受陀罗尼业灌顶法门,则称不顾善法。不顾善法,不受保护。反之,建立曼荼罗,受灌顶法,而设护摩,供养圣众等,称为顾恋善法,受佛护持。说“若诸国王任持正法,与诸内宫王子大臣,共修惠施,行好善事,持斋受戒,慈三摩地门上妙梵行,频作护摩,息灾增益,建曼荼罗,具受灌顶,是为功德圆满。若能如是行者,是名净慧具足”。又说:“大王每日晨朝,若读若诵此秘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圣王,即名法王。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日夜加持,恒常护念。能感世间风雨顺时,兵甲休息,诸国朝贡,福祚无边,国土安宁,寿命长远,是故当获一切利益,现世安乐”。可见不空所谓的仁王、法王、圣王和正法理国,实际上则是信奉密教,供养圣众。

三、佛国本土理念

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

创造圣迹是佛国本土化的主要途径,五台山之被看作文殊道场,也是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的。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现灵迹的传说不断出现,不空则把文殊灵迹变为现实的道场。永泰二年(766)五月一日,不空上表奏请在五台山按衢州僧道义所见文殊金阁院圣迹建造金阁寺,表中说:“准开元二十四年(736)衢州僧道义至台山所见文殊圣迹寺,号金阁院。有十三间居僧众,云有万人,台殿门楼,兹金所作。登时图画一本,进入在内。天下百姓咸欲金阁寺成,人谁不愿?令泽州僧道环日送供至山,景慕道义禅师所见之事,发心奉为国家依图造金阁寺,院宇多少,一如所见。今夏起手,工匠、什物兹自营办。将满先圣御额,终成道义感通。观夫此僧志愿非小,或谓文殊所假,俾树胜因”。寺成之后,不空又上表说:“文殊圣迹,自古攸仰。今遇陛下,特更增修,精建伽蓝,恩命稠迭。是可百神潜佑,万圣来归。灵踪建兴,于斯为盛”。不空认为文殊菩萨至“今镇在台山,福滋兆庶”。代宗也认为:“大圣文殊久登正觉,拯生人于三界,镇毒龙于五峯。慈悲道深,弘济功远,故令释众同此归依”。大历五年(770)夏,不空亲自巡礼五台山,并在太原等地同修功德。

大历四年(769)十二月十九日,不空上表奏请天下寺院食堂供奉的宾头卢像之上特置文殊形像为上座。大历七年(772),又奏请在大兴善寺和京城及天下寺院增建文殊阁,供奉文殊像,长时讲诵《文殊佛刹功德经》、《密严经》、《仁王护国经》等。还在京城化度寺等按文殊眷属圣迹设立的护国万菩萨堂,绘饰文殊所现万菩萨圣迹景象,置念诵僧讲诵。不空在京城及全国寺院建立文殊阁,天下寺院食堂供奉文殊像,其用意无非是想把中国作为文殊菩萨的化境。

不空为了宣传文殊菩萨的佛国功德,特地重译了《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大历八年(773)十月十三日奏表中说:“文殊事迹,缘起根由,始于发心,至成正觉,庄严净土,此经具载。诸佛理体,菩萨行门,法界有情,无生实相,分明表示。功德广大,余经罕俦”。不空还编译了多部有关文殊的密教仪轨,如《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五字陀罗尼颂》、《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以及《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金翅鸟王品》、《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等。不空重译《文殊佛刹功德经》以及密教文殊仪轨,是为文殊菩萨在中国的化境寻找理论根据,树立文殊菩萨的信仰。

