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转识成智


   日期:2020/12/15 12: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转识成智

黄国达

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

“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六为意识,第七为末那识,第八为阿赖耶识。“转识成智”就是转此八种识为四种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四种智慧是与由般若智慧的生起而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智慧。

唯识三性

如何转识成智?这可以依唯识学的“三性”来说明,唯识学依法的性相,分为三种性:一、遍计所执性(相),二、依他起性(相),三、圆成实性,迷悟不同而所见即不同。遍计所执性是凡夫依虚妄心识所见的境相,把身心世界的一一法看成是我、我所、非缘起的心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其实是虚幻的影像。

依他起性则是指一切法相皆是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现行又再薰种子的“依他”缘起性。而圆成实性,是指诸法离言说、离心识的实相。

转谶成智就是破遍计执、明依他起、证圆成实。

识与智的分野就在于有没有在认知事物时生起遍计执,或说有没有添加识心分别进去,是否如实地照见真相。

识心的分别,不但是自我感、实在感,还涵盖了二分法、各种主观的解释、透过一套理论、经验、模式来认知、这些都是对真相的扭曲。

成所作智

前五识可转为成所作智,在修行上,是说: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的当下,若与无明相应、起遍计分别,则成五识,若与般若相应,一切皆是依他缘生之法,不起遍计分别,则是成所作智。

感官所认识的对象,并没有客观的实体,譬如眼前见到一个人,他的像貌、身形、衣服、穿着,是由各种颜色和形状所组成的,而这个人能够被看见,还要有光线、空间加上眼睛、大脑视神经的作用、还有加上注意力,而眼识摄取这些资讯成为这个人的影像。

那么如何转眼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是看只是看,没有所看的“这个人”的客观实体,只是根尘识相依的缘起当下,这就是成所所作智。

修行并不是隔绝外境或视而不见、听而不不闻,例如看电视,只是活在根尘识相依的缘起当下,电视机、电视的内容都是虚幻的影像,剧情的变化纯粹是“资讯”而已,不加入感情。

妙观察智

如何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在摄取前五识的影像或第八识中的记忆,综合为“法”,包括各种物理、生理、心理现象,以及各种人、事、物,给他命名,和其他的“法”比较分析,形成思想、观念,如果不将这些名称、思想、观念视为真实,不落入遍计执,而视之为假施设的工具,即是妙观察智。

所以般若智慧,并非要断除念头,而是明白其为依他缘起法。譬如见到一个人,觉得他(她)很亲切,这种亲切感,是由过去的生活经验连结而来,如受亲人的爱护、照顾经验,连结到他(她)的相貌、身形、语调,就产生“亲切感”。又如在异乡听到家乡话、吃到家乡,就有“亲切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明白“亲切感”只是意识的产物,当下是依他缘起法,就是妙观察智。

以如实清净心,接触所有的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认知,不僵固、不添加,洞悉万法,而不误认为有客观实在性,都是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那么如何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持八识与根身为“我”,明白那是五蕴和合而有,澈见无我,法法都是依他缘起有,一切众生平等而无高下之分,所有“骄傲”、“自卑”、“拥有”、“控制”、“面子”、“虚荣”、“争权”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遍计执”,破除这些妄执,就是“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

再来谈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是在前七识清净之后,潜藏在八识田中的种子还没有清理干净,这时就要在修禅定而内心涌动,由微细心念到清晰,在这当中侦察种子如何起现行,在日常生活中省察现行薰入种子,切断新的染污种子的生起的途径。当阿赖耶识愈来愈透明的时候。生命的清纯、真实、灵活、明觉、圆通就会显现。到了阿赖耶识完全清净,空寂而常照、清净光明,就称为大圆镜智了!

净化的过程,不仅是根本烦恼、无始无明的净除,更伴随着慈悲喜舍心的开发,以及菩萨道的实践,所谓“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修集总功德、圆满菩提。

这时候,与般若智慧相应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方便善巧等等现行内薰为清净种子。大圆镜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具足无限的潜能,随缘显现万德庄严、无量妙用,但都是空寂如幻的。

虽说大圆镜智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切要之处仍在空性的体悟,先破我见、以清净心于色、声、香、味、触、法中无住、无滞,洗净虚妄分别的识心,如实观照万法,成就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后以智化情、以智导行、逐渐深入内化到人格的底层,次第而修,所谓“先断见惑,后断修惑”,正是此意。

虽然,其他宗派并不以唯识为究极之教,但如果不执阿赖耶识为实体,也不执“唯识所现”和“种子现行”作为终极的理则,而只视之为虚拟的修行架构,那么,纯以般若空性的体证来谈“转识成智”,则有甚多可资借镜之处。唯识学派别甚多、义理繁复,以上所叙仅是笔者个人粗浅的见解,与经论所说未必尽同,若有谬误,还请识者指正,并请多为包涵!

摘自《正觉之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