不空推进文殊佛刹本土化的理想,大大提高了文殊菩萨的地位。不空认为文殊菩萨是一切如来的祖师,说:“文殊圣者,即诸佛祖师,大悲弘愿,不取正觉,大乘引导,利乐无期。昔释迦如来先有悬记,一乘典语,兴在中华”。唐代宗也有类似的说法,他在批复不空奏请天下食堂置文殊形像的御文中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法王之子,威德特尊,为诸佛之导师。洗群生之心目,康我兆庶,是拯无边,不有尊崇,人何瞻仰?”称文殊菩萨为诸佛祖师、诸佛导师以及法王之子的说法,自《法华经·序品》辗转而出,但明确直称文殊即诸佛祖师、诸佛导师的,则是不空以及代宗师徒,其有意之推崇显而易见。又不空《大乐理趣释》说:文殊菩萨以四智菩提对治凡夫四种妄识,成熟法智,断除四种成佛能取所取障碍,得四种觉悟,是故文殊师利菩萨得法自在,故日法王之子。文殊以大悲弘愿,不取正觉,以大乘引导有情,利乐无期的故事,出自《文殊佛刹功德经》。而文殊现迹中华的一乘典语,则指《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明指的文殊在大振那国五顶止住的释迦牟尼悬记。不空不仅推崇文殊为诸佛祖师,而且在菩萨中的地位也置于首位,他奏请代宗在天下寺院食堂置文殊上座,而以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为之执拂侍奉,声闻、缘觉则更拥篲而居后。不空说这种式样“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又不空所译《文殊佛刹功德经》说,文殊佛刹大如海水,观音所在无量寿佛刹比之如一滴水。但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地位向来很高,普贤菩萨的地位也以其普贤行愿而不断提高,尤其在瑜伽密教中其地位和影响达到顶峰,故不空以普贤、观音执拂侍奉文殊,则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不空之所以在全国寺院推行这种样式,正是出于中国为文殊化境的这个特殊缘故,也就是说在文殊菩萨的佛刹净土中,文殊菩萨当然是圣境的主人。所以不空说“僧祗如来,尚承训旨”,更何况菩萨、二乘之众呢!

不空自己也对文殊菩萨崇奉备至,自称:“不空何幸!生遇圣朝,介修大乘。奉事文殊师利,常以此圣真言奉为国家持诵,每蒙护念”。并且不空以文殊菩萨为密教祖师,把文殊改造成密教菩萨。他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乘密教皆周流演”。文殊菩萨周流传演密教者,按不可思议《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的说法,善无畏在北天竺乾陀罗国金栗王塔边受文殊师利加被,《大日经供养法》炳现空中而记之为文。又按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的说法,金刚界法由大日如来生前付嘱普贤金刚萨埵,普贤金刚萨埵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复经十二代,付嘱龙猛菩萨,再经龙智阿阁梨传付金刚智云云,则文殊菩萨(妙吉祥菩萨)与密宗两部大法的流传均有关系。而当初善无畏、金刚智来中国前,其传记中都记载,因文殊菩萨在中国而来拜谒。

不空佛国本土论,还宣传密严国土。不空重译《大乘密严经》,代宗亲自为之作序,说:“钦哉!密严迹超三有,量周乎法界,相离于极微,非声闻之所闻,岂色见之能见!甞洁已至妙,允恭付属,是欲泉静识浪,珠清意源,穷赖耶能变之端,照自觉湛然之境。深诣心极,其唯是经”。大历二年(767)三月二十六日,不空奏请五台山金阁寺、玉华寺、清凉寺、华严寺、五摩子等五寺常转《仁王护国经》、《密严经》、《法华经》。代宗还请义学沙门良贲讲解,良贲因有《<密严经>对御记》一卷。关于密严国土,《大日经疏》解释说:“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又说:“密严佛土,法界大图”。不空在《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中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密严国土是密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不起于座而能成办一切事。《密严经》与《文殊佛刹经》即事而真的思想比较一致,均有以五趣生死世间为密严国土、文殊化境的意蕴。《大乐理趣释》解释说:“清净者,表离垢清净,由瑜伽法,一念净心相应,便证真如实际。不舍大悲,于净秽土受用身变化身成佛”。又说:“是故诸契经说三界唯心,由心清净,有隋清净;由心杂染,有情杂染。又说有情界是菩萨净妙佛国土,由修得十七清净句门是也”。

(责任编辑:黄夏年)

《世界宗教研》2010年第4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吕建福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吕建福教授)  

 吕建福教授:南京佛教之传入与发展略述 

 吕建福教授: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 

 吕建福教授:百年中国佛教之回顾与展望——评陈兵、邓子美《 

 吕建福教授:“密宗”正名 

 吕建福教授:关注现实的佛学研究——评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 

 吕建福教授:佛教之“现代说法”——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实证 

 吕建福教授:略论震华法师的现代佛学思想 

 吕建福教授: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 

 吕建福教授:关于中国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吕建福教授: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圆瑛法师之《大佛顶首 

 吕建福教授: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 

 吕建福教授:佛教是觉悟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